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台灣人

的結果
  • 台灣人壽90天低利保單借款 上午申辦下午撥款

    解燃眉之急,台灣人壽即日起至2023年5月22日,限時推出「龍好貸」保單借款專案,保戶獨享2.52%低利優惠,還有「一快二免」—快速撥款、免擔保、免手續費,提供保戶24小時線上申請,上午申貸下午撥款,e指解決民眾短期資金需求。 通膨壓力未減、民生物資驚驚漲,加上5月母親節消費檔期及報稅季即將來臨,在在都增加了短期資金需求,台灣人壽推出「龍好貸」保單借款,助保戶緩解資金周轉壓力。「龍好貸」2.52%利率不僅較一般信用貸款平均利率3%至12%優惠,也毋需提供保證人,保戶透過「台灣人壽官網」及「台灣人壽APP」辦理線上保單借款,上午申辦下午即可撥款,簡便、快速、即時滿足小額資金需求,還可以隨借隨還,堪稱不求人的資金調度好工具。 台灣人壽「龍好貸」保單借款專案,除了提供網路會員線上辦理,保戶亦可至全臺分公司臨櫃、郵寄或透過傳真申辦;此外,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簡稱「中信銀行」)在全臺包含7-ELEVEN等逾7000臺ATM,提供全年無休ATM保單借款服務,保戶只要事先完成ATM保單借款約定,隨時需要金錢應急時,即可至中信銀行ATM申請保單借款提領現金。 為維護保戶權益,台灣人壽提醒,保單借款乃依保單所累積之保單價值準備金,作為借款額度之依據,如果未償還之借款本息超過保單價值準備金時,保險契約效力即會終止;此外,超過90天2.52%固定優惠利率期限,將回復原訂保單借款利率,申請保單借款前,保戶一定要詳細閱讀保單借款約定書,以維護自身權益。

  • 生成式AI席捲 學者:落地台灣有利金融業

     生成式AI ChatGPT席捲全球,大型科技業跟進快速衍生出產業面的應用問題。玉山金控科技長暨台灣大學教授張智星指出,生成式AI是接收大量資訊進行分析和學習,台灣金融業受到高度監管,不允許業者把資料「往外送」,營運要引用生成式AI連個資保護都過不了,因此一定要改採落地台灣島內,把資料儲存在本地自建的雲端,才會對金融業帶來革命式的利多。  張智星在台大資工系有最強大的研究團隊,除了目前的玉山金控數位化,曾花了2年時間協助台大醫院進行資料分析。他表示,醫療和金融是「資料治理」兩大最難的產業,因為病歷等涉及個人資料等絕大多數是不能拿出去,如同金融業的財務數據也不能上傳。隨著生成式AI爆炸使用,銀行內部密集討論該如何處理,在高度監管和科技創新高速的不同步下,應該要有適合國內金融業的新解方。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AI學校)19日舉辦生成式AI衝擊工作坊,包括聯發科資深處長梁伯嵩、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DTA)理事長陳正然、Appier & iKala董事簡立峰等科技專家,均發表看法並與談。他們認為,這是90年代網際網路問世以來最大的全球變動,來到沒有語言差異的時代,編輯、設計人等「鍵盤白領工作者」產生集體焦慮。  AI學校指出,AI應用要從實驗室、大企業正式進入普羅大眾的生活與工作,不論是在圖像還是文字,都大大突破了人們既有的想像。簡立峰建議,在目前的典範轉移過程需要產學均參與,「不要有個人或業者關起來自己做」,愈早公私協力產出台版應用愈好,而且採普惠思維才不會形成新的寡占。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蔡明順強調,這次參與工作坊成員的行業別,資訊科技占了38.8%,金融保險12.8%,傳產製造10.1%,財團法人/學術機構9.6%,其它來自生技醫療、文化教育,甚至有律師界,可以想見生成式AI正擴散應用到各行各業,各產業都渴望了解相關知識與可能的應用範圍。

