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台北電】周三台股高低震盪劇烈,權值股、金融股撐盤,生技、觀光族群強勢表態,加權指數終場上漲68.28點或0.43%,收15769.76點;市場保持觀望,成交量萎縮至1936.75億元;三大法人買超80.78億元,其中,外資買超91.77億元。 倫元投顧指出,周三台股早盤一度急攻,可惜市場追價意願不強,大盤形成開高走低結構,主要是清明節5天連假將屆,致使中實戶買盤縮手,前期強勢股如AI聊天機器人、軍工、矽智財等全數轉弱,上述族群多為題材性主導,股價波段漲幅較高,一旦市場人氣轉淡,股價就容易快速拉回,其中又以矽智財走勢至為重要,因為該族群的中大戶比例高,顯示大內資買盤嚴重縮手。 連假後台股怎麼走?倫元投顧預測,若連假期間美股漲,連假後台股可望直接開高反彈持續在高檔震盪;反之,則提防回測季線上下後反彈,然後再下去,小心千點往下修正!(編輯:廖小蕎)
【時報編譯柯婉琇綜合外電報導】美股分析: ●BCA Research首席美股策略師Irene Tunkel表示,雖然聯準會的銀行業最高監管官員巴爾(Michael Barr)在參院備詢時表明矽谷銀行的問題可能只是個案,但這也令投資人的注意力馬上重回到對升息的擔憂上,「如果你認為問題只是出在一個糟糕的管理團隊,那就可以阻止其他銀行發生存款擠兌。但如果市場認為危機已經過去,那就意味著投資人也會認為聯準會可以繼續進行他們的抗通膨行動」。巴爾再度向市場保證聯準會沒有改變任何事,這意味著利率可能會更高。 ●Wedbush Securities股票交易部門常務董事Michael James表示,這是昨天(周一)科技股回落的延續,你看到了一些獲利回吐,一些熱情正在消退。此外,政府可能對存款超過1000億美元的銀行實施更嚴格的監管,市場對於那些被認為目前陷入掙扎的銀行越來越感擔憂。 ●摩根大通首席全球市場策略師Marko Kolanovic表示,面對銀行業危機,投資人應持續抱持防守策略,他並警告經濟預測可能在未來幾個月遭到大幅下修,將進一步打擊市場情緒。
博鰲亞洲論壇28日發表旗艦報告指出,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2023年亞洲經濟體整體復甦步伐加快。報告預測,亞洲經濟體2023年加權實際GDP增長率為4.5%,比2022年增加0.3個百分點,成為世界經濟放緩背景下的一大亮點。 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報告(簡稱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有所上調但仍相對疲弱,亞洲經濟體的外需將面臨不利影響。全球通膨率預計將從2022年的8.8%降至2023年的6.6%,全球食品價格也持續下滑,世界經濟增長的環境已經有所改善。 報告團隊成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長張宇燕28日在報告發表會中表示,分析亞洲50個經濟體並按照加權平均後,對亞洲經濟增長預測為4.5%,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月預測的2023年世界經濟年增率2.9%還高。張宇燕表示,大家可以看出4.5%與2.9%的差距,報告團隊對於亞洲(經濟前景)比較樂觀。 失業率方面,張宇燕指出,2023年全球失業率預測為5.78%,同期亞洲失業率預測為5.31%,表現優於全球平均。物價方面,整體來看,亞洲的通膨在2022年經歷上升,但現在的狀態已開始回穩。
