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價
-
漲跌
-
漲跌幅
-
成交量(張)
-
產業塑膠業 (市)
上市櫃公司第二季財報15日揭曉,法人表示,總計上半年稅後純益將挑戰2.2兆元大關,不但超越去年2.03兆元,亦將挑戰歷史同期新高。其中,台積電、長榮、陽明、萬海及聯發科名列獲利前五強,合計上半年大賺8,990億元,占全體上市櫃公司獲利的四成,堪稱台股最佳印鈔機。 受大陸華東封城影響,業者第二季超額拉貨,打破台股「五窮六絕」魔咒,目前逾1,500家公司(加計15家金控股)已大賺近2.15兆元,獲利亮眼;然法人提醒,除車電、伺服器、網通及蘋概等族群外,多數業者正面臨去化庫存及旺季不季的雙重壓力。 根據統計,台股上半年稅後純益仍由台積電以4,397億元奪冠,此外,長榮、陽明、萬海及聯發科獲利達686億~2,036億元,鴻海、聯電、台塑三寶(台塑、台塑化、南亞)以293億~627億元擠進獲利前十強。每股稅後後純(EPS)王由大立光78.36元奪下,譜瑞-KY 43.42元、聯發科43.21元暫時擠進前三強。 第一金證董事長陳奕光表示,上市櫃第二季稅後純益亮眼,單季上看1.05兆元,上半年獲利上看2.1兆~2.2兆元水準,將再創史上同期新高,但要提防全球海運業運價拉回及NB/PC砍單的壓力,第三季營運趨保守。不過 他也強調,台股已先行反應全球通膨的壓力,下檔空間有限。 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表示,美、台11月間都有重要選舉(美國期中選舉、國內六都及縣市長選舉),美、台可望持續端出政策作多方案,台股還有國安基金撐腰,研判本周指數過季線15,322點、第三季底突破萬六、年底挑戰萬八,但現階段審慎選股,留意蘋果供應鏈(含晶圓代工、PCB、光學鏡頭)、網通及伺服器、電動車、汽車零組件股等。 華南投顧董事長儲祥生表示,美股指數已彈上半年線,台股還待克服季線呈相對弱勢,主要是台股科技股中PC、NB及非蘋手機等相關產業需求減弱影響業績,估計PC、NB以及非蘋手機等廠商,從之前第三季旺季的季成長10%,轉為季減20%;但以面板產業去年底高峰下滑,面板雙虎上半年虧損,股價逆勢抗跌,主要是大盤指數及大部分個股都經歷過波段大幅度修正,短線指數站穩萬五的趨堅格局,可選擇IC設計、IP矽智財、電動車等類股。
【時報-台北電】經統計,前個交易日(20220812) 1.外資連續買超五日以上的股票: 鴻海(2317) 亞太電(3682) 友達(2409) 王道銀行(2897) 振曜(6143) 新光金(2888) 臺企銀(2834) 康和證(6016) 緯創(3231) 威盛(2388) 中華(2204) 中石化(1314) 台聚(1304) 遠東新(1402) 永光(1711) 穩懋(3105) 明泰(3380) 燿華(2367) 華通(2313) 萬泰科(6190) 建準(2421) 力致(3483) 希華(2484) 2.連續買超四日的股票: 晟德(4123) 群創(3481) 誠美材(4960) 金居(8358) 鈊象(3293) 福邦證(6026) 彩晶(6116) 統一實(9907) 台塑(1301) 中纖(1718) 中工(2515) 中美晶(5483) 金像電(2368) 台燿(6274) 信音(6126) 中環(2323) 立敦(6175) 富旺(6219) 台康生技(6589) 驊訊(6237) 3.連續買超三日的股票: 和碩(4938) 中華電(2412) 寶成(9904) 富強鑫(6603) 合庫金(5880) 中興電(1513) 力麗(1444) 景碩(3189) 聯合再生(3576) 濱川(1569) 信昌電(6173) 長興(1717) 4.連續買超二日的股票: 台積電(2330) 上海商銀(5876) 中鋼(2002) 台泥(1101) 聯電(2303) 新普(6121) 日月光投控(3711) 世芯-KY(3661) 漢磊(3707) 華南金(2880) 彰銀(2801) 群益證(6005) 聯邦銀(2838) 宏遠證(6015) 國票金(2889) 英業達(2356) 神達(3706) 宏捷科(8086) 東元(1504) 矽格(6257) 旺宏(2337) 瑞軒(2489) 同致(3552) 巨大(9921) 龍巖(5530) 台化(1326) 台勝科(3532) 裕民(2606) 台驊投控(2636) 允強(2034) 國際中橡(2104) 頎邦(6147) 茂迪(6244) 偉詮電(2436) 群聯(8299) 世界(5347) 南亞科(2408) 南茂(8150) 華邦電(2344) 威剛(3260) 菱生(2369) 台玻(1802) 華紙(1905) 環球晶(6488) 松瑞藥(4167) 德宏(5475) 欣興(3037) 南電(8046) 達邁(3645) 廣運(6125) 台亞(2340) 廣宇(2328) 萬潤(6187) 奇鋐(3017) 倉和(6538) 富采(3714) 威健(3033) 撼訊(6150) 三晃(1721) 和成(1810) 5.