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生技

的結果
  • 生技女力發功 黃文英再寫新藥奇蹟

     2013年底回國至今,不到10年,黃文英已為台灣生技新藥史立下兩大戰功,她將順藥研發了14年仍未有成果的長效止痛藥(納疼解),以五年時間取得台灣藥證;2019年接掌陷入財務困境的安基,又將進入瓶頸的罕病新藥AJ201,花一年半時間,以2.5億美元、報酬率逾30倍的金額成功授權,為生技女力再創奇蹟。  安基財務長葉俊彥表示,黃文英有30年藥物開發經驗,在藥物毒理、新劑型新藥和專案開發流程有專長,擅長評估科學研究及其商化的潛力。安基2021年3月併購有聯,當時友聯正在一期臨床的AJ201,一直無法有新進展,但黃文英卻能將兩家公司人員的文化、研發整合,讓AJ201快速推向二期,並與國際知名律師事務所Greenberg Traurig, LLP專業合作,為台灣新藥創下早期國際授權合作案的成功實績。  黃文英畢業於台大藥學系,並取得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取得毒理學博士學位,2013年底回國擔任順藥總經理的「接地氣」經驗,就是第一天拉肚子無法上班,第二天還沒完全復原就被林榮錦帶到大陸出差,討論納疼解未來在中國的布局。  2019年她臨危接掌安基,在台杉投資支持領投下,目前大股東來頭不小,包括台安生技、友華、國泰創投、富邦金控、統一國際、永豐創投、合庫投、兆豐銀等,合計持股達76.8%。  黃文英說,安基以三大新藥開發為主軸,目前開發的6個新藥中,除罕病新藥AJ201以2.5億美元授權外,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新藥AJ303,去年入選跨國藥廠百靈佳殷格翰(Boehringe r Ingelheim)「生醫新創獨角獸Grass Roots支持計畫」。

  • 缺藥、新藥 生技題材不斷!法人口袋名單曝光 其中4檔還有比價行情

    「缺藥潮」席捲台灣,行政院長陳建仁今(3)日對此表示,「缺藥是全球性問題」,目前所欠缺的83種藥品,實際上只剩下2、3種藥品由於國外藥廠停產,正在找尋替代藥以外,其他藥物供應在3月可望獲得緩解或替代因應,未來也會加強國內藥廠給予特別支持。 健保署公布今(112)年度4月起藥價調整結果,考量缺藥問題,本次檢討的藥品約有14,000項,其中約8,500項未調整,調降約5,500項藥品的價格,調升36項藥品價格,並鼓勵國內製藥廠生產缺藥品項的同成份、同含量、同劑型的藥品。 法人表示,去年生技獲利高成長公司是史上最多,「本夢比」逐步實現成「本益比」,初估整體獲利約235億~250億元,年成長約27%創新高;今年產業獲利估將再成長38%達到近330億元,並有機會在2025年突破500億元大關。 受惠藥證、授權、臨床開發和獲利爆發題材,盤點外資鎖定的生技股包括藥華藥(6446)、合一(4743)、美時(1795)、北極星-KY(6550)、保瑞(6472)、台康生(6589)、共信-KY(6617)、中天(4128)、晶碩(6491)及漢達(6620)等,還有獲利績優生的大樹(6469)、葡萄王(1707)、大學光(3218)、東洋(4105)、泰博(4736)、精華(1565)及麗豐-KY(4137)等;藥證和新藥解盲題材的中裕(4147)、浩鼎(4174)、智擎(4162)、寶齡富錦(1760)等,也可望掀起比價行情。 ※免責聲明:文中所提之個股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 「缺藥潮」席捲台灣,行政院長陳建仁今(3)日對此表示,「缺藥是全球性問題」,目前所欠缺的83種藥品,實際上只剩下2、3種藥品由於國外藥廠停產,正在找尋替代藥以外,其他藥物供應在3月可望獲得緩解或替代因應,未來也會加強國內藥廠給予特別支持。 健保署公布今(112)年度4月起藥價調整結果,考量缺藥問題,本次檢討的藥品約有14,000項,其中約8,500項未調整,調降約5,500項藥品的價格,調升36項藥品價格,並鼓勵國內製藥廠生產缺藥品項的同成份、同含量、同劑型的藥品。 法人表示,去年生技獲利高成長公司是史上最多,「本夢比」逐步實現成「本益比」,初估整體獲利約235億~250億元,年成長約27%創新高;今年產業獲利估將再成長38%達到近330億元,並有機會在2025年突破500億元大關。 受惠藥證、授權、臨床開發和獲利爆發題材,盤點法人鎖定的生技股包括藥華藥(6446)、合一(4743)、美時(1795)、北極星-KY(6550)、保瑞(6472)、台康生(6589)、共信-KY(6617)、中天(4128)、晶碩(6491)及漢達(6620)等,還有獲利績優生的大樹(6469)、葡萄王(1707)、大學光(3218)、東洋(4105)、泰博(4736)、精華(1565)及麗豐-KY(4137)等;藥證和新藥解盲題材的中裕(4147)、浩鼎(4174)、智擎(4162)、寶齡富錦(1760)等,也可望掀起比價行情。 ※免責聲明:文中所提之個股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

