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案情的消息人士今天透露,遭到關押的76歲緬甸前領導人翁山蘇姬,因幕僚確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目前正在隔離中,已3天未出庭。 緬甸軍方去年發動政變推翻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領導的文人政府,引發大規模抗議。翁山蘇姬本人則面臨一長串指控,刑期可能超過150年。 翁山蘇姬被控貪腐、違反政府機密法(Official Secrets Act)和施壓選舉委員會,法界消息人士告訴法新社,翁山蘇姬自24日起就未出庭。 這名消息人士說:「她身邊的一些人感染了COVID-19…所以她在隔離中,不過她沒染疫。」 「我們很擔心,因為我們沒辦法見她。」 消息人士另指出,與翁山蘇姬同遭指控的前總統溫敏(Win Myint),今天是以視訊方式出庭。 委任律師去年7月告訴法新社,在遭軍方監禁後,翁山蘇姬與幕僚都已完整接種COVID-19疫苗。
白宮新聞秘書莎琪(Jen Psaki)今天說,她的COVID-19採檢結果再度呈陽性,因此不會隨總統拜登赴歐訪問。前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也確診,症狀輕微。 美聯社報導,莎琪推文說,她為了23日的歐洲出訪行程接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採檢,結果呈陽性;她將依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指示,取消陪同拜登前往比利時和波蘭商討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事。 另一方面,74歲的希拉蕊.柯林頓在社群媒體上表示,她目前感覺還好;她的丈夫、前總統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的採檢結果則呈陰性,正在隔離。 比爾.柯林頓的發言人說,他這幾天會繼續接受採檢。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本月稍早也宣布確診COVID-19。
巴西的一項研究顯示,當地兒童飲食生活習慣不良,導致每100名的5歲以下兒童有10人體重超標,其中7人超重、3人已屬肥胖。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巴西新聞網(BBC News Brasil)報導,巴西衛生部委託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UFRJ)營養研究所、根據2019年指標進行的全國兒童食品和營養研究(Enani-2019)也顯示,18.6%的同齡兒童接近超標、處於超重的臨界值。這些數據為醫學界敲起警鐘。 Enani-2019研究員、營養學家暨公共衛生專家胡佳妮(Inês Rugani)指出,真正讓人擔心的是上升趨勢。過去,肥胖是一種主要集中在成年人的現象,但也逐漸普及到青少年和年齡較大的兒童,而現在已經影響到5歲以下的兒童。 研究發現,在23個月大的幼兒中,超重率高達23%;24至35個月的兒童位居第2(20.4%),再其次是36至47個月兒童(15.8%)和48至59個月兒童(14.7%)。 胡佳妮表示,年幼兒童的超重率高於年齡較長兒童,顯示未來情況會變得更糟。 胡佳妮指出,肥胖的男孩和女孩有罹患關節和骨骼疾病、糖尿病、心臟病甚至癌症的風險,而肥胖的兒童更有可能變成肥胖的成年人。 專家指出,兒童肥胖是一系列複雜的遺傳和行為因素的結果,這些因素在家庭和學校等各種環境中起作用;但巴西兒童體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超加工食品,例如果汁、汽水、夾心餅乾、零食和泡麵,是目前兒童消費最多的一些產品。 聖保羅大學(USP)內分泌學家暨巴西肥胖和代謝綜合症研究學會(Abeso)會長塞爾卡托(Cintia Cercato)指出,多年來巴西一直經歷食品環境的變化過程,過去許多家庭難以獲得的即食或加工食品,現在因為變得更便宜而更容易獲得。 