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3日宣布,調整住宿式照顧機構定期執行COVID-19公費快篩之措施。今(2023)年3月27日起,取消住宿式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兒少安置機構及兒少團體家庭照顧機構定期快篩措施,以有症狀時進行快篩。 指揮中心提醒,住宿式長照機構、老人福利機構、住宿式精神復健機構、一般及精神護理之家及榮譽國民之家的服務對象,仍維持快篩頻率為每週一次,定期篩檢措施至今年4月30日止。服務對象每周定期快篩1次(身心障礙者、失智症者、2-18歲維持每周1次,未滿2歲免篩),有症狀時亦進行快篩,未滿2歲有症狀採PCR,篩出陽性個案,立即請專責醫療院所視訊診療,並依相關指引協助個案,按指示進行隔離或治療。 至於工作人員有症狀時進行快篩,另機構認為有必要時(如有接觸史、群聚等)亦得提供工作人員公費家用快篩;住民或服務對象及工作人員如為確診康復者,3個月內免篩檢,後續將再視疫情狀況,調整篩檢頻率。 指揮中心說明,考量機構篩檢、防疫管制亦將逐漸鬆綁,住宿式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兒少安置機構及兒少團體家庭之陽性率均已低於0.5%,經持續滾動檢視疫情狀況,放寬住宿式照顧機構定期篩檢頻率措施。 惟基於住宿式機構照顧較多慢性病及重症高風險族群的長者,因此住宿式長照機構、老人福利機構、精神復健機構、一般及精神護理之家及榮譽國民之家定期篩檢措施,再延長執行至今年4月30日,公費試劑將陸續寄出,公費試劑發放對象為住宿式長照機構、老人福利機構、精神復健機構、一般及精神護理之家及榮譽國民之家等住宿式照顧機構。
3月20日新制上路後,新冠輕症免通報免隔離,僅有中重症為法定傳染病確診。指揮中心23日公布新增本土97例併發症、沒有新增境外移入;另有死亡40例,發言人羅一鈞表示,主要是反應前一個月的確診個案數。 由於輕症不通報,羅一鈞指出,從通報併發症的趨勢、醫療資源使用情形、口服抗病毒藥物開立數量、機構陽性率以及變異株監測等五個指標來看疫情仍在下降中。 此外,指揮中心23日公布3/21-3/23平均每日新增109例COVID-19確定病例(併發症),均為本土個案,較新制前一個月之每日中重症平均數119例略降。 上週(3/17-3/23)平均每日新增34例死亡,亦較再前一週(3/10-3/16)之每日死亡平均數41下降;死亡個案中,92%具慢性病史、69%未打滿3劑疫苗、92%為60歲以上。 指揮中心指出,上週新增檢出81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其中27例本土個案分別為20例BA.2.75、2例BA.2、2例BA.5、1例BF.7、1例BQ.1、1例XBB(為XBB.1.5);另54例境外移入分別為29例BA.2.75、23例XBB(含10例XBB.1.5)、1例BA.2、1例BQ.1。 目前本土主流病毒株仍為BA.2.75,其次為BA.2、BA.5; XBB.1.5累積30例(本土3例、境外移入27例)。 WHO表示BQ.1、BQ.1.1、BF.7、BA.2.75.2、CH.1.1、XBB及XBF等變異株具較佳傳播力及適應力,須持續密切關注,現有證據顯示致疾病嚴重性未明顯增加,且BA.5次世代疫苗對變異株具保護力,將持續密切監測國際間之病毒株演變與流行。
本土病例趨勢圖走入歷史!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23日指出,2023年第11周有59,690本土病例,較前一周減少7.5%,現在是300多天來的低點。疫情呈現三波段流行,並且波鋒一個比一個小,由於輕症確診免通報,未來會採用其他方式統計。 王必勝指出,接下來會用五個方式持續監控疫情,包括確診併發症通報趨勢、醫療資源使用情形、口服抗病毒藥物開立數、住宿式機構陽性率、變異株監測。
