搜尋

19

的結果
  • 英女王確診後首次會面行程 會見加拿大總理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今天在溫莎城堡與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會面,這是她上月確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後,首次進行面對面的官方行程。 路透社報導,公開的會面照片可見到杜魯道握著女王的手,兩人有說有笑。 王室官員上月20日宣布,95歲的女王驗出COVID-19陽性反應,症狀「輕微」,她在病中繼續履行「比較輕鬆的職責」,但曾取消多個活動,目前行程表已經大致恢復正常。 杜魯道正在英國出訪,他將與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舉行會談,商討國際如何應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 越南確診數動輒破10萬 衛生部:平常心看待

    越南COVID-19單日新增確診數持續暴增,日添10多萬人染疫稀鬆平常,鑑於多數民眾已完整接種疫苗,衛生部官員對疫情淡然處之,表示會逐步將確診民眾當作一般患者治療。 網路媒體越南快訊(VnExpress)報導,衛生部長阮清龍(Nguyen Thanh Long)5日在越南國家COVID-19疫情防控指導委員會上表示,雖然越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病例迅速增加,但是住院率、新增重症與死亡人數顯著下滑。 阮清龍說,即使面對的是COVID-19變異病毒Omicron,目前的疫苗對於降低重症、死亡率與住院率都還很有效。 他強調,疫苗接種必須被視為第一優先的防疫政策,但是民眾仍然可能感染Omicron變異株,因此還是要遵守防疫措施。 阮清龍表示,衛生部將持續監測這場疫情以及病毒株的變異,以便在適當時機將COVID-19視為「常見疾病」。 越南總理范明正(Pham Minh Chinh)3日表示,越南將「常態化」COVID-19疫情,並朝向將它視為地方性流行病(endemic disease)的目標邁進。 回首越南與COVID-19疫情的奮戰過程,2020年初先是採取「清零」的嚴防態度,並一度贏得「防疫模範生」美名,但2021年即使祭出極端的封城仍成效不彰,當局轉而努力擴大疫苗覆蓋率並喊出「與病毒共存」口號。 喊話「與病毒共存」的越南近來單日新增確診數激增,2日首度衝破10萬大關後,每天都有10多萬人染疫,其中首都河內市的新增病例數高居全國之冠,過去一個月內,單日新增確診數從3000人暴增至2萬多人。 越南衛生部5日表示,目前河內市30個區、縣已有20個記錄到與Omicron變異株有關的感染病例,並警告確診數在未來將迅速攀升。越南去年4月下旬爆發新一波COVID-19本土疫情,迄今河內市有超過36萬人染疫、約1100人死亡。 越南衛生部在提交給范明正的報告中表示,在基因定序後發現87%的確診者感染Omicron亞型變異株BA.2,據說BA.2傳染力比Omicron變異株(BA.1)高出1.5倍,也比BA.1更具免疫逃逸能力。 越南官方宣稱,全國63省市中有62個省市18歲以上人口疫苗覆蓋率超過9成。范明正強調,越南努力要在2022年第一季前完成對18歲以上族群施打疫苗追加劑。(編輯:郭中翰)1110306

