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前三大鋰電池模組製造商加百裕(3323)攻新領域傳捷報,在專業驗證機構德國萊因(TUV Rheinland)的協助下,與北美自行車品牌廠SPECIALIZED合作之電動輔助自行車電池模組成功取得ISO 14067驗證。 加百裕此產品,也是全台首家電動輔助自行車電池模組通過驗證的產品。 加百裕董事長黃世明表示,加百裕於2021年底正式對外承諾科學基礎減碳目標(Science-based targets; SBT),設定呼應1.5°C減碳路徑的近程目標,並預計2023年底通過SBTi審核。 加百裕強調,本次驗證不但代表產品碳足跡得到國際認可,也充分展現出加百裕因應歐盟CBAM要求、客戶需求及產品碳含量的掌握度將更高,進一步透過減碳專案,朝低碳綠色產品設計。
加百裕(3323)是台灣鋰電池模組技術的先驅,在全球市場深具影響力,提供電動輔助自行車電池模組,為台灣前三大鋰電池模組製造商,近日在專業驗證機構德國萊因 (TUV Rheinland) 的協助下,與北美自行車品牌廠-SPECIALIZED合作之電動輔助自行車電池模組成功取得ISO 14067驗證,為全台首家電動輔助自行車電池模組通過驗證產品。 本次加百裕獲得德國萊因驗證,不但代表其產品碳足跡得到國際認可,也充分展現出加百裕因應歐盟CBAM要求、客戶需求及產品碳含量的掌握度將更高,進一步透過減碳專案,朝向低碳綠色產品設計。 加百裕董事長 黃世明表示,公司致力於鋰電池模組的開發與設計,提供客戶電池模組設計、製造之服務。為因應氣候變遷、國際淨零趨勢與超越國際大廠在供應鏈淨零碳排要求,加百裕於2021年底正式對外承諾科學基礎減碳目標(Science-based targets; SBT),設定呼應1.5°C減碳路徑的近程目標,並預計2023年底通過SBTi審核。為了達成SBT減碳承諾,訂定2040年實現100%使用再生電力目標,規劃簽訂再生能源購電協議(Power Purchase Agreement,PPA)、採購當地再生能源憑證以及綠色電力產品,逐年提高廠區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邁向全面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 加百裕副總經理黃靖容表示,碳足跡驗證結果可作為綠色產品發展策略依據、對客戶透明揭露環境碳排放資訊,並可依據本次碳足跡量化結果為基礎,進而訂定產品碳排放減量目標,銜接加百裕中長期減碳藍圖,聚焦在低碳材料應用、輕量化設計、循環經濟導入以及綠色電力使用,期望未來能夠繼續走在電動輔助自行車電池模組技術發展的前端,引領產業淨零碳排發展。感謝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一所和昶峰綠能科技專業實務經驗輔導團隊,協助進行電動輔助自行車鋰電池模組之產品碳足跡輔導,加百裕各部門積極配合輔導並進行跨部門溝通,從原物料、製造以及配銷各階段中計算碳排放分配計算,最後通過德國萊因第三方查證。 德國萊因董事總經理王秀雲則表示,永續發展已成為全球企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而碳足跡管理也是評估企業產品對氣候變化影響的關鍵指標之一。我們樂見加百裕為掌握企業自身的環保責任,在為產品減少碳排上有良好的起步。有了產品碳足跡評估,未來更有利於減少生產與運輸過程的資源浪費及節約成本,在提升環保形象及市場競爭上都是雙贏,這也為業界提供了最佳示範作用。 加百裕與客戶、供應商夥伴長期密切合作,提供整體解決方案,以協助客戶提高商品性能及Time-To-Market之最佳效益為努力方向。長久以來,深獲客戶支持與肯定。加百裕未來更本著永續經營與持續推展綠色能源產品的理念,努力不懈地創新,並期許成為守護地球環境,提供次世代能源的企業。