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23日表示,輕症免隔離從20日上路目前實施第四天,還需要一些時間觀察後續陸續解封的影響,但在已經著手兩件事,一件是減少交通運具配戴口罩,有可能在4月中下旬上路,另一個是醫療院所的感染管理作業調整 王必勝說,目前已經在著手討論公共運輸口罩政策改為變成建議戴口罩而非強制配戴,但還要跟交通部以及相關單位討論。目前規劃可能在清明連假過完宣布,並且預計4月中下旬上路。第二是醫療院所專責病房的感染管理作業也會持續跟醫療端討論溝通。 另外,王必勝透露5月初BNT原廠將來台討論,屆時主要會盤點疫苗施打狀況以及依我國現有存量評估是否需要購買新冠疫苗,還有曾提到BNT次世代疫苗的疑慮會思考5月初時是否已經解決等都是討論項目。他也說,BNT疫苗的代理權會納入討論,以及BNT生產的其他如癌症疫苗也會跟相關單位磋商。
疫情指揮中心說,18日COVID-19新增7825例本土病例,持續下降,待觀察20日輕症免通報隔離新制上路及接下來的清明連假後,如疫情穩定,預計4月10日取消住院及陪病者例行篩檢。 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穩定下降,中央流行指揮中心公布,18日新增7825例本土病例及20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5例死亡。 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新增的本土確診數,與上周同天(11日)相比,降幅約7.3%。 羅一鈞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曾表示,今年可望宣布解除COVID-19大流行的公衛緊急事件地位,但世衛緊急委員會在1月30日會議中仍決議維持,這個獨立委員會每三個月召開一次,預計4月底開會時可能宣布解除。
指揮中心近期宣布20日起隔離措施再度鬆綁,染疫輕症患者不需通報、隔離,改採「0+N」視身體情況自主管理即可,勞動部今日也發布新的請假指引,保障勞工安養和出勤的權益。 據中央社報導,勞動部表示,快篩陽性勞工在自主管理期間若想要正常出勤,雇主應尊重其意願,可採遠距或居家辦公模式進行;雇主不得提出「要求勞不出勤」或是「快篩陰性才能上班」的要求;若要求員工請假,仍應照發工資。 另外,如果勞工染疫需請假在家休養,可持「快篩陽性」證明照片,像公司請住院普通傷病假,只要一年內未超過30日就可領到半薪;而篩陽當日和次日算起5天內,雇主不得扣全勤獎金。
疫情穩定下降,國內今天新增8218例本土,較上周同期下降7.8%。下周一(20)起輕症免隔離通報,一般民眾將無法採視訊看診,基層醫界憂心,若民眾持快篩陽性樣本親至醫療院所就診,其他患者可能被傳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提醒「快篩陽就醫3原則」,以降低就診病患及醫護人員染疫風險。 國內今天新增8218例本土、198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1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表示,相較於上周五公布的8913例,今天新增個案數下降7.8%。 輕症免隔離通報即將上路,視訊診療也將回歸「通訊診察辦法」,20日起僅開放山地、離島等偏遠地區民眾使用視訊門診。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今天投書媒體指出,快篩陽性民眾使用視訊看診,可避免相互交叉感染,減少社會成本,對於指揮中心堅決取消一事,醫界相當不解。 羅一鈞表示,3月20日起僅保留山地、離島、偏遠地區視訊診療,另考量機構住民染疫緊急就醫需求,指揮中心周三已決議住宿式機構住民繼續適用新冠遠距服務。至於一般民眾之輕症感染者,3月20日後以取消視訊診療為原則,後續觀察實際輕症就醫投藥及中重症趨勢等,再適時檢討。 羅一鈞表示,確診免隔離後回歸常規看診、視訊診療為例外,已是各國防疫鬆綁一致作法。指揮中心持續宣導輕症民眾正確就醫觀念,包括就醫時戴口罩、勤洗手,並主動提供告知檢驗陽性結果,以降低就診病患及醫護人員染疫風險。
