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物價

的結果
  • 央大CCI連三升 經濟隱憂仍多

     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27日公布3月消費者信心指數(CCI)為64.47點,較上月上升2點,已連續三個月走揚,且六項分項指標全數上升。央大台灣經發中心執行長吳大任指出,各項指標全面回升,看起來狀況好轉,顯示國內信心逐漸回溫,但台灣經濟仍有很多隱憂。  央大調查團隊指出,3月上升幅度最多的指標是「未來半年國內物價水準」,本月調查結果為30.55點,較上個月上升3.4點。上升幅度第二的指標是「未來半年國內就業機會」,本月調查為66點,與上個月調查結果相較上升2.6點。  對於物價,吳大任表示,這次調查尚未納入央行上周升息半碼影響,但從結果可以看出,民眾對於物價信心有回升,對物價預期也有降溫,不過,仍有逾9成民眾認為物價會上漲,對物價壓力仍很憂慮。物價水準指標為30.55點,絕對值還是處在非常低的水準,還是極度悲觀,民眾對物價上漲感受仍深,只是信心好轉。觀察台美利差持續擴大,及新台幣去年大幅貶值,使進口物價壓力加大。但今年以來新台幣升值,顯示新台幣貶值不見得與利差有太大關係,應更關注經濟情況,以當前企業獲利下滑時刻,央行3月仍持續升息,進一步提高民眾及企業的貸款負擔,還有電價調漲時間點不佳,種種政策恐衝擊台灣經濟。

  • 央行升息 1利率隨之攀升!李貴敏示警:2大族群恐要買單

    近日蛋電雙漲引發萬物齊漲憂慮,中央銀行也丟出震撼彈,再度升息半碼,總裁楊金龍坦言就是為了抑制通膨,因應電價大漲11%的壓力。國民黨立委李貴敏直批,這讓先前經濟部安撫民眾,稱這次電價漲價「對物價影響不大」的話術不攻自破。她質疑,這頭蠢蠢欲動通膨灰犀牛到底是誰牽到你家門口的?不就是堅持錯誤能源政策的民進黨政府嗎?政府難道沒注意台灣外貿已連續6個月負成長,不知房貸利率也會隨之攀升? 李貴敏表示,數字不會騙人,近來政府雖掩蓋通膨的嚴重性,主計長等官員更是鐵齒,好似外界質疑通膨蔓延都是假訊息。以致央行或各財金部會去年一度樂觀評估CPI年增率可望回降,甚至可能降至2%以下,且否認出現停滯性通膨的可能。但明眼人都知道這種掩耳盗鈴的作法只能遮掩一時,且須付出巨大代價。 李貴敏提到,事實上,從雞蛋、雞排、豬排、便當店、鍋貼、紅茶,萬物齊漲,只有薪資不漲。甚至糟到台經院公開呼籲民眾習慣高物價,以及「不要期待通膨會下來」的地步,如今加上電價上漲等因素,綠色官員們還栽贓俄烏戰爭及國際能源高漲所致。 「無論如何,綠色官員們的行為和側翼放話,起碼顯示對今年物價走勢的不樂觀。」李貴敏質疑,殊不知,利率調整牽一髮動全身,政府難道沒注意台灣外貿已連續6個月負成長,在出口經濟衰退時刻升息對產業的重大影響?不知房貸利率也會隨之攀升? 李貴敏指出,明明就是綠色官員不諳國際政經局勢,又不肯面對現實,一再擦脂抹粉掩飾實情,拖過黃金因應時期,導致物價越來越高。於此同時,央行五度升息後,房貸利率可就突破了2%大關,升息前後房貸負擔越來越重,綠色官員不知道?也沒注意到房東可能隨之提高房租價格,連帶衝擊到租屋族?為什麼綠色政權的錯誤政策,始終由人民買單?房貸族與租屋族到底招誰惹誰了? 李貴敏直批,更糟糕的是,如果電價提升,電力供應充足也就算了,產業或許還能共體時艱。但現階段缺電是明擺的事,政府供電穩定的保證根本是空口說白話,大環境嚴峻,內冷外也冷,企業面臨多重衝擊,步步為營都很困難,還要被政府當冤大頭,也難怪哀鴻遍野。如此執政品質,難怪從升斗小民到企業只能自我安慰是在相忍為國!