  • 《生醫股》破傷風疫苗明年復產上市 國光生老神在在

    【時報記者郭鴻慧台北報導】國光生(4142)破傷風疫苗明年復產上市,每年可望穩定供應100萬劑,今日股價開高走高,守穩40元關卡。 國光生破傷風疫苗新廠已通過衛福部食藥署GMP查廠認證,將儘速完成藥證展延,預計明年復產上市。由於國光破傷風類毒素是國內唯一取得藥證的破傷風疫苗,明年起每年將可穩定供應一百萬劑破傷風疫苗,徹底解決現行因破傷風疫苗仰賴專案進口、供貨不穩導致的缺藥問題。 國光破傷風疫苗由子公司安特羅(6564)銷售,預計在明年第2季全面進入醫療院所,優先滿足台灣需求外,未來計劃將把台灣的破傷風疫苗、腸病毒疫苗銷售到東南亞及大陸市場,持續讓MIT疫苗在國際上發光發熱。 國光生技表示,為提供符合PIC/S GMP規範的產品,2020年董事會決議斥資3億元興建全新的破傷風疫苗廠,並於日前通過食藥署GMP查廠認證。國光生技指出,國光以最高國際規格興建單獨生產破傷風疫苗廠,這不但是台灣唯一的破傷風疫苗廠,在國際上也少有獨立生產破傷風疫苗產線,目的就是為了讓急診必備的破傷風疫苗供應無虞。 破傷風疫苗是預防破傷風桿菌感染引發肌肉僵硬、抽搐等神經重症,尤其外傷、車禍手術患者或孕婦,接種破傷風疫苗被視為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國光生技指出,破傷風疫苗新廠取得GMP後,將積極完成後續的藥證展延作業,明年復產上市後將可穩定供應國人所需的破傷風疫苗,讓近年來破傷風疫苗仰賴專案進口、青黃不接導致基層診所屢傳缺藥的問題不再出現。