3月20日起防疫新制上路,輕症確診免通報、免隔離,經此調整,原訂上半年才會逐漸到期、防疫險可望提早結束。呼應指揮中心10日發布的調整內容、並將修正新冠肺炎病例定義後,產險公會10日公布,自3月20日起,若經診斷屬輕症者,保險公司依約不予理賠。 指揮中心10日公布新冠病例定義調整資訊,將家用快篩、家用PCR陽性刪除,且要符合臨床及檢驗條件才需通報。發言人羅一鈞說明,20日後輕症已經不屬於法定傳染病。 根據新定義,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通報臨床條件為「發燒(≧38°C)或有呼吸道症狀後14天內,出現肺炎需氧氣治療或其他併發症,因而住院(含急診待床)或死亡者」。 至於檢驗的條件,為具有下列任一個條件:第一,臨床檢體(如鼻咽或咽喉擦拭液、痰液或下呼吸道抽取液等)分離並鑑定出新型冠狀病毒。 再者,臨床檢體新型冠狀病毒分子生物學核酸檢測陽性;第三,臨床檢體新型冠狀病毒抗原檢測陽性(醫事人員執行抗原快篩),刪除家用快篩及家用PCR陽性。 羅一鈞指出,3月20日起,須要符合上述臨床定義才是法定傳染病,因此20日之後,輕症已經不屬於法定傳染病,「快篩陽性也不會是要通報的對象」,其他檢驗陽性或是非肺炎併發症住院的都不是法定傳染病、不需要通報。 20日起輕症確診隔離天數從5+N天,改為0+N(自主健康管理),指揮中心建議有症狀者在家休息,並配合自主健康管理到快篩陰性或是發病滿十天後解除。惟民眾若無法請假,仍可外出工作或是購物等,但全程要戴口罩。目前新冠肺炎仍屬第五類法定傳染病,按照規劃預計在5月改成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具有從新興傳染病變成已知傳染病處理的意涵。 羅一鈞還說,接下來仍然會公布每日病例數,只是境外移入可能會掛「0」,因為境外移入中重症並不多,緩衝期內院所可能會把舊制時期陽性的民眾納入,數字不會完全是中重症,要等到3月26日後中重症通報才會比較穩定。 據分析,疫情持續下探低點,已連續兩天低於萬例,評估周末也都會低於萬例。
20日起防疫新制上路,輕症確診免通報、免隔離,引起外界關注防疫險是否理賠。指揮中心10日公布新冠病例定義調整資訊,並將家用快篩、家用PCR陽性刪除,並且臨床條件要出現肺炎需氧氣治療或其他併發症因而住院或死亡者才需要通報。 根據指揮中心新定義,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通報臨床條件為「發燒(≧38°C)或有呼吸道症狀後14天內,出現肺炎需氧氣治療或其他併發症,因而住院(含急診待床)或死亡者」。 檢驗條件為具有下列任一個條件:第一,臨床檢體(如鼻咽或咽喉擦拭液、痰液或下呼吸道抽取液等)分離並鑑定出新型冠狀病毒。再者,臨床檢體新型冠狀病毒分子生物學核酸檢測陽性;第三,臨床檢體新型冠狀病毒抗原檢測陽性(醫事人員執行抗原快篩),刪除家用快篩及家用PCR陽性。 發言人羅一鈞10日指出,外界對法定傳染病有誤解,必須要符合上述臨床定義才是法定傳染病,因此在3月20日之後輕症已經不屬於法定傳染病,「快篩陽性也不會是要通報的對象」,其他檢驗陽性或是非肺炎併發症住院的都不是法定傳染病、不需要通報。 根據指揮中心規劃,3月20日至26日為7天緩衝期,採檢日在19日以前的民眾及相關單位在緩衝期時可進行通報等相關防治作為及行政作業。羅一鈞表示,接下來仍然會公布每日病例數,只是境外移入可能會掛「0」,因為境外移入中重症並不多,緩衝期院所可能會把舊制時期陽性的民眾納入,數字不會完全是中重症,要等到3/26後中重症通報才會比較穩定。 另外,指揮中心10日公布8,913例本土病例,較上周五減少34%。羅一鈞分析,疫情持續下探低點,已經連續2天低於萬例,評估週末也都會低於萬例。
疫情降溫,閣揆陳建仁昨(9)日拍板鬆綁防疫措施,指揮中心亦公布20日起輕症確診者免隔離通報,隨「5+N」改為「0+N」,不再開立隔離通知書後,除防疫保單無法再申請理賠,除非重症住院,否則也無法請領勞保傷病給付。 目前官方仍定義新冠肺炎為第5類法定傳染病,仍維持公費口服抗病毒藥及清冠一號供應,但預計5月降為第4類。對防疫險不再理賠,保險局官員表示,產險公會理賠小組已在研究釐清「沒通報是否就不算法傳」,這部分「有解釋空間」,但產險業者直言,部分保單要求被保險人申請理賠時,需要提供隔離通知和診斷書,未來沒有隔離單,恐無法理賠。 此外,保險局強調,輕症確診是否還符合法定傳染病,尚待與指揮中心作確認,一旦確定定義,就回歸各公司防疫險保單契約規定。 除防疫保單將停止理賠,勞保傷病給付也同步喊卡,勞動部官員表示,修正成0+N後,如果沒有住院、診療且未取得原有薪資等情況,就不能領取傷病給付,但重症患者入院治療還是可以領取,指揮中心正式修正指引後,會再發布相關函釋解釋。 