  • 超商飲料幾乎不太漲價?知情人曝成本:超級暴利

    萬物齊漲的年代,唯獨薪水不漲,一名網友表示,超商的飲料和手搖飲店相比便宜很多,好奇問為何超商鋁箔包等飲料幾乎不太漲價?貼文吸引網友回應,不少人說超商飲料的成本很低,進貨一瓶不到3元,「超商飲料是暴利賺」,但也有人說超商飲料的包裝縮水,「已變相漲價」。 原PO今(28)日於PTT八卦版指出,現在買一杯珍珠奶茶快要破百,好奇超商的鋁箔包或新鮮屋等包裝飲料仍這麼便宜?他舉例豆漿一大瓶才20元、不少鋁箔包飲料10元就能買到,「超商賣的飲料為何幾乎不太漲價?」 貼文曝光,網友紛紛表示,超商飲料低成本是最主要原因,「成本很低」、「你知道超市進貨一瓶麥香不到3元嗎?你就知道成本有多低了」、「飲料真的是超級暴利」、「成本低,可以吸引你走進去超商,順便手滑買其他東西」、「超商飲料是暴利啊!好意思漲?」、「大部分品項都是暴利」。 留言中也有人說超商飲料早就「變相漲價」,「有些有換包裝然後縮水,600 c.c.變550c.c.」、「哪有沒漲,汽水都變35元了」、「咖啡廣場有漲」、「泰山冰鎮系列就有漲啊」。

  • 日本祭高物價新對策 低所得家庭普發7000元

    日本政府內閣會議今天通過因應高物價新對策,包括針對低所得家庭普發3萬日圓(約新台幣7000元)及低所得育兒家庭發放兒童津貼等,預計動支預算規模約2兆2000億日圓。 日本TBS電視台報導,今天提出的因應高物價新對策,在中央政府分配給地方政府的「地方創生臨時交付金(補助金)」部分追加1兆2000億日圓,預計用來補貼地方各家庭液化天然氣費用,減少民眾經濟上負擔;另外也將針對飼料價格高漲的酪農戶提供協助。 至於針對所有低所得家庭普發3萬日圓等對策,預料需要約5000億日圓預算。日本政府還將針對低所得育兒家庭加發每位兒童5萬日圓津貼。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總額約2兆2226億日圓將從2022年度中央政府預備金中動支。有關發放低所得育兒家庭每位兒童5萬日圓津貼,將編列約1551億日圓。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松野博一今天在記者會上說,政府將盡速執行上述對策,在物價上漲情況下守護民眾生活與產業活動。