在Enani-2019訪查的家庭中,超加工食品的消費率在24至59個月大的兒童中達93%,6至23個月大兒童80.5%。另外6至23個月兒童喝含糖飲料有24.5%、18至23個月37.7%,以及24至59個月有50.3%。 為確保最佳飲食,營養學家和兒科醫生建議父母遵循衛生部2021年編製「巴西兒童食品指南」的說明:「孩子的飲食應該包括真正的食物,即用來自不同類別的新鮮或最低程度加工食物製成的膳食。隨著孩子的成長,一天用餐次數和提供的食物量應增加,以滿足他們的需要。」 專家指出,導致超重和肥胖率增加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兒童活動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孩子喜歡很少或沒有運動的遊戲,花很多時間坐著或躺著看電視、玩電子遊戲及使用手機和平板電腦。 胡佳妮指出,沒有針對兒童進行體育鍛鍊的標準建議,但他們需要的是玩耍,有空間奔跑和四處走動,而不是在電視或電腦前坐幾個小時。也因此,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的生活起居和飲食習慣會直接影響孩子的體重。 Enani-2019的數據沒有涵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大流行期間,但在巴西和世界各地進行的其他研究已經證明,社交隔離期缺乏戶外活動與更多時間在電腦螢幕前,對兒童和青少年體重的影響。衛生部在2021年發布的數據估計,巴西有640萬名兒童超重,其中310萬人已經發展為肥胖。 聖保羅兒科學會營養部門主任費費波姆(Rubens Feferbaum)指出,還需要考慮COVID-19對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為沒有上學或見朋友而焦慮或抑鬱,這些因素通常會影響他們的飲食方式,導致暴飲暴食。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肥胖兒童和青少年比例從COVID-19之前的19%增至22% 。塞爾卡托表示,雖然沒有關於巴西COVID-19大流行期間體重增加的數據,參考美國肥胖曲線的成長,巴西的情況應該沒有太大不同。(編輯:陳惠珍)1110322
一項綜合型研究顯示,感染COVID-19產婦誕下的新生兒,採檢病毒呈陽性的比例不到2%。研究員認為,確診嬰兒較可能是在出生後感染,產婦和醫護人員落實戴口罩等措施仍很重要。 法新社報導,這篇今天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BMJ) 的分析檢視過去近500份研究,對象涵蓋近2萬9000名產婦,針對孕期傳播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風險提供了迄今最完整的觀察。 研究主要作者、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婦女健康合作中心(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Global Women's Health)學者譚加拉提南(Shakila Thangaratinam)說:「在提供母嬰傳染證據方面,這是盡可能完整的研究。」 在英國伯明翰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任教的譚加拉提南告訴法新社:「不到1%嬰兒在出生後48小時內檢測呈陽性,整體上不到2%,對於父母和準父母來說,這是讓他們大鬆一口氣的好消息。」 不過研究也發現,在產婦死亡或住進加護病房的重症案例中,新生兒檢出陽性的可能性較高。 在592名嬰兒的傳染途徑與感染時機點的數據上,只有7名嬰兒證實是在子宮內感染病毒,另外2人是在出生時染疫。 譚加拉提南表示,嬰兒比較有可能是在出生後感染;她強調母親和醫護人員必須維持戴口罩和其他衛生措施,並減少與新生兒接觸的人數。 分析發現,確診新生兒與餵食母乳、分娩方式、早產或是否母嬰分離之間沒有關聯性。 研究提到:「目前證據並不支持剖腹產、出生時母嬰分離或餵食配方奶等措施作為避免新生兒感染COVID-19的方法。」(譯者:陳怡君/核稿:曾依璇)1110317
