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新能源

的結果
  • 《大陸產業》比亞迪「乘用車出海」大豐收 新能源車出口已逾17萬輛

    【時報-台北電】比亞迪自2021年5月宣布「乘用車出海」計畫,出海步伐加速,據統計,截至2023年8月新能源乘用車出口量已超17萬輛,足跡遍佈日本、德國、澳洲、巴西、阿聯酋等55個國家及地區。 比亞迪全球推出多款新能源車型,其中,元PLUS(部分海外地區命名為BYD ATTO 3)作為比亞迪首款「戰略出海」的全球化車型,在2023年9月15日已達到第50萬輛,且在多國獲得新能源汽車銷售冠軍。近來德國慕尼黑車展(IAA MOBILITY 2023),比亞迪帶著海豹、宋PLUS EV冠軍版(海外命名為BYD SEAL U)、元PLUS、海豚、漢以及騰勢D9亮相。(編輯:張嘉倚)

  • 綠電不穩定!台電與英商合作降低停電機率

    台灣風光發電最高已達近800萬瓩,佔比超過32%(指容量,非發電量),對電力系統產生新挑戰,台電去年底與與英國創新能源技術公司(RTL)展開5年「電力系統即時慣量量測計畫」。目前已於北中南10場域佈建即時頻率變化率測量系統,預計明年結合新儲能案場上線開始實測。一旦電力系統即時監測能力提升,將可進一步減少停電機率,即使發生也能縮小影響範圍與時間。 今(22)日經濟部能源局與英國在台辦事處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合辦「第18屆台英再生能源交流會議」,針對離岸風電運維、氫能及碳捕集與封存及智慧電網等議題進行交流,英國對台貿易特使福克納勳爵率領英國10家再生能源企業參與,現場台電由副總經理吳進忠代表與會,與去年底開始合作的RTL公司代表-亞太區業務執行董事David Sterling一同分享合作心得。 台電指出,RTL是國際知名的電網韌性科技公司,於2010年成立,專注電網慣量量測及大數據演算分析,曾獲2022彭博新能源財經先鋒肯定,被評為值得關注的氣候科技新創,合作對象除台電,更涵括英國國家電力公司、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等知名電業,公司自去年12月與其跨國合作「台灣電力系統慣量量測服務」。 我國與英國、日本皆屬海島型獨立電網,不像歐洲有跨國電力支援,當綠能佔比持續提高,間歇發電特性也對系統運轉產生新挑戰,台電現有會從發電機組推估當下的系統應變能力(慣量),作為電力調度策略參考。 電力系統穩定運轉需維持一定頻率(60赫茲),但會因發電、用電或機組跳機停電突發事件而波動,所謂「慣量」,是指能夠抵抗這些頻率變化的因應能力,慣量越高,維持電力系統穩定運行的時間就越長,現在主要由傳統發電機組擔綱提供。 如今台電與RTL合作電網慣量即時量測,涵蓋範圍擴及用電端,大幅提高掌握精準度,有助評估與因應各種電力狀況,除可增加系統的再生能源容納能力,還能進一步減少停電機率,即使遇到突發停電事故,亦可降低影響範圍與時間。 台電表示,透過台英合作,目前已在北中南共10處場域處佈建即時頻率變化率測量系統,後續將結合預計明年上線的台電宜蘭冬山60MW(千瓩)儲能案場,以即時信號導入電網,取得電力系統即時慣量,作為實際調度的重要參考數據。