  • 工商社論》升息難穩物價 央行應有當鴿子的勇氣

     美國聯準會(Fed)最新公布的貨幣政策決議,聯邦基金利率區間僅調升1碼(0.25百分點)至4.75%~5%,符合市場預期,也顯示除了抑制通膨的考量,近期美國金融體系因Fed先前急升息引發的不穩定,已反過頭影響Fed的利率決策,迫使Fed不得不放慢甚至是提前停止升息腳步。  本次Fed會後聲明提及「美國銀行體系健全且有韌性;最近的發展可能導致家庭和企業的金融情勢緊縮,並抑制經濟活動、聘僱和通膨,這些效應的程度還不確定。委員會仍高度關注通膨風險」,也可看出,對於Fed來說,影響市場的黑天鵝,已從先前的俄烏戰爭轉為銀行體系安全性。  令人意外的是,台灣中央銀行23日仍做出升息半碼(0.125個百分點)的決定。儘管央行此決定應是本於壓抑物價,平心而論,台灣和美國情勢不同,央行貨幣政策長期以來雖因考量對外貿易和資金移轉等效應,不得不把Fed視為重要參考指標,但以台灣的情況來看,央行更應該要有當「鴿子」的勇氣。  這波全球升息風潮源於物價高漲。以美國而言,在鷹式的連續急升息後,物價走勢看似有所壓抑,但距離Fed所言2%的目標還差得很遠,因此Fed本次縮減升息幅度,並非是控制物價已達目標,而是考量近日銀行流動風暴下,不得不然的妥協。  反觀台灣金融系統沒有類似歐美出現流動性問題或是崩壞的壓力,加上台灣央行先前即採比較溫和的緩步升息,不論幅度或次數都遠落後歐美,因此央行在考量貨幣政策上,其實比歐美更有彈性空間,央行此時選擇持續升息,顯示對今年物價走勢的不樂觀,但升息舉措除了表態,穩物價的實質效果令人存疑。  2022年台灣全年平均物價(CPI)漲幅2.95%,依央行最新數據,今年漲幅也會高於2%。當然,台灣過去十數年來,已習慣CPI年增率低於2%甚至1%的低水準,但2%~3%的物價年增率較諸各國,其實仍是相對可接受的水準,因此央行升息最主要的考量並不是通膨有多急迫,而是想消除通膨預期心理。  對於壓抑娛樂、消費等產生的通膨,也就是擴張支出造成的物價上漲,央行升息可能有效果;問題是台灣這波物價上揚的根源,是國際原物料上漲等輸入型通膨,一路到最近的缺蛋造成蛋價走高、電價調漲等,都來自食物和能源類,沒有一樣可以透過央行利率來壓抑、解決。  更白話一點,就是央行利率無論調得再高,現在因為電價調高、市場缺蛋,民眾一樣會預期未來物價可能上揚。這也可從央行估測今年CPI和核心CPI漲幅同為2.09%可看出,即物價的上漲主要是受能源和新鮮蔬果魚介等非央行貨幣政策可控的元素帶動,央行實際上難以透過升息手段逆轉。  且央行必須注意,在這樣的情況下,升息不僅發揮不了抑制通膨預期心理的效果,更有可能反過來因房貸利率攀升後可能轉嫁到租金成本上揚,加重民眾對物價的痛苦感和悲觀感。也因此,平心而論,央行此時凍漲利率,維持現行利率水準至明年第一季之後,或許才是較明智的做法。  央行貨幣政策有獨立權,但各國央行心中都有一本帳在計算利弊。美國聯準會(Fed)為了穩定物價,可以拿經濟成長交換;但當衡量的對象變成金融體系安定,Fed也不得不妥協,把穩定物價的位階往後退。至於台灣央行,政策目標包括穩物價和顧經濟,但若物價已非央行可獨力回天,央行又何必再背不利經濟的黑鍋。  不論內政部房貸補貼方案,還是財政部在談及房屋和證券相關稅收減少時多次提及央行升息對加重資金成本的影響,在在顯示央行升息對房市、股市、經濟成長和民眾房貸、房租支出多少已產生負面效果。且就算央行預估下半年經濟成長可望回溫,央行實際上也仍下修全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至2.21%。  至於央行升息是考慮利差的說法,其實傳統各國利差影響國際資金移動的觀念已逐漸被打破,主要是資金除了逐利而居,也會考量風險配置,諸如近期因歐美金融危機,造成資金湧向黃金和比特幣避險,便證明利率高低不再是左右資金的唯一選項,央行決策應更專注國內實質情況,不必要與他國亦步亦趨。

