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航空客運

的結果
  • 信用指標逆勢股價 中華信評估華航客運收益率走高

    疫情解封、兩岸恢復正常航班,航空客運需求大增,華航信評機構中華信評指出,自去年12月以來,航空客運需求的復甦速度持續快於中華信評的預期,最新估測華航2023年的客運收益率將介於新台幣2.7元至3.0元的較高水準,優於中華信評先前預測的2.3元至2.6元間。 中華信評分析師董瑾據此分析,將華航今年的航空客運部門營收預測,上調至880億元至940億元之間,即2019年水準的80%至84%。 信評機構評估航運業者的信用指標之一,奠基於客運收益公里數(revenue passenger kilometer,簡稱 RPK),進而估算客運收益率。這些估測和外資看股價的標準或有不同,近日外資大賣華航,而中華信評估測的信用指標實際上逆勢走升。 中華信評指出,航空客運需求的反彈力道遠較預期水準更為強勁,先前擔憂的航空貨運需求衰退影響,可望因此大幅抵銷,且中華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華航:twBBB+/穩定/twA-2)的發行體信用評等亦可因此維持在目前的水準。中華信評授與華航長期信評twBBB+,屬投資級優等等級。 華航2023年1月、2月的客運收益公里數RPK,中華信評估算,已分別恢復至2019年1月與2月的63%與72%,中華信評先前的預測為約恢復至50%,即是來自於更為強勁的旅客需求所帶動。 中華信評目前預測,2023 年華航的 RPK 將介於 2019 年水準的63%至67%,高於中華信評先前預估的56%至60%。中華信評亦預測,2023年華航的客運收益率將介於新台幣2.7元至3.0元的較高水準,優於中華信評先前預測的2.3元至2.6元。 不過,中華信評提醒,今年1月、2月的航空貨運需求下滑速度亦較快,且貨運收益噸公里數在這兩個月分別較前一年同期下滑34.5%與20.7%。在全球貿易衰退且供應鏈於疫情控管措施鬆綁後恢復正常的情況下,航空貨運運價費率的下跌速度亦同步加快。中華信評現在預測,2023年華航的貨運 收益噸公里數將下滑17%至21%,而中華信評先前的預測是下滑10%至14%。 與此同時,今年年航空貨運運價費率可能會進一步下跌38%至42%,跌幅高於中華信評先前預期的30%至33%。因此,今年華航的貨運營收恐下滑48%至54%。儘管如此,董瑾表示,前述的營收表現仍較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的營收水準高出15%至30%。

  • 航空客運 估3年重返疫前水準

     國際與兩岸航空客運量加速復甦,貨運量撐住仍超越疫前水準。據交通部民航局7日公布統計,去年國際及兩岸航線載客總數578萬人次,年增逾4倍,但僅恢復至疫前(2019年)近1成水準,預估今年客運持續恢復到35%,明年增至7成,2025年完全恢復至疫前近6,000萬人次的水準。  今年春節連假出現首波客運高峰,國內航線加開4波加班機,運能較去年春節增加6.1%,總計載運近22萬人次,平均載客率約76%;國際及兩岸航線於春節期間共載運近100萬人次,其中桃園機場在大年初七(1月28日)旅客量飆出8.4萬人次,創3年來新高。  看好客運復甦,華航、長榮航、星宇航、台灣虎航都有新增航點或增班、包機計畫,布局區域和長程航線,包括東北亞、東南亞等地,星宇航4月將首度飛進美國插旗洛杉磯,華航則在評估捷克等新航點。  至於航空貨運部分,去年國際與兩岸航線貨運量約260萬噸,雖然年減1成,但仍較疫前增加14%。去年貨量減少,主要是出口量下跌,受到大陸封控、中美科技戰等影響,桃園機場進出口大陸貨量有兩位數跌幅,轉口飛美國貨量也出現兩位數跌幅。  業界表示,今年開春國際經濟景氣疲軟,美中對抗、俄烏戰爭持續,雖然通膨趨緩,但因廠商持續清庫存,國際運輸需求仍舊疲弱,但台灣航空貨運有半導體等貨量基本盤支撐,預估復甦速度會比鄰近國家快,第一季底市場可望緩步趨堅,第二、第三季持續調整出貨節奏,市場走向正常化。  民航局表示,目前疫情朝穩定可控方向發展,歐美國家大幅開放,亞洲持續緩進開放,都有助推升有定期飛航對外航班的台北、台中、高雄機場的國際及兩岸航線客運量。預估今年可望恢復疫前客運量的35%,明年恢復70%,到了2025年恢復到疫前水平。疫前的2019年,國際及兩岸航線載客數為5,992萬人次。  航空業站在疫情海嘯第一排,截至去年底,民航局紓困預算共計執行417億元,大幅減輕民航業者的資金負擔,以利業者度過疫情難關,維持營運並避免裁員,在疫後搶占國際市場先機。

