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價
-
漲跌
-
漲跌幅
-
成交量(張)
-
產業半導體業 (市)
【時報-台北電】美股強彈,台股今(17)日在權值股全面反彈以及台積電填息下,展開大反攻,終場大漲231.84點或1.52%,收最高並站回五日線。 台股17日加權指數收15452.96點,漲231.84點或1.52%,總成交值2668.49億元。三大法人買超125.40億元,其中外資買超109.20億元,投信、自營商分別買超25.86億元及賣超9.55億元。 三大法人買超前十大個股,依類別分,7檔電子股、3檔傳產股;依股價分,1檔百元股、2檔中價位股及7檔銅板股;買超張數方面,6檔買超上萬張,榜首為聯電(2303),買超4萬2235張,華新(1605)、宏碁(2353)名列二、三名,分別買超2萬814張及買超1萬9002張。第四及第五名為中鋼(2002)、群創(3481),其他依序為元晶(6443)、京元電子(2449)、台聚(1304)、力積電(6770)及台積電(2330)。 外資本周對晶圓雙雄操作不同調,全力買進聯電帶動股價再攀波段高點;儘管今日台積電於除息第二天即快速填息且外資轉買,但本周外資仍對台積電呈現持續調節的態勢。 ●三大法人17日買超前十名: 1.聯電(2303)收53.20元,漲1.20元或2.31%,三大法人買超4萬2235張。 2.華新(1605)收52.80元,漲2.10元或4.14%,三大法人買超2萬814張。 3.宏碁(2353)收27.00元,漲1.15元或4.45%,三大法人買超1萬9002張。 4.中鋼(2002)收31.45元,漲0.85元或2.78%,三大法人買超1萬8157張。 5.群創(3481)收14.55元,漲0.35元或2.46%,三大法人買超1萬4171張。 6.元晶(6443)收38.75元,漲2.25元或6.16%,三大法人買超1萬3790張。 7.京元電子(2449)收49.30元,漲0.95元或1.96%,三大法人買超7614張。 8.台聚(1304)收26.30元,漲1.40元或5.62%,三大法人買超7221張。 9.力積電(6770)收34.60元,漲1.25元或3.75%,三大法人買超7032張。 10.台積電(2330)收518.00元,漲13.00元或2.57%,三大法人買超6662張。 ●前三大個股近五日籌碼: 1.聯電(2303)三大法人累計買超2萬7368張,其中外資買超2萬8319張、投信買超2369張、自營商賣超3319張;融資增310張、融券減3604張,券資比32.60%。 2.華新(1605)三大法人累計賣超9082張,其中外資賣超6792張、投信買超657張、自營商賣超2947張;融資增6583張、融券減4540張,券資比0.00%。 3.宏碁(2353)三大法人累計買超1萬2850張,其中外資買超2823張、投信買超1萬1287張、自營商賣超1259張;融資減267張、融券增86張,券資比14.22%。 註:台股總成交值不含鉅額交易;個股買賣超僅17日未加計鉅額交易;資券統計截至前一交易日。(編輯:財經內容中心)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今天與《晶片戰爭》作者克里斯‧米勒進行世紀對談,透露當年創辦台積電的祕辛,張忠謀強調,當時政府是「心不甘情不願的投資者」,如果不是前經濟部長李國鼎力挺,政府當初也不會投資台積電。 天下雜誌今天舉辦「半導體世紀對談」, 邀請張忠謀與克里斯‧米勒,針對「全球晶片競爭與台灣的關鍵實力」進行對話,現場大咖雲集,副總統賴清德、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與總裁魏哲家、鈺創董事長盧超群、玉山銀行董事長黃南州等人都親自出席,還有美國、德國等辦事處也派代表與會。 張忠謀說,他閱讀《晶片戰爭》這本書,是「懷舊之旅」,書裡面的主角,他印象中有一半都過世了,不過他認為這本書裡面有一些需要「小小修正的地方」,裡面太過強調政府對台積電扮演的角色了。 他說,其實政府當初是扮演投資者,還是「心不甘情不願的投資者」,當時有個關鍵人物,就是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的李國鼎,也是唯一相信他的人,才讓政府願意投資取得48%股權,好像是55億元新台幣,如果不是他,政府當初也不會投資台積電。 除了促使當時的政府支持,還有向外資及本土企業募資金,張忠謀指出,飛利浦當時是第二大投資人,因為他被交待說,要提高台灣投資人的信心,不得不拉飛利浦投資,當時飛利浦投資了28%,其餘24%至25%邀其他投資人。 台積電在1987年成立,但成立後的第七年,1994年台積電在台灣掛牌上市,他說,政府巴不得立刻賣光光,為了讓政府能夠儘快賣出股票,台積電因此到美國紐約去上市。後來飛利浦股票也降到7%,政府賣到剩6%,他就提醒不要再賣了,希望他們仍保留持股,這就是政府目前的持股。 當然,他說,台積電也有獲得政府其他的支持,最初是來自工研院裡的IC研究團隊,大約有120名工研院成員加入到台積電,成為核心小組的成員。