  • 央行宣布升息半碼!重貼現率連五升至1.875%

    儘管全美通膨仍居高不下,但在美國矽谷銀行倒閉引發市場動盪的壓力下,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今天決定升息1碼。我中央銀行隨即召開理監事會,宣布跟進升息半碼,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及短期融通利率各調升0.125個百分點,分別由年息1.75%、2.125%及4%調整為1.875%、2.25%及4.125%,自3月24日起實施。 央行自去年3月跟進聯準會,啟動升息循環以來,迄今已升息5次,累積升息幅度共3碼(0.75個百分點)。 聯準會在今天舉行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宣布升息1碼,加上之前的升幅,自去年3月以來已升息19碼,即4.75個百分點。不過此次僅升息1碼,是去年3月啟動升息循環後,繼首次升息1碼後的最小升幅。 央行表示,去年12月本行理事會會議以來,全球經貿動能走緩,國際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趨跌,全球通膨緩步回落。近期主要央行持續升息,部分央行基於經濟前景考量並觀察之前升息累積的影響,已放緩或暫停升息步伐;惟主要經濟體通膨壓力仍高,高利率可能將維持一段時間,預期本(2023)年全球經濟成長續緩。 展望未來,美、歐等主要央行大幅升息之緊縮效果外溢至其他經濟體,提高全球經濟下行風險。而美、歐勞動市場緊俏及全球經濟零碎化發展,可能使通膨壓力不易紓解;此外,中國大陸經濟復甦步調、氣候變遷與地緣政治風險將影響大宗商品價格,則增添全球通膨走勢之不確定性。 近來美歐銀行體系爆發不安的疑慮,同時影響市場對主要央行升息幅度之預期,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全球金融穩定的後續發展值得關注。 國內方面,今年隨國內防疫措施及邊境管制放寬,民生經濟活動漸回常軌,消費者信心回穩,零售業及餐飲業營業額持續成長。惟受全球終端需求不振,廠商持續調整庫存,台灣出口連續數月負成長,民間投資亦趨保守。勞動市場方面,整體失業率下降,惟製造業減班休息人數增加。 央行表示,預期本年上半年受出口與投資疲弱影響,經濟成長低緩;下半年,雖投資動能仍緩,惟隨全球產業供應鏈庫存去化,出口動能將漸回升,加以民間消費穩健成長,且政府推動疫後經濟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措施,有助支撐內需,下半年經濟成長可望回溫。

  • 央行Q1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2.21%、CPI年增率上修至2.09%

    台灣中央銀行今(23)日下午也舉行第一季理監事會議,央行會後宣布升息半碼(0.125個百分點);並公布最新經濟預測,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為2.21%,而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則為2.09%、核心CPI同為2.09%。 央行去年第四季理監事會公布,預測今年經濟成長率為2.53%,本季下修至2.21%;去年第四季預測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1.88%、核心CPI估為1.87%,本季則上修至2.09%、核心CPI同為2.09%。 展望今年,受今年主要央行緊縮貨幣政策的外溢效應影響,全球經貿成長力道不如上年,加以終端需求疲軟,廠商持續調整庫存,制約台灣輸出成長動能;民間投資受制於出口展望不佳,部分業者下修資本支出,且對未來景氣看法仍保守,不利民間投資擴張;惟防疫管制措施持續鬆綁,國人出國與外出消費意願增加,政府強化疫後經濟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等有利因素,帶動民間消費成長。

  • 英2月通膨回溫 升息機率增

     英國統計局22日公布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幅度為四個月來首度上升,因CPI中食物項目創1989年來最大漲幅所致。但專家仍預期通膨壓力將快速減退。  市場估計英國央行23日貨幣政策會議將升息1碼,為連續第11次升息,因此刺激英鎊兌美元匯率盤中升值0.6%報1.2288美元,創2月初來新高。2月CPI年增10.4%,增幅高於市場預估的9.9%,也高於1月的10.1%。扣除能源、食物、酒品與菸草的核心CPI年增6.2%,高於預估的5.7%,和1月的5.8%。  貝倫堡銀行(Berenberg)經濟學家皮克林(Kallum Pickering)指央行23日會議的決定,全視乎其決策高層是否認為,2月CPI意外上升是通膨壓力往上走的開始,或只是暫時性的波動。英國央行2月曾預測明年同期通膨率會下降至3%,並相信未來幾個月物價上漲速度會急速減緩。  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OBR)上周預期物價上漲速度會從4月開始減退,並把年底通膨率預測值調降至2.9%。  即使2月通膨率意外上升,許多專家仍預期未來幾個月通膨率會持續下滑,而英國整體經濟情況會好轉。  摩根大通研究報告認為在家用能源價格走跌下,預期4月通膨率將下降至7.4%,並從7月開始加速下降。  富達投資經理史提芬森(Tom Stevenson)也認為英國通膨走勢將從現在開始快速走低。他強調2月CPI是反映能源、燃料和糧食等價格為延續去年的漲勢而來,無法預示通膨的未來走向。  目前央行所擔心的,是企業把高漲的能源成本轉嫁出去的同時,勞工因物價上漲而不斷要求雇主調升工資,最終會讓高通膨環境持續更長時間。像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就有同樣的憂慮。歐洲央行上周四就升息2碼至3.5%。