  • 全球航空客運量 拚6月重返疫前

     國際飛機租賃公司Avolon在16日發表報告,預估6月全球航空客運量,在亞洲尤其中國重新開放的帶動下,可望回到新冠疫情爆發前水準而全面恢復。  執行長克羅寧(Andy Cronin)指疫情令全球航空客運量銳減三分之二,中國在重新開放後將是帶動全球航空業復原的主要力量。  中國從8日開始取消實施近三年的隔離措施,正促使全球企業準備迎接龐大中國旅客的出國觀光需求。  克羅寧指出在歐洲與北美旅客回升的帶動下,去年全球航空客運量已較疫前恢復70%,因此中國重新開放後將會讓航空業前景進一步發光。航空業預期今年有愈來愈多好消息,看好能恢復過去因疫情而受衝擊的財務基礎。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在12月表示就算有全球經濟衰退憂慮,仍預測航空業今年將獲利47億美元。Avolon報告跟IATA有相同預測。若預測成真,這將是航空業自2019年來首次獲利,因為業者擺脫疫情衝擊而恢復營運。  IATA指去年11月全球航空客運量,已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準的75%,其中亞太客運量較2021年同期飆漲近374%,為區內歷來最大年增幅。Avolon則預期今年全球航空客運需求量將達到2019年水準的85.5%。  儘管航空客運量持續回升,但專家警告業界正面臨另一挑戰。  Avolon在報告中認為航空客運需求量的多寡,不再是影響業界復甦的主因,而是各家航空公司到底有多少客機能飛行來滿足旅客需要。  其指出業界航班延誤情況愈來愈普遍,跟能投入營運的飛機量不足有關。因為在疫情期間各國封鎖邊境,令航空業景氣急冷而縮減機隊規模,並取消或延後新飛機訂單與交貨時間,使2,400架新機未按計劃生產而導致目前新機供應短缺。

  • 《國際產業》IATA:亞太航空客運量 年底可望回血至疫前73%

    【時報編譯柳繼剛綜合外電報導】IATA(國際航空運輸協會)於11日表示,隨著各地旅遊禁令相繼鬆綁,亞太區航空公司各家載客量到2022年底之前,可望自8月份的53%,回升至疫前2019年的73%左右。  IATA指出,亞太航空業動能很強勁,尤其是目前該區除中國大陸以外,所有主要市場都已開放。像是日本於11日恢復免簽自由行,台灣將在13日結束對入境者採取隔離措施,至於香港也於9月就已不用隔離。  不過,IATA統計,亞洲地區航空復甦,在某些程度上還是落後於全球各地,主因是中國大陸持續封境所致,故當地國際旅客人數,平均只有疫前2%至3%而已。 IATA坦言,2022年底要有疫前7成3的乘客回流數量,主要有包含中國大陸在內,但現在還不清楚中國大陸何時將正式開放。8月份時,亞太國際載客量為2019年的35%,估計要到2025年才能回到疫前水準。