  • 新能源應用增溫 維田Q4拚回穩

     工業電腦廠維田(6570)第三季受到歐洲客戶放假影響,出貨動能放緩,加上整體景氣低迷致,拉貨力道疲弱,但公司在智慧製造、智慧醫療、智慧交通領域耕耘多年,整體需求仍在,且充電樁等新能源相關應用增溫,力拚第四季營運回穩。  維田表示,觀察目前市場需求稍有放緩,但公司主攻智慧製造、智慧醫療、智慧交通領域,具穩定剛性需求。同時,在技術應用涵蓋不銹鋼防水、安全防爆、AI機械學習、Edge Computing、多協議Gateway、AoI Vision視覺檢查、機器人與無人搬運車等七大核心,能快速應變市場需求,中長期將回歸基本核心競爭力,提供客戶豐富的智慧解決方案。  針對市場發展布局策略,維田除了持續深耕美國及歐洲地區外,也將加快海外市場開拓速度,9月參加美國拉斯維加斯國際包裝展,此展為北美地區最大規模的包裝工業展,維田將展出不銹鋼工業電腦與機器視覺等產品,應用於食品自動化包裝與食品智慧加工,進一步提升當地市場能見度及形象。  此外,維田指出,全球2050年淨零碳排放目標明確,加上電動車產業趨勢興起,預期將帶動充電樁基礎建設需求浮現,公司所研發的充電樁HMI解決方案,提供充電樁核心控制能力,目前已少量出貨,並積極爭取歐美客戶中。  受惠各產業近年加速能源轉型,智慧綠能等發展趨勢明確,維田目前也朝向能源管理、能源監控、產業節能等範疇前進,預料在各地政府政策全力加持下,新能源產業鏈成長可期。  維田表示,將持續透過與全球供應鏈夥伴合作強化營運彈性,即時提供客戶有效率且高品質產品服務,未來也將持續開拓新市場布局,維持公司中長期穩健的成長動能。

  • 電動車概念股 投資價值節節高

     第二季全球已有23國電動車占新車銷量比率超過5%,較一年前的19國,新增加拿大、澳洲、西班牙、泰國和匈牙利五國,投信法人認為,凸顯電動車相關概念股值得投資。  日盛全球智能車基金研究團隊表示,電動車一旦解決製造成本、充電樁普及化及車主疑慮等問題,跟進速度將會加快。此外,2030年電動車滲透率可望升至35.5%的長期趨勢,將持續支持相關個股表現。  新光標普電動車ETF經理人劉恆誌指出,電動車近來股價表現強勢,全球電動車市場不只美國獨強,全球電動車族群股價飆起來,也不只有特斯拉一家獨霸,大陸新能源車至今表現令全球刮目相看。  像小鵬汽車這類大陸新能源車新創企業,目前僅在港股及美股掛牌,兩地市場制度加上交易時間,都使一般投資人較不易參與,如果投資人想掌握像小鵬這類新能源車飆股題材,不妨將投資目光鎖定於國內上市的全球電動車ETF產品上。  台新ESG環保愛地球成長基金經理人蘇聖峰強調,中長線在永續環保成為目前產業主流下,各國政府大力推動各項節能減碳政策及獎勵方案,其中電動車是最主要的受惠產業。  群益智慧聯網電動車基金經理人洪玉婷分析,從能源轉換效率以及成本角度來看,電動車都較傳統油車優異。  再者各國政府持續祭出相關政策與措施推動電動車普及,包括擴大安裝電動車充電設施、設定銷售總量目標、提供相關補貼等,皆令電動車規模經濟指日可待,相關題材如電池、充電樁、整車製造成長性也看好,將是投資布局不可忽略的板塊,且由電力所衍生出的儲能商機亦不容小覷。

  • 攻ESG商機 台泥、亞泥營運吃補

     水泥廠在全球減碳趨勢下,積極搶進ESG市場,提振獲利能力。台泥(1101)在新能源等多元化事業的加持下,上半年的毛利率年增十多個百分點;亞泥(1102)推出低碳卜特蘭石灰石水泥、低碳墁砌水泥等減碳產品,今年銷量可成長1倍;國產建材(2504)研發的碳礦化混凝土,預期銷量也將呈2位數成長。  台泥企業團積極轉型發展綠色環境工程,今年上半年非水泥業務營收占比已達35%。台泥指出,近十年,投資在新能源、循環經濟、環保節能的投資金額已達700億~800億元,今年進入收成期,其中新能源重點事業能元科技、台泥綠能都已轉虧為盈。  台泥表示,隨著台泥的轉型發酵,綠能、儲能、循環經濟的比重會越來越高,2025年將可看到成為重要的營收之一,到時,台泥企業團非水泥事業 的營收占比將達50%。  亞泥獨家生產的墁砌水泥,可以減少16%溫室氣體排放,減碳效果極佳,過去僅在宜花東銷售,一年售出近2,000噸,去年起推廣到其他縣市,銷量快速成長4~5倍,達到7,000~8,000噸規模。  由於亞泥的低碳水泥大受建商和泥作師傅好評,加上符合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公共工程施工綱要規範」認可採用,亞泥預估,今年總銷量可以輕鬆跨越2萬噸門檻。  此外,亞泥運用負碳技術,將廢棄物與二氧化碳結合後,提升廢棄物性質,提供預拌混凝土廠作為負碳砂石、或水泥廠作為替代熟料的膠結材料使用,預期可為亞泥未來降低原料成本、提升獲利能力有極大助力。  預拌混凝土龍頭國產建材則與加拿大商Carbon Cure策略合作「碳礦化計畫」,從工業排放物捕獲的二氧化碳,注入於新鮮預拌混凝土中,轉化為奈米級碳酸鈣結晶,永久嵌入混凝土中,有效達到碳封存效果。  國產建材指出,碳礦化混凝土已在汐止等廠產出,並用在新建集團大樓,預期陸續推出市場,出貨量可望有雙位數成長。