  • 投資這項產業 既對抗通膨又可跟著CPI走

    通貨膨脹應該投資什麼資產?什麼資產,既能夠對抗通膨,又可跟著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走?匯豐投資管理全球基礎建設投資團隊主管Giuseppe Corona表示,考慮到監管結構和長期合約,基礎建設最具潛在吸引力的特徵之一是,以資產為基礎的公司如公路、電信塔等有機會對抗不斷上升的通膨。一般來說,收費公路和電信塔其定價模型與CPI相連結,加以各國政府允許公用事業公司透過基礎設施收費而獲得實際的回報。因此,當出現通膨時,這類公司通常可以將上漲的成本轉嫁。 匯豐全球基礎建設收益基金經理人劉柏廷指出,在智能網路年代,無線網路的發展將蓬勃發展,無論是正夯的5G建設、或是衛星連網等,其當中所依賴的基礎建設商機也隨著水漲船高。依據Allied Market Research資料顯示,2021年全球無線網路基礎設施市場價值為1,523億美元,預計到2031年將達到3,865億美元,2022年至2031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10%。 劉柏廷進一步舉例,以美國某家電塔公司為例,其無線基地台的出租收入近十年呈現逐年增加趨勢,即使在疫情期間,亦不受外在變動影響,可見基礎建設具有相當的成長性與價格轉嫁能力。此外,全球互聯網普及率的提高、智能城市和互聯網汽車發展中衛星數據使用的增加,以及互聯網汽車需求的增加,是支持市場成長的其他驅動因素。而消費者傾向於無線連接,無線通信網路在各種應用中的發展,有望為市場參與者提供有利可圖的機會。 匯豐投信強調,基建產業具備相較穩定的現金流,在景氣衰退時營運仍相較穩定,而經濟轉好時,基礎建設營收也會隨之回升,具有進可攻、退可守的特性。基礎建設公司既對抗通膨,又可跟著CPI走,實是當今投資人不可缺席的資產之一。

  • 基本工資小組會議 聚焦15指標

     勞動部21日表示,今年第一季基本工資工作小組會議預計在29日召開,針對當前經濟情勢、經濟數據及各行各業在今年調漲基本工資後的經濟前景進行交流,並討論15項經濟指標,但不會涉及明年基本工資調整幅度。  勞動部每季都會召開基本工資工作小組會議,並於第三季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討論明年基本工資。國內最近一次基本工資調漲為今年元旦,目前基本月薪為2萬6,400元、時薪176元,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長黃維琛表示,第一季工作小組會議主要就當前經濟情勢討論,例如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等指標,再加上今年基本工資調升後各行各業實施情況,從不同面向交換意見。  經濟部上周召開電價審議委員會,決議4月起新電價,基於照顧民生穩定物價,民生及商業大部分不受影響,但家戶每月用電701度以上、商業1,501度以上就調漲,平均漲幅11%;另高壓及特高壓的產業用電大戶調漲17%;至於產業低壓以內需、微中型企業為主,電價調漲10%。是否會在工作小組中討論電價調漲對企業帶來的成本衝擊?黃維琛說,目前議程沒有列入,但也不排除委員們會主動提到電價調漲的衝擊與因應。  據了解,基本工資工作小組會議將參考15項最新經濟成長率及消費者物價指數等數據,包括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的經濟成長率、國內外機構預測之經濟成長率、GDP主要支出連鎖實質成長率及貢獻、出口總值、外銷訂單、景氣燈號、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關注之重要民生物資CPI年增率、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及年增率、進口物價指數及年增率、勞動力參與率與失業率、大量解僱實施件數與人數、實施勞雇雙方協商減少工時(無薪假)、事業單位家數與實際實施人數、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及受僱員工總薪資與經常性薪資。  去年基本工資審議委員做出共識,由於基本工資審議制度行之有年,認為在避免造成社會對立情況下,暫時不需推動《最低工資法》,但隨陳揆上任,此議題再度被端上檯面。