  • 全球不到7000隻!他花30年紀錄黑琵生態奇蹟:想證明台人很善良

    「撓坏撓坏飛啊飛,飛來府城王城西,飛到七股曾文溪,撓坏愛來咱土地。撓坏來自遙遠地,飛來寶島好做夥,停佇塭墘佮溪底,歇睏過冬食魚蝦,等到明年3、4月,補充體力通飛回……。」 這是台南七股一帶的童謠。撓是攪拌、坏是湯匙,「撓坏」(台語,音la poe)是居民對黑面琵鷺的稱呼,形容這種鳥像湯匙般的長喙,左右搖擺在水面撈食的模樣,因為姿態優雅,又被稱為「黑面舞者」,是瀕臨絕種鳥類,全球僅6千多隻。 優雅的黑面舞者全球最愛的度冬地,就是台灣,每年超過6成會飛來台灣。近30年來,牠們從全球不到300隻,增至20倍。好客的台灣人,怎麼款待這群冬季嬌客? 3月底即將上映的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是生態攝影導演梁皆得歷時30年、走訪多國拍攝的作品,記錄著一群台灣人守護黑面琵鷺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從「黑琵先生」說起,這是生態界對攝影家王徵吉的暱稱,或也稱他Mr. Happy。他滿頭白髮,配上因長年在戶外拍黑面琵鷺所曬出的黝黑皮膚,襯得總是大笑的他,牙齒分外潔白。 但是Mr. Happy追黑琵的故事,卻一點都不Happy。 一件黑琵槍擊案契機 他要撕台灣「死亡島」標籤 1992年底,台南七股發生槍擊事件,3隻黑面琵鷺倒臥血泊,兩隻被發現時已死亡、一隻被送到台北市立動物園後不久也身亡。 是誰開的槍?沒人知道。但當時濱南工業區開發案正沸沸揚揚,包括燁隆與東帝士集團分別提出「鋼鐵城」與「七輕石化煉油廠」等計畫,卻與當地人士建議設立的黑琵保護區衝突,推測是有心人士打算開槍嚇走這群擋人財路的鳥,卻意外打中。 3隻無辜的保育類動物被槍殺喪命,加上台灣當時正深陷走私野生動物、屠殺海豚、買賣犀牛角與老虎骨等事件陰影,一時世界輿論譁然。國際保育團體的廣告中,一部電視流出鮮血,螢幕上寫著的Taiwan轉變成Diewan,把台灣形容成「死亡之島」。 「其實這不是我的線,但因為我是南部唯一擁有大砲(超長焦距望遠鏡頭)的攝影記者,就被派去。」當時王徵吉是《中華日報》台南市的攝影記者,他追著新聞、心底很沉重:「黑琵當時全世界不到300隻,來阮(台語,我們)台灣做客,我們台灣人明明很好客,竟然有人這麼狠心!」 他一方面沒辦法理解,台灣人明明不愁吃穿,為什麼會這麼野蠻?另一方面,他很想向世界證明,台灣人其實很善良。 「我不想讓台灣染上血色,我只是一個攝影,沒辦法做什麼,但是可以透過鏡頭,去證明這些事情。」他說。 他想拍更多黑面琵鷺、讓台灣人了解這種鳥的珍貴之處,或許就不會再戕害牠;若是記錄下更多牠們在台灣的生活點滴,讓世界知道,牠們在台灣時有多開心,或許就再也不會有這種悲劇發生。 47歲中年辭職專心追黑琵 遠赴非洲竟遇車禍喪妻 那時他47歲,一不做二不休,乾脆辭了記者工作、關掉正興盛、有6個攝影棚的婚紗店副業,開始認真拍黑面琵鷺。 但是,悲劇卻發生在他身上。1994年,太太陪他去南非拍攝非洲琵鷺,前往保護區途中,他開車貼近山壁、車輛爆胎釀成車禍,同車的妻子與朋友母親彈出車外,當場死亡。 