  • 世衛:默沙東口服藥適用輕症但住院風險高病患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推薦一款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口服藥適用於症狀輕微、但住院風險高的患者,像是老年人或未接種疫苗的人。 法新社報導,這款名為「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的COVID-19口服藥,由美國默沙東集團(Merck & Co)開發生產,建議在出現染疫症狀後儘快服用,並持續服用5天。 世衛組織一個專家小組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表示,免疫系統較弱或慢性疾病患者,如果感染了COVID-19但非重症,也建議服用這種口服藥。 不過專家表示,由於潛在危害,不建議「年輕和健康的患者,包括兒童、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服用這款藥物」。 世衛這項新建議是基於對4796名患者的6項隨機對照試驗的結果,這是「迄今關於這款藥物的最大資料集」。 試驗顯示,「莫納皮拉韋」降低住院風險,每1000名高風險病患的住院人數減少43人,並使症狀消失的速度平均加快3.4天。 很少跡象顯示「莫納皮拉韋」對死亡率有所影響,平均每1000名患者的死亡人數僅減少6人。 世衛組織承認,由於「莫納皮拉韋」的成本和可得性問題,可能會使中低收入國家在取得藥物上面臨挑戰,加劇健康不平等。 儘管疫苗仍是對抗COVID-19的最重要工具,但專家對於增加新的口服治療表示樂見。這種治療方法可以抑制病毒的複製能力,並能抵抗變異病毒。 目前全球主要只有兩款COVID-19口服藥,除了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之外,另一為美國輝瑞(Pfizer)生產的Paxlovid。 但默沙東這款口服藥仍有許多潛在擔憂,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尚未授權18歲以下者使用,因為恐影響骨骼和軟骨生長。

  • 越南確診數暴增 首次單日破10萬人染疫

    越南衛生部今天通報,新增11萬301人感染COVID-19,這是越南單日新增確診病例首度上看6位數,寫下COVID-19在越南現蹤兩年多以來的新紀錄。 越南衛生部通報,在這逾11萬例新增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病例中,僅有21例為境外移入。截至目前,越南全國累計超過370萬人染疫,並有4萬452人染疫死亡。 越南首都河內市的單日新增確診數繼續高居全國之冠,今天通報有超過1萬5000人染疫、18人病亡。目前河內市共有約60萬人染疫監測中,其中有約59萬人在家自我照護而沒前往醫院。 河內市先前為了響應「與病毒共存」政策,拍板讓郊區的1至6年級學生自2月10日起返校上課,自此單日新增病例中這一年齡群的孩子就占了10%,到校上課率因而大幅下滑,2月28日則又改回線上上課。 至於河內市市中心的1至6年級學生原本定於2月21日重返校園,但主管機關臨時在2月18日宣布取消這一計畫,又繼續讓學生在家上課,至今仍未見進一步的正式返校公告。 越南人口數約9800萬,全國迄今共計施打了近2億劑次的COVID-19疫苗,其中18歲以上人口施打總劑次約為1.77億。越南全國63省市中有62個省市的18歲以上人口疫苗覆蓋率超過9成。

  • 馬來西亞日增3.2萬人染疫 再創新高

    Omicron變異株來襲,馬來西亞確診人數不斷攀升,昨天新增3萬2070人染疫,再創疫情以來新高。因應確診數上升,當局決定重啟一間月初才關閉的隔離治療中心,收治風險高的患者。 Omicron變異株蔓延全球,新加坡、馬來西亞近期都出現新一波疫情,確診數居高不下。據馬國官方統計,境內昨天新增3萬2070人確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其中3萬1861人為本土案例,209人為境外移入案例;另新增46起死亡案例。 馬來西亞確診人數攀升之際,綜合馬媒報導,馬國政府決定重啟月初才關閉、位於沙登農業博覽館的隔離與治療中心,以備不時之需。這間中心今天重啟,預計可容納850名患者。 馬來西亞衛生部長凱里(Khairy Jamaluddin)表示,由於部分高風險的輕症或無症狀確診者仍被送到醫院,重啟這間隔離與治療中心是必要之舉;有需要的話,這些患者可以在隔離與治療中心及早接受治療。 這樣一來,他說,醫院可專注照顧其他狀況較為嚴重COVID-19患者,也不會影響其他非COVID-19病患的治療。 馬來西亞目前有數十間隔離及治療中心,收治4000多名確診者。 截至目前,馬來西亞累計333萬7227人確診,其中3萬2534人病故。 在治療藥物方面,星洲網報導,凱里透露,他已與輝瑞(Pfizer)簽署最後協議,以獲取輝瑞的COVID-19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預計3月運抵馬來西亞。 此外,對於馬來西亞全面開放邊境的時間,據報導,凱里昨天回應表示,已決定日期,將交由首相對外宣布。 外界預期,馬來西亞最快將於3月全面開放邊境。