依勞保條例規定,被保險人遭遇普通傷害或普通疾病住院診療,不能工作,以致未能取得原有薪資,正在治療中者,自不能工作第4日起,發給普通傷害補助費或普通疾病補助費,以現行最高投保級距4萬5800元、5+N試算,2天最高可領1527元。 勞保局統計,截至今年2月底為止,確診請領勞保傷病給付件數達171萬1795件、金額47億4725萬元。勞動部勞動保險司司長陳美女表示,雖20日起居家照護不符合勞保條例給付規定,但只要在適用日期前確診,仍可在居家照護結束後5年內領取給付,權益不受影響。 至於休假權益,勞動部也補充,20日後確診可持快篩等證明向雇主請半薪的普通傷病假,但不得再併入住院傷病假計算,確診當日及次日起5日以內不得扣發全勤獎金,違反可依勞基法處2~100萬元罰鍰。
行政院長陳建仁今(9)日宣布,他已同意輕症免隔離通報,將自3月20日實施。 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9日在行政院會後記者會轉述陳揆在臨時動議提示指出,就放寬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疫措施部分,考量近期疫情趨緩,亞太地區各國已陸續放寬防治措施,國內在口罩令鬆綁後疫情並沒有反彈,且中央指揮中心積極推動全民疫苗接種運動,有助於進一步提升全體免疫力,現階段是再擴大鬆綁防疫措施時機。 陳建仁說,指揮中心規劃修訂嚴重特殊傳染性病例定義,篩檢陽性的輕症個案免通報免隔離,建議自主健康管理0+N等兩大防治政策,在疫情可控前提下能保全醫療量能,逐步恢復民眾正常生活。因此同意指揮中心規畫,於3月20日起實施,並在下午指揮中心宣布相關細節。
經行政院拍板,疫情指揮中心今(9)日宣布,疫情若穩定,從本月20日起新冠輕症染疫患者就不用通報也不需隔離,隔離政策將改為「0+n」,疫情時代正式終結,不過這也意味著,因有隔離事實可以請領的勞保傷病給付也將走入歷史,未來若沒有住院就請領不到了。 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因為第三波Omicron疫情處於低點、室內口罩令解除以及228後疫情未出現反彈,同時,「疫苗加一」活動開跑,因此,疫情指揮中心支持進一步鬆綁防疫措施;據疫情指揮中心說法,自本月20日起,隔離規定改為改為 「0+n」,輕症只要在家休息、避免外出即可。 不過,疫情指揮中心也表示,中、重症仍要維持通報;若新冠篩檢陽姓,且出現肺炎需氧氣治療或其他併發症,因住院或死亡才須通報;此外,防疫措施還有7點取消、4點維持和1點調整。 隨著防疫警報解除,疫情期間的理賠和給付標準也跟著調整,據《自由時報》報導,勞動部去年5月起擴大勞保被保險人因為確診新冠,改採居家隔離者,可依規定請領勞保傷病給付,造成勞保傷病給付額件自去年下半年開始雙雙暴增。 勞保局統計,從去年元旦至今年3月1日止,被保險人因感疫請領傷病給付件數已累達171萬1795件,總額也達到47億4725萬元左右,平均每件理賠金額約2700元。 《自由時報》報導也進一步提到,在現行「5+N」規定下,確診者能領到2天的傷病給付,但從20日開始,因為沒有實際住院,也不需要隔離,因此光是染疫就能領到勞保傷病給付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勞保專家、《艾倫理財研究室》的版主艾倫表示,原本的給付規定就是要住院,只是政策性的通融讓勞工申請給付而已,現在這樣是回歸原有規則,不過,就算停發給付對勞保收支逆差的幫助也只是杯水車薪,補不了多少洞。
指揮中心8日公布新增10,876例本土,比起上周三下降9.3%。發言人羅一鈞表示,疫情仍呈現下降趨勢,未來兩周若沒有明顯變化,病例數預估都在1萬例左右,距離近一步防疫鬆綁更有機會。 指揮中心亦公布新的醫療人員防護措施,羅一鈞表示,由於疾病嚴重程度下降,一般問診,如看診、量血壓等醫護人員使用一般醫用口罩即可,並不要求穿防水隔離衣;一般醫療照護確診者逐漸回歸常態。
