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莊丙農台北報導】元大金(2885)旗下元大證金獲中華信評授予長期發行體信用評等為「twAA 」,短期發行體信用評等為「twA-1+」,評等展望「穩定」,在資本與獲利水準面,擁有強健的資本水準及穩定的資產品質,加上國內融資業務表現優異,彰顯金控資源共享充分發揮綜效。 元大證金表示,近年來國人存股風潮搭配除權息行情,投資標的多以高息低波、耐震且具成長型的股票為主,以訴求一籃子投資的ETF最為小資族青睞。存股同時搭配股票借貸活化資產,亦為投資人靈活變現的理財顯學。 元大證金的「股票金好借」App提供借款低利率優惠,此外,線上開戶免下載App,運用OCR光學字元辨識技術,資料自動帶入快速完成開戶,方便長期投資活化股票資產再運用的投資人。
3家純網銀之一的將來銀行,中華信評針對該公司的資本水準定期評估,29日宣布,從先前的「非常強」等級調整為「強」等級,並預計未來2至3年內,將來銀行會因業務大幅成長而逐漸增加初始資本的耗用。 將來銀行自中華信評授予的長、短期發行體信用評等「twA+」、「twA- 1」,29日獲得確認。中華信評分析,將來銀行2022年12月時的RAC(銀行風險調整後資本)比有非常高的 48.9%,因為當時剛開始營運、規模尚小。 中華信評在納入該行營運初期的高資產成長與營運損失,以及2023年預計彌補帳上累積虧損的現金增資等等因素,預測將來銀行2025年RAC比將逐漸下降至15%以下的水準,即中華信評定義之非常強等級資本水準的門檻下限。因此,將該行資本與獲利水準的評估結果,從非常強等級調降至強等級。 值得注意的是,業務規模擴增、來自主要股東的潛在資源共享,中華信評認為,應有助於純網銀在市場波動時維持業務穩定性。而中華電信正是將來銀行的最大股東,且以將來銀行在中華電信集團中具策略重要性的評估結果來看,獲得集團支持的可能性相當高。
疫情解封、兩岸恢復正常航班,航空客運需求大增,華航信評機構中華信評指出,自去年12月以來,航空客運需求的復甦速度持續快於中華信評的預期,最新估測華航2023年的客運收益率將介於新台幣2.7元至3.0元的較高水準,優於中華信評先前預測的2.3元至2.6元間。 中華信評分析師董瑾據此分析,將華航今年的航空客運部門營收預測,上調至880億元至940億元之間,即2019年水準的80%至84%。 信評機構評估航運業者的信用指標之一,奠基於客運收益公里數(revenue passenger kilometer,簡稱 RPK),進而估算客運收益率。這些估測和外資看股價的標準或有不同,近日外資大賣華航,而中華信評估測的信用指標實際上逆勢走升。 中華信評指出,航空客運需求的反彈力道遠較預期水準更為強勁,先前擔憂的航空貨運需求衰退影響,可望因此大幅抵銷,且中華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華航:twBBB+/穩定/twA-2)的發行體信用評等亦可因此維持在目前的水準。中華信評授與華航長期信評twBBB+,屬投資級優等等級。 華航2023年1月、2月的客運收益公里數RPK,中華信評估算,已分別恢復至2019年1月與2月的63%與72%,中華信評先前的預測為約恢復至50%,即是來自於更為強勁的旅客需求所帶動。 中華信評目前預測,2023 年華航的 RPK 將介於 2019 年水準的63%至67%,高於中華信評先前預估的56%至60%。中華信評亦預測,2023年華航的客運收益率將介於新台幣2.7元至3.0元的較高水準,優於中華信評先前預測的2.3元至2.6元。 不過,中華信評提醒,今年1月、2月的航空貨運需求下滑速度亦較快,且貨運收益噸公里數在這兩個月分別較前一年同期下滑34.5%與20.7%。在全球貿易衰退且供應鏈於疫情控管措施鬆綁後恢復正常的情況下,航空貨運運價費率的下跌速度亦同步加快。中華信評現在預測,2023年華航的貨運 收益噸公里數將下滑17%至21%,而中華信評先前的預測是下滑10%至14%。 與此同時,今年年航空貨運運價費率可能會進一步下跌38%至42%,跌幅高於中華信評先前預期的30%至33%。因此,今年華航的貨運營收恐下滑48%至54%。儘管如此,董瑾表示,前述的營收表現仍較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的營收水準高出15%至30%。