  • 搶攻金九銀十 陸車市補貼措施喊衝

     為拉抬經濟,大陸全力拚消費,各地方政府正鎖定傳統汽車銷售旺季「金九銀十」衝刺,深圳、上海等主要城市更大力度頒布提振與補貼措施,力求短期內提振車市銷量。  近期大陸多地陸續頒布鼓勵購車新規,上海14日調整汽車補貼細則,涉及新舊車認定、補貼範圍等以促進消費。深圳15日印發促進消費措施,支持老舊汽車更新消費、加大新能源車推廣與二手車交易。廣東省在9月初也頒布擴大內需方案,表示要改良汽車限購政策。另外北京、吉林、湖南等多地都有改良汽車購買限制與新能源車補貼等措施,如吉林市據悉將發放人民幣450萬的消費券用於購車。  綜合陸媒17日報導,中國乘聯會祕書長崔東樹表示,地方鼓勵汽車消費政策較直接、有針對性,發放消費券或給予置換補貼能加速潛在消費需求,短期可望大幅拉動銷量。報導稱,不僅地方政府,品牌車廠近期也密集公布新促銷方案,搶攻「金九銀十」商機。中秋與「十一」的連續長假也助攻車市,乘聯會表示,受益9月底長假的高速公路免費、駕車出遊潮,預計會有一波私人購車潮。  但崔東樹表示,雖然有「金九銀十」的良機促銷,惟目前對全年汽車銷量預期仍保持謹慎,主因是普通消費者購買力不強,加上主流合資品牌銷量亦不夠強,因此保持對全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850萬輛、乘用車銷量2,350萬輛的預期。此前大陸政府工作方案披露,今年汽車銷量目標在2,700萬輛左右。  能否穩定燃油車銷量亦是本輪政策重點,報導指出,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大陸刺激車市措施主要偏新能源車,但如今有不少政策將燃油車涵蓋在內,給予和新能源車一視同仁的補貼。

  • 陸電車銷歐 恐課27.5%關稅

     歐盟啟動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盛傳可能徵收最高27.5%的關稅,在上海設廠的特斯拉恐也難逃一劫。若少了歐盟市場支持,中國新能源車出口數量恐受巨大影響。  歐洲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馮德萊恩在法國時間13日宣布,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可能上調目前徵收的10%關稅。法國等歐盟成員國認為,廉價的中國電動車已影響歐洲車廠利益。  綜合媒體報導,歐盟調查可能用時約9個月,或對非歐車企、且在中國生產的電動車增收至多27.5%的關稅,這意味在上海設廠的特斯拉也可能受波及,但歐盟可能對不同車廠有不同關稅。  中國商務部14日表示,歐盟擬採取的調查嚴重擾亂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是保護主義行為,對中歐經貿關係產生負面影響,中國始終歡迎歐盟車企加大在中投資。中國乘聯會祕書長崔東樹在網路撰文指出,中國新能源補貼在去年底已完全退出,中國電動車強不是因為國家補貼,而是產業鏈競爭力強,歐盟應客觀看待此事實。  瑞銀指出,中國目前對電動車的直接補貼為零,德、法、美國分別為4,500歐元、5,000歐元、7,500美元。且中國購置稅豁免措施也僅用於當地銷售。瑞銀表示,中國電動車最大優勢是定價而非補貼,看好其在歐市占繼續提升,中國車廠可能因關稅加快在歐生產。  日經新聞引述數據指出,中國在歐洲純電動車市占2019年僅為0.5%,2023年1~7月已飆升至8.2%。而在歐洲銷售的中國車,近9成是上汽收購英國品牌名爵(MG)。  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表現亮眼的中國汽車出口數據裡,新能源車尤其純電動車的增幅最為優異,增逾100%。在所有出口汽車裡,上汽占66.7萬輛居第一,奇瑞55.8萬輛第二,第三的特斯拉為23.5萬輛。  值得注意的是,若沒有歐洲市場消化,中國新能源車出口規模可能受到影響。今年前7個月裡,比利時是中國汽車第三大出口國、僅算新能源車更是名列第一,近15萬輛汽車幾乎都是新能源車。西班牙是另一個主要出口的歐盟國。撇除歐盟,中國新能源車出口較多的主要為英、泰、菲律賓等國。  不過在8月數據上,前十出口國已不見比利時,歐盟國僅剩西班牙,歐盟對中國汽車的抵制或已開始醞釀。

