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2371)獲特斯拉電動車充電樁大單消息激勵,28日午盤後買盤湧入上攻,終場收34.3元,上漲1.05元,成交量擴至1.8萬張。今年來在33元~35元橫盤整理,3月中急跌後反彈,28日長紅K棒帶動月線轉漲,並站上季線、半年線、年線,KD指標開口向上,MACD指標轉正,若量能配合放大,有機會挑戰前高34.95元。 受惠華映破產認列超額虧損回沖,去年EPS達4.02元,在新團隊入主後本業連八季獲利,華映除列、精英併表,財務體質趨健康,電力、新能源事業成主要成長動能。
市場普遍認為,電動車最終將成為個人交通工具市場的主流,不過瑞銀(UBS)最新調查發現,有意購買電動車的潛在買家略低於去年,成本為買家最大的顧慮。買家的遲疑成為特斯拉和其他電動車製造商的新難題。 瑞銀訪查逾1萬名消費者發現,46%潛在汽車買家有意購買電動車,該數據足以激勵電動車產業,不過卻低於去年的49%。 瑞銀汽車分析師胡梅爾(Patrick Hummel)指出,有意願購買電動車的消費者人數下滑,主要來自歐洲市場,負擔能力是買家最大的考量。 儘管如此,胡梅爾仍然預期,電動車將占2026年和2030年全球輕型車銷售的26%和51%。 最新調查顯示,大陸買家對電動車的興緻最高,82%受訪者考慮購買,高於去年的72%。美國的數據為35%,與去年持平。 相較下,德國和英國對電動車的興趣冷淡得多,成本明顯是兩國潛在車主的主要理由。調查仍為特斯拉的投資人帶來一些好消息。報告顯示,特斯拉依然是買家的電動車首選。42%電動車買家偏愛特斯拉,其次是寶馬(BMW)和奧迪,數據分別為30%和29%。通用(GM)和福特名列第4和第5。 比亞迪(BYD)是大陸最大電動車製造商,也是大陸買家的電動車首選品牌。調查顯示,20%的電動車買家擬選擇比亞迪。 胡梅爾指出,整體來看,特斯拉是這次調查的贏家,他給予特斯拉股票「買進」評等,目標價220美元。特斯拉24日股價收低0.9%,報190.41美元,當日表現雖然遜於大盤,不過今年來股價飆漲76%,遠遠超越大盤。
【時報編譯柳繼剛綜合外電報導】焦點股: ●收跌約1%的特斯拉在北京分公司表示,自即日起召回生產日期在2015年10月14日,至2020年8月23日之間部分進口的Model S電動車,共計2649輛。 ●美國總統拜登訪問加拿大,與加拿大總理杜魯多發表共同宣告,美加將共同建立北美晶片生產走廊。加拿大將資助2.5億加幣,支援加國晶片研發以及生產項目。計畫將在加拿大建立新據點的IBM,日前已公布在美國紐約興建新的晶片廠,投資金額達200億美元。 ●動視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股價收漲5.9%,盤中一度飆升7.6%,因微軟打算斥資690億美元收購這家電玩遊戲大廠的進展有好消息傳出。經微軟溝通後,英國公平審查單位也對此收購案少了不少疑慮,預計4月底將做出結論。 ●美媒報導,美國銀行計畫縮減旗下財富管理以及貸款部門人力,以因應高利率環境對金融業務造成的打擊。據悉,有200名員工將受到牽連。美國銀行表示,這是經營環境出現變化而調整組織架構。
美國為推廣電動車,讓購買民眾每輛取得7,500美元抵減稅額,是車商樂於看到的鼓勵政策。美媒Electrek在24日引述知情者消息透露,特斯拉最便宜入門款Model 3使用中國磷酸鋰鐵電池(LFP)將失去全額抵減資格。 特斯拉與負責執行抵減措施的國稅局均未立即回應相關報導。 磷酸鋰鐵電池成本低但儲電能力也低,車商通常配置在續航力較差的低價車款,像特斯拉起跳價約4.3萬美元入門款後驅版Model 3就是如此。 加強版Model 3起跳價約5.4萬美元,續航要求更遠,採用更高階電池可能符合全額抵減資格。 