疫情解封、邊境管制放寬,餐飲旅遊業受益最大,中華信評23日指出,受評公司台灣高鐵公司今年的營收應該會受到刺激,具有大幅的成長空間,該公司的評等緩衝空間將因此維持充裕。 中華信評分析師洪維成指出,由於台灣放寬對外國旅客的邊境管制,加上國內交通運載量穩步復甦,估計台灣高鐵今年的客運量應可回升至6,500萬人次,大約是疫情前的水準。 防疫措施是台灣高鐵營運的最大限制,2022年下半年逐步解封下,旅客人數強勁成長,帶動2022年全年客運量增加24.6%,達到5,400萬人次,亦抵銷同年4月至5月時,旅客人數因疫情爆發而暫時減少的負面影響。今年1月的客運量,恢復速度更快,單月達到609萬人次,較去年同期成長46.8%。 台灣高鐵獲得中華信評授與的信用評等,長、短期分別為twAAA、twA-1,評等展望「穩定」。 中華信評目前預期,台灣高鐵今年營收將成長26%至30%,然因該公司本身的固定成本較高,該公司EBITDA利潤率仍將會維持在69%至71%之間。洪維成估測,台灣高鐵今年來自本業的現金流量對借款比可能會反彈回升至10%~12%,遠高於中華信評6%的評等下調觸發門檻,而到2024年底,時前述比率很有可能提升至11%~13%的水準。
受去年全球升息循環影響,國內公司債市場發行水位第四季降到低谷,全年發行量年減將近3.5成,中華信評估計,近期已開始有企業端舉手詢問行情,若是央行利率政策在第二季確定方向,將是公司債發行回溫的指標,尤其企業考量銀行融資利息居高的現在,發行新台幣計價的公司債,仍是台灣企業籌資的最主要方式。 公司債發行在過往低利時代從未以利率為考量,特別是台債市場利率更遠較外幣便宜。官方統計的台灣公司債發行,每年約7,000億元至8,000億元、整體餘額約在3兆元之譜,2021年發行總額7,237億元已屬偏低。中華信評副總經理王張財指出,去年3月起,美國均處於升息循環進程,直接影響到公司債投資端意願,台灣全年發行4,730億元、年減34%,遠低於歷年發債平均值。 中華信評公布的57家企業評等中,共42家為上市企業、約78%,其中發債家數為35家,比例達83%;受評企業近三年共40家發行無擔保公司債、無擔保商業本票31家,未透過信用評等進行籌資企業有6家。
企業資金及中實戶資金停泊的貨幣市場基金,據中華信評統計,去年12月出現資金部位回升,一是因為去年升息,帶給基金平均收益率逐漸提高,二是機構投資人增加申購,避開今年上半年市場不確定性,估計今年整體基金規模應可溫和成長,突破關鍵水線8,000億元,為近二年首見成長。 貨幣市場基金並不屬於零售基金類型,以固定收益為主流,過去會被視為台股資金流量的蹺蹺板,近二年受到經濟情勢、利率條件改變,整體市場呈現不同的現象。中華信評主要追蹤基金的信用品質,經常放大觀察資金池的緩衝空間要素。 中華信評資產證券化暨基金評等部分析師施佳吟指出,由於機構投資人的申購或贖回通常波動較大,更多的流動性準備可以使基金擁有較大的緩衝空間,以因應機構投資人贖回造成的潛在衝擊,並有助於基金維持其投資組合的信用品質。 每年2月中華信評對貨幣市場基金的年度檢視,由於2020、2021年市場游資四溢,台灣貨幣市場基金市場的資金規模大增,2021年2月時資金水位最高至1,100億元,但平均收益率仍低於其他性質類似的短期投資工具,導致當國際市場傳出利率循環將啟動的訊息,加上股市資本利得較高,資金水位快速退潮。 統計顯示,至去年6月貨幣市場基金的市場資金規模跌破8,000億元,部份基金必須由管理團隊努力維持信用品質,翻轉的全球利率走勢,也考驗基金經理人的風險管理,投資策略必須相當審慎,否則就有信用評等被調降的壓力。 中華信評指出,去年下半年經濟景氣丕變,基金投資難度加大,法人投資者要求的投報率又有所核規,基金經理人多退出投資部位,提高基金流動性準備以因應潛在的基金贖回;所幸國內嚴格的基金投資法規,防止基金經理人採取風險過高的投資決策,因此今年台灣受評的固定收益基金的展望仍維持穩定。 去年第三季是貨幣市場基金規模水位近年最低的時候,約在7,500億元。中華信評觀察,去年12月已回升至7,900億元,估計今年第一季可望重回8,000億元。
全球貨櫃海運運價自去年高峰以來大幅下滑,亞洲至美國的40呎櫃即期航運費率崩潰逾80%,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跌破千點大關,回到疫情前水準。國內信評機構中華信評表示,萬海(2615)面臨海運運價費率新環境,將靠淨現金部位創造公司財務結構上的緩衝空間。 中華信評報告指出,儘管運價費率下跌,且萬海航運用於更換新船與產能擴充的資本支出增加,中華信評對萬海航運的基本情境假設,仍為該公司未來兩年將維持淨現金部位的看法提供支持。中華信評預期,該公司2023年的綜合運價費率將從2022年初的歷史新高下跌約50%,並於2024 年進一步下跌5%至 10%。 中華信評提醒,萬海航運目前仍可維持淨現金部位;假設綜合運價費率一旦驟跌90%以上、無法轉嫁至少60%的增加成本,其來自本業的現金流量將轉為負數,也將導致該公司產生淨借款部位。 不過,由於萬海航運側重獲利及有效率的產能管理,因此中華信評認為,前述壓力情境發生的可能性較低。此外,新船的加入亦將有助於提升萬海航運的營運效率,並可為該公司未來一至二年的獲利能力提供部分支撐。 由於過去2年貨櫃海運景氣大好,航商獲利豐厚,累積相當可觀的現金部位。此次中華信評報告評估的萬海,去年第3季財報帳上現金及約當現金高達1890億元;長榮(2603)更高達3918億元;陽明(2609)則為1819億元。3家貨櫃公司現金合計將近8千億,傲視台灣產業。 航運業者表示,今年產業面臨3大挑戰,全球海運市場黑天鵝滿天飛,全球貨櫃輪運價已到「破盤價」,全球貿易疲弱、運價崩跌、新船激增,對於市場回升的時間點,第1季看淡,最快要第2季才有望看到曙光。今天早盤貨櫃3雄股價跌幅都在2%以上,續創波段低點。 ※免責聲明:文中所提之個股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