最愛攝影的他,難過得整整一年完全沒有辦法碰觸相機,心底只有無盡懊悔。「我為什麼要拍黑琵!我太太跟我結婚25年,一天福都沒享過,如果我不會攝影、如果我沒有帶她去非洲拍琵鷺,她是不是現在還在⋯⋯?」 孩子看著父親終日憂鬱、唉聲嘆氣,勸他:「媽媽是希望你拍黑琵,才陪你去的。」這句話打醒他,他狠狠哭了一回,並且決定,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 妻子的一週年忌日,王徵吉重回南非的車禍現場,他喃喃祝禱,跟天上的妻子說:「我要重新出發了,要把那次沒有拍到的琵鷺拍回去,妳在天上要保佑我,謝謝妳一直陪我。」那次拍攝出奇的順利,彷彿妻子在天上讚許他。 他從此再也不懷疑自己走的路,一面拍、一面參與各種保護行動。1996年,他第一次舉辦黑面琵鷺攝影展,像個傳道士,帶著影像,從台灣頭走到台灣尾展覽、演講,將這群嬌客的身影跟生態,傳達給更多台灣人知道。 同時,許多像王徵吉這樣的人,默默到處奔走,推動台南七股成立國際黑面琵鷺保育中心,保護棲地、進行生態研究,也設置導覽與巡邏員,透過導覽活動將保育觀念帶入民間。 「黑面琵鷺是保護傘物種。牠們在的地方,表示魚類、水生植物、甲殼類⋯⋯都很好,濕地環境很穩定。保護牠們,就是保護其他水鳥和近海生物。」王徵吉說。 罹癌仍放不下拍攝 「我每一天都很努力活著」 但是2002年冬季,台南七股發生黑面琵鷺集體肉毒桿菌中毒事件,他也加入搶救行動,跳進冬季冰冷的水中,將中毒的黑琵一隻隻抱上來送醫,一共抱了十幾隻。 「搶一秒鐘就救一條命,」他回憶,「那是天災,可能牠們吃到的魚啊蝦有些腐壞,就中毒了。」那年中毒身亡的黑面琵鷺有73隻,占來台的數量約八分之一。這也反映在棲地縮減下,候鳥密集聚在同一塊土地,任何危機來臨都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但悲劇或許釀成轉機,促使台灣更重視黑面琵鷺的保育問題,不但舉行大型國際研討會,也促使農委會頒布應變措施,更使當地每年舉辦救援黑面琵鷺的防護演練。 2012年,他罹患大腸癌3期,但因為約好了帶導演梁皆得去日本福岡拍黑面琵鷺紀錄片,他隱瞞劇組、硬把手術時間延後。等到導演知道時,已經是動完手術後的夏季。 「他扛很重的攝影器材,拍到黑琵時笑咪咪的,完全看不出來生病啊。」梁皆得說起這事很錯愕,語氣充滿抱歉跟無奈。但王徵吉不以為意的露出招牌笑容:「唉呀,我工作還沒做完,老天不會叫我回去的啦。」 因為拍黑琵,讓他有跟病魔戰鬥的無盡力量,年近八旬的他,現在仍可一手扛起7公斤的大砲,也練就一身預測黑面琵鷺行為的奇技。有人想拍在台度冬的黑面琵鷺,只要問他到哪裡拍,通常都能預測奇準。 「黑面琵鷺所有棲地我都去過了,就差俄羅斯。」但因為疫情、俄烏戰爭,拍攝行程不斷延後,「我等了5年都沒辦法飛去,所以我每一天都很努力活著,一定要等到拍到那天!」他說。 黑琵從全球不到300隻,到現在全球的6千隻以上;台灣從「生態殺手」到黑面琵鷺最愛的第2個家,每年有超過6成來台度冬。這是學者、繪本作家、賞鳥人、基層公務員、養殖業者等無數個王徵吉般的小人物努力至今的成果。 「人家形容一個好地方叫做『鳥語花香』、一個壞地方是『鳥不生蛋』,」他問:「你希望台灣是哪一種?」