【時報編譯張朝欽綜合外電報導】周五公布的初值數據顯示,歐元區企業活動意外地上升;消費者進行更多的服務活動,但是製造業產品需求的疲弱,加劇了工廠部門的下行。 歐元區的標普全球綜合PMI在三月來到54.1,為近10個月新高,並高於二月的52.0。該數據遠超過50榮枯線水準,並高於路透調查經濟學家預測的51.9。 標普全球首席經濟學家Chris Willaimson說,隨著步入春季,歐元區經濟正顯現出新生命跡象。此次調查數據也符合於第一季GDP的0.3%成長。 相同的數據,德國為52.6,法國為54.0,歐元區以外的英國為。 涵蓋服務業的PMI數據,在三月為55.6,高於二月的52.7,並遠高於預測的52.5。 工廠活動則出現不一樣的景觀,製造業PMI在三月跌到47.1,低於二月的48.5,也低於49.0的預測。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22日公布最新一季全球晶圓廠預測報告(World Fab Forecast,WFF),受晶片需求疲軟、消費者和行動裝置庫存增加影響,因此下修2023年全球前端晶圓廠設備支出總額,預計將從2022年創歷史新高的980億美元下滑22%至760億美元,不過到2024年則回彈21%至920億美元,重回900億大關。 2023年半導體產業資本支出針對晶片庫存修正而有所調整,但高效能運算(HPC)和汽車領域對半導體長期需求仍持續看漲,預期將帶動明年晶圓廠設備支出復甦。 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表示:「本季SEMI全球晶圓廠預測報告可以看到業界對2024年的初步展望,全球晶圓廠產能可望穩定擴張,以切合汽車、運算領域,以及一系列新興應用推波助瀾下,半導體產業未來的長期成長。」 展望2024年,台灣將持續穩坐全球晶圓廠設備支出領頭羊寶座,總額較2023年增加4.2%來到249億美元;韓國排名第二,總額210億美元,年成長41.5%;中國則排名全球設備支出第三位,預期受美國出口管制下,先進製程發展有所受限,投資額維持與2023年相當的160億美元。 美洲地區雖仍是第四大支出地區,但2024年投資可望達到創紀錄的110億美元,年成長幅度預計將達23.9%;歐洲和中東地區的投資額預期也將續創新高,支出總額增加36%至82億美元;日本和東南亞晶圓廠設備支出預計到2024年也將分別回升至70億美元和30億美元。 涵蓋2022年至2024年的全球晶圓廠預測報告顯示,全球半導體產業產能將持續往上攀升,繼2022年增加7.2%後,預估今年將爬升4.8%,展望2024年將有5.6%增幅。 隨著更多供應商提供晶圓代工服務並擴增晶圓產能,晶圓代工業者2023年將引領半導體業擴張,整體投資額達434億美元,較去年下降12.1%;2024年投資額則將成長12.4%至488億美元。
【時報編譯柯婉琇綜合外電報導】聯準會在3月會議後宣布升息25個基點(1碼),為2022年3月以來第9度升息,此決議符合市場普遍預期。聯準會並暗示在最近兩家銀行接連倒閉後,央行可能即將暫停升息步伐。 3月會議聲明及央行最新經濟與利率預測重點整理如下: ●會議聲明 1.聯準會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一致表決通過升息25個基點,將基準利率調升至介於4.75~5.00%。 2.升息指引做出調整。3月會議聲明指出,「未來的升息動向並未確立」,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即將公布的數據。而額外實施一些政策緊縮可能是適當的,以便獲得具足夠限制性的貨幣政策立場,俾使通膨隨著時間逐漸回落到2%。2月的政策聲明則表明「為了降低通膨,持續升息為合適之舉」。 3.美國銀行體系仍然健全且具韌性,最近的事態發展可能導致家庭和企業面臨信貸條件收緊,並對經濟活動、企業招聘與通膨造成影響。這些影響的程度仍然不明,委員會仍將高度關注通膨風險。 4.繼續減持美國公債、機構債,以及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MBS)。 5.聲明刪除所有提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影響」的字句。 ●經濟通膨預測、利率點陣圖 1.點陣圖顯示FOMC決策官員認為利率將在升至5.1%(中值)到頂,與去年12月所做的預測一致,這意味著大多數美國央行官員認為未來「只會再升息一次」。在18位決策委員會成員中,有7位提交的最終利率預測高於5.1%。 2.