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鋰礦商Albemarle週三(22日)表示,該公司將投資至少13億美元於美國南卡羅萊納州切斯特郡(Chester County)興建一座氫氧化鋰工廠,以協助滿足日益攀升的電動車電池需求。 Albemarle預估,這座新工廠每年約可生產5萬公噸的氫氧化鋰用於製造電池,產能甚至可能翻倍。 在電動車熱潮的帶動下,各大汽車製造商對於電池原料的需求火熱,導致鋰價過去一年來持續攀升。
什麼樣的公司,讓比爾.蓋茲的突破能源基金、貝佐斯的氣候宣言基金、福特汽車都搶著投資?今年2月,它還拿到美國政府2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611億元)的低利貸款,募資總額28億美元。 它叫紅木原料(Redwood Materials),創辦人是特斯拉前技術長史特勞貝爾(JB Straubel)。 特斯拉有5個創辦人,假如馬斯克(Elon Musk)是它的嘴,那史特勞貝爾就是它的腦。 他是特斯拉天字第5號員工、史丹佛大學能源工程碩士,當了15年的特斯拉技術長,主導電池設計、超級電池工廠、充電站網絡等核心技術。 2017年,他跑到內華達的沙漠裡成立新創公司紅木原料,並在2年後離開特斯拉,全職投入製造生生不息的重生電池。 可回收電池95%關鍵元素 一次解決供應鏈、污染問題 也就是說,當你的舊筆電、舊手機、舊電動牙刷、電動腳踏車等電子垃圾,落到它手裡,就能重生為新的電動車電池。 而它的技術可以回收95%以上的關鍵電池元素。這讓它在創業短短4年間,成為全美鋰電池回收龍頭及獨角獸,2021年估值更達37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130億元),隔年入選《時代》雜誌全球百大最有影響力公司。 隨著特斯拉崛起,史特勞貝爾預見了電動車市場的瓶頸,在於電池。 未來10年,全球鋰電池需求將成長近4倍,2050年成長超過2021年的25倍,但稀缺金屬有限且絕大部分被中國等少數國家壟斷。過去兩年,電動車銷量爆炸性成長,車廠為了鋰電池搶破頭,導致全球鋰礦價格飆漲10倍,且一旦地緣政治風險提高,供應鏈可能陷入停擺。 「除非你能做到原料的封閉循環,否則(現在的電池生產模式)根本行不通。我們沒有足夠的新原料能讓我們不斷製造又丟棄。」史特勞貝爾告訴《MIT科技評論》。 他認為把舊電池變成新電池的原料,能一次解決電池供應鏈、廢棄物回收,以及採礦帶來的環境浩劫,一石三鳥。 大車廠到亞馬遜都找它 「中國可能開始擔心了」 這個廢電池回收市場到底有多大?倫敦顧問公司循環儲能(Circular Energy Storage)估算,2030年全球將有超過160萬噸報廢鋰電池和生產廢料,那時最早的一批電動車也將屆齡報廢。海嘯般的廢電池即將來襲,目前回收率卻不到5%。屆時鋰電池回收市場將上看181億美元。 紅木原料不只跟各大車廠如福斯、奧迪、豐田、福特、富豪、電動巴士製造商Proterra,以及特斯拉電池供應商松下合作,連亞馬遜數據中心和電子閱讀器的電池回收也找它做。 同時,它還從別人不要的廢物中挖寶。史特勞貝爾估計,光是舊手機、舊玩具,美國人家中藏有10億顆舊電池等待「挖掘」。只要回收300支智慧型手機,就能湊齊一顆電動車電池所需的鈷。 每天,3輛聯結車將60噸的電池工廠廢料、廢品、消費性電子垃圾運到紅木的內華達工廠。經人工分類、拆解,再高溫鍛燒,壓成粉末,送入濕法冶金,分離金屬元素,等待進一步重組。 紅木原料生產電池中兩個最關鍵的組件:陽極用銅箔,以及陰極活性材料,占鋰電池近8成成本。