韓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單日確診數再創新高,截至今天凌晨零時,單日新增62萬1328例,較先前紀錄大增22萬例,病歿人數也創下429例新高。 Omicron疫情在韓國迅速擴散,確診人數及重症、病歿人數都快速增加,16日全天新增62萬1328例,僅62例為境外移入,人口密集的首都圈確診數已來到34萬3322例。 原本維持在100到200例左右的病歿人數也大增至429例,較先前最高紀錄幾乎倍增,其中以80歲以上患者為最大宗。累計病歿人數達1萬1481例,死亡率0.14%。 重症人數雖較前日減少85例,但仍維持在1000例以上;居家治療人數則來到192萬5759例,接近200萬大關。 正在考慮進一步放寬防疫規範的韓國當局說明,這次單日確診數暴增,主要是受到群聚採檢標準擴大及算入前一天漏計的案例數影響。 當局指出,病歿案例增加主要是60歲以上高齡族群,且約半數病逝者患有慢性疾病,無法確知死因為COVID-19還是原患有的慢性疾病。 由於韓國政府先前改變防疫方針,將重心放在重症患者治療上,不再追蹤感染途徑,採檢要求也放寬,以核酸檢測(PCR)搭配快篩檢查,降低醫療體系負擔。因此不排除出現症狀或陽性反應但未依當局要求隔離治療的「隱形確診者」。 當局表示,為鼓勵民眾積極採檢、隔離治療,正考慮提供支援確診期間生活費等方案。 韓國現行社交距離規範實施期限至20日為止,當局預計在18日公布21日起實施新規,可能將私人聚會人數上限從6人放寬至8人,餐廳、咖啡店等營業時間從晚上11時延長至午夜為止。但許多專家在近期疫情進入高峰後提出反對意見,可能使當局再次陷入民生與防疫的兩難。(編輯:馮昭)1110317
美國白宮今天表示,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丈夫任德龍(Doug Emhoff)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篩檢結果呈陽性,但賀錦麗為陰性。 法新社提到,此一消息是疫情持續在美擴散的最新跡象,即使是防護最嚴密的華府菁英階層也不能倖免。 白宮副新聞秘書辛赫(Sabrina Singh)說,賀錦麗的COVID-19篩檢結果為陰性,將繼續接受採檢。 任德龍被檢出病毒陽性反應後,賀錦麗取消了原定出席白宮一場慶祝「女性歷史月」(Women's History Month)的活動。 總統拜登在活動上告訴與會者,賀錦麗「選擇不冒險」,且出於謹慎,決定不出席。拜登還說,任德龍「狀況良好」。(譯者:曾依璇/核稿:蔡佳敏)1110316
美國白宮今天表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Omicron亞型變異株BA.2已在美國傳播一段時間,目前約有3萬5000個病例,有必要投入更多資金來抗疫。 路透社報導,白宮發言人莎琪(Jen Psaki)表示,美國目前有的工具,包括疫苗和藥物,都是對抗COVID-19的有效方式。 針對白宮向國會要求更多款項一事,她說:「我們需要額外的抗疫資金。有些計畫如果沒有資金,就可能會突然終止或需要縮減,這可能會影響到我們在任何一種變異株的因應方式。」 美國是全球COVID-19確診和死亡病例最多的國家。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追蹤網站統計,境內有96萬5105人病故,7956萬2252人染疫。(譯者:李晉緯/核稿:蔡佳敏)1110315
中國COVID-19本土疫情再起,廣東省深圳市即日起全市封閉,連帶也讓市場對鴻海集團(2317)在龍華和觀瀾的iPhone生產重鎮動向產生關注,為將疫情影響降到最低,鴻海集團宣布深圳廠區啟動第一階段防疫大作戰,時間自3月14日零時起啟動,將延續到3月16日24時止,後續則會依疫情,再做滾動式調整。 中國COVID-19疫情再起,中國在13日晚間宣布深圳市自即日起公車和地鐵停運,所有社區、城中村、產業園區等皆實行封閉式管理,鴻海位於深圳的iPhone生產重鎮龍華、觀瀾廠也展開防疫大作戰。據悉鴻海集團在第一時間獲悉中國政府對深圳園區發布封閉式管理時,就已啟動因應機制,宣布3月13日周日晚班人員「只出不進」,並跟進宣布第一階段防疫措施,要求全員積極參與核酸檢測,鴻海指出,深圳園區的所在社區和園區內都會公布核酸檢測時間,員工可按社區和園區防疫指揮部通知分時段參與核酸檢測並做好個人防護,同時也要求員工在檢測完畢後,立即返回個人住所。 