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羅一鈞

的結果
  • 中國北方兒童「肺炎黴漿菌」大流行?羅一鈞:請國民先打流感疫苗

    中國近來爆發多種呼吸道疾病疫情,各地醫院人滿為患,兒童感染「支原體肺炎」(肺炎黴漿菌)病例更是急遽攀升。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今表示,當地類流感已經連續5週快速攀升,但中國官方資料中只有2到3成是流感病毒,未揭露其他病原體是什麼,是最大隱憂。 羅一鈞表示,目前會緊盯中國此波疫情變化和新訊息,並呼籲近期有意前往中國民眾先打流感疫苗,並做好自我健康防護。 世界衛生組織(WHO)昨日正式要求中國,提供呼吸道疾病增加及兒童群聚性肺炎病例通報的詳細資訊。 羅一鈞今指出,關於中國北方省份上呼吸道的感染疫情連續五週上升,就診人次跟過去相比大概是2.5倍。世衛昨天也發出警訊也提出問題,要求中國可以提出更詳細的資料。 根據世衛今天最新的聲明,應該是昨天與中國開視訊會議的結果,顯示最近的疫情是多病源所造成的,且跟疫情解封後的免疫負債有關。 羅一鈞表示,主要的病毒有黴漿菌、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還有流感,所以呼籲民眾在這段期間前往中國的話,務必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包括接種流感疫苗、勤洗手戴口罩且避免前往人潮壅擠的場所。 羅一鈞也呼籲,如果在對岸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的話,請就醫評估,不要在藥房自行購買成藥,以免罹患抗藥性病箘可能會延誤治療。

  • 新冠降階 羅一鈞說明法定傳染病改類意義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將在5月1日從法定傳染病第五類改成第四類,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雖然改成第四類,但仍屬轉型時間,通報時間跟屍體處置方式並沒有更改,併發症仍是24小時內由醫事人員通報。 羅一鈞說明法定傳染病改類意義,他解釋,象徵位階從大流行疾病轉變成地方流行疾病,未來會慢慢轉往地方衛生單位主責調整,現在屬於轉型過渡期。未來新冠併發症的感控措施再放寬,就會像流感一樣,不一定要接受隔離治療,惟目前沒辦法立刻放鬆,主要是保護醫院當中同病房的脆弱族群。

  • 4/17起大眾運輸免戴口罩 這兩類場所尚未鬆綁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7)日表示,如疫情持續穩定可控,自4月17日實施以下公共運輸戴口罩放寬之通案性規定。發言人羅一鈞說明三大考量,考量群體免疫保護力提升以及變異株疫情威脅不大、民眾自主配戴口罩,以及把政策調整成跟國際防疫方向一致,因此將實施公共運輸口罩鬆綁。 羅一鈞說明,首先,自然感染約45%且推估已超過7成,65歲以上長者接種四劑疫苗近半,群體免疫保護力比2月時更提高,並且沒有偵測到高威脅性變異株,應該足以支持公共運輸口罩鬆綁。 再者,羅一鈞表示,在2月20日室內口罩解禁後,多數民眾仍會自主戴口罩,韓國3月20日公共運輸口罩解禁後民眾也是會自主配戴,因此把是否配戴口罩的決定權交給民眾。 最後,大多數國家/地區都已經不再規定公共運輸戴口罩,而是改為建議自主戴口罩,如新加坡跟韓國分別在2月13日以及3月20日鬆綁僅有醫療院所要戴,日本3月13日全面取消室內外口罩規定。 相關規定如下: 一、以下指定場所的室內空間須按規定全程戴口罩。包括: (一)醫療照護機構:醫療、醫事、老人福利、長期照顧服務、榮譽國民之家、兒童及少年服務、身心障礙福利機構。 (二)救護車。 得於上列指定場所不戴口罩之例外情形:飲食、拍照、不適合或無法戴口罩之檢查、治療或活動。 二、下列特殊情境建議要戴口罩: (一)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 (二)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外出時。 (三)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之場合。 (四)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尤其是未完整接種疫苗者)密切接觸時。 (五)搭乘公共運輸交通工具及特定運具(復康巴士、校車、幼兒園專用車、校園接駁車)時。 三、其餘室內場所、室內空間,由民眾自主決定戴口罩。 四、上述放寬措施為通案性規定,相關細節得另依主管機關規定辦理。