專家認為要解決問題,特拉斯可把Model 3的磷酸鋰鐵電池換上成本更高的美製電池。即使會增加成本,仍遠低全額抵減的7,500美元。但問題在於是否有足夠美製電池來更換。 7,500美元抵減稅額是《通膨削減法》(IRA)措施,要取得全額資格,從電動車電池和電池材料等產地,電動車和其電池的組裝地是否在美國,均有規定。 Model 3遇到的問題,被批評是國稅局的電動車稅制混亂而產生,已不是車商與購車民眾首次遇到。去年7月通過IRA後,國稅局最初延長全額抵減措施至全部合資格電動車,不管其電池與電池材料來自何地。 國稅局2月提出排富門檻,把特斯拉Model Y和福特Mustang Mach E等高價款的五座位版歸類為轎車,凡轎車售價逾5.5萬美元不符抵減資格。但該局卻讓高達8萬美元的休旅車與貨卡仍符合資格,後來才把該兩款車歸類為休旅車。
福特23日公布新財務報表結構,將以三大業務部門而非以各地區市場的方式,發表盈虧數字。估計其電動車部門今年虧損約30億美元,讓人意識到福特等傳統車商,要轉型為具獲利能力的電動車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福特過去依區域劃分來報告每個地區市場的盈虧,但未來將改為按負責內燃引擎車的Ford Blue、電動車Ford Model E、和商用車Ford Pro等三大部門來報告盈虧。其5月2日將首次以新方式公布首季財報。 為讓外界更適應新財報結構,而已依三大部門劃分的新方式來公布過去兩年財報。執行長法利(Jim Farley)去年把電動車業務從汽柴油車部門分割出來,以迅速聚焦全球快速成長的電動車市場。 財務長勞勒(John Lawler)形容Model E是福特成立119年以來的內部新創部門,強調新興業務出現虧損是正常事。Model E去年虧損21億美元,較前一年虧損9億美元大增,估計今年虧損金額再擴大。 他解釋虧損持續攀高,是因為公司不斷投資包括興建多座新電動車專用電池工廠,以配合其未來數年電動車產量的增長。福特目標在2026年底前達成200萬輛電動車的生產年率。 勞勒指Model E會虧損,跟新創公司把錢投入產能、藉探索累積經驗、建立產量和拓展市場等導致賠錢情況一樣,但該業務未來虧損將逐步縮減,在2026年底讓營業利益率達成8%,接近公司整體目標10%。福特去年該率為6.6%。 法利之前一直要在獲利能力上,縮小Model E與特斯拉之間差距。他指特斯拉賣出電動車的成本優勢每輛逾1萬美元。特斯拉去年營益率16.8%。 儘管福特預估Model E會虧損,但重申今年公司整體營業獲利預測值在90億到110億美元區間不變。
日企競爭力有大幅下滑的趨勢,根據日媒報導,根據QUICK FactSet統計,1988年年底世界總市值前50的企業中,有32家是日本企業,但2009年以後只剩豐田一家,而且,豐田的排名今年2月下降到第39名。 根據日經中文網報導,從2019年底開始的汽車行業總市值排名來看,豐田的冠軍寶座已讓給美國特斯拉,特斯拉總市值猛增8.6倍,至於德國福斯也因電動車計劃姍姍來遲引起投資者擔憂,被總市值增加5.7倍的中國比亞迪超越。 研究公司MarkLines數據顯示,預計2022年中國製造商占全球純電動汽車銷量的40%,美國和歐洲製造商則分別占30%和20%,日本製造商占不到5%。報導示警,日本電動車只占全球銷量的5%,如果繼續堅持發展混合動力車,過分關注日本市場,誤判全球趨勢,可能會失去競爭力。 財經專家黃世聰先前在《關鍵時刻》節目中表示,日本的汽車帝國正面臨「滅頂之災」,他強調日本電動車發展遠遠落後,而日本業界感到很焦慮,因為日本國內半導體量產停留在40奈米,跟特斯拉能夠設計出的4、5奈米有極大差距。