本土資深鋰電池芯、模組廠商有量科技針對微型二輪電動車推出大容量、續航力佳、長壽命、高安全性、高信賴性、可快充的鋰電池組型號52016,在台灣微型二輪電動車市售產品中,特別適合長青、女性與青少年族群騎乘需求,輕巧方便、可居家充電的台灣本土製造的電池產品。 有量指出,52016鋰電池組榮獲2023年台灣精品獎肯定,產品適用台灣大部分微型二輪電動車型,電池易抽易放,使用者可輕鬆安裝在車上,符合人體工學,重量僅4.7kg,方便攜帶回家充電。另外,業界首創14串電芯大容量電池設計,同類產品爬坡力最佳,載重達70公斤,行駛時速25公里下,單次騎乘里程可達40公里,正常使用下可騎乘1萬公里以上,產品保固期2年。 52016鋰電池組是全台第一家通過CNS 15387(104年)電動機車用二次鋰電池組安全性之檢驗法認證,產品經銷商通路設有電池健康狀況檢測機台,可進行了解電池壽命以及使用狀況,提升消費者的騎乘安全。 有量科技的上游材料供應商台灣中油自主研發的軟碳負極材料,已導入電芯與電池模組進行開發測試應用,測試中的CPC-001電動機車用軟碳快充電池組,具有20分鐘快充至80%電量的快充能力。
什麼樣的公司,讓比爾.蓋茲的突破能源基金、貝佐斯的氣候宣言基金、福特汽車都搶著投資?今年2月,它還拿到美國政府2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611億元)的低利貸款,募資總額28億美元。 它叫紅木原料(Redwood Materials),創辦人是特斯拉前技術長史特勞貝爾(JB Straubel)。 特斯拉有5個創辦人,假如馬斯克(Elon Musk)是它的嘴,那史特勞貝爾就是它的腦。 他是特斯拉天字第5號員工、史丹佛大學能源工程碩士,當了15年的特斯拉技術長,主導電池設計、超級電池工廠、充電站網絡等核心技術。 2017年,他跑到內華達的沙漠裡成立新創公司紅木原料,並在2年後離開特斯拉,全職投入製造生生不息的重生電池。 可回收電池95%關鍵元素 一次解決供應鏈、污染問題 也就是說,當你的舊筆電、舊手機、舊電動牙刷、電動腳踏車等電子垃圾,落到它手裡,就能重生為新的電動車電池。 而它的技術可以回收95%以上的關鍵電池元素。這讓它在創業短短4年間,成為全美鋰電池回收龍頭及獨角獸,2021年估值更達37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130億元),隔年入選《時代》雜誌全球百大最有影響力公司。 隨著特斯拉崛起,史特勞貝爾預見了電動車市場的瓶頸,在於電池。 未來10年,全球鋰電池需求將成長近4倍,2050年成長超過2021年的25倍,但稀缺金屬有限且絕大部分被中國等少數國家壟斷。過去兩年,電動車銷量爆炸性成長,車廠為了鋰電池搶破頭,導致全球鋰礦價格飆漲10倍,且一旦地緣政治風險提高,供應鏈可能陷入停擺。 「除非你能做到原料的封閉循環,否則(現在的電池生產模式)根本行不通。我們沒有足夠的新原料能讓我們不斷製造又丟棄。」史特勞貝爾告訴《MIT科技評論》。 他認為把舊電池變成新電池的原料,能一次解決電池供應鏈、廢棄物回收,以及採礦帶來的環境浩劫,一石三鳥。 大車廠到亞馬遜都找它 「中國可能開始擔心了」 這個廢電池回收市場到底有多大?倫敦顧問公司循環儲能(Circular Energy Storage)估算,2030年全球將有超過160萬噸報廢鋰電池和生產廢料,那時最早的一批電動車也將屆齡報廢。海嘯般的廢電池即將來襲,目前回收率卻不到5%。屆時鋰電池回收市場將上看181億美元。 紅木原料不只跟各大車廠如福斯、奧迪、豐田、福特、富豪、電動巴士製造商Proterra,以及特斯拉電池供應商松下合作,連亞馬遜數據中心和電子閱讀器的電池回收也找它做。 同時,它還從別人不要的廢物中挖寶。史特勞貝爾估計,光是舊手機、舊玩具,美國人家中藏有10億顆舊電池等待「挖掘」。只要回收300支智慧型手機,就能湊齊一顆電動車電池所需的鈷。 