  • 利多題材助陣 生醫基金錢景亮

     觀察近一年生技醫療類股表現,受之前美國聯準會(Fed)積極升息的影響,成長股表現受到打壓,在市場持續擔憂與留意景氣前景之下,部分資金湧入防禦型類股,進一步帶動醫療保健股表現,近一年NBI生技指數上漲近5%,表現勝過科技股指數,而投信發行的生技醫療基金近一年表現亦不俗。  群益NBI生技ETF經理人曾盈甄表示,隨著疫情影響消散,民眾就醫量能逐漸正常化,也帶動生技醫療類股表現相對穩定,此外,近期美國各大企業陸續公布去年第四季財報,受惠於疫情用藥需求量持續增加且多種罕見疾病藥物通過三期試驗,帶動各大廠營收表現,使得醫療保健產業的營收與獲利表現較其他產業亮眼。  後市來看,生技醫療產業營運穩健,各大藥廠也頻頻釋出新藥解盲成功、上調年度展望等利多消息,且長期來看擁有龐大的創新研發動能,題材面與成長性俱佳,全球人口老化趨勢也讓醫療需求不墜,投資前景仍可期待。  台新醫療保健新趨勢基金經理人黃俊晏指出,醫療保健產業無論景氣好壞都屬於必要支出,抗震能力強;不太受景氣影響,在目前市場大幅震盪格局下,為絕佳資金避風港,建議優先布局。  富蘭克林華美生技基金經理人劉翠玲認為,罕見疾病藥物研發一旦成功即掌握獨占優勢,FactSet分析師預計,這些藥物去年營收額36億美元,到2027年營收額有望高達58億美元。根據外資券商統計,生技股票類於過去四次升息期間,平均漲幅18%,不僅如此;在景氣衰退期間,也相對其他類股表現抗跌。  野村全球生技醫療基金經理人呂丹嵐強調,市場對醫療產業的聚焦已由COVID-19疫苗及治療藥物轉回至更多其他新技術的發展推進,包括基因療法、基因編輯、細胞療法、免疫腫瘤療法等,長期將為整體產業帶來創新商機。  群益全球關鍵生技基金經理人蔡詠裕分析,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數據,截至22日止,已核准七項新藥,與去年同期相比仍維持在高檔水位,顯示藥廠仍不斷研發新款藥物,倘若有突破性的試藥結果將有望帶動後續企業營收表現,並進一步提振市場信心。  此外,今年上半年將有20場左右的醫療學術研討會召開,相關研發成果與商機題材的釋出亦有助吸引市場目光,題材面上不虞匱乏,相關類股表現值得留意。

  • 《今日財經懶人包》年底難降息 道瓊暴跌232點;半導體掀台股龍捲風;BDI運價連8漲 今衝千點;保單利率戰 中壽硬槓台壽;生技市值暴增 本益比PK本夢比

    美國主要經濟和就業數據皆高於預期,市場憂升息逾5%、年底也難降息,3大美股收黑,僅費半逆勢收高;去年台股半導體慘摔,今年台積電等12檔群起反攻,颳起台股龍捲風,外資樂看多頭行情還沒走完;波羅的海運價指數BDI破底翻,2月連漲8天、共漲逾86%至990點,今將挑戰千點大關;為避免中壽「半夜開會跟進」,台壽保密至今才公布3月保單利率;生技業市值10年跳5倍,今年市值PK賽,將進入高獲利/高成長的本益比與本夢族群的激戰。以下為今(1)日財經懶人包: ▲年底難降息 道瓊暴跌232點 投資人持續觀望聯準會是否將長時間維持高利率,周三美股三大指數下跌,月線全面收黑,道瓊指數2月收跌4.19%,標普500指數和那斯達克指數月線分別跌約2.61%和1.11%。費城半導體指數逆勢收高,台積電ADR收跌0.26%。美元指數月線收紅,為去年9月以來首見。 PC製造商惠普(HP Inc)盤後漲近3%,其第二季經調整後獲利優於市場預期,並維持全年獲利目標不變,看好削減成本帶來的效益,以及在供應鏈壓力緩解下出貨將增加。  ★四大指數   美股道瓊下跌232.39點或0.71%,收32,656.70點。   NASDAQ下跌11.44點或0.10%,收11,455.54點。   S&P500下跌12.09點或0.30%,收3,970.15點。   費城半導體上漲7.18點或0.24%,收2,958.39點。 ▲半導體股還有戲 台股半導體族群今年以來吹響反攻號角,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領銜,加上聯電、聯發科、創意等共12檔指標股全線上漲,半導體行情颳起台股龍捲風,外資看後市樂觀論調不變,伴隨國際資金回流,指標股多頭行情還沒走完。 ▲BDI指數連八揚 千點在望 波羅的海運價指數BDI上演破底翻,2月底連漲八天、累計漲幅86.79%至990點,所有船型日租金強彈,3月1日將挑戰千點大關!3月南美穀物出口旺季、大陸兩會拚經濟帶動需求,兩大利多加持,裕民、慧洋、中航等航商看好,散裝航運將率先重返成長軌道,運價逐季看增。 ▲保單利率 壽險業上演諜對諜  中國人壽與台灣人壽「生死鬥」3月繼續上演。主要壽險公司如國泰人壽、富邦人壽、南山人壽、新光人壽等都已確定3月保單宣告利率不調整,台壽也已開會決定,但下令保密到1日才能公告,避免競爭對手中壽「半夜都加開會議跟進」。    ▲生技市值 本益比戰本夢族 生技產業受惠藥證、授權、臨床開發和獲利爆發題材,去年底總市值飆上1.47兆元,較十年前大幅成長逾5倍。法人看好在產業轉骨成功下,今年市值PK賽,也將進入高獲利/高成長的本益比與本夢族群的激戰,而市值逾300億元、跨入外資投資雷達區的生醫企業,也可望由目前的10家擴大至15家以上。