目前這些都是亞洲的天下,其中78%的陰極材料都由中國包辦。 因此重生電池可能撼動中國在電池領域的獨霸地位。「中國可能開始擔心了,」美國能源部長格蘭霍姆(Jennifer Granholm)造訪紅木原料工廠並奉上20億美元融資時說。 去年11月,紅木原料和松下電池簽下數十億美元合約,未來紅木生產的原料,會被製成新的特斯拉電動車電池。 「目前,鋰電池的需求已超過未來5年的供給,」北美松下能源總裁司望(Allan Swan)告訴美國CNBC電視台,「全球需要20到25個這樣的工廠,尤其美國至少需要4到6個,才能支持更廣大的汽車業。」 6歲大的紅木原料正飛速長大。它斥資35億美元,在美東「電池帶」心臟位置興建的南卡羅萊納新工廠最近要動土,且強調全部使用再生電力,連瓦斯線都不拉,預計2025年上線時,年產量將足以供應100萬輛電動車電池;2030年將達500萬輛,而且碳排量比亞洲供應鏈低80%。 去年美國通過史上最大的氣候投資法案《降低通膨法案》,又替這間獨角獸加裝了火箭—該法案規定電動車電池關鍵礦物至少要有四成來自美國本土或與美國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 「我們已經在用超音速飛行了,」史特勞貝爾說,這項規定「就像把火箭筒裝到超音速飛機上。」
美國福特汽車斥資35億美元在密西根州設立電動汽車電池工廠,並與中國寧德時代(CATL)協議使用中方電池技術;但這項協議被參議員盧比歐盯上,擬立法設限。 路透社報導,美國聯邦參議院情報委員會的共和黨龍頭盧比歐(Marco Rubio)想立法禁止使用中國技術生產的電動汽車電池適用稅賦抵免,聲稱要對適用「降低通膨法」(IRA)適用稅賦抵免的資格大幅設限,防止中國公司從中受益。 福特汽車在回應盧比歐時表示,在美國國內製造電動汽車用電池,會比繼續全然依賴國外進口好得多,其他汽車公司也是如此,「只會有一個福特全資的子公司建造、擁有和運營這間電池工廠,不會有其他實體從這項計畫獲得美國稅賦優惠」。 但盧比歐呼籲美國外來投資審查委員會(CFIUS)立即審查福特與寧德時代之間的協議許可。 盧比歐認為福特與寧德時代合作「只會加深美國在電池技術方面對中國共產黨的依賴,且很可能刻意讓工廠符合降低通膨法(IRA)稅賦抵免資格」。 美國財政部不願對此評論,能源部長葛蘭何(Jennifer Granholm)上月時說,福特這項協議「能將先進製造能力從海外帶進美國,這是美國提升競爭力的關鍵,將刺激我們的經濟,並為美國創造高薪就業機會」。 4300億美元的「降低通膨法」對電池來源設限,目的是讓美國脫離中國的電動汽車(EV)供應鏈。降低通膨法中有一項條款針對中國而來,其中明訂若任何電動汽車電池組件是來自「外國受關注實體」所製造,最終將不適用稅賦抵免優惠。
中美技術攻防戰愈演愈烈。大陸電池龍頭寧德時代與美國福特汽車合作在美建廠案宣布不到一周,17日傳出中國高層擔心寧德時代技術外流給福特而介入審查。同日,美國宣布成立「顛覆性技術打擊小組」,來保護先進技術不被中國非法獲取。 福特13日正式宣布與寧德時代合作,在美國密西根州設立電動車電池廠。根據協議,寧德時代出技術但不出資金,向福特收取專利費,福特擁有100%工廠擁有權。 時隔不到一周,外媒17日引述知情人士表示,雖然中國政府很高興這筆交易展示了中國在電動車電池領域的實力,但官員們擔心寧德時代技術競爭力可能會提供給福特。該人士說,有鑑於該協議的敏感性及中美之間目前的緊張局勢,中國高層領導人要求進行額外的審查。該人士補充,調查結果將提交給最高領導層,但審查過程的形式和時間表尚不清楚。