行政院長陳建仁今(2)日下午召開擴大防疫會議時指出,世界各國皆已陸續邁入後疫情時期,對於各項防疫措施鬆綁、現存防疫物資盤點與未來儲備等相關事宜,指揮中心亦應密切關注,並及早因應。 指揮中心指出,全球及中國疫情表現漸緩,惟多國存在不同型別變異株共同流行情形,須持續密切關注國際間病毒株演變與流行。有關我國國內疫情部分,本周全國本土新增病例數較前一周下降,惟近日適逢四天連假,人流活動較多,疫情傳散風險增加,病例數可能回升,仍應加強長者等重症高風險族群疫苗接種、及早用藥,指揮中心也將持續關注連假後及防疫政策鬆綁後對疫情影響及變異株變化。 指揮中心指出,最近一周入境214,618人次,較上周減少10%,入境旅客身分別國人占57%,非本國籍旅客7%,持我國居留證之外籍人士36%。自1日起停止提供入境人員及確診密切接觸者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入境旅客採7天自主防疫,若入境時有相關症狀,可洽機場CDC檢疫人員健康評估及採取必要措施,有快篩試劑需求者則可至各通路自行購買。 針對疫苗接種狀況,指揮中心表示,國內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第1劑為94%,第2劑為89%,第3劑為76.4%,第4劑施打率則為23.4%,累積施打已超過6,709萬人次,其中次世代雙價疫苗截至3/1共接種439.2萬人次,目前疫苗接種作業順利、次世代疫苗數量充足。指揮中心與各地方政府亦共同推出「疫苗加一,解封安心」之疫苗接種運動,呼籲全民響應,以增進免疫保護力。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官網、各地方政府衛生局之官方網頁及臉書專頁查詢。 陳建仁表示,感謝指揮中心持續推動疫苗接種計畫,鼓勵民眾施打疫苗,也應持續向社會加強宣導接種疫苗後之保護力,以及對各年齡層的影響,以提升民眾施打疫苗之意願。 陳建仁也提醒,世界各國皆已陸續邁入後疫情時期,對於各項防疫措施鬆綁、現存防疫物資盤點與未來儲備等相關事宜,指揮中心亦應密切關注,並及早因應,確保台灣能持續穩健走向疫後的正常生活。
疫情指揮中心23日公布國內新增14,387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4,083例本土個案及30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7例死亡。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4,083例本土病例,為6,386例男性、7,688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685例),高雄市(1,718例),桃園市(1,691例),台中市(1,555例),台北市(1,277例),臺南市(1,251例),彰化縣(659例),新竹縣(390例),屏東縣(384例),新竹市(338例),苗栗縣(322例),宜蘭縣(315例),雲林縣(290例),花蓮縣(236例),基隆市(235例),嘉義縣(225例),南投縣(211例),嘉義市(132例),台東縣(92例),金門縣(39例),澎湖縣(31例),連江縣(7例)。 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7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6例具慢性病史、20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3)年1月7日至2月19日,死亡日期介於今年2月6日至2月19日。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30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09例男性、19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入境日期介於今年1月23日至2月21日。 指揮中心統計,自2020年起國內COVID-19累計9,985,320例確診、17,709例死亡。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並提醒體質敏感、有慢性病或發燒、呼吸道症狀的民眾,於人潮較密集區,仍建議戴口罩,共同維護國內社區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