另除保障園區內員工之生活和園區基本運行的水、電、燃氣、消防、安全、通訊、環衛、餐飲供應等公共服務類單位及保障員工基本需要的生活超市、藥店、社康中心、餐廳及餐飲類商鋪(只提供外賣服務)之外,其他營業場所、 門店一律停業。 此外,有鑒於全市公交、地鐵停運,全市社區社區、城中村、產業園區實行封閉式管理之要求,鴻海集團深圳各園區(龍華、觀瀾、寶科、福田保稅區、南山榮超大廈及園區外相關辦公場所)自2022年3月14日起,實施封閉式管理,除保障崗位的公共服務類人員外,所有人員不得進出,確有特殊需要,一律憑24小時核酸陰性證明,經園區防疫指揮部和事業群最高主管許可後,方可入園。 鴻海集團深圳各園區(龍華、觀瀾、寶科、福田保稅區、南山榮超大廈及園區外相關辦公場所)防疫指揮部堅持每日18:00前上報園區當天防疫工作狀況。積極協助政府對行程異常人員進行追蹤,如發現確診病例、密接者或次密接者,主動配合政府加強流調、核酸檢測等工作,並於第一時間送醫。 由於疫情仍在持續變化中,鴻海集團強調,相關的因應措施也會隨著疫情變化做滾動式調整,第一階段的因應措施自3月14日零時起啟動,將延續到3月16日24時止,至於第二階段措施則會在3月16日24時前公布。
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Kyriakos Mitsotakis)今天表示,他在結束土耳其行程返國後,確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 54歲的米佐塔基斯在Instagram貼文寫道,他在辦公室每天進行COVID-19快篩,結果呈陽性反應。 他表示:「我會居家隔離、在家辦公…我確信一切都會很好,我非常快就會回到辦公室。」 米佐塔基斯已打完兩劑COVID-19疫苗與一劑追加劑,昨天他訪問土耳其,受邀在土耳其總理艾爾段(Recep Tayyip Erdogan)的濱海宅邸共進午餐。 照片顯示兩人並立共賞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horus Strait)的風景,而他們都沒戴口罩。
路透社報導,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表示,在與內閣見面後,澳洲多位政治領導人希望可以讓COVID-19流感化,讓澳洲國家的疫情政策進入最終的「Phase D」階段。 莫里森在當地時間12日與澳洲內閣和聯邦首長們見面後告訴記者,他們已經討論過將完全開放、讓COVID-19流感化的政策,他說:「我們的機場再次開放,國際旅客可以來到澳洲,返澳的人免於隔離,所以我們幾乎處於D階段。」 他說,首長們希望可以解除對COVID-19 病例密切接觸者的隔離規定,莫里森也表示將跟專家小組討論,尋求進一步的意見。 莫里森也警告:「我們相信現在處於最後階段,但也許會有一些例外。D階段意味著我們將跟COVID-19病毒一起生活。」 莫里森也說明,如果解除限制,西澳和北澳將較東澳各州晚一個月開放。 新南威爾斯州(New South Wales)官員對於Omicron新變種BA.2子變體的增加表示擔憂,他們表示到本月底,每日病例可能會從平均15,000例再增加一倍。
根據一項分析COVID-19患者染疫前後的大腦斷層影像的新研究,即使是輕症患者也有大腦萎縮、灰質減少的情形。專家表示,染疫造成的腦損傷是否不可逆轉,仍待更多研究。 研究人員根據英國生物醫學資料庫(UK Biobank),對最近3年、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前後各做一次大腦斷層的785人進行分析,這篇論文7日發表在科學雜誌「自然」(Nature)。 研究發現,有401人於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期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他們多屬輕症、無需住院、年齡在51歲到81歲之間。和沒有染疫的384人對照組比起來,新型冠狀病毒加速輕症患者的大腦灰質流失。 大腦灰質是中樞神經的一部分,主管記憶與情緒等,並影響人際溝通。研究人員表示,在自然老化的過程中,人們的大腦每年平均會損失0.2%至0.3%的灰質。 