另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審查不太可能導致合作受阻。由於該協議的重要性及對中美關係的影響,合作案已由中國低階層官員審查通過,正在接受國家層面的額外檢查。 報導還表示,中國還將審查受到中國制裁的美國公民是否參與了福特的電動車電池計畫。 目前中國政府及寧德時代均未對上述消息做出回應。福特則表示不清楚中國官員進行任何額外聯繫。報導指出,該事件顯示,中美地緣政治緊張局面又再次讓商業交易複雜化。 該消息導致寧德時代股價17日重挫5.19%,收報人民幣420.19元。今年以來,該公司股價仍上漲7.84%。 近年對各項關鍵技術的控制,已成為中美兩大經濟體之間的重要戰場。美國積極採取行動,限制中國取得高階晶片製造和其他戰略能力。日前美國通過的「降低通膨法案」中,也把中國在電池領域的主導地位納入關注重點。美國於當地時間16日再採取行動,當天美國司法部和商務部宣布成立「顛覆性技術打擊小組」,是美國阻止中國通過非法手段獲得美國先進技術的最新措施。 司法部和商務部在一份聲明中說,該小組將由司法部負責國家安全司的助理部長Matthew G. Olsen和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負責出口執法的助理部長Matthew Axelrod領導,匯集來自包括聯邦調查局、國土安全調查局(HIS)和全國12個大都市區的14個美國檢察官辦公室的專家,目的是打擊非法行為者,加強供應鏈並保護關鍵技術資產不被美國的對手國家獲取或利用。
針對韓國媒體報導電動車電池廠SK On與福特汽車(Ford Motor)和Koc Holding在土耳其的合資計畫即將告終,對此SK On周一(9日)表示,公司是否要繼續發展該合資事業,尚未作出最後決定。 韓國《東亞日報》(Dong-A Ilbo)稍早引述不具名人士消息,提及因宏觀經濟環境疲弱,SK On考慮放棄合資計畫。 SK On發布聲明指出,「在2022年3月簽訂合作備忘錄(MOU)以來,我們一直持續討論土耳其的合資計畫,但尚未完成討論。是否要停止關於合資事業的協商,還未作出最終決定。」
【時報-台北電】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寧德時代今(11)日宣布,與日本汽車生產商大發工業株式會社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雙方就電池供應及電池技術領域偕手並進,據了解,寧德時代將提供穩定的動力電池予以大發電動車型,目標推進日本電動化轉型及先進電池技術落地應用。 截至發稿,寧德時代盤中上漲2.79%、報人民幣396.04元。(編輯:廖小蕎)
美琪瑪(4721)在電動車電池族群轉強下,4日擴量走強,終場收120元、上漲2.6元,成交2,659張。自9月開始盤跌向下,日前觸90元波段低點後買盤加溫,近一周拉出連五根紅K,重返月線之上,短線翻多,惟近二、三個月來跌幅甚深,波段跌幅達35%,套牢賣壓沉重,後續觀察能否擴量並回補116元跳空缺口,否則應以跌深反彈視之。 美琪瑪4日公布第三季財報,受惠上半年金屬價格上漲、訂單增加,前三季營收42.7億元、年增51%,每股稅後純益5.51元,優於去年同期的3.46元。