轉賣為買的股票: 網家(8044) 中租-KY(5871) 宜特(3289) 華星光(4979) 正德(2641) 光頡(3624) 中美實(4702) 欣陸(3703) 創惟(6104) 建漢(3062) 新鉅科(3630) 凌陽(2401) 聯發科(2454) 南紡(1440) 長榮(2603) 陽明(2609) 慧洋-KY(2637) 中菲行(5609) 中鴻(2014) 建大(2106) 方土昶(6265) 大亞(1609) 國產(2504) 原相(3227) 類比科(3438) 鈺創(5351) 欣銓(3264) 精材(3374) 矽統(2363) 志超(8213) 譜瑞-KY(4966) 致伸(4915) 訊舟(3047) 擎亞(8096) 霖宏(5464) 泰詠(6266) 飛宏(2457) 英濟(3294) 達運(6120) 松上(6156) 久正(6167) 凌巨(8105) 旺矽(6223) 立碁(8111) 光洋科(1785) 佳邦(6284) 雙鴻(3324) 元山(6275) 台嘉碩(3221) 台半(5425) 普誠(6129) 聚和(6509) 美琪瑪(4721) 建舜電(3322) 新盛力(4931) 益得(6461) 6.買超前20名: 金融股: 華南金(2880) 合庫金(5880) 電子股: 聯電(2303) 訊舟(3047) 鴻海(2317) 燿華(2367) 欣興(3037) 華邦電(2344) 台積電(2330) 群創(3481) 友達(2409) 世界(5347) 華通(2313) 緯創(3231) 傳產股: 長榮(2603) 統一實(9907) 中興電(1513) 中鋼(2002) 遠東新(1402) 萬海(2615)
台股今(15)日開盤上漲43.95點、報15332.92點,台積電(2330)開高領軍電子股,推升大盤持續走高,一度漲逾百點,攻克15300及季線。台積電ADR收漲1.5%,帶動台積電開高3元至520元。 繼7月營收公布完畢後,今為上半年財報公告期限,上市櫃公司基本面表現將牽動後市。法人預期,整體上半年獲利將超車去年2.03兆,朝2.2兆大關邁進,亦挑戰歷史同期新高。截至8月14日已公布獲利資料,台股上半年獲利前10強依序為:台積電、長榮(2603)、陽明(2609)、萬海(2615)、聯發科(2454)、鴻海(2317)、聯電(2303)、台塑(1301)、台塑化(6505)及南亞(1303)。 據《工商時報》報導,台股上半年獲利仍由台積電以4397億元奪冠,此外,長榮、陽明、萬海及聯發科獲利達686億~2036億元,鴻海、聯電、台塑三寶(台塑、台塑化、南亞)以293億~627億元擠進獲利前10強。另值得關注的是,大立光(3008)每股純益78.36元稱EPS王,譜瑞-KY(4966)43.42元、聯發科43.21元暫時居前。 展望後市,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表示,美、台11月間都有重要選舉(美國期中選舉、國內六都及縣市長選舉),美、台可望持續端出政策作多方案,台股還有國安基金撐腰,研判本周指數過季線15322點、第3季底突破萬六、年底挑戰萬八,但現階段審慎選股,留意蘋果供應鏈(含晶圓代工、PCB、光學鏡頭)、網通及伺服器、電動車、汽車零組件股等。 據統計,上周五外資(不含外資自營商)買超72.9382億元,投信買超8.1436億元,自營商買超15.5123億元,三大法人買超96.59億元。其中,外資連2日買超,共213.38億元;本月來累計賣超145.33億元;今年來累計賣超9734.24億元。
一、工商企業 ◎志聯公司治理主管由邱明垣新任。 ◎漢翔副總經理由魏嘉佑新任。 ◎可寧衛公司治理主管由洪秉承新任。 ◎士電內部稽核主管莊文清卸任,由胡春光新任。 ◎京元電子資訊安全長由李坤光新任。 ◎光鼎會計主管、財務主管、發言人黃政文退休,由紀明義新任。 ◎開曼英利工業董事長林啟彬辭職,由林上煒新任。 ◎千興財務主管、會計主管邱麗雲辭職。 ◎豐興研發主管由楊銘鐔新任。 ◎巨大策略長由游文人新任。 ◎中鋼總經理由王錫欽新任,工程部門副總經理由陳瑞騰新任。 ◎中磊會計主管陳明佑卸任,由鄭吉利新任。 ◎州巧研發主管蕭明裕卸任,由李樹裔新任。 ◎劍麟台灣展家事業處協理李俊賢辭職,由黃逸揚新任。 ◎台塑科資訊安全長由蕭維中新任。 ◎傳奇資訊安全長由王俊龍新任。 ◎春源總經理蔡錫奇卸任,由洪士民新任。 ◎根基內部稽核主范姜伯真卸任,由呂哲鈐新任。 ◎冠德內部稽核主管侯榮俊卸任,由范姜伯真新任。 ◎建達公司治理主管由何秉海新任,內部稽核主管由羅邦彥新任。 ◎富宇副總經理由鍾博全新任。 ◎明係公司治理主管由吳佩純新任。 ◎鈺鎧公司治理主管由黃文結新任。 ◎晶宇執行長胡湘麒辭職。 ◎力肯財務主管、會計主管柯維祥退休,由吳曼群新任。 ◎邑昇公司治理主管由吳慧娟新任,財務主管及會計主管鄭紹烜卸任,由吳慧娟新任。 ◎安國發言人蔡玲君卸任,由陳德聖新任。 ◎宜鼎會計主管廖淑女卸任,由蕭文魁新任。 ◎松瑞藥內部稽核主管由許芳禎新任,副總經理由陳逸修新任。 ◎祥翊財務主管、會計主管鄭忠恕卸任,分別由黃景鴻及李玟潔新任。 ◎台灣虎航內部稽核主管鍾朝端退休,由宋仲奮新任。 ◎建祥國際發言人、財務主管、會計主管藍金財辭職,分別由陳銘銓及呂宜潔新任。 ◎璋釔總經理由雲宏裕新任。 ◎可成財會主管葉文中辭職,由陳景中新任。 ◎映智董事長黃文權卸任,由李青新任。 ◎網家總經理暨集團執行長由張瑜珊新任。 ◎華榮及第一銅董事長劉宗仁卸任,由王宏仁新任。 ◎亞洲教育總經理吳明錦卸任,由朱振鰲新任。 ◎彬台公司治理主管由郭盈君新任。 ◎樂士總經理楊邦寬辭職,由陳連聰新任。 ◎金山電研發主管松田清卸任,由許萬興新任。 ◎台通財務主管陸秀芳卸任,由鄭鈺穎新任。 ◎穩得內部稽核主管由林宜璟新任。 ◎系統電內部稽核主管由劉學儒新任。 ◎天力離岸總經理由吳坤達新任。 ◎鴻翊董事長林泉湧卸任,由張宏臺新任,副董事長由林泉湧新任。 ◎均豪公司治理主管由曾嘉茹新任。 ◎南紡公司治理主管彭源宏卸任,由林書慶新任,資訊安全長由李育奇新任。 ◎立敦公司治理主管由王國權新任,資訊安全主管由湯智銘新任。 ◎中華化公司治理主管由周志明新任,會計主管李盈瑩辭職,由周志明新任。 ◎梭特發言人由曾廣輝新任。 ◎芯鼎研發主管許英偉卸任,由劉育箕新任。 ◎基亞公司治理主管由陳鳳華新任。 ◎台灣大發言人俞若奚退休,由張家麒新任。 ◎樺漢發言人及財務主管及會計主管吳友梅卸任,分別由林沄閒及莊宗憲新任。 ◎台灣水泥總經理由張安平新任。 ◎神盾公司治理主管及財務長張家麒卸任,分別由黃斐敏及李宜平新任。 ◎宇峻資訊安全長由鍾志杰新任。 二、金融機構 ◎兆豐國際商業銀行總經理蔡永義退休。 ◎中央再保險總經理鄭靜芬解任,由鍾志宏新任。
盤中焦點股: 1.海光(2038):7月營收年增25.89%、前7月增17.04%,外資連兩日買超,盤初噴量觸及漲停23.85元,飛過季線。 2.大成鋼(2027):H1每股盈餘5.04元,大幅優於去年同期的2.32元、直逼去年全年的5.76元,昨外資、自營商聯手買超1168張,盤初放量大漲逾8.5%,躍過季線。 3.普誠(6129):上半年每股盈餘0.36元,車用訂單直達2023年,股價大漲近6%再創新高。 4.華碩(2357):Q2獲利減8成、EPS僅2.6元,市場嚇傻,今早大跌8%,恐測試2021年的250元低點。 5.華新(1605):上半年每股盈餘2.71元 7月營收續穩,外資近期買超,股價再漲近5%。 6.力特(3051):上半年EPS 1.72元,H2迎歐美零售旺季,今祭庫藏股吸引買盤點火,開盤跳空鎖漲停,躍上季線。 7.波力-KY(8467):外資重回買超之列,多方受激勵,今早增量急衝漲停板,將挑戰70元。 8.飛寶企業(4413):7月營收年增逾倍,激勵連拉2根漲停,再衝新高價26元。 9.統新(6426):Q2每股盈餘0.78元,7月營收年增41.38%,盤初放量漲停,站上半年高價。 10.威致(2028):今啟動庫藏股,區間價18~28元,盤初股價急攻漲停25.2元。 11.中鴻(2014):鞍鋼、本鋼11日同步開出9月內銷盤價回穩,激勵盤初股價強彈逾4%,收復5日線。 12.和泰車(2207):產險拖累Q2轉虧,惟昨外資相挺買超191張,盤初股價跌約1.8%,回測5日線,守月、季線。 13.麗清(3346):雖H1每股虧1.29元,但7月創同期高,昨獲外資、投信聯手買超720張,盤初一度強漲逾7.5%、達38.2元,衝近5月高位。 14.劍麟(2228):外資連日買超+中國車市紅利政策助攻,盤初強漲逾3.5%,睽違5個月、再過70關。 15.台塑(1301):法人回補加上國際油價上揚,股價續漲、再創除息後新高。 16.高力(8996):7月營收創新高,投信買超,股價衝88元波段高位後反壓出籠,翻黑回跌約2%。 17.長榮(2603):上半年每股盈餘)38.49元,位居貨櫃三雄之冠,盤中103.5元小幅領先萬海股價。 18.正德(2641):上半年稅後淨利年增366.26%,每股盈餘2.47元創新高,股價一度漲至21.45元。 19.力智(6719):上半年每股純益10.93元,預估第三季營收下滑,全年營運降為個位數成長,股價挫逾4.5%。 20.同欣電(6271):上半年賺逾一股本,下午法說會,股價先漲。 21.嘉澤(3533):上半年每股賺27.25元,Q3估維持高水準,早盤一度攻高3%、蓄勢挑戰700元。 22.鴻海(2317):財報亮麗,外資昨日買超2.3萬張,呈現連4買,今早一度攻高113.5元、創下近2個月高點。 23.陽程(3498):7月營收年增近1.5倍,量能激增上攻5%,望向30元。 24.福壽(1219):上半年EPS為1.05元,超越去年每股獲利1元,「賺半年抵一年」,早盤走高突破季線。 25.虹堡(5258):7月營收維持高年增率,外資由賣轉買,啟動攻勢上漲近4%。 26.正基(6546):7月營收連24月年增率正成長,早盤一度跳漲3%,觸及131元及半年線。 27.合晶(6182):太陽能利多發燙,上半年稅後純益年增1.71倍,EPS為1.9元,晨盤帶量上衝,攻克50元、進逼季線。 28.中光電(5371):蘋果新機將上市,供應鏈吃補,激勵股價連四紅,早盤放量揚升2%,續寫波段高。 29.蒙恬(5211):7月營收帶勁,早盤彈漲半根停板,再戰前高22.75元。 30.智易(3596):Q2EPS 1.95元僅寫歷史第六高,衝擊昨日急殺跌停,公司信心喊話Q3展望樂觀,惟買盤不賞臉續挫7%,摔落季線與半年線。