【時報-盤前掃瞄】國外消息: 1.信心回籠,美股續漲 區域性銀行反彈,加上美國財長葉倫信心喊話,美股3大指數續漲。其中,第一共和銀行暴漲近30%。第一共和表示,如果增資失敗,考慮縮小銀行規模。第一共和在20日收盤時重挫47%,目前收盤股價較3月3日股災發生前,已大幅縮水逾90%。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指出,如果銀行危機情況惡化,政府將提供進一步存款擔保,銀行類股也以上漲回應。美東時間22日,聯準會將公布最新政策利率,目前市場臆測以升息1碼居多。美股最新收盤行情,道瓊漲316.02點或0.98%,收32560.6點。那斯達克漲184.57點或1.58%,收11860.11點。標普500漲51.3點或1.3%,收4002.87點,約兩周以來重回4000點大關。 2.澳央行4月考慮止息,澳元下挫 根據澳洲央行周二(21日)發布的3月會議紀錄顯示,由於貨幣政策已來到限制性水平,加上經濟前景不明,因此下次會議將考慮暫停升息,讓央行能有更多時間重新評估經濟前景。由於該央行釋出的會議內容,凸顯決策官員並不如外界預期般鷹派,也讓澳元承受下行壓力,兌美元跌破0.67關卡到0.6682美元,年來兌美元貶值2%。 3.馬克宏驚險挺過不信任投票 法國總統馬克宏政府20日驚險躲過年金改革引發的不信任投票,暫時得到喘息機會。馬克宏將於22日發表全國談話,預料將談論法國的現況與規畫。 4.美銀調查:華爾街對美衰退疑慮升溫 近來歐美銀行業接二連三爆發危機,導致經濟衰退再度成為華爾街熱議的話題。根據美國銀行發布的3月份基金經理人調查顯示,預測美國經濟衰退的受訪者比率,出現去年11月來首次回升。調查結果指出,約有42%受訪基金經理人認為未來12個月美國經濟將陷入衰退,該比率相較2月的24%增加18個百分點,為去年7月最大單月增幅。 5.降價助攻,特斯拉歐洲市占率走揚 特斯拉調降售價協助推升歐洲銷量,最新數據顯示,特斯拉2月在歐洲的新車登記量(相當於銷量)年增50%,遙遙領先眾家對手。2月在歐洲純電動車市場的市占率增加逾1個百分點、如今已逼近20%。
特斯拉調降售價協助推升歐洲銷量,最新數據顯示,特斯拉2月在歐洲的新車登記量(相當於銷量)年增50%,遙遙領先眾家對手。2月在歐洲純電動車市場的市占率增加逾1個百分點、如今已逼近20%。 在此同時,穆迪投資人服務公司20日將特斯拉的信用評等上調一個級距至「Baa3」,意即由垃圾級升至投資級,展望為「穩定」,此為繼去年10月標普全球評級之後,第二家給予特斯拉投資級評等的信評機構。 21日美股早盤特斯拉股價大漲2.8%、報每股188.35美元,今年迄今股價累計狂飆近70%,表現遠遠超越大盤。 根據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最新數據顯示,特斯拉2月在歐洲的新車登記量達19,249輛,較去年同期的12,860輛激增50%,成長率傲視各家汽車廠。德國福斯汽車2月新車登記量年增18%。 特斯拉年初調降美國和歐洲市場電動車售價,協助刺激銷量。ACEA報告顯示,特斯拉2月在歐洲純電動車市場的市占率攀升至19.8%,高於去年同期的18.5%。 就歐洲整體客車市場來看,僅生產電動車的特斯拉2月市占率為2.4%,相較於去年同期的1.8%。 歐洲2月客車登記量年增12%,電動車登記量年增40%。 另一方面,穆迪調升評等對特斯拉而言,具有象徵和實質價值。企業由垃圾級升至投資級通常能吸引更多口袋深的投資人,取得較便宜的融資。此外,至少得到兩家信評機構高等級的評等,足以被評等敏感的投資人視為是藍籌股。 穆迪分析師利普希(Rene Lipsch)指出,在特斯拉進一步強化全球足跡之際,該公司將維持其頂尖電池電動車製造商的地位。 特斯拉逐漸擴大產品線,包括電動皮卡Cybertruck,以及拓展生產據點,並且強調效率和財務槓桿,是穆迪調升特斯拉評等的原因。