  • 世衛:BA.2不會比Omicron本身嚴重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COVID-19變異病毒株Omicron的亞型變異株BA.2,不會比Omicron本身嚴重。 法新社報導,世衛官員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在線上問答環節中表示,根據從幾個不同國家患者身上取得的檢體,「我們沒有發現BA.1和BA.2引發的疾病嚴重程度有所差別」。 她說:「因此,在住院風險上,BA.1與BA.2引發的嚴重性相當,這點極為重要,因為在許多國家,不論是BA.1還是BA.2,感染病例的數量都很大。」 擔任世衛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技術諮詢小組主管官員的范科霍芙,公布追蹤病毒演化的專家委員會的研究結果。 他們的結論可讓丹麥等國鬆了一口氣,因為BA.2變異株在那些國家廣泛傳播。 世衛在聲明中表示,從初步數據來看,BA.2「本質上來說,比BA.1更容易蔓延」,進一步的研究正在進行,希望能發現BA.2傳播力較強的原因。 世衛補充道:「不論如何,全球所有變異株的傳播情況據報都在減少。」 根據法新社今天彙整官方數據所做的統計,COVID-19已在全球奪走超過580萬條人命。 考慮到與COVID-19有關的超額死亡率,世衛估算真正的病故人數可能會高出2到3倍。(譯者:李晉緯/核稿:張曉雯)1110223

  • 美國日增病例驟降90% 多州解除口罩令

    美國每天COVID-19新增確診較5週前創下的新高紀錄銳減90%,衛生官員謹慎但樂觀地表示,由Omicron變異株引發的前所未有疫情開始出現好轉,已有多州宣布解除口罩令。 美國新聞網站CNBC報導,隨著美國開始從Omicron浪潮中復甦,當局和各州領導人正試圖走出這場自兩年前疫情開始以來一直困擾著每個人的危機。公衛領導人開始制定計畫,將新型冠狀病毒作為未來持續、但可控制的風險來因應。 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彙整的數據,美國目前每天平均新增確診約8.4萬例,低於今年1月15日每天80多萬例的疫情高峰。CNBC分析數據後發現,全美各地普遍出現這個下降趨勢,在過去2週,美國所有地區平均每天新增病例減少至少40%。 此外住院率也驟降。根據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7天平均數據顯示,截至2月21日,約有6.6萬名COVID-19病患住院,低於1月20日15.9萬名病患住院的高峰。 COVID-19死亡人數通常會比病例增加滯後數週,雖然有所上升,但顯現趨緩的現象。2月1日,平均每日死亡人數達到約一年來的最高水平,每天近2600人,此後降至2000人以下。 白宮防疫協調官齊安茲(Jeff Zients)上週簡報時表示:「雖然我們尚未達到所有人都希望達到的目標,但目前看到全國病例和住院人數大幅下降,讓我們備感鼓舞。」 Omicron變異株導致一波前所未有的病例激增,將美國染疫人數從感恩節後的每天不到10萬人,推升至1月中的80.2萬人,之後又以同樣快的速度下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流行病學家努佐(Jennifer Nuzzo)說:「就像洪水爆發一樣,來得又快又急。」 儘管美國目前往對的方向走,但努佐警告,Omicron亞變種BA.2可能會減緩復甦。BA.2比原本的Omicron菌株更具傳染性,儘管目前在美國的病例數還不多。 努佐說:「我不認為BA.2會引發我們在冬天看到的劇烈增幅。」她指出在這波Omicron疫情過後,可能會產生相當數量的群體免疫。 努佐說:「我們現在處於與2020年不同的狀態。我們有疫苗,而在每個病例的基礎上,這種病毒的致命性往往較低,儘管這與我們的群體免疫程度非常密切相關,但現在我們有更多能力來更善用資源。」 加州上週搶得全國第一,率先推出一項計畫來度過大流行的危機階段,將病毒作為一個可控制的持續性風險來應對。州長紐松(Gavin Newsom)說,加州必須學會與病毒共存,使用過去兩年開發的工具,並盡可能為不確定的未來做好準備。 紐松17日在記者會上說:「我們都已經明白這場危機開始時沒有被理解的東西,那就是沒有結束的日期,也沒有宣布勝利的時刻。」 隨著Omicron疫情浪潮消退,民眾渴望擺脫防疫限制。紐約州和加州室內公共場所戴口罩規定將於本月到期,但學校戴口罩令目前仍有效。新澤西州已宣布將於3月取消校園戴口罩的規定。 民主黨籍的新澤西州州長墨菲(Phil Murphy)本月稍早時表示:「這不是宣布勝利,而是承認我們可以負責任地與病毒共存。」 努佐表示,在疫苗覆蓋率高的州取消口罩強制令很合理,但在室內擁擠空間配戴口罩仍是很好的做法。 努佐說:「我們並不是說你不需要戴口罩。只是不用讓星巴克(Starbucks)店員必須大聲勸導、並可能因此報警,只是因為客人沒戴口罩。」(譯者:陳怡君/核稿:陳昱婷)1110223

