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黑面琵鷺

的結果
  • 全球不到7000隻!他花30年紀錄黑琵生態奇蹟:想證明台人很善良

    「撓坏撓坏飛啊飛,飛來府城王城西,飛到七股曾文溪,撓坏愛來咱土地。撓坏來自遙遠地,飛來寶島好做夥,停佇塭墘佮溪底,歇睏過冬食魚蝦,等到明年3、4月,補充體力通飛回……。」 這是台南七股一帶的童謠。撓是攪拌、坏是湯匙,「撓坏」(台語,音la poe)是居民對黑面琵鷺的稱呼,形容這種鳥像湯匙般的長喙,左右搖擺在水面撈食的模樣,因為姿態優雅,又被稱為「黑面舞者」,是瀕臨絕種鳥類,全球僅6千多隻。 優雅的黑面舞者全球最愛的度冬地,就是台灣,每年超過6成會飛來台灣。近30年來,牠們從全球不到300隻,增至20倍。好客的台灣人,怎麼款待這群冬季嬌客? 3月底即將上映的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是生態攝影導演梁皆得歷時30年、走訪多國拍攝的作品,記錄著一群台灣人守護黑面琵鷺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從「黑琵先生」說起,這是生態界對攝影家王徵吉的暱稱,或也稱他Mr. Happy。他滿頭白髮,配上因長年在戶外拍黑面琵鷺所曬出的黝黑皮膚,襯得總是大笑的他,牙齒分外潔白。 但是Mr. Happy追黑琵的故事,卻一點都不Happy。 一件黑琵槍擊案契機 他要撕台灣「死亡島」標籤 1992年底,台南七股發生槍擊事件,3隻黑面琵鷺倒臥血泊,兩隻被發現時已死亡、一隻被送到台北市立動物園後不久也身亡。 是誰開的槍?沒人知道。但當時濱南工業區開發案正沸沸揚揚,包括燁隆與東帝士集團分別提出「鋼鐵城」與「七輕石化煉油廠」等計畫,卻與當地人士建議設立的黑琵保護區衝突,推測是有心人士打算開槍嚇走這群擋人財路的鳥,卻意外打中。 3隻無辜的保育類動物被槍殺喪命,加上台灣當時正深陷走私野生動物、屠殺海豚、買賣犀牛角與老虎骨等事件陰影,一時世界輿論譁然。國際保育團體的廣告中,一部電視流出鮮血,螢幕上寫著的Taiwan轉變成Diewan,把台灣形容成「死亡之島」。 「其實這不是我的線,但因為我是南部唯一擁有大砲(超長焦距望遠鏡頭)的攝影記者,就被派去。」當時王徵吉是《中華日報》台南市的攝影記者,他追著新聞、心底很沉重:「黑琵當時全世界不到300隻,來阮(台語,我們)台灣做客,我們台灣人明明很好客,竟然有人這麼狠心!」 他一方面沒辦法理解,台灣人明明不愁吃穿,為什麼會這麼野蠻?另一方面,他很想向世界證明,台灣人其實很善良。 「我不想讓台灣染上血色,我只是一個攝影,沒辦法做什麼,但是可以透過鏡頭,去證明這些事情。」他說。 他想拍更多黑面琵鷺、讓台灣人了解這種鳥的珍貴之處,或許就不會再戕害牠;若是記錄下更多牠們在台灣的生活點滴,讓世界知道,牠們在台灣時有多開心,或許就再也不會有這種悲劇發生。 47歲中年辭職專心追黑琵 遠赴非洲竟遇車禍喪妻 那時他47歲,一不做二不休,乾脆辭了記者工作、關掉正興盛、有6個攝影棚的婚紗店副業,開始認真拍黑面琵鷺。 