【時報編譯柯婉琇綜合外電報導】焦點股: ●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股價飆漲29.5%,收復前一日崩跌近5成的部分收土,並創下該公司有史以來最大單日漲幅。同為地區銀行的PacWest Bancorp和Western Alliance Bancorp 也分別大漲18.8%和15.0%。《華爾街日報》先前報導,在摩根大通執行長Jamie Dimon主導下,大型銀行開始討論再度為該地區銀行注資的方案。此外,最新報導指出,知情人士透露第一共和銀行已聘請投銀Lazard協助評估策略選項,可能包括出售公司、尋求注資或削減資產。在此之前,該地區銀行已經聘請麥肯錫(McKinsey&Co. Inc.)和摩根大通協助公司在危機之後重新站穩腳步。 ●特斯拉股價大漲7.82%,收在197.58美元,創下逾2周來新高。根據汽車登記數據,該電動車大廠上季在中國的銷售可望創下歷來最佳的記錄之一。此外,信評機構穆迪將特斯拉的信評從Ba1「垃圾級」調升至Baa3「投資級」,並給予「穩定」的評級展望。 ●Alphabet漲3.66%,收在104.92美元,其網路搜尋巨頭谷歌(Google)宣布AI聊天機械人Bard展開有限度的公測,執行長Sundar Pichai在給員工的信函中表示,已經有8萬名員工參與Bard的內部測試,雖然擴大測試可能出現一些令人意外或出錯的情況,但用戶的反饋對於Bard的成功至關重要。目前Bard將與其Google搜尋引擎分開運作,且僅開放在美國和英國進行測試,也僅以英語生成答案。谷歌表示,Bard之後開放更多地區使用,並支援更多語言。 ●輝達(Nvidia)漲1.15%,收在261.99美元,該晶片大廠與甲骨文等公司發布新的雲端運算服務,並推出一系列新的AI晶片和軟體技術。此外,富國銀行將輝達股價目標上修至每股320美元。
【時報-台北電】台股大盤昨量增價漲收復10日線、重返15500關,今日更在美股續漲助攻下,由台積電(2330)帶隊電子權值軍團強攻逾200點,不只輕鬆摘月,還直搗15700城池,大多數類股也攜手向上;其中,特斯拉概念族群乘上特斯拉暴漲順風車,盤初毅嘉(2402)即一馬當先攻頂插旗,激勵美琪瑪(4721)、東元(1504)、建準(2421)、定穎投控(3715)、智伸科(4551)等紛紛加入競速,並帶動裕隆(2201)、和大(1536)、同致(3552)、康普(4739)、聯嘉(6288)、鴻海(2317)等連袂上漲,表現搶眼。 據汽車登記數據顯示,特斯拉上季在中國的銷售報喜,可望寫下歷史最佳的記錄之一,此外,穆迪將特斯拉的信評從Ba1「垃圾級」調升至Baa3「投資級」,並給予「穩定」的評級展望。兩利多消息激勵特斯拉昨夜股價飆漲7.82%、收197.58美元,衝上逾2周來新高,也助長了今日概念族群氣勢。 毅嘉(2402)目前短均齊揚,昨更獲外資大舉買超1509張,今早在特斯拉報喜下,連3天放量強漲,拉出三根紅棒。毅嘉前2月營收寫歷史第三高,首季可望淡季不淡,隨著車用電子市場持續蓬勃,營運可望持續加溫,今年在各地解封下,力拚營運超車去年。 美琪瑪(4721)、康普(4739)今日連袂揚升,其中,美琪瑪多頭9:40後大催油門,股價一路飆過季線、月線,直闖110關,而康普則是人氣升溫,穩漲約2%表態。美琪瑪、康普同屬於三元系鋰電池中「正極材料」的兩大廠,而鋰電池又等同於電動車的心臟,屬於擁有高需求、高必要性的族群,研調指出,隨著電動汽車領域TWh規模市場需求的到來,全球主流動力電池廠商正加速擴建產能,電動車題材將漸趨強勢。 東元(1504)拓廠搶攻淨零商機獲市場肯定,今日不到11:00成交量已暴衝至近5.8萬張,股價目前最高攀上39.8元,寫下近8年半新高價。東元看好零碳趨勢,擬於墨西哥設廠、擴大北美營運規模,爭取海外市場電動車動力系統商機;國內方面,台灣2050淨零轉型下,計畫成為虛擬綠電廠,期望未來能投入售電市場。(編輯:李慧蘭)