每天,3輛聯結車將60噸的電池工廠廢料、廢品、消費性電子垃圾運到紅木的內華達工廠。經人工分類、拆解,再高溫鍛燒,壓成粉末,送入濕法冶金,分離金屬元素,等待進一步重組。 紅木原料生產電池中兩個最關鍵的組件:陽極用銅箔,以及陰極活性材料,占鋰電池近8成成本。目前這些都是亞洲的天下,其中78%的陰極材料都由中國包辦。 因此重生電池可能撼動中國在電池領域的獨霸地位。「中國可能開始擔心了,」美國能源部長格蘭霍姆(Jennifer Granholm)造訪紅木原料工廠並奉上20億美元融資時說。 去年11月,紅木原料和松下電池簽下數十億美元合約,未來紅木生產的原料,會被製成新的特斯拉電動車電池。 「目前,鋰電池的需求已超過未來5年的供給,」北美松下能源總裁司望(Allan Swan)告訴美國CNBC電視台,「全球需要20到25個這樣的工廠,尤其美國至少需要4到6個,才能支持更廣大的汽車業。」 6歲大的紅木原料正飛速長大。它斥資35億美元,在美東「電池帶」心臟位置興建的南卡羅萊納新工廠最近要動土,且強調全部使用再生電力,連瓦斯線都不拉,預計2025年上線時,年產量將足以供應100萬輛電動車電池;2030年將達500萬輛,而且碳排量比亞洲供應鏈低80%。 去年美國通過史上最大的氣候投資法案《降低通膨法案》,又替這間獨角獸加裝了火箭—該法案規定電動車電池關鍵礦物至少要有四成來自美國本土或與美國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 「我們已經在用超音速飛行了,」史特勞貝爾說,這項規定「就像把火箭筒裝到超音速飛機上。」
大陸鋰業者贛鋒鋰業16日公布業績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營收年增274.68%至人民幣(下同)418.23億元,淨利潤年增291.67%至204.78億元。公司指出,受益於全球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下游客戶對鋰鹽的需求強勁增長,促使公司業績大增。 贛鋒鋰業16日公布財報當天,其A股跌3.1%,17日反彈漲1.35%,報65.88元,該股年內至今跌逾7.09%。該公司港股股價16日收盤下跌5.08%,17日反彈升2.73%報47.05港幣,年內累跌19.91%。 證券時報報導,2022年贛鋒鋰業的鋰鹽產品銷售價格,比2021年同期有較大幅度上漲。此外,贛鋒鋰業鋰電池領域產能迅速釋放,銷量明顯提升。 高工鋰電網指出,回顧2022年,電池級碳酸鋰價格自年初就高速飛漲,3月產品均價首度突破每噸50萬元,年增幅高達510%。隨後價格雖然稍有回落,但9月散單報價再度大漲,進一步突破每噸60萬元大關。 公告指出,截至2022年報告期末,贛鋒鋰業總資產為791.35億元,較年初增長102.61%。對於總資產增長的主因,贛鋒鋰業分析,隨著生產經營規模擴大,報告期末流動資產增加173.39億元,其中,貨幣資金、應收帳款和存貨增加158.06億元。 華爾街見聞日前引述高盛分析師Aditi Rai團隊報告指出,2022年12月以來,受電動車補貼取消、疫情和春節假期限制汽車供應鏈各個環節的活動,市場對鋰的需求大減,但在鋰生產穩定的情況下,未來恐有供需失衡問題。 身兼大陸全國人大代表的贛鋒鋰業董事長李良彬,日前在大陸「兩會」期間建議,大陸政府應為企業在全球尋找優質礦山提供資源支持或共享,提升海外項目的投資、建設效率。同時,在保障可持續發展前提下,加快國內資源項目的勘探、開發投入。此外,大力發展鋰電池回收技術,完善相應法規。
台灣電池協會理事長楊敏聰指出,隨著近年動力鋰電池在電動載具、儲能等應用市場日趨擴大下,台灣的關鍵材料在市場上愈發顯得重要,近期台廠在儲能系統產品發展也頗有成果。 近年來台灣電池協會積極推動台日鋰電池產業資訊及技術交流,搓合台日產業界合作,善用台日鋰電池產業很高的互補性,未來台灣在鋰電池市場上可望扮演重要的角色,期許再打造另一個兆元產業。