  • 《金融股》台灣人壽大舉招募1700名保險顧問

    【時報記者莊丙農台北報導】中信金(2891)子公司台灣人壽邁入75周年,2023年擴大招募逾1,700名保險顧問,3月起將巡迴全台舉辦4場「快樂工作學」職涯講座,攜手人氣職場圖文作家馬克,以其洞悉職場百態的多年經驗,和年輕人面對面分享「九條命不如九種心」的快樂工作密碼。  根據壽險公會統計,年度新登錄的壽險業務員,年齡以20至24歲人數占比最高,佔新登錄總人數的42.23%,遠高於其他年齡層占比,而34歲以下總占比更高達81.96%,顯示近年來有志加入壽險業的新血有年輕化的趨勢,2023年民法成年年齡更下修至18歲,年滿18歲即可報考保險業務人員證照。 看準年輕人勇於挑戰不怕失敗的特質,台灣人壽總經理莊中慶強調,台灣人壽整合中信金控集團資源,擁有穩定客源,讓剛加入的優秀菁英即刻擁有服務客戶的機會,更有完善的新人晉升方案,提供在地輔導、數位工具及榮耀制度。  數位浪潮下,台灣人壽開放24小時數位學習平台,規劃各階段實體或線上課程,讓保險顧問隨時吸收保險財經知識,充實自我與時俱進;此外,透過豐沛的中信金控資源及創新商品陣容,不斷開發數位智能工具,提供保險顧問輔銷利器,如行動保、智能幫手iKASH、三刷三免遠距投保等創新服務。  台灣人壽將廣招逾1,700名跨界菁英,除培養專業實力,亦重視保險顧問是否樂在工作,3月起跑的「快樂工作學」職涯講座,分享9種積極心態的客戶經營心法。

  • 日本1月外國觀光客 台灣人占17.3%

    日本政府觀光局(JNTO)15日發布,1月訪日觀光客人數達149.7萬人,比去年12月增加12.7萬人,約為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56%。其中,韓國遊客最多,達56.5萬人,占三分之一以上。台灣人其次,為25.9萬人,占17.3%。 不計香港,中國遊客僅3.1萬人,年減96%,主要是因為日本對中國入境實施嚴格限制。 日本觀光局按此推估,今年全年外國觀光客人數可達2,000萬,觀光消費可達2兆日圓。

  • 旅法作家遭除籍 隔3年返台 大讚「台灣人創造天堂」

    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旅法作家謝忠道時隔3年回台拜訪,並在粉專上分享回台6周的心得,他坦言在生活各處感受到台灣社會的舒適、溫馨與安全感,讓他感嘆直呼「台灣人可能創造了一個天堂而不自知!」並直言要營造出這樣的社會舒適感,需要各層面的條件同時都達到一個高度才能辦得到。 旅法作家謝忠道日前在臉書上分享,3年沒有回台灣被除籍了,去市公所復籍的時候,工作人員不好意思的說「歡迎回國!抱歉,復籍要跟您收費喔!」好像這100-200塊復籍費是他賺走似的,辦完了以後還提醒他也要記得恢復健保卡。 謝忠道表示,和朋友在台北去喝咖啡,臨走前朋友送他下樓,把手機和包包都放在桌上,他擔憂地提醒說「欸,你的手機包包忘在桌上!」對方卻說等下還會上來,看起來一點都不擔心東西被偷。而他去超商寄包裹的時候,店員滿臉抱歉地說,過年前比較忙碌,包裹可能無法隔天送達,好像一切都是他的錯一樣。 謝忠道感嘆地說「台灣人創造了一個天堂,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貼文吸引1.3萬人朝聖,不少人大受感動,「無限珍惜,萬分感恩」、「真的,台灣人一直都忘記自己的國家很溫暖」、「當我說台灣真的很好時,總是會有人跳出來跟我說:你就是沒見過世面,才會覺得台灣好!」 謝忠道後來也發文補充說,先前的文是身為一個「海歸人」,在疫情爆發3年後回台灣的深切感受。在台灣待了6周,直到他回到巴黎才頓悟,要營造出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社會舒適、溫馨和安全感,需要各層面的條件同時都達到一個高度才能辦到,而台灣人卻在不知不覺中,默默辦到了! 謝忠道指出,豐富多樣的美食資源;極佳的社會安全;舉世稱羨的醫療體系;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文藝創作力旺盛;公民責任與民主政體,以及他認為最寶貴的「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同理心的善良人性發揮到極致。全世界同時擁有這些條件的國家非常非常非常的少。幾乎沒有。 謝忠道也說,台灣人並不完美,甚至缺點不少,包括缺乏國際觀、對自己沒有自信、不知道自己最有價值的東西、環保做得不夠好、對女性不夠尊重、年輕人視野不高野心不大、社會底層的民眾仍有許多沒有被照顧到。不過,台灣人本性良善,若不是被呲牙咧嘴地恐嚇脅迫,或是有人惡意挑撥離間,台灣人絕不會張牙舞爪地捍衛自己。