由特斯拉(Tesla)、比亞迪發動的降價行動,已從新能源汽車業界如風暴般席捲到燃油車業界,近日東風汽車更聯手湖北官方推出政企購車補貼,最大降幅高達人民幣(下同)9萬元。消費者趁便宜挑車的同時,但這場降價戰的後果,卻令不少業界人士感到擔憂。 特斯拉在去年10月與今年1月兩波大降價後,令其1月交付量提升,其他新能源車企則在成本高漲、交付量下滑、虧損面擴大間壓力倍增,卻又不得不跟進。2月底,特斯拉在大陸的最大對手比亞迪也發起降價,「王朝」系列產品降幅最高達2萬元。市場分析指出,比亞迪高層思維已從「保利潤」轉向「穩市占」。 更令業界震撼的是,大陸四大國營車企之一的東風汽車,近日聯手湖北省政府針對旗下多款品牌推出政企購車補貼,最高降幅達9萬元,東風雪鐵龍C6車款經補貼後售價從21.19萬元大砍至12.19萬元,搖身成為近期明星車款。大眾、本田、豐田、福特、賓士、寶馬、吉利等中外品牌隨後透過廠家補貼或經銷商降價等方式參戰。 由於大陸燃油汽車「國六B」標準將在7月1日生效,因此非「國六B」標準的汽車此後將無法上牌,導致近期車企大幅降價去燃油車庫存。但為了促進消費,過去三年疫情期間官方與車企的各類補助、消費券等,其實已經提前透支了部分銷量。車企上有高漲的成本壓力,下要面對疲軟的消費市場,心中有苦自知,降價促銷有可能只是在「賠錢賺吆喝」。 且這種自殺式的價格戰,其核心比的是成本控制,不僅消費者在想「後頭還能降多少」而心存觀望,可能連車企自己都會這麼想。最終,成本低的車企能熬過景氣寒冬,但成本高的車企則很可能出局。相比起消費者的狂歡,汽車業內人士更多的是擔憂。 中汽協副祕書長陳士華坦言,價格戰並不能帶來長期積極效果。但在燃油車購置稅減半政策退出、國六B排放標準實施在即、車市低迷的情況下,各家車企只能透過降價促銷,先吃下更多市占以求生存再說了。
什麼樣的公司,讓比爾.蓋茲的突破能源基金、貝佐斯的氣候宣言基金、福特汽車都搶著投資?今年2月,它還拿到美國政府2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611億元)的低利貸款,募資總額28億美元。 它叫紅木原料(Redwood Materials),創辦人是特斯拉前技術長史特勞貝爾(JB Straubel)。 特斯拉有5個創辦人,假如馬斯克(Elon Musk)是它的嘴,那史特勞貝爾就是它的腦。 他是特斯拉天字第5號員工、史丹佛大學能源工程碩士,當了15年的特斯拉技術長,主導電池設計、超級電池工廠、充電站網絡等核心技術。 2017年,他跑到內華達的沙漠裡成立新創公司紅木原料,並在2年後離開特斯拉,全職投入製造生生不息的重生電池。 可回收電池95%關鍵元素 一次解決供應鏈、污染問題 也就是說,當你的舊筆電、舊手機、舊電動牙刷、電動腳踏車等電子垃圾,落到它手裡,就能重生為新的電動車電池。 而它的技術可以回收95%以上的關鍵電池元素。這讓它在創業短短4年間,成為全美鋰電池回收龍頭及獨角獸,2021年估值更達37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130億元),隔年入選《時代》雜誌全球百大最有影響力公司。 隨著特斯拉崛起,史特勞貝爾預見了電動車市場的瓶頸,在於電池。 未來10年,全球鋰電池需求將成長近4倍,2050年成長超過2021年的25倍,但稀缺金屬有限且絕大部分被中國等少數國家壟斷。過去兩年,電動車銷量爆炸性成長,車廠為了鋰電池搶破頭,導致全球鋰礦價格飆漲10倍,且一旦地緣政治風險提高,供應鏈可能陷入停擺。 「除非你能做到原料的封閉循環,否則(現在的電池生產模式)根本行不通。