  • 《國際經濟》英國2月CPI意外飆高 來到10.4%

    【時報編譯張朝欽綜合外電報導】英國國家統計局周三公布數據,英國二月消費者物價通膨率意外上升到10.4%,高於一月的10.1%。  經濟學家此前預測,二月的CPI會降到年增9.9%,遠離去年10月達到的高位。消費者物價將持續侵蝕到工人的支出能力。  英國央行(BoE)將在本周四宣布利率決議,決定是否要連續第11次升息。  扣除掉能源、食品、菸酒的核心CPI為央行觀察重點所在,也從一月的5.8%升至6.2%,並且高於預測的5.7%。  多數政策官員認為,服務業的通膨年增率是衡量經濟中潛在物價壓力的好指標。該指標在一月達到6.0%之後,二月更來到6.6%。

  • 外食蔬果衛生紙 漲價最有感

     通膨的感受,三餐在外的「老外」最有感。國泰金控20日公布國民經濟信心調查時事題,有88.6%的受訪者預估未來一年物價仍會上漲,預估未來一年後通膨率逾2%者達52.2%,其中有19.2%估會逾3%。受訪者中有41.9%是用外食、蔬果及衛生紙價格來判斷物價是否上漲,占比最高。  另外,有19.6%的受訪者從經濟景氣去判斷物價上漲與否,排名第二高;也有16.8%的受訪者是用油價、鋼鐵價格等判斷物價,占比排名第三,第四是有11.4%直接與過去通膨數字相比;其中,第二到第四都屬於專業研究型,第五才是從水電瓦斯、健保費等判斷,占6.7%。這項調查結果亦表示,每日三餐、民生物資最能讓民眾感受到物價是否穩定。  據國泰金3月調查,有94.1%受訪者認為現在物價比一年前上漲,有88.6%預估未來一年物價仍會比現在更高。預估一年後的通膨率,最多的是2%~3%、占33%,其次1%~2%有32%,估3%~4%則有11.8%,逾4%者有7.4%。  物價持續漲,在薪資收入方面,3月有20.4%的受訪者認為目前收入比過去半年高,18.6%是減少;預期未來半年的薪資所得,有18.6%覺得會比現在增加,17.6%則覺得會減少,薪資現況及未來指數都維持正數,但預期未來半年薪水增加與減少者正在逼近中,3月薪資未來指數已從前一個月3.9降到1,4月就看能否維持正數,某種程度亦代表民眾對未來經濟及消費的信心。