  • 長輩過年題庫大公開!「護國神山」台積電也成台灣人考題

    今年的春節連假足足有10天,但團圓時免不了被長輩的各種問題問到語塞,數據分析公司Modern Alpha主任任麗倩(Liqian Ren)除了整理出8項長輩題,還特別指出台灣人可能會多被問一道有關「護國神山」台積電的題目。 任麗倩在推特撰文表示,一般長輩關懷文中包含了「薪水」、「是不是變胖了」、「有沒有給父母紅包」、「有沒有男/女朋友」、「結婚了嗎」、「生小孩沒,幾歲了」、「有沒有存款(或房子)」;而在她小時候,最常被問的問題則是「這次期末考考幾分?」 另外她還提到如果是來自台灣,恐怕長輩還會接著追問,「怎麼沒在台積電工作啊?」下面網友也笑回,三個關鍵詞「台灣人、台大、台積電」,統稱「三台滿分。」 另《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也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調查,發現「什麼時候結婚」、「薪水多少」、「什麼時候生小孩」、「大學考得怎麼樣」、「有對象了嗎」、「在哪裡工作」,則是最讓台灣網友頭痛的六個問題。

  • 台旅客放鳥 日本溫泉飯店痛訴「損失1員工月薪」當事人回應了

    日本溫泉飯店「湯布院村(ゆふいん椿)」業者控訴,去年12月8日一名李姓台灣遊客訂了1月20日兩晚房間與4人份餐點,但時間到卻沒出現,發電郵、打電話都沒有回應,導致事先為旅客備好的高檔食材全部作廢,損失24萬日圓大約一名員工的月薪。對此,當事人李姓旅客出面解釋,是聯繫上有誤會,並非刻意放鳥。 一名在台灣長大的「湯布院村」溫泉飯店員工八代淑子,透過台東朋友發文,表示飯店經營13年來從沒遇見過這樣子的台灣旅客,她指出,這名李姓遊客去年12月8日透過日本訂房網站下訂高檔溫泉飯店「湯布院村」1月20日兩晚的獨棟客房,飯店準備了李先生指定的高級池魚、和牛食材款待,結果入住當天,李先生卻搞失蹤擅自取消,信件不回、不接電話。 八代淑子表示,為李姓遊客準備好的這些高檔食材,絕不可能再拿去招待其他旅客,只能忍痛報廢,員工們痛心這筆損失將近24萬日圓(約新台幣5萬6000元),比一個員工月薪還多,也破壞的對台灣旅客的好印象「不能理解為什麼台灣人會這樣做」。 根據《自由時報》報導,這位被投訴的李姓遊客表示,是透過日本Jalan訂房網站預約飯店,但沒收到確認信函,以為沒預約成功,所以又預訂了別家,結果1月19日才看到入住通知,當天早上就回覆取消,由於在日本是用網路卡,無法接聽電話,22日回國得知此事後,已馬上跟飯店業者聯繫,商談賠償事宜。

  • 《金融股》台壽投資禾碩綠電 上限3億元

    【時報記者莊丙農台北報導】響應2050淨零目標,中信金(2891)子公司台灣人壽董事會通過以原持股比例30%,參與禾碩綠電的現金增資案,最多不超過台幣3億元,自2018年累計對禾碩綠電的投資總額為6.27億元。  台灣人壽表示,為響應政府推動再生能源政策並善盡地球公民責任,台灣人壽依照相關法令參與禾碩綠電現金增資,日前禾碩綠電已有穩定收益,有助於保障台灣人壽保戶長期權益。 此外,台灣人壽說明,禾碩綠電為台灣人壽在2018年與國內產業型公司及大型壽險公司所共同投資,為百分之百投資國內太陽能電站為主的控股公司,禾碩綠電專注太陽光電開發、電場投資評估及資產管理,所屬屋頂型、水面型與地面型以及漁電共生太陽能等電站,皆已有穩定營收並創造股東收益,為投資穩定收益標的。