我們沒有足夠的新原料能讓我們不斷製造又丟棄。」史特勞貝爾告訴《MIT科技評論》。 他認為把舊電池變成新電池的原料,能一次解決電池供應鏈、廢棄物回收,以及採礦帶來的環境浩劫,一石三鳥。 大車廠到亞馬遜都找它 「中國可能開始擔心了」 這個廢電池回收市場到底有多大?倫敦顧問公司循環儲能(Circular Energy Storage)估算,2030年全球將有超過160萬噸報廢鋰電池和生產廢料,那時最早的一批電動車也將屆齡報廢。海嘯般的廢電池即將來襲,目前回收率卻不到5%。屆時鋰電池回收市場將上看181億美元。 紅木原料不只跟各大車廠如福斯、奧迪、豐田、福特、富豪、電動巴士製造商Proterra,以及特斯拉電池供應商松下合作,連亞馬遜數據中心和電子閱讀器的電池回收也找它做。 同時,它還從別人不要的廢物中挖寶。史特勞貝爾估計,光是舊手機、舊玩具,美國人家中藏有10億顆舊電池等待「挖掘」。只要回收300支智慧型手機,就能湊齊一顆電動車電池所需的鈷。 每天,3輛聯結車將60噸的電池工廠廢料、廢品、消費性電子垃圾運到紅木的內華達工廠。經人工分類、拆解,再高溫鍛燒,壓成粉末,送入濕法冶金,分離金屬元素,等待進一步重組。 紅木原料生產電池中兩個最關鍵的組件:陽極用銅箔,以及陰極活性材料,占鋰電池近8成成本。目前這些都是亞洲的天下,其中78%的陰極材料都由中國包辦。 因此重生電池可能撼動中國在電池領域的獨霸地位。「中國可能開始擔心了,」美國能源部長格蘭霍姆(Jennifer Granholm)造訪紅木原料工廠並奉上20億美元融資時說。 去年11月,紅木原料和松下電池簽下數十億美元合約,未來紅木生產的原料,會被製成新的特斯拉電動車電池。 「目前,鋰電池的需求已超過未來5年的供給,」北美松下能源總裁司望(Allan Swan)告訴美國CNBC電視台,「全球需要20到25個這樣的工廠,尤其美國至少需要4到6個,才能支持更廣大的汽車業。」 6歲大的紅木原料正飛速長大。它斥資35億美元,在美東「電池帶」心臟位置興建的南卡羅萊納新工廠最近要動土,且強調全部使用再生電力,連瓦斯線都不拉,預計2025年上線時,年產量將足以供應100萬輛電動車電池;2030年將達500萬輛,而且碳排量比亞洲供應鏈低80%。 去年美國通過史上最大的氣候投資法案《降低通膨法案》,又替這間獨角獸加裝了火箭—該法案規定電動車電池關鍵礦物至少要有四成來自美國本土或與美國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 「我們已經在用超音速飛行了,」史特勞貝爾說,這項規定「就像把火箭筒裝到超音速飛機上。」
在新能源汽車競爭激烈的特斯拉(Tesla)與比亞迪,在車載電池方面卻是合作夥伴,但日前市場卻傳出雙方關係生變,特斯拉的低價車款將不再使用比亞迪電池。對此,特斯拉CEO馬斯克(Elon Musk)隨即發推文駁斥,並強調雙方的關係是積極的。 韓國經濟日報稍早引述業內消息人士指出,特斯拉與比亞迪關於Model 3標準版等低價車款的電池供應合約在今年初到期後,前者未再要求繼續供貨。合作停止的原因,在於比亞迪刀片電池問題及美國對電動車相關的補貼政策。 除此之外,隨著近年比亞迪加快在海外市場布局,包括在歐洲、印度、東南亞等地區生產和出口電動車,讓雙方的直接競爭局勢從大陸市場逐步延伸到國際市場。 報導還指出,韓國電池製造商LG能源解決方案應特斯拉的要求,正在加快開發電動車用磷酸鐵鋰電池,因為特斯拉即將推出的廉價車款,對於磷酸鐵鋰電池的需求會更大。 消息傳出立刻引發大陸業界高度關注。財新網報導,對於特斯拉「喊卡」與比亞迪在電池上的合作,比亞迪有關負責人表示,該消息不實,與實際情況不符。馬斯克也在推特發文駁斥,聲稱有關「特斯拉將停止與比亞迪合作」的報導是假的,「特斯拉和比亞迪的關係是積極的」。 這起事件同樣引發大陸網友熱議,甚至認為韓媒為了自家企業利益在特斯拉、比亞迪之間見縫插針、挑撥雙方關係。陸媒指出,從過往情況來看,比亞迪其實保持低調,鮮少提及和特斯拉的合作。譬如,2021年市場傳出,比亞迪將在2022年第二季開始向特斯拉供應刀片電池,但直到2022年6月,比亞迪相關負責人才表示,比亞迪與馬斯克是好朋友,正準備給特斯拉供應電池。