點陣圖的分布顯示決策官員對於未來兩年的利率預測看法相當分歧。2024年的利率預測中值從去年12月預估的4.1%上修至4.3%,意味著他們預期2024年利率將調降0.8個百分點。2025年利率預測中值維持不變,仍為3.1%,意味著決策官員預估2025年將利率將再調降1.2個百分點。 3.通膨預測方面,2023年個人消費支出(PCE)物價指數預測從3.1%調升至3.3%,2024和2025年通膨預測維持不變,仍為2.5%和2.1%。2023年核心PCE物價指數從3.5%調升至3.6%,2024年的預測從2.5%調升至2.6%,2025年的核心通膨預測維持不變,仍為2.1%。 4.調降今明兩年國內生產毛額(GDP)預測,2023年GDP成長預測從0.5%下修至0.4%,2024年成長預測從1.6%大幅下修至1.2%,2025年成長預測從1.8%上修至1.9%。 5.今年失業率預測小幅調降。2023年失業率預測從去年12月預估的4.6%下修至4.5%。2024年失業率預測維持不變,為4.6%。2025年失業率預測從和4.5%上修為4.6%。
【時報記者莊丙農台北報導】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今天公布今年第1季台灣經濟成長率預測,受到經濟政策不確定高,削弱全球經濟成長動能,貨幣傳導衝擊發酵,經濟及金融市場接連受創,下修2023年經濟成長率預測至1.91%,各季成長率分別為-1.21%、2.61%、1.26%、4.85%;並修正2023年美元兌新台幣匯率均價預測至30.85元,上、下半年匯率分別為30.5、31.2元。 就經濟成長而言,元大寶華認為,儘管1月國際貨幣基金(IMF)對美國、大陸展望好轉,上修全球經濟成長,但全球化與自由貿易弱化,令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全球經濟低成長已是必然趨勢。再者,由於貨幣政策滯後期約18~24個月,對經濟的衝擊尚未完全反應,主要國家OECD領先指標仍處於衰退、下行狀態。主要機構預測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將低於去年與過去10年平均,因此,在全球經濟復甦前景不明、成長動力不足,勢將影響台灣經濟表現下,將2023年經濟成長率預測由去年9月的3.08%下修至1.91%。 消費者物價方面,1~2月消費者物價上漲率持續超過央行中期監控物價區間上限2%。展望未來,儘管全球供應鏈壓力趨緩,減輕輸入性通膨,且主要農產品價格有望回落,負向產出缺口也牽制核心物價,但食物、教養娛樂、房租類價格高漲,以及勞動市場緊俏,推升服務類價格,預料物價漲勢仍在。因此,將2023年消費者物價上漲率預測由去年9月的1.69%上修至2.39%,各季上漲率分別為 2.53%、1.81%、2.50%、2.69%。 在美元兌新台幣匯率方面,儘管台灣正值景氣下行,經常帳順差縮減,不利新台幣匯率。但年初迄今外資呈現淨匯入台灣現象,加以金融帳匯出收窄程度明顯加大,得以穩住新台幣匯率。對外資而言,台股的匯率避險優惠與股利率仍是新興市場中最高者,預估今年除權息前外資仍有誘因由匯出轉匯入,有助支撐新台幣匯率。不過,依過往經驗,當台灣景氣有走弱顧慮時,新台幣有效匯率多維持中性偏弱。考量新台幣對美元2023年上半年朝美元偏弱、下半年美元偏強的方向發展下,將2023年美元兌新台幣匯率均價預測由去年9月的31.22元修正至30.85元。
大西洋兩岸的銀行風暴牽連油市,經濟前景再度蒙上陰霾不利原油需求,指標布蘭特原油期貨20日跌破每桶72美元。高盛集團下修油價預測,今明年恐難站上100美元。 倫敦時間周一盤中,5月交割布蘭特原油期貨合約價,跌破每桶72美元來到71.64美元,比起上周五收盤價跌了1.33美元。紐約4月西德州中級原油(WTI)期貨每桶65.52美元,從上周五收盤價下挫1.22美元。 過去二周來歐美銀行接連出事,專門放貸給新創企業的矽谷銀行說倒就倒,瑞士信貸財務黑洞難填,被對手瑞銀集團(UBS)收購,對風險敏感的油價因此承壓。 產油國聯盟OPEC+消息人士上周末表示,最近西方銀行業風雨飄搖,讓人擔心2008年金融危機重演。 