台積電在美設廠,不過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今天強調,台日韓的優勢在製造,曾有人說過,設備若半夜一點故障,在美國要隔天早上8點才有人來修,但在台灣半夜兩點就修好了。美國晶片法案和政策是想讓中國晶片發展腳步緩下來,這點他支持,但若與台灣相比,中國晶片落後台灣有5至6年的差距。 張忠謀今天與《晶片戰爭》作者克里斯‧米勒進行世紀對談,克里斯提到,所有國家都要買晶片,但晶片製造集中在某些國家,關鍵就在於產業政策與商業模式。其他企業恐怕斥資很多錢也無法讓技術到位,全球分工是必然的趨勢。 對此,張忠謀表示,這就是他要提出異議的地方,這幾個國家就是因為有競爭優勢才會讓製造集中,美國在fabless擁有優勢,台灣和南韓、日本則是在製造方面具有優勢,最重要的 原因就在於人和工作文化。 他說,晶片業24小時機台都不能停,否則成本很高,曾經有人說過,如果機台設備半夜一點發生故障,在美國要隔天早上8點才會有人來修,但如果發生在台灣,半夜兩點就修好了,工程師半夜接到電話被吵醒就會出門,這就是工作文化。 對於大陸近年大力推動發展半導體產業,美國也陸續祭出晶片法案及各種相關政策,張忠謀指出,美國的用意大陸國際航班回暖 2月客運運力年增1至4倍要讓中國晶片的發展腳步緩下來,他對這點沒有什麼意見,「甚至可以說我支持這樣的方向。」 他看過中國最先進的晶片,也了解他們在製造這些晶片時遇到的困難,而這些產品都是台積電6年前就已經可以製造出來的晶片,因此他認為,在製造技術方面,中國起碼落後台灣5至6年。 至於英特跨足晶圓代工,能否藉著擴大投資滿足美國晶片需求?張忠謀引述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的說法指出,台積電已學會和400位供應鏈夥伴合作,猶如一起在舞池裡跳舞;但英特爾從頭到尾都是一個人在舞池獨舞,「我認同他的說法」。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今天表示,晶片生產集中台灣及韓國等少數國家,是因為工作文化具有競爭力,例如設備若在美國故障,要等到隔天早上才會有人修理機台,若在台灣,凌晨1時工程師還是會回到工廠修理機台。 對英特爾拚代工,張忠謀則說認同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的評論,台積電已經學會與400個夥伴「共舞」、一起合作,英特爾從頭到尾都是「自己一個人在舞池裡」。不過張忠謀坦言,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曾說過「台灣是最危險的地方」,不能全然仰賴台灣;他認為台灣未被美國視為是「友岸」,會是台灣一種困境。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與「晶片戰爭」作者米勒(Chris Miller)今天在台北針對「台積電如何改變晶片產業與世界」進行近1小時對談;除張忠謀妻子張淑芬陪同出席外,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及總裁魏哲家、鈺創董事長盧超群、世界先進董事長方略、南亞科總經理李培瑛等多位半導體產業界重量級人士也到場聆聽。 副總統賴清德除應邀出席致詞外,更是全程參與活動,展現政府對張忠謀、台積電以及半導體產業的重視。 向來與台積電亦敵亦友的英特爾(Intel)近年積極發展晶圓代工領域,米勒表示,他不敢預測英特爾發展晶圓代工會不會成功,不過要從頭打造並不容易。他說,台積電有經濟規模優勢,其他廠商很難與台積電競爭。 至於英特爾在美國打造晶圓廠,美國在晶片自給自足能否成功,米勒說,以他對半導體產業的認識,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做到自給自足,因為有非常多的國家參與半導體供應鏈。 米勒強調,現在很多國家想要追求晶片自給自足,不僅要花很多錢,技術也不會比較好;半導體產業不需要過於強調企業總部在哪一國家,因為供應鏈跨越不同國家。 