特斯拉「自動輔助駕駛」(Autopilot)經常發生車禍悲劇,遭外界質疑其安全性。美媒報導,美國交通部長布塔朱吉(Pete Buttigieg)表示,特斯拉自動輔助駕駛系統取名跟一般常識認知不符,如果要求駕駛必須雙手放在方向盤上,眼睛盯著前方路況,就不能稱為Autopilot,根本「名不符實」。 報導指出,布塔朱吉直言,將Autopilot(自動駕駛)一詞作為特斯電動車一項功能,與該公司要駕駛雙手保持在方向盤上的要求不符。他說,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正在調查特斯拉Autopilot系統與其他車輛發生碰撞和突然煞車事故中發揮何種潛在作用。 布塔朱吉受訪時表示,如果說明書上明確規定「你必須雙手放在方向盤上,眼睛盯著前方路況」,他本身就不會將這樣系統稱為Autopilot。 布塔朱吉補充說,這並不是NHTSA的調查範圍,但就一般常識認知上,這卻是一個問題。 2021年8月,NHTSA針對特斯拉Autopilot可能存在的缺陷展開調查,並於2022年2月對意外剎車問題進行調查。特斯拉官網稱,目前Autopilot自動輔助駕駛功能需要駕駛人主動監督,並無法使車輛自動駕駛。 美國汽車協會(AAA)日前最新調查顯示,有高達68%民眾對自駕車感到「恐懼」,較2022年的55%高出許多。該調查的949位受訪者中,每10人就有1人認為,買一輛自駕車能讓自己在路上睡覺。但專家警告,車商行銷有誤導消費者之嫌,讓民眾對目前汽車輔助系統產生誤解,甚至造成危險。
研究機構Wolfe Research基於總體經濟環境惡化,13日下修特斯拉股票評等,由「買進」調降至「持有」,此為近期第二家調降特斯拉股票評等的機構,意味著華爾街對特斯拉股票的熱情開始降溫。 不過特斯拉14日股價並未受此影響,延續前日漲勢,早盤勁揚2.5%,報178.8美元。今年迄今特斯拉股價累計躥揚逾61%,表現遠遠勝過大盤。 Wolfe Research分析師拉許指出,美國總體經濟狀況轉弱可能打擊汽車銷售,故調降特斯拉股票評等。拉許並未更新特斯拉目標價,先前目標價為185美元。 Wolfe Research首席投資策略師森耶克(Chris Senyek)表示,車貸拖欠有增加之勢,暗示美國消費者支出可能減弱。 近日下修特斯拉股票評等的分析師還有貝倫堡銀行(Berenberg)的雅諾什克(Adrian Yanoshik),亦由「買進」調降至「持有」,理由是估值過高。不過雅諾什克上修特斯拉的目標價,由200美元上調至210美元。 特斯拉宣布調降大陸市場售價後,股價在1月6日挫低至101.81美元,創下今年新低紀錄。該公司今年多次調降電動車售價,藉以刺激市場需求,並讓旗下更多車款能符合美國政府的減稅資格。 特斯拉股價經歷年初頹勢後,市場信心逐漸回升,13日收盤價已較1月6日的低點強彈逾71%。 根據FactSet數據顯示,在追蹤特斯拉的逾40位分析師中,有53%給予該公司股票「買進」評等,平均目標價為198美元。相較之下,2月中時喊進特斯拉的分析師多達66%。 特斯拉預計4月初公布第一季交車數據,華爾街預期今年首季的銷售量為43萬輛,高於去年第四季的40.5萬輛。交車量數據將是下一個牽動特斯拉股價走勢的重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