  • 《興櫃股》全福生技乾眼症新藥三期臨床 收治首位病患

    【時報記者郭鴻慧台北報導】全福生技(6885)今(1)日表示,用於治療乾眼症新藥BRM421在去年12月啟動第三期人體臨床試驗後,已成功在美國完成第一位病患收案。 本次經FDA同意臨床試驗設計規劃,為美國多中心、雙盲、隨機、製劑對照(vehicle-controlled)的三期臨床試驗,將招收逾700位的中重度乾眼症患者,預計2023年第四季完成臨床試驗,實際完成時間則需依收案狀況而定。 全福生技總經理徐文祺博士表示,團隊花了7年時間,快速將學界技轉給公司的技術推向到三期臨床試驗,並在今天完成第一個病人的收案,實感欣慰。這不但證明此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及其衍生的短鏈胜(月太)(PDSP)技術平台的優異性,也見證完全由台灣研發團隊自主開發的新藥,能在馬偕曹友平醫師的團隊完成動物驗證試驗後,由全福生技接手,憑藉著轉譯科學的經驗,與推動創新藥物的決心,才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達到這項重要的里程碑。 徐文祺博士指出,全球有超過9億人口飽受乾眼症之苦,更有超過9千萬的重度乾眼症患者病情是無法經由人工淚液或抗發炎藥物控制,急需尋求新的治療方法。基於BRM421的獨特機轉,相信有潛力成為全球第一個起效快且全面緩解症狀的乾眼症新藥。 BRM421為一具全新機轉的原創新藥,利用具神經營養性的幹細胞再生胜(月太)(PDSP),刺激幹細胞分化來修復角膜、抑制發炎,進而促進乾眼痊癒。