  • 「1930.烏山頭」日文版 東京舉行新書發表會

    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出版青少年繪本小說「1930.烏山頭」日文版,昨天在日本東京誠品生活日本橋舉辦新書發表會,活動以台日連線視訊方式進行,探討嘉南大圳水文化。 「1930.烏山頭」日文版新書發表會由中文版原作者謝金魚、推薦序作者旅台作家栖來光、日文版翻譯池田茜藍以中日雙語向日本讀者介紹。這場新書發表會因受到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影響,採取台日連線視訊會議方式進行。 此書是以嘉南大圳建造者、來自日本石川縣金澤市的技師八田與一(1886-1942年)及其同鄉表姪、畫家伊東哲(1891-1979年)為主角的冒險小說,以1920到1930年代嘉南平原為場景,描繪兩人邂逅大圳女神的奇幻故事。由插畫家賴政勳、林容萱作畫。 全書以伊東哲的畫作「嘉南大圳工事模樣」貫穿全文,隨著劇情推進,讀者將逐一遇見工事畫中的機具、動物、物產、風景等,書中也附上畫作解析,幫助讀者理解。 新書發表會上,謝金魚表示,如同嘉南大圳一般,這本繪本小說也是集結了許多人的努力才完成,感謝一同完成這本書的夥伴。她也向日本觀眾喊話,台灣不只有美食,還有許多豐富的文化,歡迎有機會多多來認識台灣。 栖來光則表示,嘉南大圳是量體龐大的文化資產,要轉化成小說實屬不易,再轉譯成日文難度又更高。她感謝台南市政府為了推廣文化交流所付出的努力,也期盼未來台日可以有更多的藝文交流。 池田茜藍將中文版「1930.烏山頭」翻譯成日文,也擔任這場日文版新書發表會口譯。她對中央社表示,今天2月21日恰好是書中主角之一、「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的冥誕,在這前夕舉辦新書發表會,別具意義。而且伊東哲的生日也在2月,時機很巧合。 畫作「嘉南大圳工事模樣」是伊東哲受八田與一之託所創作,記錄了烏山頭水庫建造的過程及當時嘉南平原的物產風景,是重要的大圳衍生創作之一。當時總共繪製了20幅,其中2幅真跡現存於伊東哲後代家中,台南市隆田chacha文化資產教育園區有2幅仿製品,以及以其為藍本打造的嘉南大圳主題沉浸式劇場。 池田表示,去年台南市府辦理「嘉南大圳開工滿百週年紀念典禮」,也採台日視訊活動,相當盛大。有旅居石川縣金澤市的台僑反映說,日本部分學校有收藏中文版「1930.烏山頭」,學童雖對書中插圖頗感興趣,卻因不懂中文而無法閱讀。後來,台南市文資處尋求日本北國新聞社協助出版日文版。 台南市政府今年2月9日伊東哲冥誕131週年當天,台南市長黃偉哲贈送「1930.烏山頭」日文版給金澤市,由金澤市長山野之義代表接受,兩人舉行視訊完成贈書。 池田說,目前受到疫情影響,台日雙方人員無法正常往來,希望藉由「1930.烏山頭」日文版,讓更多日本學童閱讀,當作一種預習,等疫情緩解後,可到台南市更進一步了解嘉南大圳的水文化、歷史等。日文版第一刷3000本,除了1000本贈予石川縣之外,也在日本誠品生活日本橋、網路書店販售。