張忠謀去年出席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廠移機典禮時曾說「全球化已死、自由貿易已死」,張忠謀今天在對談中說,只要看美國對中國的限制、實體清單等措施,可知晶片產業的全球化已死,「自由貿易還沒死透透,不過已瀕臨危境。」 不過張忠謀認為,這對晶片沒有幫助,成本會上升,一旦成本上升,晶片原來無所不在的情況會受到影響,進入不同的賽局。 此外,米勒表示,晶片業以國際化定義比全球化適合,他認為市場在全球,但不是每個國家都生產晶片,製造相對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如台灣、韓國及日本等,他預期未來這些國家間市占率可能會有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中國大力發展半導體產業,甚至頻頻挖角台灣優秀人才,但美國政府採取的一系列行動,將打擊中國產業發展腳步。 張忠謀分析,美國開始推出半導體等產業政策,讓中國晶片發展腳步緩下來,「我對這點沒什麼意見,甚至說我支持這樣方向」。 張忠謀進一步指出,製造科技技術方面,他認為中國起碼落後台灣5、6年,他看過中國生產最先進的晶片時遭遇困難,但台積電5、6年前就能輕易製造那些晶片,因此台灣與中國技術至少有5、6年的差距。 此外,張忠謀分析,晶片生產集中台灣及韓國等少數幾個國家,是因為這些國家具有競爭優勢;工作文化是台灣等國在晶片製造業的競爭優勢。 張忠謀表示,晶片業機台很貴,不能隨便停工,成本很高,要持續不斷讓機台全年無休運作;舉例來說,設備如果在美國故障,要等到隔天早上8時才會有人修理機台,如果在台灣,凌晨1時工程師睡覺被電話吵醒,他還是會回到工廠修理機台,太太聽到先生出門工作,也不會說一句話,這就是台灣工作文化競爭力。 此外,台灣有很好技職學校,培養非常專業且認真工作的技師,扮演非常重要角色。張忠謀提起他過去在德儀工作的經驗,日本新廠良率比起美國休士頓廠高1倍,經了解發現是人的關係,日本作業員流動率僅3%至4%,美國流動率達10%至15%;此外,美國找不到能修理精密設備的技術人員。 張忠謀表示,晶片設計工程師要接近市場,美國在晶片設計有很大競爭優勢;此外,設計服務廠是美國另一優勢。(編輯:林淑媛)1120316
美國對中國實行晶片禁令、台海危機等地緣政治角力持續,半導體供應鏈可能朝兩極化發展。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與「晶片戰爭」作者米勒(Chris Miller)今天在一場近1小時對談中,針對台灣關鍵優勢、晶片製造轉移成本以及國際局勢變化將如何影響半導體產業進行交流與討論。 對談重點摘要整理如下: ●美國對中國實施晶片禁令 半導體供應鏈兩極化發展 張忠謀:在台灣海峽以及美中兩國不會爆發戰爭的前提下,半導體供應鏈未來5年、10年會有什麼變化? 米勒:很明顯,供應鏈會有兩極分化現象,分為中國以及其他國家,因為美國、日本現在出口管制,包含限制機台銷售方面。 另外,美國、歐洲、印度、日本等國政府加大投資半導體企業發展,晶片投資規模會越來越大。但是,我也認為記憶體晶片集中在韓國生產、邏輯晶片主要在台灣、機台生產集中在特定國家,這種集中化程度會慢慢降低。 張忠謀:我同意供應鏈會兩極化,美國推出一些政策,讓中國在發展腳步上緩下來,對此我沒意見,我也支持這樣子的方向。我認為,中國晶片製造起碼落後台灣5、6年,我看過他們最先進的晶片,他們製造這些晶片會遇到困難,那些晶片是台積電在5、6年前可以輕易製造的。 但是另一方面,美國的「友岸」沒有包含台灣,因為台灣被稱為最危險的地方,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曾說,美國不能全然仰賴台灣,我想這是台灣的一種困境。 ●美國握有晶片鎖喉點 製造基地移轉增加成本 張忠謀:益華電腦(Cadence)、高通、輝達、博通、英特爾等加總起來,美國在晶片設計和智慧財產權等占39%,製造設備、原物料、材料等這些都是鎖喉點。 美國在製造方面占11%,我的問題是,美國「科學與晶片法」是希望將製造比例拉回30%、40%嗎,還是目標在維持國防的供應量?如果只需維持國安和國防,可能只需維持幾個百分點就夠了。 米勒:近年來地緣政治風險升高,尤其是俄烏戰爭,企業決策時會考量最糟糕的情境,我想多元化和集中化要達到一個微妙的平衡,晶片製造需要規模,但若過於集中某處,加州和台灣都有地震,稍有差錯,世界經濟都會受到影響。 張忠謀:我們必須了解晶片和半導體無所不在,主要是源自於成本節節降低。現在,晶片製造基地移到美國已經是進行式,預估在美國製造的成本會比台灣增加50%,晶片成本上升或翻倍,想必會影響半導體未來無所不在的趨勢。 