  • 疫情新制上路每日平均109例中重症 5指標看疫情持續降溫

    3月20日新制上路後,新冠輕症免通報免隔離,僅有中重症為法定傳染病確診。指揮中心23日公布新增本土97例併發症、沒有新增境外移入;另有死亡40例,發言人羅一鈞表示,主要是反應前一個月的確診個案數。 由於輕症不通報,羅一鈞指出,從通報併發症的趨勢、醫療資源使用情形、口服抗病毒藥物開立數量、機構陽性率以及變異株監測等五個指標來看疫情仍在下降中。 此外,指揮中心23日公布3/21-3/23平均每日新增109例COVID-19確定病例(併發症),均為本土個案,較新制前一個月之每日中重症平均數119例略降。 上週(3/17-3/23)平均每日新增34例死亡,亦較再前一週(3/10-3/16)之每日死亡平均數41下降;死亡個案中,92%具慢性病史、69%未打滿3劑疫苗、92%為60歲以上。 指揮中心指出,上週新增檢出81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其中27例本土個案分別為20例BA.2.75、2例BA.2、2例BA.5、1例BF.7、1例BQ.1、1例XBB(為XBB.1.5);另54例境外移入分別為29例BA.2.75、23例XBB(含10例XBB.1.5)、1例BA.2、1例BQ.1。 目前本土主流病毒株仍為BA.2.75,其次為BA.2、BA.5; XBB.1.5累積30例(本土3例、境外移入27例)。 WHO表示BQ.1、BQ.1.1、BF.7、BA.2.75.2、CH.1.1、XBB及XBF等變異株具較佳傳播力及適應力,須持續密切關注,現有證據顯示致疾病嚴重性未明顯增加,且BA.5次世代疫苗對變異株具保護力,將持續密切監測國際間之病毒株演變與流行。

  • 住院及陪病者 4月10日起擬免篩檢

    疫情指揮中心說,18日COVID-19新增7825例本土病例,持續下降,待觀察20日輕症免通報隔離新制上路及接下來的清明連假後,如疫情穩定,預計4月10日取消住院及陪病者例行篩檢。 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穩定下降,中央流行指揮中心公布,18日新增7825例本土病例及20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5例死亡。 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新增的本土確診數,與上周同天(11日)相比,降幅約7.3%。 羅一鈞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曾表示,今年可望宣布解除COVID-19大流行的公衛緊急事件地位,但世衛緊急委員會在1月30日會議中仍決議維持,這個獨立委員會每三個月召開一次,預計4月底開會時可能宣布解除。

  • 疫情寫逾300天低點 未現「防疫險效應」

    指揮中心13日公布新增6,435例本土病例,與上周一相比下降7.1%,更是2022年4月26日6,295例以來新低。發言人羅一鈞表示,目前疫情持續下降,且創321天新低點,目前尚未出現外界擔心的為了請領防疫險導致通報確診增加的效應。 由於3月20日起新冠肺炎輕症免通報免隔離,並公布新冠病例定義調整,將家用快篩、家用PCR陽性刪除,且要符合臨床及檢驗條件才需通報;羅一鈞說明,20日後輕症已經不屬於法定傳染病。衛福部長薛瑞元也表示,民眾就算自費PCR確診也是跟一般疾病診斷一樣,不需要通報就不是法定傳染病。 另外,針對新冠肺炎的口服抗病毒藥物適用對象為年齡為65歲以上等,是否擴大對象?羅一鈞說明,有收到外界建議.會在收集國際上資料之後再跟專家討論。目前Paxlovid尚有37.4萬人份、約有267天存量,Molnupiravir則有8.1萬人份、約有203天存量。

  • 輕症不理賠 終結防疫險之亂

     3月20日起防疫新制上路,輕症確診免通報、免隔離,經此調整,原訂上半年才會逐漸到期、防疫險可望提早結束。呼應指揮中心10日發布的調整內容、並將修正新冠肺炎病例定義後,產險公會10日公布,自3月20日起,若經診斷屬輕症者,保險公司依約不予理賠。  指揮中心10日公布新冠病例定義調整資訊,將家用快篩、家用PCR陽性刪除,且要符合臨床及檢驗條件才需通報。發言人羅一鈞說明,20日後輕症已經不屬於法定傳染病。  根據新定義,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通報臨床條件為「發燒(≧38°C)或有呼吸道症狀後14天內,出現肺炎需氧氣治療或其他併發症,因而住院(含急診待床)或死亡者」。  至於檢驗的條件,為具有下列任一個條件:第一,臨床檢體(如鼻咽或咽喉擦拭液、痰液或下呼吸道抽取液等)分離並鑑定出新型冠狀病毒。  再者,臨床檢體新型冠狀病毒分子生物學核酸檢測陽性;第三,臨床檢體新型冠狀病毒抗原檢測陽性(醫事人員執行抗原快篩),刪除家用快篩及家用PCR陽性。  羅一鈞指出,3月20日起,須要符合上述臨床定義才是法定傳染病,因此20日之後,輕症已經不屬於法定傳染病,「快篩陽性也不會是要通報的對象」,其他檢驗陽性或是非肺炎併發症住院的都不是法定傳染病、不需要通報。  20日起輕症確診隔離天數從5+N天,改為0+N(自主健康管理),指揮中心建議有症狀者在家休息,並配合自主健康管理到快篩陰性或是發病滿十天後解除。惟民眾若無法請假,仍可外出工作或是購物等,但全程要戴口罩。目前新冠肺炎仍屬第五類法定傳染病,按照規劃預計在5月改成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具有從新興傳染病變成已知傳染病處理的意涵。  羅一鈞還說,接下來仍然會公布每日病例數,只是境外移入可能會掛「0」,因為境外移入中重症並不多,緩衝期內院所可能會把舊制時期陽性的民眾納入,數字不會完全是中重症,要等到3月26日後中重症通報才會比較穩定。  據分析,疫情持續下探低點,已連續兩天低於萬例,評估周末也都會低於萬例。