2022年全球經濟愁雲慘霧,疫情、升息、通膨、戰事讓全球股市劇烈震盪,各國想盡辦法救經濟。台灣股市在大幅回檔時,投資人如何布局?《遠見》超前部署,與台灣經濟新報(TEJ)合作,聚焦「轉機」與「取息」兩大題材,篩出下半年A+好股,景氣低谷也能穩穩賺! 真的是「五窮六絕七翻身」?這是描述投資週期起伏的台股俗諺,意味著只要撐過多空消息交錯的股東會及除權息旺季,到了7月份,大致上就會回歸常態。若投資布局得宜,就能坐等豐碩成果。 但,綜觀今年,都已步入下半年了,氣氛仍詭譎,想翻身可不容易。就連見過大風大浪、多次台股轉折的投資人,都摸不著風向。 上半年台股刷新三慘紀錄 回顧今年上半年的台股,才剛刷新史上三大最慘烈紀錄。 第一、台股上半年慘摔3393點,為史上第三大,創1990年後的最慘上半年。第二、遭外資賣超9425億元,不僅為史上最高,也是亞股中最慘烈的,其持股比率已跌破四成。第三、上市市值半年蒸發金額10.1兆元,居歷史之最。 除此之外,以往股民們期待的除息行情也大為失靈。今年6月,聯發科、聯電、長榮等均陷入貼息窘境,外資在此月仍持續賣超台股達1975億元。 除了外資大舉出走,造成台股走弱,尚有美國通膨壓力罩頂,聯準會(Fed)持續強力升息……。 在汽油、食品和房租等民生商品與勞務價格的大漲推升下,美國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再度超乎市場預期,年增率9.1%,創40年新高。而台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3.59%,也創十年來較大漲幅,高於日本、香港及中國。 大多數機構法人預估,美國基準利率至年底將升至3~3.5%,通膨數據可能會在第三季維持40年來高峰,因此台股仍將區間震盪。也難怪,不少理財顧問建議此時宜「保留現金實力」。 富邦金控首席經濟學家羅瑋便警示,股市的資金盛宴已告一段落,薪資及原物料價格上漲壓縮企業獲利成長空間。因此,他提醒下半年應該調整持股比重。 富邦投顧董事長蕭乾祥看法相對樂觀。他指出,指標型企業股價逐漸回到合理區間,台股的股利殖利率僅次於新加坡,而經濟成長率亦僅落後於中國及印度,兼具成長與殖利率優勢,為台股的下檔提供基本面支撐。 蕭乾祥表示,整體來看,雖然今年上市企業獲利成長趨緩,加上Fed縮表市場降溫,因此預估台股加權指數2022下半年本淨比(股價淨值比)區間將落在1.7~2倍之間,換算指數點位為1萬4500~1萬7000點。 國發基金拍板護盤,活水救台股 即便市場瀰漫悲觀的空頭氣氛,但7月12日,國安基金宣布獲授權進場護盤,活水池裡的可動用資金高達5000億元新台幣,隔日即起了提振大盤的功效。但續航力多久?仍待觀察。 另一方面,金管會也祭出護盤兩大措施:一、鼓勵企業實施庫藏股,以提振市場信心;二、7月15日起放寬信用交易抵繳擔保品範圍,藉此降低斷頭潮,減緩大盤賣壓,實施期間則視市況而定。 金管會指出,國內上市櫃公司截至6月底累積營收約20.61兆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1.04%,6月份營收3.74兆元,單月及累計金額均創歷年同期新高。不僅國內上市櫃公司營運表現尚稱穩健,且台股具高殖利率特性,建議投資人關注。 《遠見》觀察,在大盤仍上沖下洗的當下,與其寄望護盤資金,何不重整心態停看聽、逐步建倉,找出體質穩健卻真正被低估的企業,把握在台股裡穩妥賺錢的契機。 因此,《遠見》和台灣經濟新報(TEJ)合作,以「轉機/抗跌」「取息」兩大策略來進行專題企畫,從1700多檔台股中挑出值得下半年逢低布局的類股與A+好股。 首先,來看看台股有哪些轉機與抗跌題材?尤其台灣股民最愛的電子股近期跌深,還有反彈轉機? 擁有多年台股操盤經驗、凱基台灣優選高股息30ETF預定基金經理人施政廷指出,消費支出減緩、企業資本支出下調、經濟衰退雜音尚在,預料股市波動度仍大。 他建議投資人,選股宜尋找具有基本面的跌深股、產業趨勢成長股等;科技股方面不妨從上游轉向電子中下游族群,包括HPC(高效能運算)、網通、車用零組件等。 轉機〉被低估長線價值浮現 「現在是最壞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施政廷強調,放眼國際,台灣的電子產業供應鏈上下游最為完整。 「全世界就只有台灣可以在新竹做完晶圓,在高雄做完封測,在新北做完產品組裝,6~8小時車程內可以完成。」 施政廷認為,在投資價值逐漸浮現時,不要貿然追求短期景氣循環股,而是從過往企業獲利、配息紀錄穩定、股息具競爭力等多重因素考量,才是較佳的打造穩健現金流策略。 保德信高成長基金經理人賴正鴻觀察,國安基金宣布啟動後,台股整體投資信心明顯回溫,不少跌深龍頭股出現彈升走勢,尤其電子指數類股率先站到月線之上。 值得參考的是,過去七次國安基金進場護盤,大多買電子、金融及傳產等權值股,台積電、統一、台塑、台泥、國泰金、兆豐金等。 