  • 日重症患者連6天逾1400人 新增死亡病例數難降

    日本全境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延燒,重症患者數連續6天逾1400人,這種情況也導致新增死亡病例數降不下來,連續5天單日新增都逾200例。 日本富士新聞網報導,日本政府厚生勞動省表示,截至本月19日止,全境重症患者數1477人,雖較18日減少3人,但已連續6天超過1400人。 隨著重症患者數居高不下,新增死亡病例數也降不下來。日本全境19日新增218例死亡病例,全數都是70多歲以上長者,其中半數是在高齡者設施或醫院等地被感染。 日本全境死亡病例進入2月後有增加傾向,本月15日到19日已連續5天單日新增逾200例,17日新增271例更創新高紀錄。 另外,日本全境19日新增8萬1699例確診病例,連續5天單日新增逾8萬例,疫情未見趨緩跡象。(譯者:黃名璽/核稿:劉文瑜)1110220

  • 英國首相強生:俄羅斯打算引爆二戰以來最大戰爭

    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時表示,俄羅斯計畫發動「1945年以來歐洲最大戰爭」。 BBC今(20)日刊出強生的專訪,強生被問及俄羅斯是否即將入侵烏克蘭時回應,「我恐怕要說,這就是證據所指向的」,「所有跡象顯示,在某種意義上這項計畫已經開始了。」 他說美國總統拜登告訴西方元首,情報顯示俄羅斯不只是要從西邊經過頓巴斯(Donbass)入侵烏克蘭,也會從白俄羅斯南下,及基輔周邊地區進入烏克蘭。 「我恐怕要說,單就規模來看,我們正在看到的計畫可能真的是1945年以來歐洲最大的戰爭。」 他說人們要了解到這場戰事可能為人命造成的成本,不只是損失烏克蘭人,也可能折損俄羅斯年輕人。 根據美國政府的最新預估,烏克蘭邊境約有16.9至19萬俄羅斯大軍駐紮,包括沿著烏俄邊界及烏克蘭與白俄羅斯的邊界,另外也包含烏東地區的分離主義份子。 強生說英國將對俄羅斯實施比以前更影響深遠的制裁,指出美英將阻擋俄羅斯企業以英鎊及美元進行交易,認為此舉將會對俄羅斯造成「非常、非常嚴重的打擊」。 另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烏克蘭內政部長莫納斯特斯基(Denys Monastyrskiy)昨(19)日帶媒體巡視烏克蘭東部前線時突然遭遇砲擊,十多枚迫擊砲就落在距離人群幾百公尺遠處,所幸無人受傷。 莫納斯特斯基事後表示,和前線士兵交談過,指出烏克蘭士兵「已經準備好應對任何情況」。 他後續也表示,已經掌握到俄羅斯部隊推進的訊息,也有消息顯示俄羅斯傭兵組織「瓦格那集團」(Wagner Group)的某些單位已經進入烏克蘭,目的是要組織破壞行動。