  • 野村:陸新能源車價格戰難停火

     知名投資銀行野村日前表示,大陸新能源汽車行業已進入到劇烈變革時代,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今年已有幾輪價格持續波動,未來這種趨勢還將繼續下去。但由於電動化已是大勢所趨,整個電動汽車行業將長期保持健康增長。  香港信報報導,野村中國汽車與零部件、科技與電訊行業分析師應重熙表示,當前大陸車企非常多,尤其因為新能源汽車發展後新勢力非常多,很難想像未來會有這麼多車企同時存在。  他指出,針對價格戰,大陸車企已有深刻認識,都認同這根本是一場生存仗,一定會有業者為了搶奪市占率,轉而犧牲利潤這樣的過程。  應重熙表示,除了汽車電動化之外,大陸車市的智慧化趨勢也在穩步發展。隨著百度、阿里巴巴、滴滴等企業大力推進自動駕駛,譬如城市導航輔助駕駛,未來市場對進一步升級的需求,將推動自動駕駛供應鏈上下游企業迎來強勁增長,大陸有望成為全球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先行者之一。  另一方面,今年大陸汽車出口快速增長,車企紛紛選擇進軍海外市場。對於大陸車企出海,應重熙認為,歐洲肯定是最重要的主戰場,業者也正在更多將目標放到歐洲。他表示,由於現在是轉型的窗口期,大陸車企現在走在前面一點,必須趁著歐洲車企還沒追上來時拿下一定市占率。  路透報導指出,近日德國慕尼黑車展上,大陸車企雄心勃勃。零跑汽車董事長朱江明表示,該公司需要將其銷售額提高5倍或以上,才能在不斷整合的電動車行業中生存下來,其正在尋求大陸以外的合作夥伴授權其技術。

  • 閩台融合2.0 陸聚焦新能源

     在兩岸關係處於低谷下,近日大陸接連出招釋放對台政策利多,尤其12日公布的22項惠台政策更令引發各界關注。  這次的22項惠台政策,不免令人回想起2009年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同樣是將福建定位為兩岸經貿交流前沿,推動兩岸產業與供應鏈對接融合。若從產業上來看,當時著重在電子資訊、石化、機械、船舶、金融等產業。  但十多年過去,如今大陸在全球產業、供應鏈上的實力早已今非昔比,這次的對台新政,著重的產業雖多數仍延續過去「海西」時代的發展基礎,但也有包括太陽能、風電、核能等合作新意,這部分如今已是大陸的強項產業,陸方提出新能源合作,福建有很好的兩岸搭橋機會。  首先是新能源領域早就是全球產業投資熱點,大陸拜十多年來的大舉投入,近年透過電動車作為終端產品,已經在國內外整合起上中下游產業鏈,車載電池的全球獨霸地位更是大陸電動車產業強勢成長的基礎,而電池龍頭企業寧德時代就位在福建寧德。  其次,受到供電問題影響,近年大陸加大各式新能源建設,福建則可說是其建設新能源的樣板省份。廣東、江蘇等經濟最發達省份仍以火力發電為主,但福建的能源結構則均衡得多,其火電占比約50%,水電約11%,風電7%,核電占比近30%。台灣海峽為全球著名風場,故福建也同台灣一樣積極發展海上風電,最近長樂外海、莆田湄洲灣外海的海上風電專案均獲批建設。  同時,福建也是大陸最早落實核電項目的省份之一,自2008年初寧德核電站動工後(為大陸首座在海島上建設的核電廠),核電就在福建發電舞台具有重要地位,其核電占比在大陸名列前茅。今年7月底,大陸國務院再批准福建寧德續建核電站,二期續建的兩台機組將採用大陸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  因此,福建即便在其他產業不如其他省份,惟獨在綠電、新能源方面卻兼具舞台與技術實力,陸方此次推動兩岸產業融合選擇打出新能源牌,也是看得精準。