  • 全福乾眼症新藥BRM421三期臨床 收治首位病患

    全福(6885)1日宣布,用於治療乾眼症新藥BRM421,去年12月啟動第三期人體臨床試驗後,已成功在美國完成第一位病患收案,這是由本土團隊開發的原創新藥,突顯台灣新藥研發具備進軍國際賽局的能量,指標意義濃厚。 此臨床試驗設計規劃,為美國多中心、雙盲、隨機、製劑對照(vehicle-controlled)的三期臨床試驗,將招收逾700位的中重度乾眼症患者,預計2023年第四季完成臨床試驗。 總經理徐文祺表示,全福僅以七年時間,即快速將學界技轉的技術推向三期臨床試驗,開始啟動收案,證明此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及其衍生的短鏈胜肽(PDSP)技術平台的優異性,也見證完全由台灣研發團隊自主開發的新藥,能在馬偕曹友平醫師的團隊完成動物驗證試驗後,由全福接手,憑藉著轉譯科學的經驗,與推動創新藥物的決心,才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達到這項重要的里程碑。 徐文祺進一步表示,全球有超過9億人口飽受乾眼症之苦,更有超過9千萬的重度乾眼症患者病情是無法經由人工淚液或抗發炎藥物控制,急需尋求新的治療方法。基於BRM421的獨特機轉,相信有潛力成為全球第一個起效快且全面緩解症狀的乾眼症新藥。 BRM421為一具全新機轉的原創新藥,利用具神經營養性的幹細胞再生胜肽(PDSP),刺激幹細胞分化來修復角膜、抑制發炎,進而促進乾眼痊癒。 在已完成的兩個二期臨床試驗數據中,能重複看到BRM421相較於製劑組有較好的療效及良好的安全耐受性,不僅在8天內能顯著改善病患眼睛的乾燥感、灼熱剌痛感與畏光感,更在15天內修復角膜,改善病患的乾眼症狀。此次三期臨床試驗將再次評估BRM421的潛在療效與安全性,若能驗證其快速起效且副作用低的優勢,則有機會造福全球廣大病患。

  • 《科技》安邦醫學生論壇登場 促醫藥研究串連臨床醫學

    【時報記者郭鴻慧台北報導】安邦生技主辦、DCB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指導的「2023 安邦醫學生論壇」,今(24)日下午於南港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盛大舉辦。安邦生技董事長徐祖安博士表示,過去十年醫藥的進展令人驚嘆,從標靶藥物、新型癌症免疫檢查點療法、到逆轉遺傳性疾病、再到拯救全球數億生命的mRNA技術,都只是實驗室研究的「冰山一角」。他鼓勵醫學生們,若想成為未來醫學發展的推手,進入實驗室,即可掌握發覺醫學奧秘的絕佳機會。 DCB董事長涂醒哲於致詞時分享自身經歷,從醫療到公共衛生,而後任立委制訂衛生政策、修改健保法及傳染病防治法等,接著成為嘉義市長、接任生技中心董事長,橫跨臨床、公衛、政策立法,更成為大健康產業的推手。 安邦生技資深醫學顧問林建廷醫師分享其參與生技新創的心路歷程指出,新生代醫師應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也要透過基礎實驗或臨床試驗證明自己是對的,而學習爭取資源更是一門重要功課。「Dream big.」,將來引領、改變世界的醫師也許就在這裡。 此次論壇並安排國家生技園區的高儀導覽,包括「生醫轉譯核心共儀」及「台灣小鼠診所」。活動下半場由安邦生技策略長羅浚晅醫師帶來專題演講:「與醫學生有約-多元領域整合,台灣醫療研究與生技產業,一定能發展得很好!」。 羅浚晅醫師認為,新藥開發關鍵是平台整合,包括精準選題、專利布局、財務規劃、投資人溝通等,所以需要更多跨領域的專業人才共同參與。臨床醫療於生技產業發展扮演關鍵角色,藉由提升醫學生們對於醫藥研發乃至整體生技產業的基礎知識,有助於促進學研與產業間的對話。 台經院新興市場中心主任劉名寰博士說明國內產業發展的脈絡及現狀,並剖析生技醫藥產業的現況與發展環境,包括面臨的優勢、機會、劣勢與挑戰。瀚宇彩晶全球業務暨行銷中心胡詠晴經理則表示,安邦生技以提升國人健康、研發創新藥物、建立優質幸福企業為目標,是企業實踐ESG的標竿和最佳典範,也是台灣未來生技發展的必要條件。