米勒:美國亞利桑那州的製造成本,你一定比我更熟悉,但是日本的成本好像沒那麼高,只要我們把規模做起來,供應鏈和不同政府之間需要平衡,最重要的不是地理位置,而是如何達到大的經濟規模和生態系統。 ●張忠謀:晶片產業全球化已死 張忠謀:美國對中國施行禁運、實體清單等,我支持這些作法,但在另一方面,為了國安讓製造業回流本土、建構供應鏈韌性,我認為毫無疑問地,晶片產業的全球化已死,自由貿易雖還沒死透,但也瀕臨危境。 這對晶片業發展當然沒有幫助,一旦成本上升,晶片成長速度可能會停止或縮緩,這是不同的賽局了。Christ 當初會寫這本書就是因為晶片無所不在,但寫完書之後,整個賽局都變了。 米勒:全球化定義了晶片產業,但我覺得國際化形容比較適合。晶片製造主要集中韓國、日本和台灣等少數幾個國家,所有國家都要買晶片,但是製造卻是集中化。 ●台、日具工作文化優勢 人力培養占關鍵 張忠謀:設計工程師要盡量接近終端市場,無廠半導體公司、IC設計很多在美國,其實美國在晶片設計服務仍享有很大的優勢。 台灣、日本、南韓競爭優勢主要是在製造業,更重要的是工作文化,如果要持續讓機台24小時運作、全年無休,因為機台很貴,不能隨便停工幾小時。有人說過,如果設備在半夜1點故障,美國的話,可能要等到早上8點才有人來修理並重新復工;但在台灣半夜2點就修好了,因為工程師、技術人員雖然在睡覺,但會接到電話,即使被吵醒,身旁的太太也不會多說一句話,這就是工作文化產生的競爭力。 在台灣,我們有很好的技職工作學校,因此培養出很好、認真工作的技術人員,他們在維護機台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我在德儀工作的最後幾年,負責生產力與品質,德儀在日本的新廠良率比休士頓高出1倍,CEO叫我去了解一下問題出在哪。我發現就是人的關係,日本作業員的異動率只有3、4%,但美國是10%到15%。 在美國,根本找不到人才去修理高度精密的機械,但在日本,可以找到在技職學校的學生,訓練他們來維護機台,在日本,新機台持續上工的比率是98%,美國只有60%。設備很貴,故障的話工廠無法運作,庫存也會出現問題。 ●與台積電競爭 英特爾晶圓代工自給自足能否成功? 米勒:首先,半導體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真正做到自給自足,因為很多國家都有參與供應鏈,如果要自給自足,要花很多錢、技術也沒有比較好。 再來是,建立一個晶圓廠很不容易,很多公司嘗試和台積電競爭,但台積電有經濟規模優勢,別人很難跟他競爭。我是歷史學家,不敢去預測英特爾會不會成功。 第三,英特爾成立自己的晶圓廠,是否能讓美國做到自給自足?雖然總部在美國,但產業的供應鏈是在其他國家,其實企業總部在哪裡並不需要過於強調,因為跨國的供應鏈很複雜。 張忠謀:輝達(Nvidia)的黃仁勳說過,台積電已經學會和400個夥伴一起共舞、合作,但是英特爾從頭到尾都是一個人在舞池裡面跳舞,我蠻認同黃仁勳的評論。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今天首度表態贊同美國讓中國晶片發展腳步緩下來政策。半導體業者分析,台積電最大市場與最大供應商都在美國,當美中選邊站壓力增大時,從近年台積電中國市場比重下降情況,就可看出台積電的選擇。 張忠謀今天與「晶片戰爭」作者米勒(Chris Miller)針對「台積電如何改變晶片產業與世界」為題,進行將近1小時對談。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及總裁魏哲家、鈺創董事長盧超群、世界先進董事長方略、南亞科總經理李培瑛等多位半導體產業界重量級人士也到場聆聽。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在聽完張忠謀與米勒對談後表示,張忠謀於對談中主要重申晶片業全球化已死看法,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去全球化趨勢下,依然扮演重要角色,不會有巨大改變。 曹世綸表示,張忠謀認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同時面臨地緣政治帶來的壓力與挑戰。張忠謀說美國製造成本會比台灣製造成本多50%,半導體恐無法延續成本下降趨勢,晶片無所不在的情況會被影響。 同時,針對美國半導體產業政策想讓中國晶片發展腳步緩下來,張忠謀首度公開表態說,「我對這點沒什麼意見,甚至說我支持這樣方向」。 由於台積電在中國大陸上海與南京投資設廠,張忠謀公開表態支持美國圍堵中國半導體業,頗令部分業界人士感到意外。 不過,一名與會的半導體業者表示,先前外國政府邀請台積電前往當地投資設廠,一開始是以政治因素為主要考量,但近來逐漸衍伸至風險管理與強化供應鏈韌性的需求。 