  • 台塑新智能 衝全固態鋰電池

     台塑新智能宣布投資2.2億元建置「全固態鋰電池試製生產線」,與明志科技大學綠色能源電池研究中心啟動產學合作,推展為期四年的研發策略。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表示,固態電池已被鎖定為下世代電池首選之一,台塑新智能攜手明志科大研發全固態電池,透過全固態鋰電池先進材料與新興技術之大批量試製生產系統,以達試量產以及實際應用為目標,為台灣打造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  台塑新智能與明志科大綠能中心將共同深化全固態鋰電池研究發展,擬定2023至2027年共四期規畫,除建置試產線及檢測分析工作站,也會培育新技術承接團隊、專業研究開發人才,為產業奠定長久穩定發展。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指出,據彭博新能源財經機構趨勢分析,由於液態鋰電池價格持續上漲,固態鋰電池可望加速發展,初期由半固態、準固態電池領跑,長期朝向全固態電池的終極目標邁進,逐步確立商業化規模基礎。  為提前布局市場,台塑新智能將從電極與電解質製備、軟包型電池組裝、電池檢測等三面向,建立「全固態鋰電池試製生產線」,開發關鍵元件製程技術,試產高能量密度、高續航力、高安全性之固態電池,適用於消費性電子產品、工具機具、工商業儲能系統、電動車等領域,開闢新應用可能性。  據TrendForce「新能源車固態電池發展分析」報告顯示,隨著車廠加速固態電池投資與研發,搭配高活性正負極材料的全固態電池,有望在2030~2035年開始量產,屆時鋰電池能量密度可達每公斤500瓦時(Wh),對應續航里程約是液態鋰電池的2~3倍,追平燃油車續航力。  明志科大與台塑企業長期密切產學合作,綠能中心2017年投入全固態鋰電池研究,發表逾20篇國際期刊論文、獲14項多國發明專利。明志科大綠能中心主任楊純誠透露,目前製作的全固態鋰電池能量密度達每公斤390瓦時的高水準表現,即使接受彎折、針刺、剪切等破壞性測試,仍能持續供電且沒有漏液、冒煙、起火、爆炸等狀況,足以證明產品安全性。

  • 四大基地就位 扮新能源先鋒

     台塑新智能四大基地,全面就位衝刺布局。台塑新智能表示,因應新能源生態圈、產業鏈整合發展定位,擬定四大專區作戰布局。其中彰濱基地聚焦電芯、模組、電池回收、關鍵材料及零組件;彰化基地為自動化模組產線(含家用儲能、中大型電池模組產線);明志科大綠能中心主責固態電池試量產線、智慧載具開發;台南微藻基地訴求微藻量產線放量推廣。  在四大基地就位推展後,台塑新智能還將以中大型儲能案場布建、3S技術精研(BMS/EMS/PCS)、電動載具開發、智慧充電與微電網技術發展、風光熱氫能研發,及產業、國際策略結盟等項目,擴大耕耘。  碳中和、綠能、電動車活絡發展趨勢,台塑企業積極展開多軌轉型大計;其中由台塑四寶、台塑生醫合資,台塑企業管理中心常委王瑞瑜主導的台塑新智能,擔任集團電池、儲能等新能源布局衝刺先鋒。  為加速開展作戰能量,台塑新智能採自有布建、策略結盟雙軌並進。  除拓展儲能系統業務規模,彰濱工業區投資興建全台最大的磷酸鋰鐵電芯廠,一期設置2.1GWh將於明年第三季完工投產,擬旋即推進二期投資外,更要加碼啟動廢電池回收廠投資計畫,一期電池回收產線預估投資10億元。  此外,台塑新智能8月初還宣布斥資3億元入股台灣鋰電池儲能系統廠儲盈科技,占股9.07%,儲盈科技將深化與台塑新智能合作,並導入台塑新智能生產的國產化磷酸鋰鐵電芯,強化半導體企業之儲能商機耕耘。  配合交通部「2030年客運車輛電動化推動計畫」,台塑新智能已與台灣各家電動巴士、儲能案場洽談合作,目標明年第四季能支援電巴國產化量產需求。  電動商用車項目也設定2.5噸及5噸電動物流車進行電池模組開發中。