然而,也有機構法人分析師直接點名,若銀彈有限,不如直押占大盤比重高達27%的「護國神山」台積電,又或者是成交量高、一籃子股票的ETF,較易搭到順風車。 取息〉宜選殖利率高的績優好股 除了個股,做為存股標的首選、有股息護身的ETF,也頗受台股投資人追捧。 今年上半年,台灣市場的高股息ETF受益人數成長逾五成,基金規模成長約33%。這表示,投資人寧可把資金放在一籃子投資標的來分散風險,而非個股。 國泰台灣高股息基金經理人莊雅婷指出,觀察全球各類型股票基金表現,今年高股息及價值型基金相對受資金青睞,資金呈現淨流入。其中,高股息基金今年上半年(截至6月30日)累計回檔不到一成,相對成長股的下挫逾27%,來得相對抗跌。 換句話說,今年台股的下半年布局,肯定要考慮「高殖利率」或「高股息」。但也別只關注過去表現,仍要關注公司基本面及成長前景,以免「賺了股息、賠了價差」。 舉例來說,近年受惠於疫情而業績爆發的橡膠類股,由於今年需求逐漸回歸常軌,加上相關成本壓力大,獲利前景受到挑戰,但殖利率仍傲視群雄。 施政廷指出三點觀察:一、目前台股本益比約11~12倍,已是五年低點;二、今年整體台股企業獲利持平成長約3~5%,足以支撐明年配息;三、未來12個月的現金殖利率領先亞洲各國,達到平均4.8%,可視同有下檔保護的資金池。 六大風險籠罩,投資要長線布局 根據中華信評在7月中旬發表的展望趨勢報告,未來幾季台灣企業整體將面臨以下六大風險: 一、持續上漲的能源、原物料價格及供應鏈受阻導致的通膨壓力。二、全球的量化緊縮政策。三、地緣政治緊張情勢與中國強硬的疫情清零政策立場。四、因疫情再起以致對經濟造成的影響。五、氣候變遷、ESG風險及低碳經濟轉型挑戰。六、日益頻繁的數位化與網路攻擊。 「景氣總是循環,漲價缺料與跌價庫存都是循環的必經過程。如果太執著當下行情,投資可能容易過度樂觀或悲觀!」曾在機構法人研究機構任職的投資專家「股市隱者」建議,此時控管資金、把眼光放長,在預設景氣保守的情況完成全盤沙盤推演,並做好心理準備,投資路才走得長久。 本文作者:廖君雅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8月號434期》)
【時報-台北電】經統計,前個交易日(20220811) 1.外資連續買超五日以上的股票: 亞太電(3682) 潤泰全(2915) 友達(2409) 王道銀行(2897) 新光金(2888) 臺企銀(2834) 三商壽(2867) 康和證(6016) 緯創(3231) 威盛(2388) 中華(2204) 中石化(1314) 遠東新(1402) 永光(1711) 穩懋(3105) 啟碁(6285) 中磊(5388) 律勝(3354) 燿華(2367) 萬泰科(6190) 力致(3483) 全科(3209) 2.連續買超四日的股票: 鴻海(2317) 振曜(6143) 台聚(1304) 明泰(3380) 華通(2313) 建準(2421) 希華(2484) 3.連續買超三日的股票: 晟德(4123) 群創(3481) 宏達電(2498) 誠美材(4960) 金居(8358) 鈊象(3293) 立端(6245) 福邦證(6026) 彩晶(6116) 第一金(2892) 統一實(9907) 台塑(1301) 國喬(1312) 中纖(1718) 中工(2515) 中美晶(5483) 東洋(4105) 金像電(2368) 台燿(6274) 信音(6126) 中環(2323) 立敦(6175) 富旺(6219) 台康生技(6589) 驊訊(6237) 4.連續買超二日的股票: 和碩(4938) 中華電(2412) 寶成(9904) 高技(5439) 富強鑫(6603) 合庫金(5880) 永豐金(2890) 技嘉(2376) 中興電(1513) 愛之味(1217) 力麗(1444) 大成鋼(2027) 廣積(8050) 景碩(3189) 聯合再生(3576) 旭軟(3390) 嘉聯益(6153) 濱川(1569) 和鑫(3049) 信昌電(6173) 長興(1717) 長榮鋼(2211) 5.轉賣為買的股票: 台積電(2330) 華碩(2357) 富邦金(2881) 元大金(2885) 宏碁(2353) 中鋼(2002) 潤泰新(9945) 台泥(1101) 亞泥(1102) 聯電(2303) 新普(6121) 日月光投控(3711) 昇陽半導體(8028) 世芯-KY(3661) 漢磊(3707) 聯詠(3034) 華南金(2880) 玉山金(2884) 宏遠證(6015) 仁寶(2324) 金寶(2312) 英業達(2356) 宏捷科(8086) 東元(1504) 矽格(6257) 旺宏(2337) 同致(3552) 台化(1326) 台勝科(3532) 儒鴻(1476) 燁輝(2023) 頎邦(6147) 茂迪(6244) 智原(3035) 群聯(8299) 世界(5347) 南亞科(2408) 榮剛(5009) 華邦電(2344) 環球晶(6488) 安瑞-KY(3664) 昇達科(3491) 德宏(5475) 欣興(3037) 久威(6114) 常珵(8097) 宣德(5457) 廣運(6125) 台亞(2340) 能率網通(8071) 萬潤(6187) 奇鋐(3017) 協禧(3071) 威健(3033) 燁興(2007) 撼訊(6150) 惠特(6706) 連宇(2482) 胡連(6279) 虹堡(5258) 6.