  • 勇冠壽險業 台灣人壽2022榮獲57項大獎

     台灣人壽憑藉穩健永續發展策略、多項數位創新服務及卓越品牌影響力,2022年榮獲57項國內外大獎,榮登壽險業之冠。台灣人壽更依循中信金控的永續金融政策,致力建構永續金融生態圈,以「最愛國」的保險公司自許,具體落實政府綠色金融行動方案。  台灣人壽是亞洲第一家參與離岸風電聯貸的台灣壽險業者,引領促進產業低碳轉型及永續變革,總投資核准金額達新744億元,已連續3年獲得《The Asset》3A永續基礎建設大獎肯定,2022年更被評選為「亞太年度最佳投資機構-保險公司」,為亞洲唯一獲獎業者。  台灣人壽亦領先國內壽險同業,以最高標準充分揭露ESG資訊,同時採用國際準則GRI及SASB編製企業永續報告書,並長期深耕高齡公益,持續11年舉辦祖孫三代健走、支持不老棒球聯盟、推動企業志工服務,已連續6年拿下「亞洲企業社會責任獎」,亦勇奪「台灣企業永續獎」、「台灣永續投資獎」、「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等6項大獎肯定。  營運績效方面,台灣人壽業務動能快速成長,不僅6度入榜「全球100大最有價值保險品牌」,更獲4家國際知名財經媒體肯定,拿下《The Global Economics》、《Global Brands Magazine》、《Global Business Outlook》與《International Finance Magazine》頒布「台灣最佳壽險公司」、「台灣最佳壽險品牌」及「台灣年度創新壽險公司」殊榮。  因應數位發展,台灣人壽推出包含手遊型健康管理「TeamWalk APP」、一站式健康自主管理平台「i健康計畫」,及運用數位創新大幅縮短保險理賠時間的「理賠智能便利前台」,並在疫情期間推出「三刷三免」視訊投保貼心服務,勇奪《Asian Banking & Finance》、《工商時報》等國內外逾10項數位大獎。  台灣人壽更力推自主健康管理,攜手新創公司推出突破性的「AI健康分」APP,可快速產出個人健康報告,不僅能精準評估健康風險,還能客製化專屬保險方案,拿下CELENT「模範保險公司獎」中「數據分析及人工智慧大獎」,是台灣唯一獲得該獎項的金融機構。

  • 台壽2022年拿下國內外57項大獎

     中信金控子公司台灣人壽16日揭露,其2022年憑藉堅持不斷精進的永續發展策略,及推出多項數位創新服務與強化品牌影響,全年共拿下57項國內外獎項,等於以周周獲獎速度,傲視壽險業。  台灣人壽強調其依循中信金的永續金融政策,建構永續金融生態圈,自許成為「最愛國」的保險公司,落實政府綠色金融行動方案,不僅是亞洲第一家參與離岸風電聯貸的台灣壽險業者,更積極參與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國內外永續債、專案公共投資、永續相關基金及離岸風電融資,協助台灣產業低碳轉型及永續變革,總投資核准金額達新台幣744億元。  台壽因此已連續三年獲得《The Asset》(財資)3A永續基礎建設獎項,2022年被評選為「亞太年度最佳投資機構─保險公司」,為亞洲唯一獲獎的保險公司。  除透過投資創造永續影響力,台壽亦強調以最高標準揭露ESG資訊,採用國際準則GRI及SASB編製企業永續報告書,長期深耕高齡公益,持續11年舉辦祖孫三代健走、支持不老棒球聯盟、推動企業志工服務,連續六年獲「亞洲企業社會責任獎」,及「台灣企業永續獎」、「台灣永續投資獎」、「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等六大項獎項。  營運績效面,台壽業務動能持續成長,品牌影響力亦受肯定,六度入榜「全球100大最有價值保險品牌」,亦拿下《The Global Economics》、《Global Brands Magazine》、《Global Business Outlook》與《International Finance Magazine》的「台灣最佳壽險公司」、「台灣最佳壽險品牌」及「台灣年度創新壽險公司」等獎項。  台壽積極數位轉型,推出多項具創意且有溫度的數位金融服務,包含手遊型健康管理「TeamWalk APP」、一站式健康自主管理平台「i健康計畫」,及大幅縮短理賠時間的「理賠智能便利前台」,在疫情期間推出「三刷三免」視訊投保服務,拿下《Asian Banking & Finance》(亞洲銀行及財金)等國內外逾十項數位大獎。  台壽力推自主健康管理,攜手新創公司推出突破性的「AI健康分」APP,結合健保大數據和精準AI運算,可快速產出個人健康報告,拿下CELENT「模範保險公司獎」中「數據分析及人工智慧大獎」,是台灣唯一獲該獎項的金融機構。