  • 東陽8月自結獲利 史上最賺

     汽車零件廠史上最強淡季發威,在各廠8月營收陸續創高報佳音後,汽車零件龍頭廠東陽13公布8月自結獲利,單月稅前盈餘4.27億元,月增20.96%、年增57%,在傳統淡季中創下史上單月最賺紀錄。  累計東陽前八月稅前盈餘已達23.54億元、年增29%,每股稅前盈餘3.92元,隨第四季即將進入旺季,除營收衝高,今年幾已篤定將創歷年最佳獲利成績。  東陽說明,解封以後全球汽車使用量增加,再加上全球經濟走勢不明,換車周期拉長,北美二手車換修市場熱絡亦帶動維修零件需求提升。  今年上半年AM(售後維修)出貨恢復到疫情前水準後,庫存隨即見底,進入第三季淡季後需求續熱,工廠於淡季仍罕見24小時加班趕工以滿足出貨。  除客戶拉貨動能未減,由於新台幣貶值,也挹注東陽於8月認列約7,000萬元的匯兌收益,不過即使扣除匯兌收益後,3.5億元仍是單月稅前盈餘高標。  東陽表示,隨第四季秋冬傳統旺季即將來臨,看好全球汽車碰撞零件需求增加,公司也將繼續加快生產、備貨的步調,迎接旺季需求做好準備。  至於OEM(原廠代工)部分,雖大陸今年車市表現不若以往,不過新能源車勢力崛起,東陽已在大陸增設上海新廠出貨上海特斯拉,目前也逐步增量,再加上供應大眾新能源車的安徽新廠年底也將投產,也將推升另一波營運動能。  在史上最強淡季加持下,東陽13日股價一度挑戰25年來高價80.5元,不過隨即遭遇賣壓未能成功突破高點。除東陽之外,堤維西同樣受惠AM淡季不淡、OEM回穩,在8月營收突破18億元創高後,股價連五漲且連續兩日漲停,短線漲幅已逾24%。  隨基本面題材看好,再加上類股比價效應,汽車零件族群中,包括昭輝、大億、倉佑、吉茂、聯嘉及精確,13日股價皆漲逾半根漲停。

  • 強茂 大啖陸車市解禁商機

     強茂(2481)聚焦於SiC diodes(碳化矽二極體)和MV MOSFET,為兩輪和三輪電動車、電動車充電器等提供解決方案;強茂指出,近期大陸鬆綁限購令之後,明顯感受到訂單回溫,雖然價格戰持續,但電動化滲透率也在提升,量升彌補價跌,展望後市,整體營運可望逐季好轉。  功率半導體為控制電動汽車中電力流動和轉換的關鍵組件,強茂專精於車用功率半導體元件,例如:功率MOSFET、IGBT、功率二極管等,協助關鍵電路,如電動機驅動器、電池管理系統和電動汽車充電系統。  強茂於9月13~15日,參加2023年印度電子展,是繼去年慕尼黑電子展、今年七月上海電子展之後再次出擊,展現強茂擴大市場及提高國際品牌知名度的強烈企圖心。  強茂展出1.5代之SiC diodes,將可承受1,200V之高電壓,並具備零反向恢復、增強的湧浪電流能力、並可承受高達175°C之高溫,另有650V之產品,提供客戶更廣泛的選擇。  中國大陸近期推出《關於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其中新能源車項目明訂,各地區不得新增汽車限購措施、支持新能源車下鄉和強化新能源車車輛購置稅減免等政策。  強茂指出,公司於大陸營收占比近6成,已有明顯感受相關訂單回流。  強茂分析,隨汽車電動化趨勢,整車半導體含量提升,電壓電流等功率元件產品需求將持續增加。而整體市場確有低價競價情形發生,但強茂以整體解決方案提供予客戶,致力於價值的提升;另外滲透率的提高,有助整體出貨量成長,消弭價跌造成之影響。