這項研究發現,即使輕症的染疫者,在多個大腦區域減少0.2%到2%的灰質,包括和嗅覺有關的海馬旁迴(parahippocampal gyrus)和眼窩額葉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都受到影響。 研究也發現,COVID-19染疫者有腦萎縮和腦組織損害的情形,導致患者注意力下降、做事效率不彰。不過,從這項研究無法得知相關的問題是否隨著康復後有所改變或改善。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今天報導,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免疫精神病學家巴特利(Christopher Bartley)表示,這項新研究證實了過去一些研究的結果,「染疫確實會對大腦帶來某些改變」,但不意味著腦損傷不可逆轉。 史丹佛大學腦神經醫學教授孟赫(Michelle Monje)表示,部分COVID-19患者出現的「腦霧」(brain fog)症狀,與許多接受放射性治療癌症病人經歷的「化療腦」(Chemo brain)很類似,目前醫界正發展治療策略。 由於這項研究的參與者多數沒有接種COVID-19疫苗,專家認為相關結果不見得能夠推廣到所有的染疫者。已接種疫苗的突破性病例究竟有無大腦受損的情形,痊癒後能否逆轉、會不會有長期副作用,仍待更多研究探討。(編輯:郭中翰)1110311
台股今天跌深反彈,終場大漲190.11點,收在17015.36點,收復萬七大關,航運、鋼鐵、塑膠等傳產股扮要角。法人表示,短線國際變數仍多,預期台股震盪幅度恐加大。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況延燒,加上英美擴大制裁,禁止自俄羅斯進口石油,美股續跌,不過台股今天跌深反彈,傳產股航運、鋼鐵、塑膠、橡膠等領軍,部分電子權值股助攻,大盤最高17072.74點,大漲247.49點,尾盤儘管電子、金融小幅回檔,不過航運撐盤。 終場台股加權指數上漲190.11點,收在17015.36點,漲幅1.13%,今天成交值來到新台幣3161.07億元,其中電子股成交值約1559億元,占大盤單日成交值比重49.3%;航運股成交值約894億元,占大盤比重約28.3%。 電子股今天上漲1.02%,金融股上揚0.54%。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股價收在568元,漲5元,漲幅0.89%,聯電收51.8元,上漲4.23%,鴻海收平盤101.5元,聯發科收966元,小漲0.31%。 航運股堅挺,終場上漲4.58%,其中長榮收156元,上漲6.12%,萬海收在174元,上漲2.05%,陽明收125.5元,上漲6.36%;航空雙雄長榮航收28.3元,上漲1.25%,華航收25.65元,上漲4.69%。 展望台股後市,台新中國通基金經理人魏永祥表示,目前國際股市焦點在於俄烏戰況能否緩解、美國聯準會(Fed)升息和縮減資產負債表腳步,以及美台企業財報與第1季營運表現。 基本面方面,魏永祥分析,第1季產業仍處於回補庫存週期,台股供應鏈可望持續受惠;美台企業獲利仍處上修循環,台積電和其他指標性企業營運展望正面,大盤急跌後投資價值浮現。 魏永祥指出,短線來看國際變數仍多,預期台股震盪幅度恐加大,除非新台幣兌美元升值明顯,進一步拉抬台股資金面,在震盪格局下,可留意高股息與落後補漲個股的機會。(編輯:張均懋)1110309
美國麻州生技藥廠莫德納今天表示,計劃在2025年前針對最威脅全球公衛的15種病原體,展開疫苗研發和臨床試驗;同時針對中低所得國家免除強制執行COVID-19疫苗專利。 法新社報導,莫德納(Moderna)表示將啟動「mRNA管道」(mRNA Access)新計畫,開放研究人員運用莫德納的mRNA技術,針對新興或被忽視的傳染病開發新疫苗。 莫德納已和合作夥伴展開針對15種病原體的疫苗研發,包括屈公病、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登革熱、伊波拉、瘧疾、馬堡病毒(Marburg)、拉薩熱(Lassa)、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與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等。 