買超前20名: 金融股: 臺企銀(2834) 新光金(2888) 華南金(2880) 永豐金(2890) 電子股: 友達(2409) 聯電(2303) 群創(3481) 鴻海(2317) 旺宏(2337) 台積電(2330) 日月光投控(3711) 緯創(3231) 中華電(2412) 彩晶(6116) 宏達電(2498) 傳產股: 中鋼(2002) 統一實(9907) 台泥(1101) 中興電(1513) 遠東新(1402)
【時報-台北電】台塑(1301)111年上半年累計營收1449億2813.6萬元,營業毛利369億6001.9萬元,營業利益286億2644.9萬元,稅前淨利450億3457.2萬元,本期淨利377億7574.9萬元,歸屬於母公司業主淨利377億7574.9萬元,基本每股盈餘5.93元。(編輯:詹忻瑜)
PLATTS報導,伴隨廠商相繼減產救市、石化持穩去化,遠東區五大泛用樹脂現貨行情浮現築底反彈跡象,PVC在連二週持平後,最新報價反彈10美元,每噸910美元;HDPE持平;LDPE、LLDPE、ABS、PS報價跌幅趨緩,小跌10~20美元。至於EVA續跌75美元,每噸2,308美元。 分析師指出,PVC止跌回穩,PTA、SM也小漲走堅;相對當前石化上游原料乙烯、丙烯趨緩,廠商利差萎縮壓力改善。台塑(1301)、華夏(1305)、聯成(1313)及台化(1326)、國喬(1312)營運加分。 台聚(1304)因部分產線7月中下旬故障、尚未復工,且EVA近期市況轉淡,7月營收表現降溫。台聚評估該廠預估停工期約一個月,月營收比重約14%,目前暫以既有庫存支應,後續待提交復工計畫至政府單位審議後方能復工。 分析師認為,第三季EVA市況偏淡,目前主靠大陸太陽能需求支撐,第四季觀察政策推動能否助力回升。此外,大陸古雷石化因EVA工廠投產時間延後至明年第一季,30%(約24萬噸)乙烯產量難以去化;加上EG、PP、SM供過於求,輕油裂解業務仍處虧損,也將壓抑台聚獲利表現。 在亞洲供應商開工率偏低及韓國S-Oil事故,限縮亞洲供應量,加上原料輕油價格價格回穩後,支撐苯、PX報價止穩回升;在苯、PX及SM等產品價格波動趨緩走堅下,台化營運承壓稍有舒緩。 此外,今年聚烯烴海外上半年新產投放力度相對較弱,PE有Lotte的110萬噸裝置投產,PP有韓國現代50萬噸和阿聯酋48萬噸裝置投產。下半年預計約320萬噸PE產能待投放,惟第三季檢修相對集中,且因市況不佳,廠商降載明顯,有助醞釀築底。
【時報-台北電】經統計,前個交易日(20220810) 1.外資連續買超五日以上的股票: 亞太電(3682) 友達(2409) 華星光(4979) 臺企銀(2834) 康和證(6016) 威盛(2388) 穩懋(3105) 啟碁(6285) 中磊(5388) 訊舟(3047) 元山(6275) 2.連續買超四日的股票: 潤泰全(2915) 王道銀行(2897) 新光金(2888) 三商壽(2867) 緯創(3231) 中華(2204) 中石化(1314) 遠東新(1402) 永光(1711) 大亞(1609) 擎亞(8096) 律勝(3354) 燿華(2367) 萬泰科(6190) 英濟(3294) 立碁(8111) 力致(3483) 順達(3211) 系統電(5309) 全科(3209) 3.連續買超三日的股票: 鴻海(2317) 振曜(6143) 台聚(1304) 亞聚(1308) 明泰(3380) 中裕(4147) 泰鼎-KY(4927) 致伸(4915) 智易(3596) 精星(8183) 華通(2313) 岳豐(6220) 光洋科(1785) 建準(2421) 希華(2484) 台半(5425) 4.連續買超二日的股票: 晟德(4123) 群創(3481) 宏達電(2498) 誠美材(4960) 金居(8358) 鈊象(3293) 立端(6245) 精確(3162) 中美實(4702) 福邦證(6026) 彩晶(6116) 第一金(2892) 云辰(2390) 統一實(9907) 台塑(1301) 國喬(1312) 中纖(1718) 益航(2601) 中工(2515) 中美晶(5483) 東洋(4105) 浩鑫(2405) 金像電(2368) 台燿(6274) 泰詠(6266) 信音(6126) 良維(6290) 中光電(5371) 久正(6167) 中環(2323) 九豪(6127) 立敦(6175) 越峰(8121) 杭特(3297) 富旺(6219) 台康生技(6589) 驊訊(6237) 聚和(6509) 健喬(4114) 5.