但是,悲劇卻發生在他身上。1994年,太太陪他去南非拍攝非洲琵鷺,前往保護區途中,他開車貼近山壁、車輛爆胎釀成車禍,同車的妻子與朋友母親彈出車外,當場死亡。 最愛攝影的他,難過得整整一年完全沒有辦法碰觸相機,心底只有無盡懊悔。「我為什麼要拍黑琵!我太太跟我結婚25年,一天福都沒享過,如果我不會攝影、如果我沒有帶她去非洲拍琵鷺,她是不是現在還在⋯⋯?」 孩子看著父親終日憂鬱、唉聲嘆氣,勸他:「媽媽是希望你拍黑琵,才陪你去的。」這句話打醒他,他狠狠哭了一回,並且決定,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 妻子的一週年忌日,王徵吉重回南非的車禍現場,他喃喃祝禱,跟天上的妻子說:「我要重新出發了,要把那次沒有拍到的琵鷺拍回去,妳在天上要保佑我,謝謝妳一直陪我。」那次拍攝出奇的順利,彷彿妻子在天上讚許他。 他從此再也不懷疑自己走的路,一面拍、一面參與各種保護行動。1996年,他第一次舉辦黑面琵鷺攝影展,像個傳道士,帶著影像,從台灣頭走到台灣尾展覽、演講,將這群嬌客的身影跟生態,傳達給更多台灣人知道。 同時,許多像王徵吉這樣的人,默默到處奔走,推動台南七股成立國際黑面琵鷺保育中心,保護棲地、進行生態研究,也設置導覽與巡邏員,透過導覽活動將保育觀念帶入民間。 「黑面琵鷺是保護傘物種。牠們在的地方,表示魚類、水生植物、甲殼類⋯⋯都很好,濕地環境很穩定。保護牠們,就是保護其他水鳥和近海生物。」王徵吉說。 罹癌仍放不下拍攝 「我每一天都很努力活著」 但是2002年冬季,台南七股發生黑面琵鷺集體肉毒桿菌中毒事件,他也加入搶救行動,跳進冬季冰冷的水中,將中毒的黑琵一隻隻抱上來送醫,一共抱了十幾隻。 「搶一秒鐘就救一條命,」他回憶,「那是天災,可能牠們吃到的魚啊蝦有些腐壞,就中毒了。」那年中毒身亡的黑面琵鷺有73隻,占來台的數量約八分之一。這也反映在棲地縮減下,候鳥密集聚在同一塊土地,任何危機來臨都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但悲劇或許釀成轉機,促使台灣更重視黑面琵鷺的保育問題,不但舉行大型國際研討會,也促使農委會頒布應變措施,更使當地每年舉辦救援黑面琵鷺的防護演練。 2012年,他罹患大腸癌3期,但因為約好了帶導演梁皆得去日本福岡拍黑面琵鷺紀錄片,他隱瞞劇組、硬把手術時間延後。等到導演知道時,已經是動完手術後的夏季。 「他扛很重的攝影器材,拍到黑琵時笑咪咪的,完全看不出來生病啊。」梁皆得說起這事很錯愕,語氣充滿抱歉跟無奈。但王徵吉不以為意的露出招牌笑容:「唉呀,我工作還沒做完,老天不會叫我回去的啦。」 因為拍黑琵,讓他有跟病魔戰鬥的無盡力量,年近八旬的他,現在仍可一手扛起7公斤的大砲,也練就一身預測黑面琵鷺行為的奇技。有人想拍在台度冬的黑面琵鷺,只要問他到哪裡拍,通常都能預測奇準。 「黑面琵鷺所有棲地我都去過了,就差俄羅斯。」但因為疫情、俄烏戰爭,拍攝行程不斷延後,「我等了5年都沒辦法飛去,所以我每一天都很努力活著,一定要等到拍到那天!」他說。 黑琵從全球不到300隻,到現在全球的6千隻以上;台灣從「生態殺手」到黑面琵鷺最愛的第2個家,每年有超過6成來台度冬。這是學者、繪本作家、賞鳥人、基層公務員、養殖業者等無數個王徵吉般的小人物努力至今的成果。 「人家形容一個好地方叫做『鳥語花香』、一個壞地方是『鳥不生蛋』,」他問:「你希望台灣是哪一種?」