  • 響應能源轉型 台灣人壽通過禾碩綠電增資案

    響應2050淨零目標,台灣人壽於今(17)日董事會通過以原持股比例30%,參與禾碩綠電的現金增資案,最多不超過新臺幣3億元,自2018年累計對禾碩綠電的投資總額為6.27億元。 台灣人壽表示,為響應政府推動再生能源政策並善盡地球公民責任,台灣人壽依照相關法令參與禾碩綠電現金增資,日前禾碩綠電已有穩定收益,有助於保障台灣人壽保戶長期權益。 禾碩綠電為台灣人壽在2018年與國內產業型公司及大型壽險公司所共同投資,為百分之百投資國內太陽能電站為主的控股公司,禾碩綠電專注太陽光電開發、電場投資評估及資產管理,所屬屋頂型、水面型與地面型以及漁電共生太陽能等電站,皆已有穩定營收並創造股東收益,為投資穩定收益標的。 台灣人壽今日獲董事會通過參與禾碩綠電之現金增資,以實際行動支持政府期待壽險資金投資興建或者採購綠電等方式投入再生能源領域,為發展再生能源、打造非核家園持續貢獻心力。

  • 獲獎勇冠壽險業 台灣人壽2022榮獲57項國內外大獎

    台灣人壽獲獎連連再創佳績!台灣人壽憑藉穩健的永續發展策略、多項數位創新服務及卓越品牌影響力,2022年榮獲57項國內外大獎,榮登臺灣壽險業之冠。台灣人壽表示,秉持中信金控「We are family」的品牌精神,台灣人壽將積極發揮保險永續影響力,透過投融資及創新商品服務,持續守護和創造永續的環境和社會,期許和所有利害關係人共好,創造共享價值。 台灣人壽依循中信金控的永續金融政策,致力建構永續金融生態圈,以「最愛國」的保險公司自我期許,具體落實政府綠色金融行動方案,不僅是亞洲第一家參與離岸風電聯貸的臺灣壽險業者,更積極參與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國內外永續債、專案公共投資、永續相關基金及離岸風電融資,引領促進產業低碳轉型及永續變革,總投資核准金額達新臺幣744億元,已連續3年獲得《The Asset》(財資)3A永續基礎建設大獎肯定,2022年更被評選為「亞太年度最佳投資機構-保險公司」,為亞洲唯一獲獎之保險公司。 除了透過投資創造永續影響力,台灣人壽亦領先國內壽險同業,以最高標準充分揭露ESG資訊,同時採用國際準則GRI(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及SASB(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編製企業永續報告書,並長期深耕高齡公益,持續11年舉辦祖孫三代健走、支持不老棒球聯盟、推動企業志工服務,已連續6年拿下「亞洲企業社會責任獎」,亦勇奪「台灣企業永續獎」、「台灣永續投資獎」、「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等6項大獎肯定。 營運績效方面,台灣人壽業務動能快速成長,品牌影響力亦受國際高度讚譽,不僅6度入榜「全球100大最有價值保險品牌」,更獲4家國際知名財經媒體高度肯定,拿下《The Global Economics》(全球經濟)、《Global Brands Magazine》(全球品牌)、《Global Business Outlook》(全球商業觀點)與《International Finance Magazine》(國際財經)頒布「臺灣最佳壽險公司」、「臺灣最佳壽險品牌」及「臺灣年度創新壽險公司」殊榮。 因應數位發展,台灣人壽積極投入數位轉型,提供更便捷有溫度的數位金融服務,包含手遊型健康管理「TeamWalk APP」、一站式健康自主管理平台「i健康計畫」,及運用數位創新大幅縮短保險理賠時間的「理賠智能便利前台」,並在疫情期間推出「三刷三免」視訊投保貼心服務,滿足疫情下零接觸的需求,勇奪《Asian Banking & Finance》(亞洲銀行及財金)、《工商時報》等國內外逾10項數位大獎。 此外,台灣人壽力推自主健康管理,攜手新創公司推出突破性的「AI健康分」APP,結合健保大數據和精準AI運算,可快速產出個人健康報告,不僅能精準評估健康風險,還能客製化專屬保險方案,拿下CELENT「模範保險公司獎」中「數據分析及人工智慧大獎」,是臺灣唯一獲得該獎項的金融機構。