  • 物美價廉 生技醫療股後市俏

     美國企業去年第四季財報發布起跑至今,醫療股表現最為亮眼,高達62%的醫療公司優於預期,比重居各產業之冠,也遠超出S&P 500整體大盤財報優於預期比重47%,投信法人指出,穩健的基本面支撐下,全球醫療股20年來平均每個季度都是正報酬,上漲機率都超過5成,但今年股價呈現微跌走勢,與基本面明顯偏離,隨大盤趨於震盪,醫療股防禦優勢及低估值將再度獲買盤青睞,補漲行情看俏。  台新醫療保健新趨勢基金經理人黃俊晏指出,就總體經濟分析,1月美國非農業部門就業數大增51.7萬人,高於前個月的26.0萬人與市場預期的18.7萬人,同時失業率也一反預期下滑至3.4%,寫下近53年來的新低,熱絡的就業狀況可能強化通膨僵固性。醫療保健產業無論景氣好壞都屬於必要支出,抗震能力強;不太受景氣影響,在目前市場大幅震盪格局下,為絕佳資金避風港,建議優先布局。  富蘭克林華美生技基金經理人劉翠玲表示,罕見疾病藥物研發一旦成功即掌握獨佔優勢,FactSet分析師預計,這些藥物去年營收額36億美元,到2027年營收額有望高達58億美元。據外資券商統計,生技股票類於過去四次升息期間,平均漲幅18%,不僅如此;在景氣衰退期間,也相對其他類股表現抗跌。  野村全球生技醫療基金經理人呂丹嵐認為,市場對醫療產業的聚焦已由COVID-19疫苗及治療藥物轉回至更多其他新技術的發展推進,包括基因療法、基因編輯、細胞療法、免疫腫瘤療法等,長期將為整體產業帶來創新商機。  群益全球關鍵生技基金經理人蔡詠裕強調,根據統計,醫療保健產業在美元強勢、利率上升時期,表現相對較強。整體而言,生技族群因臨床試驗解盲成功及併購題材發酵,長多趨勢不變。

  • 生技產業亮眼 蔡英文:成為下一個兆元產業

    總統蔡英文今日接見111年度傑出生技產業獎獲獎單位,她強調,政府會持續投入資源及調整修正相關法令,讓生技醫療產業不斷提升競爭力,並期勉大家持續創新研發,讓台灣生技醫療產業更蓬勃發展,為人民創造更多的福祉。 蔡英文指出,過去3年多的疫情,更加速國內生醫產業的發展,也讓我們在國際市場上展現實力,2021年台灣生醫產業的營業額,突破7,000億元,創10年來的新高。未來,政府會持續投入資源,在生技醫療研發及人才培育上,也會調整修正相關法令。政府會多管齊下,讓人民享受到先進的醫療服務,也要讓生技醫療產業不斷提升競爭力,成為台灣下一個兆元產業。 去年衛福部成立「智慧醫材辦公室」,為人工智慧醫療產品開發,提供單一窗口的快速服務,並且協助醫療產業和資通訊產業,跨領域合作,加速國際市場的布局。大家關心的《再生醫療法》及《再生醫療製劑條例》的立法,立法部門也會持續推動,讓制度面更加完善。 蔡英文特別感謝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長期結合產學界的量能,為台灣生醫產業奠定穩健的基礎;她也恭喜今年獲獎的廠商,大家不僅在生技醫療領域有卓越的表現,許多廠商也支援防疫工作,是防疫國家隊的重要成員。像是中化合成生技公司,積極投入抗病毒藥物研發;列特博生技公司的獨家專利,更是提高核酸檢測的質與量;還有偉喬生醫研發出相關抗體和蛋白原料技術,協助下游廠商進行快篩試劑的生產。