  • 航空客運將提早回神 IATA:需求復甦優預期,估明年可重回疫情前水準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總幹事沃爾許(Willie Walsh)9日指航空客運回升速度較預期快,2023年可望重回新冠疫情爆發前水準,比他原先預估最快2024年才達標的時間提前一年。  他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舉行「未來航空論壇」(Future Aviation Forum)上說,雖然航空業面對包括高油價、通膨壓力和人力短缺等新問題,業界還為此調漲票價約10%,但旅客人數仍不斷增加,因此對近期展望仍維持正面看法。  大部份航空公司因燃料價格大漲而調高票價來把新增成本轉嫁出去。IATA資料顯示今年來飛機燃料平均每桶價格132.3美元,較去年全年均價大增近150%。  全球陸續解除防疫限制,讓過去兩年被壓抑的航空旅遊需求被釋放,促使航班數量大增。  沃爾許說:「我們正看到非常強勁的訂票需求。可以肯定是的,所有與我談論過的航空公司執行長,不但看到短程航空需求良好,並認為需求會持續至年底。」  中國堅持清零防疫政策而多地封城,讓他認為亞太航空需求不會快速回升。雖然俄烏戰爭會影響航空業,但他仍預期今年航空業在許多地區有更好表現。  沃爾許認為航空業不用擔心未來,因為業界已看到航空需求強勁復甦。他看好這復甦動能愈來愈大,能從今年延續至明年。  按照目前航空需求增長速度計算,明年航空業全年載客量將回到疫前水準。IATA在3月預期未來一年亞太航空載客量僅2019年的68%,可能要到2015年才能重回疫前水準。  匈牙利廉航威茲航空(Wizz Air)執行長瓦拉迪(Jozsef Varadi)說,儘管他擔心機場人手不足、供應鏈中斷和成本上升等問題,但仍對歐洲廉航市場頗有信心,預期夏季有大量訂票需求。

  • 孫嘉明:航空客運漸復甦 Q3樂觀

     長榮航總經理孫嘉明30日表示,樂觀看待今年第三季航空客運逐漸復甦,至於上海浦東的長程線貨運已恢復九成。  孫嘉明是在參加「新北天際影展暨紀錄片主題周開幕記者會」上,做了上述表示。長榮航宣布再與新北市政府合作,旅客可在全航線班機觀賞「新北天際影展」,共有12部適合各年齡層的紀錄片,將從5月1日起陸續播放《老鷹之手》、《垃圾山水》、《魚路》等。  孫嘉明說,雖國內確診病例增加,不過多為輕症,民眾也希望維持正常生活,逐漸接受與病毒共存,整體氛圍看來,預期航空客運在第三季將有較大的開放,只要政策更鬆綁,會有許多人想出國,初期不可能一下子恢復到疫情前密集航班的狀況,但一定往好的方向走。  歐、美及澳洲地區已出現報復性旅遊現況,即將進入7、8月旅遊旺季,孫嘉明表示,相當多旅客詢問北美航班,也抱怨航班取消,此航線需求已開始回暖。目前政府開放居家隔離3+4,未來再搭配施打疫苗要求及PCR篩檢陰性等配套,開放對航空業有利。  至於航空貨運部分,孫嘉明透露,上海浦東雖未完全解封,但飛往美國長程線已恢復到與疫情前近九成的水準,預期運價也會維持高檔,加上去年第四季新增三架全貨機,將挹注今年獲利成長,公司將努力增添貨運運能。  面對國際油價居高不下,孫嘉明指出,今年第一季燃油成本較去年增加60%,多少影響獲利,油價走勢仍將是影響獲利狀況的關鍵,不過,貨運業務採取美元交易,近期美元強勢,抵銷一些油價的衝擊,若政府鬆綁旅客中轉限制,也有利於增加美元收入。