業者說,美國不僅是台積電最大市場,台積電最大的供應商也在美國,當台積電面臨在美國與中國之間選邊站的壓力增大時,從近年台積電中國市場比重下降情況,就可看出台積電的選擇。 此外,業者表示,台積電配合前往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設廠,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卻說「台灣是最危險的地方,美國不能全然仰賴台灣」,且美國未將台灣列為「友岸」,對於台灣產業界的情感造成傷害,可以理解張忠謀說這會是台灣一種困境。 業者指出,去年12月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廠盛大舉辦移機典禮後,「台灣是危險地方」相關言論已不再出現,但美國並未清楚說明;而且美國晶片法案出乎意料設下包括企業回饋「超額利潤」等條件,引起業界譁然,後續局勢發展值得觀察。
【時報-台北電】經統計,前個交易日(20230315) 1.外資連續賣超五日以上的股票: 可成(2474) 網家(8044) 富邦金(2881) 中信金(2891) 元大金(2885) 上海商銀(5876) 晟德(4123) 愛地雅(8933) 富強鑫(6603) 合庫金(5880) 開發金(2883) 華南金(2880) 第一金(2892) 新光金(2888) 永豐金(2890) 兆豐金(2886) 玉山金(2884) 三商壽(2867) 遠傳(4904) 廣達(2382) 仁寶(2324) 金寶(2312) 神達(3706) 宏捷科(8086) 大同(2371) 旺宏(2337) 巨大(9921) 中鼎(9933) 聯強(2347) 大聯大(3702) 台塑(1301) 台化(1326) 興農(1712) 遠東新(1402) 南紡(1440) 國際中橡(2104) 廣積(8050) 南亞科(2408) 群光(2385) 環球晶(6488) 富喬(1815) 精星(8183) 華通(2313) 元太(8069) 光寶科(2301) 台嘉碩(3221) 全科(3209) 藥華藥(6446) 振發(5426) 2.連續賣超四日的股票: 國泰金(2882) 所羅門(2359) 國光生(4142) 陽明(2609) 榮運(2607) 中裕(4147) 鈺齊-KY(9802) 威強電(3022) 擎亞(8096) 濱川(1569) 朋程(8255) 力積電(6770) 3.連續賣超三日的股票: 華碩(2357) 精英(2331) 官田鋼(2017) 力麒(5512) 國統(8936) 建榮(5340) 飛宏(2457) 4.連續賣超二日的股票: 正新(2105) 台積電(2330) 友達(2409) 群創(3481) 華星光(4979) 大江(8436) 欣陸(3703) 彩晶(6116) 台新金(2887) 彰銀(2801) 臺企銀(2834) 遠東銀(2845) 群益證(6005) 台中銀(2812) 統一證(2855) 國票金(2889) 英業達(2356) 威盛(2388) 同致(3552) 橘子(6180) 中石化(1314) 長榮(2603) 萬海(2615) 華航(2610) 四維航(5608) 華邦電(2344) 威剛(3260) 鈺創(5351) 伍豐(8076) 臻鼎-KY(4958) 致伸(4915) 承啟(2425) 美而快(5321) 台郡(6269) 欣興(3037) 南電(8046) 燿華(2367) 岳豐(6220) 亞元(6109) 一詮(2486) 均豪(5443) 松上(6156) 瑞儀(6176) 立碁(8111) 光洋科(1785) 國巨(2327) 凱美(2375) 信昌電(6173) 奇鋐(3017) 雙鴻(3324) 元山(6275) 昇銳(3128) 盛弘(8403) 美琪瑪(4721) 富采(3714) 新盛力(4931) 光隆(8916) 天宇(8171) 安勤(3479) 南仁湖(5905) 5.轉買為賣的股票: 和碩(4938) 宏達電(2498) 金居(8358) 正德(2641) 光頡(3624) 大國鋼(8415) 精確(3162) 新光鋼(2031) 福邦證(6026) 康和證(6016) 神基(3005) 東元(1504) 龍巖(5530) 台驊投控(2636) 大成鋼(2027) 景碩(3189) 台肥(1722) 正文(4906) 華孚(6235) 南帝(2108) 中磊(5388) 光環(3234) 泰詠(6266) 中探針(6217) 常珵(8097) 環科(2413) 僑威(3078) 中光電(5371) 優群(3217) 希華(2484) 台半(5425) 磐儀(3594) 湧德(3689) 建碁(3046) 擎邦(6122) 6.賣超前20名: 金融股: 中信金(2891) 新光金(2888) 玉山金(2884) 第一金(2892) 合庫金(5880) 華南金(2880) 永豐金(2890) 富邦金(2881) 國泰金(2882) 台新金(2887) 彰銀(2801) 開發金(2883) 電子股: 友達(2409) 宏達電(2498) 台半(5425) 華通(2313) 傳產股: 華航(2610) 長榮(2603) 東元(1504) 陽明(2609)