  • 少掉生技權利金、認列資產減損 中橡去年獲利縮水8成

    少掉生技權利金奧援,加上去年第四季認列美國子公司停產的資產減損,台泥集團旗下碳黑子公司國際中橡(2104)23日發布2022年財報,全年營收233.68億元,年減5.1%;稅後純益6.79億元,較前年大縮水8成,換算每股純益0.7元,創下近20年最差獲利表現。 中橡2021年獲利暴衝,主因旗下生技事業握有「龐貝氏症」孤兒藥專利,授權給美國知名製藥公司Genzyme,雙方前幾年一度發生專利疑義,經仲裁,兩邊於2021年11月達成和解,中橡可獲1.8億美元(當時折合新台幣約50億元)的鉅額和解金,多數於前年底入帳,推升中橡2021年度大賺33.95億元、每股賺3.5元,墊高比較基期。 另外中橡去年底代美國子公司Continental Carbon Company(簡稱CCC)公告,旗下Phenix廠無法如期完成與美國環境保護局(EPA)簽訂和解協議的相關環保設備建置,決定停產,於去年第四季提列相關資產減損約1,200萬美元(約新台幣3.6億元),也拖累中橡去年獲利表現。 展望後市,繼2021年認列一次性生技專司官司和解金之後,中橡的龐貝氏症藥生技權利金到2023年也將全數到期,接下來中橡將全面回歸碳黑本業。 中橡去年中已宣布新的三箭計畫,包括擬擴增印度廠產能,並跟隨母公司台泥的腳步,前進土耳其建廠、進而布局歐洲市場,擴大經營版圖。 面對淨零碳排趨勢,中橡也超前部署投入環保設備,確保未來得以持續生產;另外中橡也朝高值化邁進,除傳統油墨塗料市場外,加速推動導電相關產品,因應新能源產業發展契機。

  • 《類股》生技漲多?興櫃濕背秀、1檔飆逾20%

    【時報記者郭鴻慧台北報導】生技短線漲多,今日多頭暫時休兵,仍由興櫃個股上演主秀,華宇藥(6621)漲幅逾27%、全福生技(6885)新經營團隊就位,股價強漲近10%以上、雅祥生醫(6652)、仁新(6696)等漲幅在6~10%不等。 生技股股后藥華藥(6446)獲日本PMDA通知台北廠正式過關,今日股價開高後,追價意願謹慎,股價在平盤處游移。藥華藥指出,2023年1月26日春節期間接獲PMDA對其台中原料藥廠及針劑充填廠的正式GMP查廠報告,兩廠均無重大缺失,雙雙過關。昨日再獲PMDA醫藥品適合性調查結果通知書,判定其台北的製造場所符合日本GMP相關法規,正式通過PMDA查核,藥證取得又向前邁進大步。藥華藥表示,接下來將持續積極配合PMDA藥證申請審查作業,以如期完成日本藥證審查。 明達醫(6527)2022歸屬於母公司業主淨利1.15億元,年增率高達48%,每股盈餘4.82元,創下歷史新高。董事但會決議擬配發現金股利2.4元、股票股利0.5元,今日多頭狂按讚,盤中股價一度大漲5%。

  • 《興櫃股》深耕國際 全福新經營團隊亮相

    【時報記者郭鴻慧台北報導】全福生技(6885)新的經營團隊在今(20)日下午的法說會,正式對外亮相,未來將強化並擴大國際佈局,期望能快速地取得重要市場的藥證。 全福生技特別延攬徐文祺(Dr. Wen-Chyi Shyu)博士返台擔任總經理,帶回最新國際製藥界人脈及國際級公司的治理格局。徐文祺博士曾任日本武田藥品(Takeda)全球藥物代謝及藥物動力部門副總裁,在加入武田藥品前,任職必治妥施貴寶(BMS)藥廠二十餘年。參與開發過的代表藥物包括maribavir,dapagloflozin,brentuximab vedotin,及vedolizumab等15餘項產品,並負責超過百項新藥產品的IND申請。 策略長李文機(Frank W. Lee)為全福創辦人之一,借重其於國際藥業40餘年的研發經驗,協同資深顧問群將轉譯科學上的知識整合並傳承給公司同仁,成功將多項國內外研發計畫帶進實質開發階段,包括育成先知生技、BRM421進入臨床、BRM424獲美孤兒藥資格等。 新任營運長郭美慧再度重回全,將協同經營團隊執行並落實公司發展策略與營運目標。郭女士在生技製藥產業經驗逾30年,曾先後任職生華生物科技、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台灣東洋藥品等,具產品研發、專案管理、法務智財權管理、及投資評估等多方位管理專業,嫻熟國內外生技公司營運模式與產業趨勢。 全福研發的原創乾眼症新藥BRM421預計2023年首季開始在美國臨床三期試驗收案,收案人數超過700位,最快可於年底完成,明年再繼續執行第二個臨床三期試驗,將觀察給藥的長期療效,若一切順利,可望於2026年取得藥證。