  • 竹科博士棄半導體大廠百萬年薪 AI養殖留下台南漁村風景

    每年秋末,黑面琵鷺從北方飛越2千多公里,到台南沿海過冬,1池連著1池的魚塭,就是牠們的豪華自助餐。像這類的候鳥,無論外面世界多大,繞了1圈,最後仍會回到最熟悉的家鄉。 台灣新創圈,類似的故事也在上演。 從成功大學電機學士念到博士、在台南待了10年的連唯証,畢業後理所當然進入竹科半導體業當IC設計師。 每年,他仍會回七股賞鳥,但有次回去卻觀察到:「為什麼魚塭漸漸乾涸?」這開啟了他的返鄉創業路。 沒養過魚,卻要教漁民養魚? 花1年當免費實習生,博得在地信任 他問當地養殖漁民,為什麼現在都不養魚了?原來,養殖業正面臨世代斷層危機,老一輩仰賴人工、缺少系統性資料紀錄,難以傳承;也因為太辛苦,每幾小時就要巡1次魚塭、全年無休,不希望下1代回來接班。另一方面,想進這行的年輕人,卻因為缺乏經驗,難以跨入。 在連唯証眼裡,這些問題都可靠科技解決。「只要能把產業裡的重要參數數位化,就能複製成功、避免失敗,加速產業發展。」他說。這也是半導體產業給他的思維。 但看見痛點還不夠,他更務實分析市場。 從台南七股出發,他瞄準的是,占全球約8成漁獲量的中國和東南亞市場。 當漁獲量越來越稀缺,「魚就是海裡的黃金,」他說,因此需要透過科技升級養殖技術,就像最具代表的挪威鮭魚養殖業,人均年產值高達新台幣2千4百萬元,是台灣製造業的約3倍、半導體業的約1.3倍。 但,挪威無論氣候、水溫都與亞洲不同,解決方案無法通用,這正是他的機會。 於是,4年前,連唯証捨棄百萬年薪、離開工作4年的半導體大廠,與原本在科技業做海外業務的太太邱禹韶,攜手成立海盛科技,再次回到台南。 其實光看外表,很難相信皮膚白淨、帶著眼鏡的連唯証和邱禹韶,是徹頭徹尾的「戶外咖」,不只泛舟、高空跳傘、攀岩樣樣來,更在鯨鯊相伴的大海裡求婚。只是,要打進養殖漁業,對這2位熟悉大海的科技新貴,仍是挑戰重重。 「我們一開始想得很簡單,」連唯証回憶,他們先參考國外漁業用什麼最新科技,自己做出產品,再向漁民推銷說應該用這產品。沒想到,卻遭漁民反問:「沒養過魚的人,憑什麼來教我怎麼養魚?」 再加上,突然有陌生人找上門,也讓漁民起疑心:「是不是來偷魚或探聽什麼。」對於要放在水裡的物聯網設備,也擔心會不會有毒?會不會漏電?魚死掉算誰的責任? 「最難的就是信任感!」連唯証說。 信任,只能靠時間和互動累積。他們花了約1年當漁民的「免費實習生」,學餵魚、收成、看水色判斷水質等養殖知識,觀察工作流程,最多1家登門超過10次。 為了研究海上箱網養殖技術,更三天兩頭就跟著出海。連唯証笑說海上風浪已經讓他們「吐到習慣」,甚至,海盛每位員工都去考了可以出海的登船證,過程中需克服心魔,從約1層樓高的甲板跳下海裡。 走過這一遭,他已從徹頭徹尾的科技人,變成「半個漁民」。原來小丑魚會「離婚」和吃掉品質不好的卵、海裡的石斑魚也會因暈浪嘔吐、魚在水中歪斜游泳可能是生病等等,瞭若指掌。 