OPEC+消息人士說,從供需基本面來看,油價挫跌可能只是暫時性。但該名人士也強調,仍須監控油價對央行利率決策及通膨的影響。 歐洲央行16日宣布升息2碼,美國聯準會也將在台北時間23日凌晨發布最新決策,市場多預期會再升1碼。 UBS分析師上周發布報告指出,即便金融市場暗潮洶湧,不太可能影響原油生產步調,「但在市場動盪加劇時期,投資人傾向撤出原油等風險資產,找市場的安全角落避險。」 自3月初以來,油價因銀行危機與經濟衰退隱憂挫跌15%,有鑑於此,華爾街巨頭高盛集團18日調降油價展望。 高盛上周六發布報告,預估布蘭特原油價格未來12個月在每桶94美元,明年下半則來到每桶97美元。但先前高盛預測,這兩個時期油價上看每桶100美元。 高盛同時下修今年歐洲與北美的原油需求預估,但調高中國需求預測。 高盛在報告中提到,調整油市展望也是為反映基本面趨疲,亦即近期原油庫存水位高於預期,需求略為降溫,非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的供給微幅升高。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17日將全球今年經濟成長預測上修至2.6%,此為俄烏戰事爆發以來首次調升。該機構亦呼籲,儘管歐美銀行業相繼爆雷引發金融市場震盪,但包括美國聯準會(Fed)在內的主要央行,仍應持續升息以對抗頑強通膨。 OECD公布「全球經濟展望」報告,調升今年全球經濟成長展望,從去年11月預估的2.2%上調至2.6%,明年估成長2.9%,顯示在能源、食物價格高漲與借貸成本攀升夾擊下,全球經濟展現韌性。 其中美國今年經濟成長預測調升幅度極大,由上次預估的成長0.5%上修至1.5%。歐元區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上修0.3個百分點至0.8%。 中國大陸今年經濟增速上修0.7個百分點至5.3%,原因在於解除防疫有助於提振經濟活動。OECD表示,儘管大陸經濟解封可能助長部分商品漲勢,但整體來說有助於拉抬全球經濟。 日本今年估成長1.4%,較上次估值下滑0.4個百分點。英國今年經濟恐怕萎縮0.2%,較上次估值攀升0.2個百分點。 同時,OECD建議,Fed應將利率從目前的4.5%~4.75%升至5.25%~5.5%區間。 OECD同時稱讚,歐洲央行(ECB)16日按計畫升息兩碼至3%為「正確決策」,並表示該央行可再調升3碼。英國央行則可進一步升息至4.25%的終端水平。 歐美銀行業接連爆發問題打亂各大央行升息步調,部分投資人甚至預估主要央行可能放緩或暫緩升息。但OECD表示,利率應維持在高檔,一直到2024年。 OECD首席經濟學家佩雷拉(Alvaro Pereira)警告,各大央行應專注於打擊通膨並使其回落至目標值,絕不能基於全球金融系統風險擔憂而暫緩升息。 佩雷拉表示:「首要任務是對抗通膨。現在不是2008年,我們目前沒看到系統性風險存在。」
疫情解封、兩岸恢復正常航班,航空客運需求大增,華航信評機構中華信評指出,自去年12月以來,航空客運需求的復甦速度持續快於中華信評的預期,最新估測華航2023年的客運收益率將介於新台幣2.7元至3.0元的較高水準,優於中華信評先前預測的2.3元至2.6元間。 中華信評分析師董瑾據此分析,將華航今年的航空客運部門營收預測,上調至880億元至940億元之間,即2019年水準的80%至84%。 信評機構評估航運業者的信用指標之一,奠基於客運收益公里數(revenue passenger kilometer,簡稱 RPK),進而估算客運收益率。這些估測和外資看股價的標準或有不同,近日外資大賣華航,而中華信評估測的信用指標實際上逆勢走升。 中華信評指出,航空客運需求的反彈力道遠較預期水準更為強勁,先前擔憂的航空貨運需求衰退影響,可望因此大幅抵銷,且中華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華航:twBBB+/穩定/twA-2)的發行體信用評等亦可因此維持在目前的水準。中華信評授與華航長期信評twBBB+,屬投資級優等等級。 