近年陸韓兩國在多項產業競爭激烈,韓國媒體報導,南韓在面板、電動車電池、半導體領域都發生人才流失情況,指控大陸挖角南韓高科技工程師是為竊取相關技術。 根據Business Korea報導,業界消息指出,從面板產業來看,部分南韓工程師跳槽至大型陸企包括京東方、華星光電等,其比例可能超過20%。而且大陸招聘人才,已從過往的獵人頭公司,改為在知名招聘網站刊登求才廣告,而這些平台經常使用海外伺服器,很難追蹤實際挖角情況。 報導提到,南韓面板製造商為防範人才流失,試圖透過競業禁止條款,但陸廠則以各種方式規避,南韓國家情報院和產業通商資源部數據顯示,2016年1月到2021年6月間,共發現17次竊取技術的嘗試,其中5次涉及對國家和經濟安全極為重要的核心顯示技術。 報導更稱,陸企主導全球面板市場絕非湊巧,根據市場研究機構資料,陸企去年在全球LCD和OLED市場的營收總計648億美元、占比41.5%,高於南韓企業的33.2%,是大陸自2004年來首度超越南韓。 南韓電動車電池和半導體業同樣發生人才流失情形,像是陸廠寧德時代(CATL)去年在南韓刊登許多職缺,員工跳槽後薪資可以增加兩倍或三倍,而在半導體領域方面,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的技術人才同樣遭陸企鎖定。 另根據SNE Research報告,統計今年1至7月,寧德時代坐穩全球最大電動車電池供應商,其市占率達34.7%,比去年同期增加5.7個百分點。反觀韓廠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明顯被大陸對手吃掉,南韓前三大EV電池製造商LG能源解決方案、SK On和三星能源材料,今年前7月合計市占率從2021年同期的34.2%降至25.9%。
藝人林志穎今(22日)駕駛特斯拉發生嚴重事故,車子瞬間燒成火球,幸好林志穎與車上的兒子被熱心路人救出,緊急送醫治療後並沒有生命危險,詳細事故原因仍在調查。此事故也讓電動車的安全性議題成為討論焦點,2020年美國一起特斯拉Model 3撞樹事故,駕駛僅受輕傷,但巨大衝擊讓起火燃燒的電池組四處亂飛,甚至引發附近民宅的火災。 Business Insider報導,該名駕駛超速駕駛特斯拉,當時時速高達100英里(約160公里)在街頭狂飆,最後撞上電線杆及樹木,隨即起火燃燒,受輕傷的駕駛自行逃出車外。 沒想到燃燒的電池組竟亂飛,還爆炸噴飛打破隔壁民宅的窗戶,進而引發火災,警方表示,有2個電池飛進民宅,1個掉到住戶的腿上,另1個則掉在床上,被單馬上因高溫起火。 警方接著表示,當局盡可能收集更多的電池,並花了3個小時進行調查和整理。隔天,當局也提醒住在附近的民眾,需要留意「未被發現且具有危險性的電池」電池的高溫會持續24小時,並散發有毒的煙霧和化學物質。 報導提到,對於電動汽車而言,電池過熱始終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如果當電池離開保護和冷卻系統後,電池過熱狀況就會更容易發生。不過研究也顯示,電動車不會比油車更容易起火,甚至可說是更為安全,但電池組如果因衝擊亂飛影響到無辜的民眾,可能也不是大家願意看到的事情。
福斯美國業務負責人基歐夫(Scott Keogh)16日提出警告,美國要大幅提高電動車專用電池的產量,來配合其加快推廣電動車的速度,正面對不少重大挑戰。 他強調,要從汽柴油車轉向電動車,是美國最重大的工業轉型。目前許多車商和電池生產商,承諾投資數百億美元計資金,在北美興建新的電動車電池工廠和電動車組裝廠,來擴大電動車生產規模。 但是,他指出,在這過程中,業界要為電動車提供先進的新電池,美國就必須克服連串挑戰。除了要不斷吸引足夠的技術勞工之外,美國必須要開採許多重要礦物原料,來生產供電動車使用的鋰電池。 另外,美國要解決供應鏈、醫療健保、教育和基礎建設等問題來配合相關產業發展。他預期到2030年,美國將有數十萬人受雇於與電池生產相關產業。 在拜登積極推廣電動車之下,電動車電池需求量將不斷大幅成長。 基歐夫估計,目前美國一年的電動車電池產量在15萬到20萬顆之間,但從現在開始計算的未來7年內,業界需要的年產量為850萬顆。如何達成這龐大產量,就成為美國面對的重大挑戰。