近年大陸電動汽車爆發式成長帶動下,令車載電池產量同樣暴增,但考量到成本、環保、商業價值等因素,電池回收成為當前大陸正夯的新能源事業,包括寧德時代、吉利汽車等新能源汽車上下游企業,紛紛加碼布局,搶食這塊規模超過人民幣(下同)千億元的新市場。 中國經濟網14日報導,看準鋰電池回收是市場最新風口,由天奇股份發起、中國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參與的大陸首個鋰電循環產業互聯網平台「鋰++」,日前正式上線,試圖探索鋰電池回收新模式。 事實上,規模超過千億元的動力電池回收市場,今年已經吸引寧德時代、吉利汽車、芳源股份等業者加碼投入。稍早前,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透露,目前寧德時代在鎳、鈷、錳的回收率達99.3%,鋰回收率達90%以上。預計2035年後,寧德時代利用退役電池中的材料可以滿足很大一部分市場需求。 「鋰++」產業互聯網平台CEO胡穎表示,目前大陸已經初步建立起鋰電池循環回收體系,根據回收主體不同分為四種模式:車企、電池廠、電池回收利用企業及互聯網+產業聯盟。「鋰++」產業互聯網平台將建構更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的鋰電池回收產業鏈,進一步推動鋰電池循環互聯網+產融聯盟的新模式。 此外,推動電池回收也有利遏制已出現產量過剩苗頭的電池行業,並避免資源浪費。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顯示,電動車高速成長下,令電池行業生產一哄而上,2022年大陸動力電池累計產量為545.9GWh,年增148.5%,但同期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僅294.6GWh,年增90.7%。 大陸業界人士分析,動力電池的大部分原材料可循環利用,加上近年來鋰礦等原材料價格大漲,業者投入動力電池回收領域可保障供應鏈安全與降低成本。不過,當前看似一片藍海的動力電池回收行業,仍然存在「小、散、亂」的問題,行業亟須實行高品質發展。 前海開源基金投資部總監崔宸龍指出,按照動力電池平均使用壽命五至八年計算,到2025年,大陸退役動力電池累計將達137.4GWh,需要回收的廢舊電池將達96萬噸。預計未來回收會逐步取代開採,成為電池金屬原材料的主要來源。
台泥企業團所屬三元鋰電池廠能元科技14日宣布,與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國輻中心)針對次世代高效能鋰離子電池深化研發合作。台泥企業團指出,將透過國輻中心具世界等級的同步加速器光源與同步輻射臨場分析技術,加速次世代高功率鋰電池運作機制及材料優化的開發,同時也領先電池業界將觀測尺度由微米一舉跨入奈米等級,正式揭示高階鋰離子電池開發邁入半導體等級。 能元科技總經理薛人禎日前在工程會副主委葉哲良與清華大學教授果尚志陪同下,率領研發團隊拜訪國輻中心主任徐嘉鴻與產業應用組團隊,特別針對過去一年雙方在高功率鋰電池老化失效分析,及高能量密度電池開發成果豐碩表達感謝,並肯定國輻中心協助下,甚至成功說服NASA團隊針對航空鋰電池研發捨棄與法國機構的合作,轉而來台取經。 薛人禎指出,鋰電池應用在全球電動車市占率迅速提升,已深入大眾生活,許多歐美廠商對載具電動化的進程更已推進到航空領域。故民眾與載具製造商對電池的性能期待已經更聚焦於如何更有效率使用電能,及削減用戶與航管機構對電池安全的疑慮。 能元科技認為,國輻中心的臨場分析能力讓能元科技對電池正負極材料能掌握到奈米等級,故能準確衡量材料特性,進而發揮最高效能或提供材料優化之量化指標,為次世代高效能電池研發開啟了微觀之眼。國輻中心主任徐嘉鴻表示,同步加速器光源是協助產業界進行先進研發解決關鍵問題的利器,國輻中心很高興和能元科技攜手合作,將之應用在高階鋰電池科技研發。