  • 15檔雙資力拱 短多火力引燃

     台股17日受市場擔憂美升息步調轉變,市場多方情緒降溫,指數終結周線連五紅。法人認為,美元指數止穩,短線外資回補力道暫歇,預料盤面熱點將由內資接棒而起,篩選檔投資偏多且融資增加,成交量能擴增的個股,包括晶焱(6411)、振曜(6143)等15檔有望延續短多火種。  群益投顧研究部副總裁曾炎裕指出,美元反彈加上外資買超減少,資金行情進入尾聲,研判後續將由FOMO情緒主導金融市場,首季以轉機股、低價股、逆勢股,甚至主力股當道機率較高。  據統計,盤面上共有晶焱、振曜、晶華、大江、世紀鋼、愛普*、上銀、國泰金、華新、榮剛、詮欣、矽創、台泥、恒耀、眾達-KY等15檔,符合投信法人偏多加碼,且代表中實戶力量的融資餘額也同步增加,股價呈現量增價揚的正向格局,預料短期表現可望強過大盤。  資深台股分析師連乾文認為,即便大盤面臨震盪整理期間,市場主流仍以中小型、生技、AI人工智慧、電動車概念,以及具業績題材支撐,未來成長性高的個股為資金匯聚焦點。  隨著5G、資料中心相關應用發酵,400G產品進入成長期,光通訊模組廠眾達-KY今年營運邁向高成長,元月營收2.61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增77.%,市場預期上半年業績有望高速成長。  另外,由於印尼洪水山崩與土石流,造成全球第二大銅礦廠暫停作業,催化銅價走揚,此外,華新今年冰鎳全產全銷,預計今年首季營運展望佳,近期獲得投信法人積極布局,不僅連三個交易日買超,期間累積加碼2,391張,融資同步增加1,904張,備受本土資金關愛。  法人看好,振曜過往為非亞馬遜體系的主要電子書模組供應商,在進入彩色電子書的新戰國時代,振曜受惠轉換潮價格提升,且切入亞馬遜供應鏈代工後,營收將會大幅提升。而電子行李標籤也在今、明年與多家航空公司簽約,進一步增添營運動能。

  • 《熱門族群》傷口外用乳膏獲印醫材進口許可 合一領鑽石生技狂飆

    【時報記者郭鴻慧台北報導】合一(4743)治療糖尿病足部傷口潰瘍新藥Bonvadis傷口外用乳膏,取得印度醫材進口許可,今日以303元漲停板開出,隨即打開,但漲幅仍在6%以上。同集團的中天(4128)及鑽石生技(6901)漲幅在5~6%不等。 據印度國家投資促進局預估,印度醫材市場約110億美元。在新興市場中增長最快,每年以15%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為全球增長率的2.5倍,預計到203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500億美元。合一指出,傷口外用乳膏獲准許於印度上市銷售,後續將提出擴大適應症申請;上市銷售後,將依授權合約支付授權方銷售權利金。 合一指出,目前Fespixon新藥乳膏已取得台灣與新加坡藥證,其他尚有多國正在審查或準備送件中;Bonvadis醫材乳膏已取得美國、印度醫材上市許可,後續將在規劃以醫材上市的國家,持續提出市場准入申請。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