莫德納總裁霍奇(Stephen Hoge)受訪時說,這些合作包括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立百病毒(Nipah)疫苗,以及與比爾暨梅琳達蓋茲基金會(Gates Foundation)和國際愛滋病疫苗倡議(International AIDS Vaccine Initiative)的愛滋病毒(HIV)疫苗。 在COVID-19疫情大流行初期,莫德納承諾在緊急階段不強制執行疫苗專利。 這使得一個試驗性項目得以開展,為貧困和中等所得國家提供製造COVID-19疫苗的技術知識,並在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支持下,於非洲設置一家疫苗製造廠。 莫德納表示將擴大專利承諾,永遠不會對COVAX預先市場承諾機制(AMC)的92個貧困和中等所得國家,強制執行COVID-19疫苗專利。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今天在溫莎城堡與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會面,這是她上月確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後,首次進行面對面的官方行程。 路透社報導,公開的會面照片可見到杜魯道握著女王的手,兩人有說有笑。 王室官員上月20日宣布,95歲的女王驗出COVID-19陽性反應,症狀「輕微」,她在病中繼續履行「比較輕鬆的職責」,但曾取消多個活動,目前行程表已經大致恢復正常。 杜魯道正在英國出訪,他將與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舉行會談,商討國際如何應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越南COVID-19單日新增確診數持續暴增,日添10多萬人染疫稀鬆平常,鑑於多數民眾已完整接種疫苗,衛生部官員對疫情淡然處之,表示會逐步將確診民眾當作一般患者治療。 網路媒體越南快訊(VnExpress)報導,衛生部長阮清龍(Nguyen Thanh Long)5日在越南國家COVID-19疫情防控指導委員會上表示,雖然越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病例迅速增加,但是住院率、新增重症與死亡人數顯著下滑。 阮清龍說,即使面對的是COVID-19變異病毒Omicron,目前的疫苗對於降低重症、死亡率與住院率都還很有效。 他強調,疫苗接種必須被視為第一優先的防疫政策,但是民眾仍然可能感染Omicron變異株,因此還是要遵守防疫措施。 阮清龍表示,衛生部將持續監測這場疫情以及病毒株的變異,以便在適當時機將COVID-19視為「常見疾病」。 越南總理范明正(Pham Minh Chinh)3日表示,越南將「常態化」COVID-19疫情,並朝向將它視為地方性流行病(endemic disease)的目標邁進。 回首越南與COVID-19疫情的奮戰過程,2020年初先是採取「清零」的嚴防態度,並一度贏得「防疫模範生」美名,但2021年即使祭出極端的封城仍成效不彰,當局轉而努力擴大疫苗覆蓋率並喊出「與病毒共存」口號。 喊話「與病毒共存」的越南近來單日新增確診數激增,2日首度衝破10萬大關後,每天都有10多萬人染疫,其中首都河內市的新增病例數高居全國之冠,過去一個月內,單日新增確診數從3000人暴增至2萬多人。 越南衛生部5日表示,目前河內市30個區、縣已有20個記錄到與Omicron變異株有關的感染病例,並警告確診數在未來將迅速攀升。越南去年4月下旬爆發新一波COVID-19本土疫情,迄今河內市有超過36萬人染疫、約1100人死亡。 越南衛生部在提交給范明正的報告中表示,在基因定序後發現87%的確診者感染Omicron亞型變異株BA.2,據說BA.2傳染力比Omicron變異株(BA.1)高出1.5倍,也比BA.1更具免疫逃逸能力。 越南官方宣稱,全國63省市中有62個省市18歲以上人口疫苗覆蓋率超過9成。范明正強調,越南努力要在2022年第一季前完成對18歲以上族群施打疫苗追加劑。(編輯:郭中翰)111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