  • 我見我思-mRNA技術未來應用令人期待

     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主導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在2021年大發利市,當年為BNT帶來160億至170億歐元的營收,對德國經濟成長率貢獻達1/5,「我不記得有任何一家德國企業,曾經對經濟成長有這麼大的貢獻」,德國總體經濟與景氣研究所(IMK)所長杜立安(Sebastian Dullien)表示,「產值幾乎完全在國內創造,對經濟成長因此有直接的正面效益」。  Covid-19病毒由蛋白質包覆,裡面的遺傳物質RNA可稱為「病毒製造說明書」,最外層有突起的棘狀蛋白。棘狀蛋白是病毒和人體細胞結合的關鍵,類似鑰匙與鎖孔,結合後病毒會進入宿主細胞,釋放出RNA誘使被劫持的細胞酵素大量複製病毒蛋白質,從而破壞免疫系統。  以往的疫苗大多採用減毒病毒,將降低毒性的病毒打入身體中讓免疫系統先認識對手,製造抗體,但此類疫苗須分離、培養並純化病毒,研發生產耗時。mRNA疫苗則是新穎的概念,傳送棘狀蛋白的基因序列指令至細胞,由細胞自行製造病毒片段,再自行產生抗體。其優點是開發速度快且便利,不再需要巨大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在數百萬個雞蛋中培育病毒,只需一個實驗室就可以對抗原的蛋白質進行測序,並能夠「在一個100毫升試管中製造出100萬劑量的mRNA」。但其缺點是儲存與冷鏈條件嚴苛,難以在新興國家推廣使用。不論如何,mRNA疫苗在本次研發競賽中迅速取得優勢,此前腮腺炎疫苗花了四年時間才成為「有史以來最快的疫苗」,而BNT和莫德納疫苗只用了11個月,有效性達95%。  相較於存放遺傳訊息並具雙鏈結構的DNA,mRNA(信使核醣核酸)屬於單鏈分子,由DNA轉錄而來,能傳遞遺傳訊息,為下一步合成蛋白質提供所需訊息,「沒有mRMA,人類的遺傳密碼就不能被使用,蛋白質就不能被製造,身體就不能工作」,BBC專文表示「如果說DNA是金融卡,那mRNA就是讀卡機」。mRNA極為脆弱,會被體內細胞排斥並降解,許多人認為難以製成藥物,但該理論提出者科學家卡塔林(Kariko Katalin)卻始終信心滿滿,「我知道這可以用在任何地方,你知道,有點卡珊德拉(希臘神話中說預言的公主)的感覺,我可以看見未來,但沒有人相信我」,她聯手美國免疫學家Drew Weissman成功將mRNA修飾植入人體並誘發免疫系統的正常抗體反應。2018年脂質包覆傳遞的提出使mRNA能夠安全進入細胞中,也讓此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  mRNA技術的未來應用引發許多想像空間,一般認為最可能用於對抗其他傳染病,包括流感或禽流感、愛滋病毒、SARS、伊波拉病毒與茲卡病毒等,且在面對病毒的變異上,mRNA疫苗僅要修改指令內容即可,不必重新培育病毒等複雜程序;另一方面亦可能用來開發癌症疫苗,「癌細胞通常會有某些表面標記物,這是體內其他細胞所沒有的」,科學家布拉克尼說「你可以訓練免疫系統識別並殺死這些細胞,就像可以訓練免疫系統識別並殺死病毒一樣」;治療自身免疫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或紅斑性狼瘡,引導體內細胞生產所需蛋白質也是另一個期待方向。  這次開發Covid-19疫苗的競賽是由新科技打敗舊技術,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廠如BNT與莫德納取得空前成果,傳統的疫苗大廠如賽諾菲(Sanofi)、默沙東(Merck & Co)及葛蘭素史克(GSK)反落居下風。有人認為傳統疫苗大廠或許是出於過度謹慎保守的態度致研發成果不如預期,但未來mRNA是否主宰疫苗與藥品的發展仍在未定之天,例如採用mRNA技術平台的CureVac便未通過Covid三期試驗;莫德納測試的mRNA屈公病藥物劑量為其COVID-19疫苗的70倍引發副作用疑慮等。