華航2023年1月、2月的客運收益公里數RPK,中華信評估算,已分別恢復至2019年1月與2月的63%與72%,中華信評先前的預測為約恢復至50%,即是來自於更為強勁的旅客需求所帶動。 中華信評目前預測,2023 年華航的 RPK 將介於 2019 年水準的63%至67%,高於中華信評先前預估的56%至60%。中華信評亦預測,2023年華航的客運收益率將介於新台幣2.7元至3.0元的較高水準,優於中華信評先前預測的2.3元至2.6元。 不過,中華信評提醒,今年1月、2月的航空貨運需求下滑速度亦較快,且貨運收益噸公里數在這兩個月分別較前一年同期下滑34.5%與20.7%。在全球貿易衰退且供應鏈於疫情控管措施鬆綁後恢復正常的情況下,航空貨運運價費率的下跌速度亦同步加快。中華信評現在預測,2023年華航的貨運 收益噸公里數將下滑17%至21%,而中華信評先前的預測是下滑10%至14%。 與此同時,今年年航空貨運運價費率可能會進一步下跌38%至42%,跌幅高於中華信評先前預期的30%至33%。因此,今年華航的貨運營收恐下滑48%至54%。儘管如此,董瑾表示,前述的營收表現仍較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的營收水準高出15%至30%。
美國矽谷銀行倒閉引發連鎖反應,外界推估Fed利率政策轉向,下周不可能維持升息2碼,除高盛、巴克萊認為Fed將暫不升息,日系外資機構野村更放槍,鑒於金融股股價續跌,Fed將在22日直接降息1碼,進一步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 高盛最新報告中指出,儘管美國政府迅速採取行動,確保矽谷銀行存款外流不至於演變成流動性危機,但由於該行倒閉引發外界對於銀行體系的擔憂,預期Fed將不會繼續調高利率,並由原預測的升息1碼改為暫停升息。 雖然下周暫停升息,但高盛仍認為,Fed利率路徑續存高度不確定性,目前仍維持Fed在5、6與7月各自升息1碼的預測不變,並指Fed的終端利率仍上看5.25%~5.5%。 除高盛、巴克萊皆認為,Fed將在3月的會議上,暫停貨幣緊縮行動,野村經濟學家預估,Fed下周召開的政策會議上,基準利率將下調0.25個百分點,並縮減資產負債表的規模。 彭博報導,野村經濟學家雨宮愛知(Aichi Amemiya)和梅爾(Jacob Meyer)周一(13日)在報告表示,從市場反應來看,金融市場似乎認為政府救市行動不足,金融業股價持續下跌,Fed可能透過提供更廣泛的抵押資產資格,或透過緊急貸款機制,為借款人提供更廣泛的管道,藉此創建新的貸款機制。 此外,期貨市場也出現明顯改變,根據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的FedWatch工具顯示,聯邦基金期貨交易員目前押注3月不升息的機率陡升至43.9%,升息1碼機率為56.1%。升息2碼的機率則已降至零。 除矽銀倒閉風暴是否擴大,美國14日發布的2月CPI也將牽動Fed日後的升息步伐,市場目前預測2月CPI年增6%,低於1月的6.4%,而扣除食品和能源成本的核心CPI,也將由5.6%略降至5.5%,但若通膨居高不下或升幅高出預期,不排除Fed重返鷹派升息老路的可能性。
【時報編譯柯婉琇綜合外電報導】周一歐洲股市早盤大跌,儘管歐洲財金監管當局已經出手,試圖縮小美國矽谷銀行(SVB)突然倒閉可能造成的衝擊,但銀行股仍持續下挫。 泛歐STOXX 600指數繼上周五創下逾5周來收盤新低,目前暫跌1.77%,跌幅有擴大跡象。 英國富時100指數目前跌1.47%,德國DAX指數跌1.81%,法國CAC 40指數跌1.86%,義大利富時MIB指數跌2.81%。 美國財政部和聯準會發布一連串穩定銀行體系的措施,並宣布矽谷銀行的客戶周一就能提領存款,美股指數期貨應聲大漲,但沒有給歐洲股市帶來明顯的提振。 歐洲銀行股指數在上周五創下5個多月來最大的雙日跌幅後,周一早盤一路走低,目前重挫2.64%。投資人擔心銀行業在面臨矽谷銀行倒閉和升息前景下的財務韌性。 歐洲央行本周將召開貨幣政策會議,料將升息50個基點。 投資人對於聯準會升息的預測出現巨大變化,現在認為聯準會下周升息25個基點的可能性接近90%。