推動鋰電池資源再生產業,在經濟部工業局支持下,國內產業界推動成立「台灣鋰電池資源產業協會」,日前舉行成立大會。名仁資源副董事長陳奕潔擔任協會第一任理事長,也選出四位理事與三位監事,國內電池材料、製造、組裝、應用至資源化等相關企業共同出席見證。 協助協會成立的幕後推手工研院指出,因應巴黎協定、碳中和、淨零碳排等在國際間的議題持續發酵,在禁售燃油車及全球能源的轉型,不論是動力用電池、風能、太陽能等建置都需儲能系統的配合,現今應用最為廣泛即為鋰電池,在朝低碳發展的進程中占關鍵性地位。 台灣鋰電池產業發展多年,累積相當之技術能力與製造經驗,擁有完善之供應鏈體系。透過協會之成立,可以促進國內再生料/電池循環再利用,帶動相關產業鏈上中下游廠商交流,建構鋰電池資源循環經濟產業朝永續循環經濟方向轉型。 當天大會邀請指導單位工業局與環保署長官受邀見證台灣鋰電池資源產業協會之成立,期許台灣鋰電池資源產業協會之成立,藉由產、學、研攜手合作交流,讓資源永續循環利用,提升產業發展及競爭力,發揮垂直串聯及橫向整合之功能,提升產業發展及競爭力,使台灣的鋰電池資源永續更趨完善成熟,建構台灣成為一個鋰電池資源有效循環再利用的潔淨島嶼。 面對全球淨零碳排能源轉型目標,各式儲能設備蓬勃發展,其中鋰電池占有關鍵性角色,目前協會成員來自產界與學界,包含銘福集團名仁資源、美琪瑪、榮炭科技、聯友能源、光澤科技、處鋰科技、成大、北科大、台南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美國南加大、澳洲墨爾本大學、法人單位工研院與個人會員共計100人。
台泥企業團所屬三元鋰電池廠能元科技14日宣布,與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國輻中心)針對次世代高效能鋰離子電池深化研發合作。 台泥企業團指出,將透過國輻中心具世界等級的同步加速器光源與同步輻射臨場分析技術,加速次世代高功率鋰電池運作機制及材料優化的開發能力。 同時,也領先電池業界將觀測尺度由微米一舉跨入奈米等級,正式揭示高階鋰離子電池開發邁入半導體等級。 能元科技總經理薛人禎日前在工程會副主委葉哲良與清華大學教授果尚志陪同下,率領研發團隊拜訪國輻中心徐嘉鴻主任與產業應用組團隊,特別針對過去一年雙方在高功率鋰電池老化失效分析及高能量密度電池開發成果豐碩表達感謝之意。並肯定在國輻中心的協助下,讓能元科技研發有了深厚的底氣,甚至成功說服NASA團隊針對航空鋰電池研發捨棄與法國機構的合作,轉而來台取經。 薛人禎指出,鋰電池應用在全球電動車市占率迅速提升,已深入大眾生活,許多歐美廠商對載具電動化的進程更已推進到航空領域。故民眾與載具製造商對電池的性能期待已經更聚焦於如何更有效率使用電能,以及削減用戶與航管機構對電池安全的疑慮。這樣的新趨勢引導了電池開發走向更高表現(效率)與高安全兩大主方向。 能元科技看到國內基礎科學研究的底蘊其實很深,如國輻中心的臨場分析能力,讓能元科技對電池正負極材料能具體掌握到奈米等級,故能準確衡量材料特性,進而發揮最高效能或提供材料優化之量化指標,是為次世代高效能電池研發的推展開啟了微觀之眼。 國輻中心主任徐嘉鴻表示,同步加速器光源除了廣泛地應用在尖端基礎科學研究,也是協助產業界進行先進研發解決關鍵問題的利器,國輻中心很高興和能元科技攜手合作成功地將之應用在高階鋰電池科技研發,共同為國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開創嶄新的里程碑。