美國通膨如市場預期降溫,投資人不安情緒暫獲舒緩,權王台積電(2330)15日早盤股價開漲,發揮穩盤作用,惟股價開高走低,終場僅小漲0.2%,收511元,走勢沿短期均線狹幅震盪。 觀察三大法人動向,外資賣超台積電2,123張,投信買超285張,自營商賣超1,430張,合計賣超3,268張。 據半導體設備業者表示,以目前接單動能來看,可以期待台積電第二季營收搶先止跌回升,主要是多家客戶訂單開始回補,部分製程產能利用率較首季拉升。法人分析,台積電4/5奈米產能利用率,在2022年第四季為低檔的70%,不過,3月開始投片增加,預期2023年第二季產能利用率將逐步回升至90%。此外,3奈米去年底只有1萬片產能,近期投片量也在放大。 *【權證投資必有風險,本專區資訊僅供參考,並不構成邀約、招攬或其他任何建議與推薦,請讀者審慎為之】
【時報-台北電】國內消息: 1.大陸國台辦昨表示,為促進兩岸貿易健康發展,大陸海關總署決定自3月15日起,恢復台灣冰鮮白帶魚、凍竹筴魚輸往大陸。對此,陸委會表明「正面看待」,也盼兩岸各項經貿能朝更健康方向發展。 2.宏都拉斯恐與台灣斷交,已簽署近16年的台宏自由貿易協定(FTA)是否也要終止?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會尊重外交部整體政策考量,2022年我對宏出口6314萬美元,僅占總出口貿易額的0.01%,如果FTA真取消,對我影響有限。 3.被稱為史上最大投資抵減的「台版晶片法」,《產創條例》10之2修法今年初立院三讀通過,但攸關企業可申請家數的研發經費門檻,出現4套劇本,還在財經兩部會角力中。原先各界批評專為台積電量身打造的百億高門檻,通過可能性已低,雙方可望以折衷降到70億基準為協商目標。 4.台積電、大立光除息秀16日同步登場,15日股價雙雙開高走低,投資人棄息賣壓重。投資專家看好兩大重量級公司填息行情,認為大立光未來產業前景看好、股價基期低,台積電產業前景穩定,僅2.75元股息,填息機率高,惟15日歐美股市大跌,短線會受影響。 5.美國爆發矽谷銀行(SVB)等金融機構倒閉事件,衝擊美股表現,國安基金動向備受市場關注。財政部長莊翠雲15日在財委會答詢表示,國安基金4月將召開委員會,屆時會討論是否退場,但她強調,國安基金去年底帳面價值雖虧10億元,但因台股回溫,讓國安基金的持股部位轉虧為盈,「目前帳面是賺的」。 6.台灣高鐵公司2019年起規畫新世代列車採購,因廠商報價與市場行情落差過大2度流標,高鐵董事會昨通過決議,將購車案決標予日立東芝聯盟,預計花1240.91億日幣(約新台幣280億元)採購12組列車,開工後42個月交車,再經8個月運轉測試後始能上路。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財經內容中心綜合整理)
台積電、大立光除息秀16日同步登場,15日股價雙雙開高走低,投資人棄息賣壓重。投資專家看好兩大重量級公司填息行情,認為大立光未來產業前景看好、股價基期低,台積電產業前景穩定,僅2.75元股息,填息機率高,惟15日歐美股市大跌,短線會受影響。 據統計,台積電過去5年(2017~2021年)平均填息天數為3天,近年開始採季配,更是多次出現秒填息及當天填完息;大立光則因從2017年8月寫下歷史新高6,075元來,一路大跌,所以過去5年未曾填息,但去年8月18日配2022年上半年39.5元股息,因當時股價僅2,000元出頭,對照目前股價2,315元呈現完全填息。 美股14日強彈,台股15日開盤大漲,但台積電、大立光除息暖身秀只上演半場,台積電終場收511元,僅上漲1元,但高低差6元;大立光收2,315元、跌15元,高低價差為65元,投資人逢高出脫、棄息賣壓重。外資同步賣超各2,123張及31張。 台新投顧副總黃文清、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均認為,台積電產能利用率可望回升。 此外,由於效能、良率考量,去年已見高通陸續轉單至台積電,使台積電先進製程市佔率持續提升;長期仍看好台積電先進製程技術領先,市佔率維持高檔,有機會填息。 