  • 防疫險賠不賠?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輕症非法定傳染病

    20日起防疫新制上路,輕症確診免通報、免隔離,引起外界關注防疫險是否理賠。指揮中心10日公布新冠病例定義調整資訊,並將家用快篩、家用PCR陽性刪除,並且臨床條件要出現肺炎需氧氣治療或其他併發症因而住院或死亡者才需要通報。 根據指揮中心新定義,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通報臨床條件為「發燒(≧38°C)或有呼吸道症狀後14天內,出現肺炎需氧氣治療或其他併發症,因而住院(含急診待床)或死亡者」。 檢驗條件為具有下列任一個條件:第一,臨床檢體(如鼻咽或咽喉擦拭液、痰液或下呼吸道抽取液等)分離並鑑定出新型冠狀病毒。再者,臨床檢體新型冠狀病毒分子生物學核酸檢測陽性;第三,臨床檢體新型冠狀病毒抗原檢測陽性(醫事人員執行抗原快篩),刪除家用快篩及家用PCR陽性。 發言人羅一鈞10日指出,外界對法定傳染病有誤解,必須要符合上述臨床定義才是法定傳染病,因此在3月20日之後輕症已經不屬於法定傳染病,「快篩陽性也不會是要通報的對象」,其他檢驗陽性或是非肺炎併發症住院的都不是法定傳染病、不需要通報。 根據指揮中心規劃,3月20日至26日為7天緩衝期,採檢日在19日以前的民眾及相關單位在緩衝期時可進行通報等相關防治作為及行政作業。羅一鈞表示,接下來仍然會公布每日病例數,只是境外移入可能會掛「0」,因為境外移入中重症並不多,緩衝期院所可能會把舊制時期陽性的民眾納入,數字不會完全是中重症,要等到3/26後中重症通報才會比較穩定。 另外,指揮中心10日公布8,913例本土病例,較上周五減少34%。羅一鈞分析,疫情持續下探低點,已經連續2天低於萬例,評估週末也都會低於萬例。

  • 疫情持續降溫 醫療人員防護新措施上路

    指揮中心8日公布新增10,876例本土,比起上周三下降9.3%。發言人羅一鈞表示,疫情仍呈現下降趨勢,未來兩周若沒有明顯變化,病例數預估都在1萬例左右,距離近一步防疫鬆綁更有機會。 指揮中心亦公布新的醫療人員防護措施,羅一鈞表示,由於疾病嚴重程度下降,一般問診,如看診、量血壓等醫護人員使用一般醫用口罩即可,並不要求穿防水隔離衣;一般醫療照護確診者逐漸回歸常態。

  • 染疫死亡單日大增71例 本土+11164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趨緩,國內剛渡過228連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指出,連假對疫情的影響,預計要觀察到今日。根據統計,國內今新增1萬1164例本土個案,比上周六下降15.9%,發言人羅一鈞表示,228連假效應結束,整體疫情仍呈下降趨勢。至於今日死亡個案新增71例,原因是死亡為落後指標,連假期間的死亡個案在3月開始才陸續上傳,並經過蒐集、研判,反映的是延遲通報的結果。 國內今日新1萬1397例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分別為1萬1164例本土個案,較上周六的1萬3281例,下降了15.9%。與此同時,新增233例境外移入個案、71例死亡個案。 羅一鈞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呈現下降的趨勢,這表示228連假後,未如預期出現明顯升溫的狀況,為後續的鬆綁措施提供有利的條件,228連假效應已經結束。至於昨日新增62例死亡、今日新增71例死亡,比上周多,他表示是因死亡為落後指標,連假期間的死亡個案在3月開始陸續上傳,經過蒐集、研判,才導致今日數字較多,這反映的是延遲通報的結果。 由於校園口罩將鬆綁,外界也關心是否將造成疫情微幅升溫?羅一鈞表示,應該是還好,未要求學生全部把口罩脫下,會需要注意的是,6~12歲、12~17歲的兒童、青少年的感染情形,需觀察確診人數有沒有增加,但應不至於影響整體的疫情走向。 另一方面,國內日前出現2名猴痘本土個案,共匡列25名確診者。羅一鈞表示,2名本土個案仍在住院中,症狀已逐漸改善,接觸者目前沒有人發病。疾管署預計下周一與衛生局開會,對於相關防治作為,下周二例行記者會中將對外說明。