  • 英國將向5到11歲提供新冠疫苗 有助預防重症

    英國今天表示,將向所有5到11歲孩童提供COVID-19疫苗,擴大向兒童推出疫苗接種,跟進其他國家做出這項決定。 路透社報導,英國衛生大臣賈維德(Sajid Javid)宣布這項措施時說,他已接受專家的建議;專家認為,讓年幼兒童接種疫苗,有助於防範未來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再起。 英國已向脆弱孩童提供COVID-19疫苗,但在擴大讓5到11歲孩童接種疫苗上,速度比美國、加拿大、愛爾蘭與以色列緩慢。 英國疫苗接種和免疫聯合委員會(Joint Committee on Vaccination and Immunisation, JCVI)表示,如果未來再爆發COVID-19疫情,向5到11歲孩童提供疫苗,有助於提高預防兒童得到重症的保護力。 賈維德說,政府接受了讓英格蘭5到11歲孩童接種疫苗的建議,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準備推出疫苗。 他說:「NHS準備在4月擴大向所有孩童提供這項非緊急措施。因此,在我們學習與病毒共存時,如果有意願的話,家長可以接受這項提議,提高防範未來出現新一波COVID-19疫情的防護力。」 英國政府將在21日公布與COVID-19共存的進一步細節。 JCVI表示,已有讓這個年齡層接種輝瑞/BNT(Pfizer/BioNTech)兒童疫苗的非緊急措施,讓他們在間隔12週注射第2劑。 英國的4個構成國已根據JCVI指導方針推出COVID-19疫苗。蘇格蘭與威爾斯表示,將接受JCVI建議向5到11歲孩童提供疫苗接種。 英國染疫不治病例累計達16萬例,雖已迅速向年長者與最脆弱者提供疫苗,但在向孩童提供疫苗上,英國態度較為謹慎。 傳染病防治退休顧問英格利許(Peter English)表示,兒童染疫不治病例很罕見,但在降低兒童的COVID-19長期後遺症或重症風險上,接種疫苗很重要,且疫苗是安全的。 英格利許說:「有許多其他國家讓5歲以上孩童接種疫苗已數個月,有關疫苗安全性的證據隨處可見。英國在這個議題上慢半拍。」(譯者:張曉雯/核稿:徐睿承)1110217

  • 粉碎染疫傳言 英女王公開現身抱怨身體僵硬

    自從外界上週開始擔心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可能感染了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以來,她今天首度參加面對面的官方活動時,抱怨自己身體靈活度的問題。 95歲的女王在溫莎城堡官邸接待2名高階皇家海軍軍官的影片曝光,影片中可見女王拄著拐杖站立說,「如你們所見,我動不了」。 女王在位於倫敦以西的溫莎城堡橡木廳(Oak Room)會見這2名軍官時,指著自己的左腿或腳,稱這個部位令她感覺不舒服。 白金漢宮拒絕對此事置評,但據瞭解,女王是感到有些僵硬,而非弄傷了自己或身體不適。 另一方面,女王長子查爾斯王儲(Prince Charles)在二度確診COVID-19前2天才會見女王,讓人愈來愈擔心女王可能暴露於病毒風險。 根據幕僚說法,查爾斯的妻子、康瓦爾公爵夫人卡蜜拉(Camilla)隨後也確診,兩人後來一直在自我隔離。 白金漢宮並未透露女王本人是否已接受任何COVID-19篩檢。女王本月紀念登基70週年。 法新社報導,女王昨天在溫莎城堡舉行兩場視訊會議,接見來自愛沙尼亞和西班牙的新任大使。 本月稍早,女王於登基70週年前夕在她位於英格蘭東部山均漢姆堡(Sandringham)的宅邸接待當地人士。 女王去年秋天曾出現未對外說明的健康問題,並為此住院一晚,隨後遵循醫囑休養。據說女王在山均漢姆堡接待賓客一事是她那次住院以來親自出席的最大一場公開活動。 王室當時因為對此事不夠公開透明飽受外界抨擊,最後終於證實女王曾於10月間住院一晚接受「初步」檢測,但迄今從未對外說明檢測性質為何。