  • 權證星光大道-長榮航 迎接復飛商機

     長榮航(2618)今年貨運業務獲利維持高檔,且下半年可望迎接復飛商機。法人指出,航空族群目前屬於「進可攻退可守」之族群,股價8日再度「飛向天際」、上漲5.47%,三大法人也積極買超,4月來累計敲進6.86萬張。  航空客運因新冠疫情停擺兩年,今年開始隨國境解封,市場聚焦在客運復甦商機,歐美開始解封之際,航空客運縮水逾九成情況已逐漸出現反轉,法人預估,長榮航航空客運下半年可望積極復甦。  法人分析,長榮航今年將受惠「四大利多」,首先,貨運業務營運方面,台商回流設廠、中轉貨量及全球貿易量攀升,加上美西碼頭工人工會第二季合約談判,預期美西碼頭塞港現象將延續,「海轉空」效應將持續帶動第二季空運貨量價齊揚。  第二,疫前中轉旅客占客運業績47~50%,屆時若開放則客運成長動能可期;第三,隨各國國境開放,4、5月已陸續恢復增班;第四,原物料、油料及人力成本上漲,疫後客運票價上漲幅度上看三至四成。  *【權證投資必有風險,本專區資訊僅供參考,並不構成邀約、招攬或其他任何建議與推薦,請讀者審慎為之】

  • 法說會大吐苦水 長榮航籲開放桃機中轉

     新冠肺炎疫情邁入第三年,國境未完全解封,衝擊航空客運產業。長榮航2021年雖然繳出由虧轉盈的成績單,然公司企劃副總廖至維31日在法說會表示,客運營運慘澹,簡直是「不死也脫一層皮」。總經理孫嘉明呼籲並懇請政府減免檢疫限制,或至少先鬆綁桃園機場中轉旅客的規定,讓業者喘口氣。  孫嘉明說,去年長榮航合併營收1,038.72億元,其中94%來自貨運,因國境尚未解封,客運占比僅個位數,全年稅後純益66.8億元,EPS為1.31元,轉虧為盈,尤其去年第四季貨運助攻下,單季EPS達1.42元,大舉翻轉長榮航財務。  廖至維談到客運時,臉色一沉,直言客運相當慘澹,經歷疫情這兩年「不死也脫一層皮」。他話鋒一轉,對照鄰近國家包括日、韓等地逐步開放,歐美國家也恢復正常生活,但我國檢疫措施相對上嚴苛。  孫嘉明也希望防疫指揮中心以PCR檢測取代入境隔離,或完整接種疫苗不需隔離等措施,並建議可先鬆綁旅客到桃園機場中轉的限制。因在疫情前,長榮航中轉旅客占客運比重頗高,達47~50%,但這些旅客已流失到東京、首爾。長榮航也願意全力配合政府防疫,盡快研議完整接種疫苗旅客免除檢疫,期望讓台灣的航空客運業恢復生機。  廖至維也觀察後疫情時代的票價,他說高票價將是常態,過去廉價機票滿天飛的情況不會再現。  去年貨運支撐長榮航,展望今年孫嘉明表示,今年貨運前兩月在八架777F貨機運能全到位,雖然承載率微降,但貨運收入比去年同期呈現跳躍成長,年增75%,今年反映市場供需、營運成本、海運塞港與勞力短缺,運價維持高檔,運價易漲難跌。  孫嘉明也說,俄烏戰火下,俄羅斯、烏克蘭領空禁航,近期長榮航承接不少客戶出高價買東北亞到歐洲及歐洲到東北亞的艙位,長榮航也啟動維也納的班次,從三班增為四班,滿足客戶的需求。  今年長榮航認為貨運是主要業績成長支撐,將積極調整客貨運營運比重,三架客機改貨機預計2025年至2026年投入,也評估購入777F貨機或新世代貨機的可能性,另外未來長榮航還有11架787廣體客機交機,機腹空間約相當於2到3架貨機,增添貨運動能。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