至於大立光,黃文清及黎方國分析,受惠今年中國手機出貨量有望逐季成長,中系手機品牌回溫;看好中系手機品牌陸續推出中高階新機。其中,華為將於2023年3月推出P60和Mate X3,將帶動高階鏡頭需求復甦;展望下半年,iPhone 15基本款主鏡頭升級為48MP,旗艦款Pro Max導入潛望式鏡頭,產品難度提升有望提高大立光的供貨比重和產品平均售價(ASP),有機會填息。 萬寶投顧董事長朱成志指出,台積電及大立光第二季以後營運會明顯成長,看好這二家重量級公司長線投資,未來都有機會填息,但短線因歐美股市籠罩在瑞信財務重大缺失利空下,16日填息行情「短線可能會不好」,因為權值股仍有外資提款壓力。
韓國三星電子將投入2,300億美元在韓國首爾近郊興建五座晶圓廠,但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更勝一籌。台積電的3奈米及2奈米大投資計畫,預計會在台灣興建逾十座晶圓廠,不論由製程推進、產能規模、良率表現等各方面來看,三星要追趕上台積電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台積電看好3奈米製程世代將會是另一個大規模且有長期需求的製程技術。台積電日前法人說明會指出,儘管庫存調整仍在持續,但已觀察到3奈米N3製程和N3E製程皆有許多客戶參與,量產第一年和第二年產品設計定案數量將是5奈米N5製程2倍以上。 台積電3奈米製程技術無論在PPA(效能、功耗及面積)及電晶體技術上,都已是全球半導體業界最先進的技術。因此,台積電預期客戶在2023年、2024年、2025年及以後,對3奈米製程技術皆有強勁需求。而台積電已全力拉升3奈米產能,下半年將可帶來明顯營收挹注。 台積電3奈米生產重鎮以南科Fab 18廠區為主體,已完成Fab 18廠區第五期至第八期共四座3奈米晶圓廠,未來將視市場需求決定是否興建第九期的3奈米晶圓廠。而台積電已宣布將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Fab 21廠區興建第二期3奈米晶圓廠,預估2025年之後可以進入量產。 至於台積電正在準備的2奈米晶圓廠,預計會落腳在新竹與台中科學園區,共計有六期工程,已按計劃持續進展中。根據台積電公布資料,台積電在竹科寶山二期興建的2奈米超大型晶圓廠Fab 20,將會興建第一期到第四期共4座晶圓廠,台積電正在爭取中科台中園區擴建二期開發計劃的建廠用地,在取得用地後會再興建2座2奈米晶圓廠。 由此來看,台積電未來五年當中,在台灣的3奈米及2奈米晶圓廠合計將逾十座,以先進製程月產能3萬片晶圓廠投資金額約200億美元來看,總投資金額將超過2,000億美元,並且帶動包括材料、設備等台積電大聯盟生態圈龐大商機。
*除權息:台積電、大立光、光寶科、鈺齊-KY 、八貫等 *股東臨時會:安瑞-KY、亞都 *法說會:富邦金、矽力*-KY、仁寶、欣興、 中美晶、元太等 *增資股買賣:富鼎 *庫藏股:科定 *SPO申購抽籤:崧騰 *注意股票:創意、世芯-KY、材料-KY、保瑞 、漢磊等 *處置股票:泰金寶-DR *恢復原融資比率及融券保證金成數:和康生 、東哥遊艇、大億、程泰、倫飛等 *降低融資比率1成及提高融券保證金1成: 建碁、味王、微端 *融券最後回補(暫停融券賣出):潤泰材、 大東、鈞興-KY *恢復融券賣出:德微、鈺太、安心、晶宏、 易發等
【時報編譯柯婉琇綜合外電報導】知情人士透露,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330)與德國薩克森邦(Saxony)在建造新廠方面的協商已經進入後期階段,目前討論重點放在政府支持該投資案的補貼措施。 台積電是全球最大的晶圓製造商,也是亞洲身價最高的上市公司。該公司在2021年宣布考慮在德國設廠,並表示相關計畫仍處於初期階段。該廠將是台積電在歐洲的第一座晶圓廠。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台積電與薩克森邦之間的協商「非常認真,且已進入後期階段」,而薩克森邦也已經派出代表團來台與台積電會談。 該知情人士亦表示,包括人力成本在內,在德國建廠的相關成本較高,因此台積電的重點一直是當地政府能為其建廠提供的補貼。 對於在德國建設晶片廠一事,台積電去年12月曾表示「沒有具體計畫」。 另一位消息人士表示,德國和薩克森邦政府會願意提供補貼,但他們也需要歐盟提供更多資金。他坦言「沒有補貼,沒人會來」。 薩克森邦政府表示,是否在當地建廠由公司決定,但一直都有與主要企業討論在該地區做出更多投資。 德國經濟部表示無法對個別公司的計畫發表評論,但聯邦政府願意依據歐洲晶片法案來支持與促進半導體生產項目。 歐盟執委會拒絕對此發表評論。 日前有外媒報導,新加坡提出大量補貼,準備吸引台積電到當地設立12寸晶圓廠。如果台積電重返新加坡建廠,這將重創歐盟砸百億美元強化半導體晶片自主的計畫。 先前媒體報導,台積電將放緩在德國建造新晶圓廠的投資項目,因為歐洲財政緊絀、能源危機等問題,引發在德國建造新廠能否獲得歐盟足夠補貼的疑慮。對於相關消息,台積電曾再度重申,歐洲設廠計畫仍在評估階段。