  • 疫情穩定下降 觀察燈會開學有無增群聚

    疫情穩定下降,今天新增病例數減幅縮小。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19日表示,近期有燈會、開學季,較多人潮聚集,不排除造成趨勢波動,仍待觀察,國內這一波疫情仍有望再探新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新增1萬5,747例本土個案,較上週日(12日)減少1,155例、約6.8%;另外,境外移入增130例。 羅一鈞受訪時表示,本土疫情降幅縮小,除可能因下降趨勢接近臨界值以外,近期陸續有燈會等大型活動,再加上恰逢開學周,增加群聚風險,不排除對疫情產生波動影響,仍值得觀察。 指揮中心統計,本土病例以周研判計算,112年第7週、2月12日至18日新增11萬4505例,與第6週、2月5日至11日13萬8471例相比,下降17.3%。羅一鈞說,預期2月底至3月疫情都會處於相對低點,明天起室內口罩鬆綁,再加上228連假將至,趨勢仍待觀察。 今天確診個案新增中重症175例(中症126例、重症49例),68人死亡,其中一例為境外移入個案,死亡個案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63例具慢性病史、45例未接種3劑以上新冠疫苗。

  • 小三通入境陽性率首度掛零

     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1月22日經小三通入境旅客計20人,其中無人確診,為小三通重啟以來首度陽性掛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是否進一步擴大小三通開放對象,將由陸委會召集相關單位討論後決定。據了解,陸委會可望在2月初研議檢討。  小三通因新冠疫情停航已逾2年,國內自1月7日至2月6日針對,金門、馬祖地區實施第1階段的小三通復航專案,指揮中心昨日公布1月22日入境統計,該日自金門水頭碼頭入境20人中無人確診,為專案實施以來的首次。  羅一鈞表示,大陸旅客來台採檢陽性率下滑,與大陸1月中旬起疫情趨緩有關,是否會擴大開放小三通入境對象,其中也會考量金馬地區的醫療及採檢量能,以及大陸後續的疫情變化等,這部分陸委會將召集相關單位共同討論後再決定。  陸委會發言人邱垂正先前曾表示,小三通專案目前都在有序運作中,政府也會做好這次專案評估工作,做為下一階段方案調整依據。陸委會也會視整體情勢發展,後續小三通客運安排進行滾動式檢討,循序漸進恢復兩岸人民的往來。  另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日也公布國內疫情,新增1萬485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萬4673例本土個案及18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4例死亡。昨日新增確診數較上周二減少4985例,減幅約25.4%。

  • 疫情緩?指揮中心:1月底、開工當周是關鍵

     疫情持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日公布國內新增1萬669例新冠疫情病例,分別為1萬501例本土個案及168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中則新增24例死亡,同時國內也新增116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病例。至於農曆年節後疫情是否降溫,指揮中心表示,將以1月底與2月初開工當周的兩個時間點作為未來判斷依據。  指揮中心表示,昨日新增的1萬501例本土病例,其中4787例男性、5709例女性。2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13例男性、11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其中22例具慢性病史、15例未接種3劑以上新冠疫苗。16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93例男性、7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入境日期介於去年12月23至今年1月22日。  昨日適逢農曆初二年假,本土確診人數比初一1萬8871例減少許多,外界好奇疫情是否逐漸降溫?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下周一開工後,民眾將恢復正常生活,同時還有大批國人自其他國家地區旅遊返國,可能帶回變異株病毒,因此在疫情變化觀察上,將以1月底、2月初開工當周情況為主。  指揮中心也公布國內新增116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病例,分別為22例本土個案及94例境外移入,確診日介於去年12月31日至今年1月12日。  隨著疫情普及化與趨緩,新加坡、南韓與日本先後宣布解禁室內口罩令,羅一鈞提到,現在室內除了特殊情形,一律需要戴口罩,但往後絕大多數場所都可不戴口罩,將名列出一份場所清單,詳細標示需要戴口罩的場所、時機與活動,從負面排除變成正面表列。  羅一鈞也說,指揮中心一直有參考包含南韓與新加坡等國家地區的口罩政策作法,但高風險的醫院、長照機構及大眾運輸還是需戴口罩,台灣也會朝此方向研擬實施。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