【時報記者王逸芯台北報導】台泥(1101)所屬三元鋰電池廠能元科技14日宣布,與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國輻中心)針對次世代高效能鋰離子電池深化研發合作。將透過國輻中心具世界等級的同步加速器光源與同步輻射臨場分析技術,加速次世代高功率鋰電池運作機制及材料優化的開發能力;並領先電池業界將觀測尺度由微米一舉跨入奈米等級,正式揭示高階鋰離子電池開發邁入半導體等級。 能元科技總經理薛人禎指出,鋰電池應用在全球電動車市占率迅速提升,已深入大眾生活,許多歐美廠商對載具電動化的進程更已推進到航空領域。故民眾與載具製造商對電池的性能期待已經更聚焦於如何更有效率使用電能,以及削減用戶與航管機構對電池安全的疑慮。這樣的新趨勢引導了電池開發走向更高表現(效率)與高安全兩大主方向。而能元科技看到國內基礎科學研究的底蘊其實很深,如國輻中心的臨場分析能力,讓我們對電池正負極材料能具體掌握到奈米等級,故能準確衡量材料特性,進而發揮最高效能或提供材料優化之量化指標,是為次世代高效能電池研發的推展開啟了微觀之眼。 能元科技為美國航空公司Archer Aviation及英國Vertical Aerospace等先進空中電動飛行器製造商選用的獨家電池供應商。多家eVTOL客戶並已獲准於2024年巴黎奧運期間示範運行。國輻中心研發計畫主持人產業應用組胡芝瑋補充說明指出,同步加速器光源因具有高強度、高解析度和寬能量範圍的可調變性適用於各式鋰離子電池臨場實驗。下一階段的合作內容將應用結合各光束線所建立的專業分析平台和導入延伸實驗室的概念,協助能元科技於熱失控模式監測推進到毫秒等級,成為航空用鋰電池安全特性提升的關鍵。
因應巴黎協定、碳中和、淨零碳排等在國際間的議題逐漸發酵,在禁售燃油車及全球能源的轉型,不論是動力用電池、風能、太陽能等建置都需儲能系統的配合,現今應用最為廣泛即為鋰電池,在朝低碳發展的進程中占著關鍵性地位。台灣鋰電池產業發展多年,已累積相當之技術能力與製造經驗,並且擁有完善之供應鏈體系。 台灣第一個串聯上、中、下游之鋰電池產業鏈之協會在3月10日正式成立,成立大會於北科集思會議中心,當天邀請電池材料、製造、組裝、應用至資源化等相關企業共襄盛舉。希望能透過次協會之成立,促進國內再生料/電池循環再利用,促進相關產業鏈上中下游廠商交流,以建構鋰電池資源循環經濟體系,帶動產業朝永續的循環經濟方向轉型。 當天邀請指導單位經濟部工業局之長官受邀見證台灣鋰電池資源產業協會之成立,並期許台灣鋰電池資源產業協會之成立,藉由產、學、研攜手合作交流,讓資源永續循環利用,提升產業發展及競爭力,進而發揮垂直串聯及橫向整合之功能,提升產業發展及競爭力,使台灣的鋰電池資源永續更趨完善成熟,並建構台灣成為一個鋰電池資源有效循環再利用的潔淨島嶼。此外,當日會中選出4位理事與3位監事,並推選出名仁資源陳奕潔副董事長擔任協會創始之第一任理事長。 目前加入之企業有30家,會員數100人,包含企業 (銘福集團 名仁資源、處鋰科技、榮炭科技、聯友能源、光澤科技等)、學界(北科大、台南大學)、法人單位(工研院等)與個人入會。
台灣鋰電池產業發展多年,已累積相當之技術能力與製造經驗,並且擁有完善之供應鏈體系,台灣第一個串聯上、中、下游之鋰電池循環再利用產業鏈之協會在3月10日正式成立,邀請電池材料、製造、組裝、應用至資源化等相關企業共襄盛舉。希望能透過此次協會之成立,促進國內再生料/電池循環再利用,促進相關產業鏈上中下游廠商交流,以建構鋰電池資源循環經濟體系,帶動產業朝永續的循環經濟方向轉型。 指導單位經濟部工業局與環保署長官受邀見證台灣鋰電池資源產業協會之成立,並期許台灣鋰電池資源產業協會之成立,藉由產、學、研攜手合作交流,讓資源永續循環利用,提升產業發展及競爭力,進而發揮垂直串聯及橫向整合之功能,提升產業發展及競爭力,使台灣的鋰電池資源永續更趨完善成熟,並建構台灣成為一個鋰電池資源有效循環再利用的潔淨島嶼。此外,當日會中選出4位理事與3位監事,並推選出名仁資源副董事長陳奕潔擔任協會創始之第一任理事長。 目前大會身加入之企業有30家,會員數100人,包含企業銘福集團名仁資源、美琪瑪、榮炭科技、聯友能源、光澤科技、處鋰科技等、學界成功大學、台北科大、台南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美國南加州大學、澳洲墨爾本大學、法人單位(工研院等)與個人入會。