  • 《金融》通膨巨獸揮之不去 逾5成民眾看一年後通膨率高於2%

    【時報記者莊丙農台北報導】民生消費品越來越貴,手上的鈔票越來越薄,國泰金(2882)調查民眾對於未來一年物價水準與通貨膨脹率預期的調查,仍有超過5成民眾認為未來1年後通貨膨脹率會高於2%,但較上次調查減少9.1個百分點。  本次調查與2022年9月調查結果比較顯示,52.2%的民眾預期一年後的通貨膨脹率會高於2%,其中19.2%的民眾認為通膨高於3%,較前次調查減少15.1個百分點;47.8%民眾則認為通膨落在0~2%區間,較前次調查增加9.1個百分點。整體而言,民眾對未來一年的通膨預期呈現降溫。 針對民眾對未來一年物價漲跌判斷的主要因素,調查結果顯示,41.9%的民眾認為最主要的因素為外食、蔬菜水果、衛生紙等民生消費品價格變化,19.6%的民眾覺得經濟景氣影響大,16.8%民眾認為原油、鋼鐵等進口原物料價格會影響物價漲跌,而11.4%民眾則根據目前與過去的通膨判斷。可以發現,多數民眾主要是以與日常生活最直接相關且購買頻去較高的民生消費品價格來判斷未來一年的物價漲跌走勢。

  • 顧及物價平穩 陳揆:逾9成民生電價不變

     電價調漲引來工商團體砲聲隆隆,外界質疑可能不利物價穩定。行政院院長陳建仁18日表示,本次仍有93%民生用戶及學校沒調整,對去年下半年用電量少於10%的產業,也減半調漲,電價調整同時顧及產業和民生。  陳建仁是在視察中部水情時,做出上述表示。他強調,台電發電成本遠高於電價收入,是電價審議委員會決定調整電價主因。  陪同視察的經濟部長王美花也說明,國際燃料成本大漲,各國甚至包括有使用很多核電的國家,像法、韓電力公司也虧損很多,電價漲的也比台灣還要多。  王美花表示,台電這次調整電價也是在兼顧台電的穩健經營,同時考量民生跟相關物價的平穩,所以做了細緻的安排,像小店家1,500度以下不漲,就是考慮物價穩定。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18日出席磐石會會長交接時也指出,因俄烏戰爭影響,國際燃料價格大幅上漲,目前台電發電成本每度超過4.5元,燃料價格占成本68%,今年先後編列共2,000億元預算來彌補虧損,但還是不夠。  鄭文燦說,與鄰近國家相比,台灣電價調整幅度較低,希望對物價影響降到最低,這是「不得已的決定」,但政府已努力把電價調整的衝擊降到最低,未來國際燃料價格如果有所變動、恢復正常狀況,電價也會隨時調整。  至於水情的部分,陳建仁表示,政府前瞻建設在水資源方面,五年共投入1,300億元,整建抗旱水井及伏流水建設,效果顯著。相較2021年百年大旱,這次沒有下雨的時間其實更長,但水源調度相對來說相當成功。

  • 經濟部喊住宅700度以下不漲電價 媒體人拆穿真相吐槽

    電價4月起將調漲,包括住宅、小商店、產業三大類用戶等估計177萬戶受衝擊。然而,經濟部表示,為顧及民生物價及促使用電度數較高用戶節約能源,住宅700度以下凍漲,有1,231萬戶,相當於93%的用戶不動。對此,資深媒體人黃揚明痛批「不食人間煙火」。 經濟部昨(17)日表示,住宅700度以下凍漲,有1,231萬戶,相當於93%的用戶不動;小商店1,500度以下不調整,有76萬戶,占整體84%;此外,為照顧學生上課環境,學校不調整。 對此,黃揚明今(18)日在臉書表示,他一向支持電價該反映成本,該漲就要漲,但經濟部宣布電價上漲方案,卻稱93%民生用電住戶平均用電未達700度,所以不受影響,「這種說法真的就是不食人間煙火」。 黃揚明質疑,年度每月平均度數不到700度,難道夏季的用電就不會破700度嗎?直批這是基本的邏輯謬誤。更何況許多租屋族的房東,會趁電價上漲提高房租或每度電的計算單價,「這都是房東說了算,而不是政府說了算」。此外,當用電1,500度以上的小型商家電價可能調漲3~5%,產業用電電價調漲5~17%,未來都可能形成再一波的物價上漲。 黃揚明強調,台灣的物價上漲幅度若與歐美許多國家相比當然相對緩和,但不代表政府就可以粉飾太平,假裝幾乎沒有影響。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