  • 防疫險風暴 產險度最慘一年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整個2022年,鉅額的防疫險理賠金額,估計產險業2022年稅前虧損恐逼近2千億元,讓國內產險公司度過史上最慘的一年。  兩大壽險金控公告2022年獲利概況,旗下產險子公司的鉅額虧損成為拖垮整體獲利的關鍵,其中富邦產險全年虧損400.14億元、國泰產險則虧損195.8億元;另外,中信金也受到旗下台灣人壽防疫險理賠拖累全年獲利衰退38%。  2022年最後一個月,主要承保防疫險的產險公司紛紛增提相關準備,虧損增加,根據金管會最新統計,2022年防疫險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7.2倍,整體產險業的防疫雙險的理賠金額達2,116.4億元。防疫險風暴不但壓垮了多家金控2022年獲利,也讓多家產險公司不得不增資因應理賠壓力,目前共有六家產險公司完成885億元的增資,若加計尚未核准的部位,總計全部產險業因應防疫風暴的增資金額高達近千億元,也是前所未見。  產險龍頭富邦產險10日公告12月稅後虧損91.05億元,累計全年稅後虧損400.14億元,其中單12月防疫險相關直接賠款金額為114.77億,核賠26.3萬件,自留賠款金額為110.95億;累計全年防疫險相關直接賠款達733.24億,件數為161.7萬件,自留賠款達532.10億,對於已發生但未報或未決的案件,已提存自留賠款準備63.49億(若不考慮再保因素的直接賠款及準備約820億);國泰產險12月稅後淨損57.0億元、全年稅後淨損195.8億元,12月單月已賠付簽單賠款金額21.0億元、全年已賠付簽單賠款金額216.8億元(考量再保分出後自留賠款金額為185.8億元)。

  • 防疫險惡夢未結束 中信金去年賺336.06億元、年減38%

    中信金9日公告2022年12月份自結盈餘,12月份單月稅後盈餘為5.92億元,累計前十二月合併稅後盈餘336.06億元,較2021年的524.05億元衰退38%,每股稅後盈餘EPS為1.67元。 中信金控財務長徐旻傾9日表示,去年主要受到防疫險拖累,內部預估總賠付會達190億元,也是台壽2022年12月單月虧損逾30億元主因,2023年第二季會再增資,不過,子公司銀行獲利亮眼,2022年全年稅後賺336.06億元,不只年成長25%也創下史上新高。 中信金控2022年稅前獲利較2021年同期減少20%、稅後獲利少38%,主因來自子公司台灣人壽防疫險理賠損失,台灣人壽12月稅前虧損33.09億元、累計前12月稅後虧損10.8億元、EPS負0.17元。 徐旻傾指出,中信產險內部預估防疫險總賠付為190億元,現在已賠140億元,保戶確診率高達63%,由於保單到4月中才到期,所以還有50億還沒來申請,未來會需要再增資,但會等第一、二季申請狀況明朗時再一次增資,目前累計已增資155億元。 至於子公司中國信託商業銀行12月份核心業務動能穩健,12月單月獲利達48.31億元、前12月稅後獲利達371.42億元、EPS 2.51元,稅後盈餘較2021年的297.96億元成長25%,創下史上新高。徐旻傾表示,主要受惠升息,還有放款也成長許多,較2021年成長17%,另外,外幣放款也成長13%是獲利成長主因,在逾放方面控制也不錯,量增加但逾放沒增加,維持良好的資產品質。 中信金控2022年稅前獲利較2021年同期減少20%、稅後獲利少38%,主因子公司台灣人壽防疫險理賠損失;銀行業務方面,國內及海外分子行放款動能強勁,資產品質穩健,利差因存放款結構改善及升息影響而持續擴大,淨利息收入表現良好。展望2023年,中信金控將穩健發展銀行及保險雙核心,持續突破、創造收益。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