轉賣為買的股票: 康普(4739) 創惟(6104) 永豐金(2890) 技嘉(2376) 中興電(1513) 華航(2610) 長榮航(2618) 大成鋼(2027) 廣積(8050) 合晶(6182) 仲琦(2419) 精材(3374) 合勤控(3704) 華盈(3520) 旭軟(3390) 嘉聯益(6153) 台達電(2308) 濱川(1569) 松上(6156) 光鼎(6226) 國碩(2406) 廣明(6188) 致振(3466) 安碁(6174) 美琪瑪(4721) 位速(3508) 新盛力(4931) 耿鼎(1524) 6.買超前20名: 金融股: 永豐金(2890) 新光金(2888) 合庫金(5880) 三商壽(2867) 電子股: 群創(3481) 訊舟(3047) 友達(2409) 鴻海(2317) 金像電(2368) 華通(2313) 啟碁(6285) 致伸(4915) 嘉聯益(6153) 傳產股: 統一實(9907) 耿鼎(1524) 中興電(1513) 中石化(1314) 華航(2610) 台聚(1304) 健喬(4114)
台塑 (1301)公告擬處分雲林縣麥寮鄉六輕段117地號1筆閒置土地,出售對象為台塑持股29.06%之轉投資公司台塑勝高科技,交易總額為7.92億元,預計處分利益3.46億元。 台塑第三季受制終端需求萎縮,石化產品訂單減少,加上第三季有18個廠配合歲修,比第二季5個廠增加,預期開工率從第二季91%降至79%;在價、量齊跌情況下,第三季營收動能受阻趨緩,惟有62億元現金股利、土地資產出售利益挹注,稍彌補本業利益下滑。 台塑表示,疫情期間因港口封鎖,貨櫃短缺且海運費飆漲,供應鏈中斷問題持續惡化,大型賣場提高庫存因應。儘管隨著疫情趨緩,港口壅塞情形緩解,且貨櫃供應量增加,海運費走跌(高雄到美國洛杉磯運費,由年初480美元/噸下跌至目前325美元/噸,跌幅32%),物流明顯改善,但近期高通膨導致終端需求大幅萎縮,引發產業供應鏈進入庫存調整期,下游加工廠訂單減少,石化產品市場面臨終端產品「消費趨緩、去化庫存」壓力,不利產品銷售。 影響所及,第三季原為聖誕節裝飾用PVC、天然氣管、包裝用HDPE、農膜用LLDPE、飲料杯及水杯用PP、塗料及膠帶用AE等石化產品傳統需求旺季,但因全球通膨高漲,民眾生活支出較以往增加20%以上,品牌產品或非必需品購買力降低,影響終端需求減少,客戶購料轉趨保守,石化景氣恐旺季不旺。
台塑企業表示,配合國際金融穩定委員會成立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TCFD)建議指引,台塑(1301)、南亞(1303)、台化(1326)、台塑化(6505)、南亞科(2408)、南電(8046)、台塑勝高(3532)、福懋(1434)及福懋科(8131)9家上市公司已於2021年登錄支持TCFD倡議,並於2022年初次發行個別公司的TCFD報告書。 台塑企業強調,除獨立發布TCFD報告書之外,企業多年來已持續參與CDP(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國際碳揭露計畫)的氣候變遷問卷評鑑,在2021年公布的結果中,南亞科榮獲「領導級A」的優異成績,台塑、南亞、台化、台塑化、南電及福懋6家上市公司也獲得「領導級A-」佳績,顯見各公司推動永續發展努力已獲致良好成效,並獲國際權威機構肯定。 台塑企業指出,參照TCFD建議指引,闡述公司監督推動永續之治理組織,及鑑別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據以訂定因應策略與風險管理機制,並設立減碳目標及衡量指標,以減緩對公司業務及財務的影響,提升因應氣候變遷的韌性。 以台塑、南亞、台化、台塑化等石化及塑膠相關產業公司之TCFD報告書為例。在治理方面,公司於董事會轄下設置「永續發展委員會」,監督公司落實推動因應氣候變遷等永續事項。 其次,在策略與風險管理方面,經評估政府徵收碳費政策為公司面對的重大風險,相對地,開發節能減碳製程及低碳產品則為公司的發展機會。因此,除持續推動節能節水、循環經濟、導入AI技術優化製程及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外,也同步推動各項減碳措施,包括:改置燃氣鍋爐,導入生質原物料、廢棄物衍生燃料等低碳技術,並建置太陽能、水力發電及風電等再生能源,同時進行碳捕捉封存利用及氫能等技術研究。 另外,因應全球減碳趨勢及市場客戶提高低碳產品需求,各公司早已積極研發回收再利用的低碳綠色產品,並開發綠電設備材料等新市場,提前布署各項發展契機,朝低碳經濟轉型前進。 在目標與指標方面,各公司也均訂定短期(2025年)及中期(2030年)的減碳目標,並設定再生能源、回收再利用及再生料產品銷售等指標比例,長期係以2050年達到碳中和為願景。