此前意外強勁的經濟數據和聯準會主席鮑爾在國會發表的證詞,使美國央行3月將升息50個基點的預測高漲。 高盛周日下修對聯準會的升息預測,基於近來美國金融業承受的壓力,該華爾街大行預期聯準會3月將暫停升息。 匯豐銀行在倫敦掛牌的股票加速下探,目前大跌1.97%,該英國銀行宣布以1英鎊收購矽谷銀行英國分行,以挽救這家英國科技新創公司的主要放款機構。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中國202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開幕,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任內最後一份政府工作報告,中國財政部提交新一年的政府預算案。考慮到中國已經放開疫情管控,經濟開始反彈,GDP增速目標5%。而瑞銀最新報告,則將大陸2023-2024年GDP增速預測從4.9%和4.8%分別上調至5.4%和5.2%。 UBS瑞銀投資銀行亞洲經濟研究主管暨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博士發表兩會解讀:我們將2023-2024年中國GDP增速預測從4.9%和4.8%分別上調至5.4%和5.2%。近期經濟重啟的進程快於我們此前預期,市場所擔心的「第二輪」新冠疫情並未兌現,迄今為止疫情感染達峰對供給側和生產端的擾動較為有限。近期30個大中城市房地產銷售已反彈至接近2019年農曆同期水準,表明房地產銷售觸底反彈可能早於我們此前預期。海外經濟增長較我們此前預期更有韌性,國內政策支持也有可能會進一步加碼。此外,2023年初的CPI通脹遠低於此前預期。我們仍預計未來幾個月經濟重啟將推動多項服務業價格上漲,但我們將2023年全年CPI預測從此前的3%下調至2.5%。 汪濤指出,政府工作報告將2023年經濟增長目標設定在「5%左右」,與我們基準預測一致。宏觀政策基本延續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小幅提高一般公共預算赤字率(GDP的3%)和地方政府專項債新增限額(3.8萬億),貨幣政策保持溫和積極的支持基調。如我們預期,政府提出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但並未提及全國性的大規模消費刺激或收入補貼。 考慮到今年政府面臨換屆,政府工作報告僅簡單闡述了今年的政策定調和工作重點,新一屆政府在上臺之後可能會出臺更多具體的政策支持。瑞銀認為政策性銀行對基建投資的信貸支持還有進一步擴大的空間,財政貨幣等政策要實現「統籌運用」,更多地方政府也可能會出臺擴大消費的具體政策措施。
瑞銀經濟學家汪濤發表最新報告指出,大陸經濟重開形勢強於預期、另一波新冠疫情並未出現,供應幾乎沒有中斷跡象,決定上調未來兩年大陸GDP年增率預測,2023年GDP年增率預測從4.9%上調至5.4%,2024年GDP年增率預測從4.8%上調至5.2%。 香港明報報導,報告顯示,房地產銷售反彈也顯示市場觸底的時間會早於預期,超額儲蓄可能會在2023年、2024年兩年逐漸釋放,經濟復甦將提振消費者信心,而大陸政府5日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宣布的「5%左右」經濟增長目標並未出人意料。 報告認為,大陸還有增加政策銀行貸款以支持基礎設施投資的空間,這是一種貨幣和財政政策協調發力的形式。另外,瑞銀把大陸2023年CPI漲幅預測從3%下調至2.5%,預期豬肉價格不會過於強勁。
美國一元商店Dollar Tree警告,受到成本大舉增加與消費者減少非必須商品支出,今年獲利預測將低於市場預期。這是繼上周沃爾瑪後,另一家對今年前景持保守態度的連鎖零售業者。 隨著美國經濟正瀕臨衰退邊緣,消費者物價仍然不斷上漲,迫使許多民眾改變購物行為,減少不必要的支出。 Dollar Tree指出,今年全年每股獲利預測將介於6.3到6.8美元間,低於分析師預測的7.78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