受惠於電動巴士應用市場出貨升溫,2023年興櫃鋰電池芯、模組廠有量科技(5233)營運將延續前一年第四季單月營收大幅成長走勢,預料在泰國電動巴士市場出貨持續增溫,以及加強拓展台灣電動巴士應用市場下,今年有量科技樂觀看待全年營運將出現跳躍性成長,成為本土鋰電池芯廠重要指標企業。 去年11月起有量科技公告的單月營收的亮麗表現,著實令市場驚豔眼睛為之一亮;有量去年11月單月營收2.99億元,不僅年增達10倍以上,去年11月單月營收並超過110年全年營收數字,而且去年12月及今年1月單月營收仍維持2億元以上高水準表現,今年1月單月營收2.44億元,年增率高達16倍,主要營收成長動能來自於大股東泰國EA集團旗下電動巴士電池大量訂單需求,預料今年來自泰國電動巴士電池訂單需求將持續翻倍增長,帶動全年營收爆發成長的貢獻度,相當具有想像空間。 有量科技總經理李誌誠指出,去年有量泰國子公司1GW鋰電芯產能已逐漸放量供貨,主要供應鋰電池模組給EA集團旗下電動巴士公司使用的電池系統,去年泰國子公司在電動巴士電池模組出貨量已達1,000輛以上,預估今年泰國電動巴士電池模組出貨將上看3,000輛,另外也將供應EA集團旗下的電動卡車、電動船等市場應用。 李誌誠說,有量的鋰電池芯、模組在泰國電動巴士大量生產、供貨的成功經驗,今年將複製到台灣電動巴士市場,有量桃園龜山鋰電池芯、模組廠將不僅與台南電動巴士整車廠策略夥伴深化合作,大量供應支援電動巴士出貨之外,並將積極拓展國內其他電動巴士製造廠,成為台灣首家有能力供應電動巴士鋰電池芯、模組的鋰電池廠。 創立逾20年的有量科技,專業研發、設計、製造、銷售鋰軟包電池芯、模組,鋰電池芯技術涵蓋三元、磷酸鐵鋰、LTO鈦酸鋰,可以根據客戶需求彈性供應高能量、長壽命、快充等不同應用需求的高品質鋰電池產品,目前泰國電動大巴主要供應高能量、長壽命、快充的三元鋰電池芯,針對台灣在地電動巴士製造廠,將以泰國子公司通過RE100認證的品質水準,支援落實台灣電動巴士電池芯本土化政策。 李誌誠表示,為了增進本土電動巴士製造廠對有量電動巴士電池芯、模組從設計、製造、品質能力與能量等有通盤的了解,計劃邀請台灣本土電動巴士製造廠參觀有量泰國工廠,今年泰國廠及龜山廠都將全力開出現有產能,並啟動二座工廠新一波的大幅擴產計畫。
天宇工業與優勝新能源簽訂鋰電池環保回收合作協議,以達到資源循環零廢棄的終極目標,落實ESG與永續經營的企業宗旨。 天宇工業自2020年正式接獲美國客戶Powin訂單開始,目前出貨已超過600MWh實績,加上於苗栗及大園共3GWh產能的兩個基地,無論產能規模及經驗,已是台灣首屈一指的大型儲能系統生產製造廠。 天宇轉投資的電動巴士電池廠於去年第三季開始量產,是成運汽車電動巴士之獨家電池供應商,共同打造符合國家政策的生產線,未來將一起搶攻全球電巴市場,預期電池組需求量可望倍數成長。 天宇表示,儲能需求攀升,鋰電池的使用量也大幅成長,然而如何處理報廢舊電池,卻是一個大問題。考量到回收再利用的循環經濟原則,天宇找到了目前鋰電池回收技術領先的優勝新能源公司,來完成循環經濟的最後一哩路。 目前國內的回收體系,主要處理仍在機械破碎後販售到海外,環保署積極期望企業能將資源物資在國內處理。優勝新能源成功開發鋰電池回收技術,並採用安全、低碳與環保的專利技術,成為鋰電池金屬再生料供應商。 歐盟於2021年1月25日向WTO提出確保電池上市或投入使用前須符合產品永續性及安全性等要求,另外也有新的規範,將於2027年1月起,含有鈷、鋰或鎳的電池,各種活性材料皆須含有最低再生材料4%~20%。2024年7月,歐盟建議將立法要求電池產品需要揭露碳足跡資訊。 天宇工業與優勝新能源雙方簽定合作備忘錄,爾後將各自專長分工於整個電池產業鏈中,來落實追求碳足跡、ESG及循環經濟,朝著國際環保準則,在公司營運成長的同時,也一起與地球共生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