【時報編譯張朝欽綜合外電報導】泰國政府投資單位在周一批准了鴻海(2317)與泰國國家石油集團(PTT)價值361億泰銖(約10.4億美元)的合資案,將致力於電動車電池生產。 泰國投資委員會(BOI)在聲明中表示,Horizon Plus Co計畫是周一獲批准的數個投資案之一,所有案件的總價值高達2095億泰銖。 BOI主管Duangjai Asawachintachit說,該合資計劃將支援電動車產業的投資,並進一步成為東南亞電動車的製造中心。 BOI還批准,提高了現有的和新的電動車電池生產計畫的投資效益,包括在產品銷往國內情形下,將原材料和必要材料的進口關稅降低90%,時間為5年。 其它獲核准的計畫還包括泰國卜蜂集團(CP Group)的Asia Era One公司投資1623億泰銖,建設連線曼谷三個機場和東部經濟走廊的高鐵專案。
美國電動車電池新創公司Group14周三宣布,在德國跑車製造商保時捷(Porsche)等投資人領投下,該公司成功募得4億美元,令其估值超越10億美元。執行長盧布貝(Rick Luebbe)表示,這筆資金其中部分將用於興建第二座電池材料工廠。
電動車產業夯爆,全球廠商紛紛搶食市場,然而近期卻傳出南韓電池製造商與美國車企出現隔閡,有知情人士透露,美國汽車製造商通用與福特要求韓企LG及SK共享更多電池機密技術,但遭到拒絕,此事揭露美韓合資企業上的矛盾,更突顯雙方未來合作的不確定性。 日經亞洲評論報導,據南韓汽車產業的相關人士透露,通用汽車已要求合作夥伴LG Energy Solution分享部分電池技術,而福特汽車則在與SK Innovation旗下電池製造部門SK On的合資談判中提出共享電池技術的要求。 通用在雙方協商過程中以「確保電池的安全性」為由索取與穩定性直接相關的電池實測數據,讓專家擔心,如果追蹤數據,可能會暴露電池設計與製造有關的技術,「即使是很小的訊息,對汽車製造商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不過因為通用汽車本身擁有電池工廠,LG擔心其技術會遭通用竊取,SK則因為福特也會向其他供應商購買電動車電池,憂慮其電池資訊會在此狀況下遭外流給對手廠商。 南韓東亞日報則報導,美國通用、福特等汽車製造商的終極目標是實現車用電池的自給自足,與國外廠商合作只是過渡期,而韓企目前無法拒絕主要合作夥伴美國汽車製造商的要求,只能提供部分資料。 鑒於歷史經驗,技術洩密是電池製造商的一個大問題,且如果技術共享的拉鋸戰持續下去,美國及南韓在電池生產方面的合作可能會陷入停滯,而在這種情況下,大陸廠商可能會從中獲利。 此事也讓不少人想起去年美國商務部為了掌握解決晶片荒的主導權,要求三星、SK海力士、台積電及英特爾等多家晶片業者繳交庫存、訂單及銷售數據的問卷,當時就曾引起不小爭議。