用AI工具提升效率 影像辨識記錄生長,幫魚貨增重2成 「不要把自己當科技人,AI最重要是產業知識,要把自己當成那個領域的人,才會了解他們的痛點。」連唯証說,也因為長時間觀察,他更知道產品應如何設計,在導入新工具的同時也不會影響既有工作流程。「像我們原本覺得放1個攝影機下去,不會有問題,但人家不是這樣想的。」 為此,他也改變心態,「我們不會比漁民懂養魚,所以不要想著去改變他的生活、工作流程,而是幫他提升效率,」連唯証形容,「就像是提供Word(軟體),但沒有教怎麼排版。」 目前海盛管理系統主要有3種功能,從陸地上的水族箱、魚塭到海中的箱網養殖都適用。首先,是「看得到」,透過AI影像辨識去除水中影像雜質,就算在充滿海藻的混濁海水裡,也能看清魚。 再來是「量得到」,可量測和記錄魚類的身長、體重和健康狀況。一家業者就發想利用該工具,記錄不同飼料配方對魚生長狀況的影響,調整配方後,魚在3週內增加22%體重。 此外,過去要出貨時,為了達到客戶要求的體重,得定期抽樣,實際將魚撈起,用人工量測魚長,可能造成魚的耗損。透過AI工具,5分鐘就能量完3百隻魚,且不會耗損任何1條魚。 全台最大活餌供應商東林水產,就導入這台AI攝影機,記錄和預測小丑魚種魚何時產卵。要培育小丑魚,等種魚孵卵約5天後,才能將魚卵收成、移到更大的缸培育,若時間沒算好,等魚卵孵化成魚苗後,會被水流帶走而產生耗損。 過去,他們只能靠人力從上午9點巡到晚上6點,若小丑魚在晚上產卵,誤差最多可能到1天,影響收成率。但如今透過AI,能即時記錄並預測產卵時間,減少耗損,提早做出貨排程。而且,這套工具還能透過辨識小丑魚的外觀、游泳行為,判斷小丑魚是否生病、生了什麼病。 做為海盛第一批客戶,東林2代林裕綸笑說,之所以想導入這套設備,就是因為年輕人比較「懶」,希望透過自動化省下更多時間和人力,改變全年無休的養殖業。在他的記憶裡,過往放下家裡魚塭、全家一起出遊的次數,不到1、2次。 第三種功能是「控得到」,將海盛的AI影像辨識技術與既有養殖設備結合。例如,以往自動餵食器只能定時定量投食,但結合海盛的攝影機,能觀察到魚群都集中在某1區,就能調整投食,避免發生某群魚吃太撐、另1群魚吃不到的狀況。 如今,全台最大水質檢測儀器設備商、最大網具製造商和自動餵食器製造商,都是海盛合作對象,也成為他們打進養殖漁業的通路。 打進養殖業設備龍頭 杜拜、中國、巴基斯坦業者也在洽詢 此外,西南部漁業縣也有數10位漁民與海盛合作,針對8種市場上價格較高但難以養殖的魚種分析、認證,提高育成率,更已有杜拜、巴基斯坦、中國的業者在洽詢。 10年前,連唯証是成大野鳥社兼黑面琵鷺保育志工,常常清晨就得在岸邊守候,記錄該年有幾隻黑面琵鷺飛回台灣。念博士時,更每週都到七股防波堤曬太陽,鋪件雨衣就躺在地上睡午覺,「博士論文都在那寫完的!」他笑說。 10年後,他又回到這片土地創業。問他這幾年自己最大的改變?他給了一個出乎意料、卻也很樸實的答案:知道哪邊賣的魚最好吃!「過去在科技業的目標是當『CEO』,現在是倒過來的『OEC』(指日文「好吃」的發音)!」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