  • 智庫:疫情衝擊德國經濟 1930年代來最嚴重危機

    COVID-19疫情肆虐至今2年,根據德國權威研究機構衣佛研究所估計,疫情共造成國內生產毛額(GDP)10%的損失,可說是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 總部位於慕尼黑的衣佛研究所(Ifo Institute)今天表示,延續兩年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對德國經濟造成3300億歐元(約合新台幣10兆元)的損失,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的10%,而且還沒計入學校停課對經濟的影響。 衣佛研究所所長菲斯特(Clemens Fuest)表示,這是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全球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將造成政府舉債增加和學習落後的後果,也將加速數位化腳步,改變工作型態,讓在家工作和網路交易更普及。 根據衣佛研究所估計,德國經濟在過去兩年原本每年將成長1.3%,受疫情衝擊,2020年大幅萎縮4.6%,去年成長2.7%。 德國經濟研究所(Institut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的研究也得到類似結果,指出由於封城措施導致民間消費疲弱,疫情一共造成德國經濟3500億歐元的損失。 這家位於科隆的智庫指出,德國唯有接下來幾年每年經濟都大幅成長,才可能彌補生產毛額和收入減少的缺口。

  • 農地工廠轉特定工廠登記3月19日截止

     為解決農地工廠問題,「工廠管理輔導法」2019年修正通過後,以「特定工廠登記」取代臨時工廠登記,2016年5月20日以前的既存農地工廠,必須在20年的輔導改善期間內,完成土地、建物的合法化,不過符合輔導對象的業者須於2022年3月19日以前申請納管,如今相距僅剩一個月,台南市特定工廠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明順呼籲業者趕快申請,以利後續合法進程。  「工廠管理輔導法」修正上路後,以20年時間輔導2016年5月20日前未登記工廠轉型、搬遷或就地合法,在落日條款期限內,符合輔導對象的業者須於2022年3月19日「關門大限」以前申請納管、2023年之前提出污染、消防安全等工廠改善計畫,並繳交營運管理金,最遲須於2030年之前取得「特定工廠登記」(簡稱特登),取得特登後仍須在2040年之前將土地變更為「特定目的事業用地」(簡稱特目),完成就地合法。  陳明順表示,全國尚有一萬多家田園工廠尚未申請登記,對於即將到來的登記納管期限千萬不可觀望,而且此次登記最後日期也不可能再有展延,政府既然已提出相關辦法輔導合法,雖然過程繁瑣但仍是可行管道,業者只要有登記就可依序邁向合法工廠,希望業者把握最後時程申請登記,如有任何問題可隨時透過協會了解相關作業流程、最新訊息與認識法規等,以避免錯失許多作業時間與時機點,甚至需要協會協助等都可提出,協會將盡一切努力協助登記。  而綜觀整個特登工廠合法過程,最後一哩路仍須再依據「特定工廠申請變更編定為特定目的事業用地審查辦法」草案,特登工廠取得特目的基本條件,包含:一、申請前3年內不得有經環保機關認定、情節重大的環保違規。二、需繳交原本農地當期公告現值之50%作為回饋金,留作地方公共排水設施等用途。三、應設置屋頂型太陽光電,且面積不得低於廠房屋頂的50%。  另根據「工輔法」第28條之10規定,「轉特目辦法」草案適用對象為5公頃以下已取得特登的工廠,若面積達5公頃以上,則依「產業創新條例」、「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等,辦理土地使用分區變更為「工業區」。面積2公頃以上、未達5公頃的特登工廠,除了用地計畫外還要擬定「開發計畫暨細部計畫」,經申請核定後,變更為「特定專用區」,面積未達2公頃的特登工廠應擬定「用地計畫」,向地方縣市政府申請核定後,將用地變更為「特定目的事業用地」,整個歷程相當繁複,當中或許有些條件不盡理想,但還是建議要先登記才有機會,或許20年期間仍有改變的可能性不是嗎?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