為實現2035年前歐洲銷售車款全面電動化的目標,美國第二大車廠福特(Ford)加緊歐洲的布局,14日宣布投資20億美元,在德國生產兩款全新純電動車,還要在土耳其蓋電動車電池工廠。 福特近來動作頻頻,3月初才宣布要將汽車業務一分為二,分拆成傳統燃油車及電動車兩大部門。福特預計到了2030年,電動車將占福特全球銷售量的一半。 而福特生產重心朝向電動車的轉型計劃,在歐洲的推動速度會比美國本土還快。福特的歐洲分公司打算2035年之前,逐步淘汰燃油車,全面生產電動車。福特歐洲分部總裁羅利(Stuart Rowley)向媒體透露,2024年前將推出七款全新純電動車,全部在歐洲生產。他提到,歐洲地區的純電動車需求日益旺盛,福特必須有所因應。 福特第一款全新電動車是跨界休旅車,預定明年在德國科隆廠(Cologne)量產,充電一次可跑500公里。第二款電動車也計劃由科隆廠生產,但福特未提供任何細節。 福特這兩款電動車,都將採用德國福斯汽車(Volkswagen)授權的MEB電動車模組化平台技術。兩大車廠合作生產的電動車,擬將產量擴大一倍到120萬輛。 福特另宣布,旗下熱銷小型跨界休旅車Puma的純電動版,預計2024年起在羅馬尼亞克拉約瓦廠(Craiova)量產。福特也打算明年在克拉約瓦廠生產多功能商用車Transit Courier及Tourneo Courier的電動版。 福特歐洲分部總裁羅利表示,福特已與韓國SK Innovation旗下電池製造商SK On Co、土耳其Koc Holding集團簽了意向聲明,要在土耳其蓋電動車電池廠,此合資企業將設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附近。 羅利指出,福特擬透過另設合資企業或爭取第三方供應的方式,擴充電動車電池產能,以應付與日俱增的需求。
鋁壓鑄廠精確實業(3162)歐、陸雙線布局,新廠接力完工,搶食全球電動車快速成長商機。精確塞爾維亞廠完工插旗歐洲市場,應客戶要求提前從第三季開始出貨,供應福斯MEB平台電動車電池盒。 精確將陸續開發其他鋁件與其他歐洲車廠供貨訂單,估計塞爾維亞廠八年內將累積貢獻投資收益至少15億元。 精確也陸續在大陸浙江湖州宏碩廠與湖北咸寧廠投資擴建新產線,將在今年6月與8月投產,加速收獲大陸電動車銷量快速成長商機,法人看好將為精確今年營收帶來大增七成、挑戰24億元新高的實力。 精確所屬的敏實集團在全球電動車供應鏈搶單戰果豐碩,今年更陸續拿下德國雙B(Benz、BMW)等豪華電動車電池盒訂單,估計全集團電池盒事業部在手訂單五年銷售額高達人民幣500億元(約合新台幣2,237億元),敏實與精確採「高低配」的布局,將對岸一線自主品牌車廠訂單轉交精確供貨,為精確業績奠定厚實成長動能。 精確在敏實集團入主轉型後,電動車電池盒項目成為拉動公司業績的主要產品,不僅貢獻去年營收獲利創新高,今年續揚,前二月合併營收2.17億元、年增19.88%,改寫同期新高。 看準全球電動車銷量高速成長契機,精確大舉在歐洲與大陸投資布建電動車電池盒產線,其中塞爾維亞廠為精確在去年6月籌資4,100萬歐元,與大陸壓鑄大廠亞德林合資(精確持股九成)建立的歐洲首座生產基地,日前已經完工投產,連塞國經濟部長阿塔那斯科維奇都親自出席開幕典禮。 精確表示,塞爾維亞廠初期以福斯集團MEB平台電動車電池盒為主要供貨產品,明年後,將陸續投入汽車其他配件的鋁件產品製造銷售。據該投資案公開說明書中預估,到2030年前該案將帶來累計可認列投資收益15億元以上,以精確目前股本10.95億元計,每股獲利貢獻金額高達13.7元。 此外,敏實集團還規畫在歐洲設立電解鋁生產基地,布局完成後將能為精確塞爾維亞廠提供更低廉的原料,進一步提升接單競爭力。 在大陸市場布局上,精確已與超過五家的一線陸籍自主品牌車廠建立供應夥伴關係,待新投資的湖州廠與咸寧廠共六條新產線年內陸續投產後,將展現業績爆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