矽銀風暴燒到也爆雷的瑞信,拖累美銀行股崩跌,在瑞士央行保證金援下,美股僅NASDAQ尾盤翻紅,其他都收黑,而資金瘋狂湧進避險資產,帶旺黃金、公債大漲;台積電、大立光今上演填息秀,專家看好台積電填息機率高;1月經常性薪資平均45,376元、年增2.3%,但扣除CPI後,變年減0.72%,近6年最慘;存股風潮帶旺台股ETF,基金規模3年翻4倍將衝兆元,尤以高股息ETF最夯。以下為今(16)日財經懶人包: ▲矽銀燒到瑞信 嚇跌3美股 周三美股尾盤出現一波反彈,那斯達克指數終場微漲作收,但道瓊指數和標普500指數仍然收黑。對聯準會本月不會大幅升息的樂觀情緒,不敵瑞士信貸事件再度引燃投資人對銀行業危機的擔憂。 ★四大指數 美股道瓊下跌280.83點或0.87%,收31,874.57點。 NASDAQ上漲5.90點或0.05%,收11,434.05點。 S&P500下跌27.36點或0.70%,收3,891.93點。 費城半導體下跌32.76點或1.09%,收2,977.39點。 ▲瑞信危機再起 避險資產急漲 歐洲央行(ECB)召開例會前夕,金融市場再掀動盪,財務體質脆弱的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遭大金主拒絕再注資,股價狂洩逾兩成,連帶使歐美銀行股再陷新一波賣壓風暴,拖累15日歐美股市大跌。資金同時湧進避險資產,帶動黃金、公債價格勁揚。 ▲台積電、大立光 今上演填息秀 台積電、大立光除息秀16日同步登場,15日股價雙雙開高走低,投資人棄息賣壓重。投資專家看好兩大重量級公司填息行情,認為大立光未來產業前景看好、股價基期低,台積電產業前景穩定,僅2.75元股息,填息機率高,惟15日歐美股市大跌,短線會受影響。 ▲元月實質經常性薪資 被通膨吃了! 通膨吃薪!行政院主計總處15日公布1月受僱員工薪資調查統計結果,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5,376元、年增2.3%,但扣除CPI漲幅後,實質經常性薪資年減0.72%,創下近6年最大減幅。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表示,是受到同期物價平減之下的結果,其中一部分是過年期間物價有年節效應導致。 ▲高股息誘人 台股ETF規模衝兆元 台股ETF基金投資熱潮延續,整體規模近三年多來暴增4.1倍,去年更因投信業者大推台股高股息ETF基金強力吸金,加速規模成長,台股ETF基金規模至2月底已經來到9,449.55億元,創歷史新高,受益人數更從當初的40萬人一路衝高至448萬人的新高,其中半數都集中在台股高股息ETF基金。
台股加權指數16日開低在15,334.25點,權王台積電(2330)季度除息,股價開在505元,處在貼息狀態,大型權值電子股往下,金融股在瑞信風暴的衝擊下,早盤股價一片綠油油。 資金拉抬面板雙雄友達(2409)、群創(3481),早盤股價站在盤上,而散裝航運股在股息支撐下,表現亦相對抗跌,台股早盤走勢疲弱,指數下跌。 瑞士信貸最大金主縮手、再次引發銀行危機隱憂,衝擊歐洲股市重挫,但市場謠傳瑞士政府將出手相助,讓美國股市尾盤跌幅收斂。 道瓊工業平均指數3月15日終場下跌0.87%(280.83點)、收31,874.57點。 那斯達克指數上漲0.05%(5.9點)、收11,434.05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1.09%(32.76點)、收2,977.39點。 中信投顧指出,15日台股在國際股市回穩助攻下,未再破底創低,除了與相鄰黑K 形成類多頭母子反轉型態,本波急跌修正走勢有望逐漸趨緩,千金股漲多跌少,相對大盤強勢,多方對於挑戰萬六關卡,仍有企圖心。 倘若權王台積電能夠進一步轉強適時表態,台股稍作整理,再攻月線難度並不高。 只是,目前全球股匯仍處消化SVB衝擊,與聯準會(Fed)升息預期調整階段,可預料多方追價信心肯定不強,且美股頭部修正結構並未扭轉,四大指數仍有探底疑慮,在這種情況下,預期台股要見強攻扭轉頹勢的機會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