  • 和勤 陸新能源車訂單到手

     和勤精機(1586)汽車零件事業聚焦高成長的新能源車領域,其新能源車發動機的定子與轉子零件,已切入大陸車廠供應鏈,樂觀將成明年業績成長的新動能,  和勤受惠重卡、燃油車零件訂單回流及電動車新訂單挹注,8月合併營收1.96億元,月增12.22%、年增10.84%,一甩上半年衰退低潮。和勤表示,汽車零件出貨穩定攀升,逐步回到以往高水平,單月營收回到成長軌道,下半年汽車零件業務有機會突破單月新高。  和勤樂觀下半年汽車零件業務增強,可填補硬碟(HDD)零件量減的缺口,下半年營運旺季效應可期。  和勤8月兩大業務的營收,分別為汽車零件1.64億元,占比83.79%;硬碟機構件(VCM Plate)0.25億元,占比12.53%。和勤透露,公司汽車零件多筆新訂單,開始小量出貨,預期隨著新訂單增量,9月起汽車零件營收,將顯著增加。  不過和勤坦言,硬碟客戶持續調整庫存,硬碟機構件出貨仍然偏低,和勤積極開拓硬碟之外的產業,預期年底前可接到新訂單。  尤其,大陸汽車銷量成長、出口量也大幅成長,和勤為大陸多家車廠的一階(Tier1)、二階(Tier2)零件供應商,同時受惠新能源車和燃油車銷量增加,營收規模穩步墊高。  和勤指出,過去幾年開發的新品今年陸續量產。其中,重卡零件出貨步入爬坡階段,抵銷掉上半年燃油車促銷對公司衝擊,8月起又有重卡配套零件,及建築工程結構件等新訂單開始出貨,部分燃油車零件重新報價後訂單回流,且躍居獨供地位,新訂單量產貢獻,預期9月以後,單月營收將躍升。  和勤的新能源車發動機定子及轉子零件,已打入對岸車廠供應鏈。  和勤指出,目前新品開發策略,以開發時間短、需求量大的方向為主,產業應用不侷限汽車與電子產業。汽車零件未來將著重新能源汽車,大陸新能源車品牌座椅零件訂單,預計年底量產。

  • 艾姆勒 全年營收將重回成長

     車用散熱模組零件廠艾姆勒(2241)走過去年疫情期間去化庫存低潮,8月營收延續7月成長動能,前八月營收轉為正成長2.44%。隨散熱領域新開發產品量產,並擴大介入電動車領域,今年營收將回到成長軌道。  艾姆勒今年營收自5月起扭轉衰退局勢,且成長幅度逐月擴增,8月營收0.8億元、年增59.93%,連兩個月維持5成以上成長,累計前八月營收5.41億元,年增2.44%。  今年營收逐月回穩,艾姆勒說明,主要受惠客戶去化庫存後訂單需求明顯增溫。  儘管因疫情期間影響主要客戶供應鏈受封控影響生產中斷、以及庫存去化速度較慢等影響,致艾姆勒上半年仍持續虧損。不過艾姆勒表示,新開發的鋁製產品已量產,智慧輔助駕駛系統散熱領域亦取得客戶認證,將有助於開發客戶,今年也擴大介入新能源車領域新產品,將成為未來營運成長動能。  艾姆勒上半年稅後純損1.19億元,每股虧1.34元,隨前八月營收轉正,再加上公司於今年持續進行製程改善、生產效率提升等節省成本規畫,成效逐步顯現,年底前仍將力拚毛利率轉正。  此外,瞄準全球新能源車持續擴大趨勢,艾姆勒也積極強化電動車市場布局,擴大介入包括純電及油電等新能源車產品零件供應。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