國際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TCFD)建議指引,為全球最廣泛使用之氣候議題揭露準則,台塑、南亞、台化、台塑化、南亞科、南亞電路板、台塑勝高、福懋興業及福懋科技9家上市公司,於2021年登錄支持TCFD倡議,並於今年首次發行個別公司的TCFD報告書。 TCFD報告指引,建議公司依治理、策略、風險管理、目標與指標等四大構面,據以揭露因應氣候變遷的相關資訊。 台塑集團9家上巿公司,參照TCFD建議指引,闡述公司監督推動永續治理組織,及鑑別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據以訂定因應策略與風險管理機制,並設立減碳目標及衡量指標,以減緩對公司業務及財務的影響,提升因應氣候變遷的韌性。 以台塑、南亞、台化、台塑化等石化及塑膠相關產業公司TCFD報告書為例,其四大構面的重點內容為例: 首先,在治理方面,公司於董事會轄下設置「永續發展委員會」,監督公司落實推動因應氣候變遷等永續事項。 其次,在策略與風險管理方面,經評估政府徵收碳費政策為公司面對的重大風險,相對地,開發節能減碳製程及低碳產品則為公司的發展機會。因此,除持續推動節能節水、循環經濟、導入AI技術優化製程及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外,也同步推動各項減碳措施,包括:改置燃氣鍋爐,導入生質原物料、廢棄物衍生燃料等低碳技術,並建置太陽能、水力發電及風電等再生能源,同時進行碳捕捉封存利用及氫能等技術研究。 另外,為因應全球減碳趨勢,以及市場客戶提高低碳產品之需求,各公司早已積極研發回收再利用的低碳綠色產品,並開發綠電設備材料等新市場,提前布署各項發展契機,朝低碳經濟轉型前進。 在目標與指標方面,上述各公司均訂定短期(2025年)及中期(2030年)的減碳目標,並設定再生能源、回收再利用及再生料產品銷售等指標比例,長期係以2050年達到碳中和為願景。
全球通膨高漲及產業鏈庫存調整,拖累塑化報價隨終端需求放緩全面走弱,台塑四寶7月合計營收1,557.36億元,月減14%,但較去年同期成長8.8%。不過,受惠上半年石化行情持穩支撐,台塑四寶前七月營收合計1.125兆元,年增21.7%。 台塑受制歐美持續升息,各國陸續跟進,引發全球房地產、家電及電子等產業景氣疲弱、終端消費需求低迷,拖累石化產品市場行情,7月各產品價格都比6月下跌,幅度介於5~10%。而因7月部分歲修計畫,開工率降低,加上客戶購料保守,需求持續萎縮,營收年月雙減10.8%、16.7%。 南亞7月電路板需求良好,惟環氧樹脂反映原料成本調降售價、聚酯產品因美國國慶交運量減少,加上EG隨虧損持續減產,且BPA價量下修,整體營收比預估持平表現落後,月減13%、年衰退24%。 台化表示,因為市場對總體經濟信心不足,消費力道減弱,下游需求緊縮,客戶採購觀望,影響產品行情走跌,SM、酚酮、PS、ABS、PP、PTA合計影響31.5億元,加上煤價高漲,降低發電機組運轉時數,7月營收月減14.3%。 不過,ARO-2去年安排定檢,今年產銷正常,PX售量及萃餘油回售台塑化增加,且苯原料減少自用,增加外售,7月營收比去年同期增長3.3%。 台塑化指出,受惠油價高檔,7月營收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42.3%,不過,與前個月相比油價有回落,煉油業績月減12.2%,石化事業也因中短期需求下滑,旗下第二套輕油裂解廠隨石化下游需求疲弱停車降量,7月乙烯產能利用率降至61%(去年7月產能利用率88%),業績月減23.3%,導致7月營收月減13.4%。
全球通膨居高不下,各國陸續升息對抗高通膨,消費者購買力減弱,加上全球疫情反覆,衝擊石化行情價量疲軟,油品煉油價差也從歷史高檔大幅拉回整理,台塑四寶預期第三季營收恐較第二季走弱下滑,營運謹慎因應。 台塑化認為,部分利比亞油田開始復工,利比亞原油出口從每日40萬桶恢復至100萬桶,且全球煉廠逐漸進入檢修期,原油需求減少,加上產油國供給持續增加,將使原油庫存逐步建立,預期8月油價維持弱勢,但下旬大西洋颶風可能增加,提供油價下檔有所支撐。 台塑董事長林健男表示,雖然俄羅斯宣布減少對歐洲天然氣供應,歐洲石化同業因能源成本高漲,面臨減產壓力,預期進入冬季將更加嚴重,有利亞洲石化業者銷售。不過,高通膨導致終端需求大幅萎縮,石化市場面臨終端產品「消費趨緩、去化庫存」壓力,第三季石化景氣恐旺季不旺。在價、量齊跌情況下,第三季營收趨緩,惟有62億元現金股利挹注,稍彌補本業利益下滑。 南亞董事長吳嘉昭指出,8月預計有伺服器及車用載板訂單支撐,電子材料及載板營運動能略增,營收將較7月略增,雖然電子材料/產品因第二季大陸封城,影響交運,基期較低及高階材料需求支撐下,營收略增,但部份化工產品價格已觸及成本線,將視市況實施減停產因應,聚酯產品也因美國消費動能減弱,服飾品牌進入季節交替淡季,預計第三季營收略減。 台化預估8月營收將比7月下修,但因市場稍微回溫,銷量或可小增,第三季營收仍維持量、價皆比第二季下滑看法。 台化董事長洪福源說,市場近日有些轉折,下游心態略為修正,聚酯纖維終端客戶進行一定程度備貨,產銷率轉好,塑料業者虧損已減產因應,低價促使下游少量開始備貨,市況也稍見築底曙光。 台塑化總經理曹明認為,近期歐洲煉廠事故頻傳,且9月為歐洲煉廠密集檢修期,柴油供給依然緊張;汽油價差逐漸下跌,9月起亞洲煉廠進入密集檢修期,或可支撐汽油價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