即時反映全球集裝箱市場運價的波羅的海指數(FBX)顯示,全球貨櫃航運即期費率自2022年9月高峰以來顯著下滑,亞洲至美國的40呎櫃即期航運費率崩潰逾80%,國內大型航運業者之信評機構中華信評預期,中華信評評估業者之一的萬海航運,以壓力情境來假設,綜合運價費率將從2022年的高點下跌約80%,將回跌至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的水準。 面臨如此遽幅的跌價,中華信用表示,萬海航運面臨的海運運價費率新環境,將靠淨現金部位創造公司財務結構上的緩衝空間。 萬海航運的長、短期信用評等為twA、twA-1,信評展望「穩定」,在新冠疫情期間因飆升的實體產品需求及海運壅塞,使得運價費率創下歷史新高,公司方在兩年期間累積較高的現金部位。中華信評認為,增加的現金部位大幅提升了萬海航運的資本結構,使其得以免於受到未來幾季運價費率進一步下跌的影響。 中華信評提醒,萬海航運目前仍可維持淨現金部位;假設綜合運價費率一旦驟跌90%以上、無法轉嫁至少60%的增加成本,其來自本業的現金流量將轉為負數,也將導致該公司產生淨借款部位。 中華信評預判, 萬海航運2023年的綜合運價費率將從2022年初的歷史新高下跌約50%,且將於2024年進一步下跌5%至10%。由於與遠洋航線相比,亞洲區間航線的供需狀況較為平衡,因此萬海航運在亞洲區間航線的運價費率下降幅度應會較小。 同時,中華信評假設,2023年的燃油成本將從2022年時的每噸680美元至720美元,下降至每噸580美元至620美元,對於航運業的成本支出能有些助益。 不過,長期市場景氣下挫或來自大型同業的激烈競爭,將導致萬海航運獲利能力持續疲弱,公司的信用評等可能會面臨壓力。
中華信評估測2023年台灣金融業信用展望,受到2022年保險業情況不斷影響,金控公司2023年要穩住獲利和資產品質,旗下銀行將扮演重要角色,一則獲利能力將與2022年持平,稅前平均資產報酬率穩定在0.6%,而美、台升息效果將帶給銀行的淨利差將持續升高。 綜整中華信評金融評等團隊對於金控業旗下各類子公司的信用表現,2022年保險業當中的壽險,淨值對資產比跌至-6%,主因是帳上股東基金受到股市波動影響;產險則因巨額賠付,股東權益報酬率出現負40%,均歷史記錄;證券業亦因股市不佳,2022年上半年資產報酬率 (ROA)由2021年的4.5%大幅衰退至1%至1.5%,2023年面對不確定全球經濟態勢,難以展望。 中華信評於今年中期估測銀行業2022年稅前平均資產報酬率約0.58%,並認為在台灣GDP成長放緩下,以及防疫紓困貸款方案及其他振興措施逐漸退場,2022年銀行放款年成長減緩至5%。及至12月中旬回顧全年,「大方向就是『穩定』」,中華信評金融服務評等部首席分析師謝雅媖說,此趨勢也將延續到2023年。 評估銀行業2023年的信用趨勢為「穩定」,謝雅媖表示,由於景氣疲弱,銀行吸收可能增加的不良放款,將導致信用成本上升,使得升息帶給銀行淨利差的正面影響將遭到抵銷,惟放款年成長估測約4.5%,因此預估2023 年銀行業的獲利能力應會持平。至於銀行業的資本水準,在監管單位管理嚴謹下,第一類資本比穩定在12%上下,應可為該年潛在的經濟動盪提供緩衝空間。
標準普爾全球評級台灣子公司中華信評公布最新經濟預測報告,將2022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下調至為2.5%,2023年為1.5%,都是主要機構最低預估值,且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2022年為3.1%,2023年為2.6%,是主要機構最高,因此推測央行2023年可能會繼續升息。 中華信評「2023年台灣信用展望」中針對總體經濟情勢及來年展望,標普估測,2023年美國經濟可能略萎縮呈現負成長,歐元區可能零成長。台灣2022年經濟成長率維持「不保3」,2023年更將明顯放緩且「不保2」。 台灣通膨率2022年上調至3.1%,2023年為2.6%,都是主要機構最高。中華信評預期,央行有極大可能在2023年繼續升息,以減少與其它市場的利差,但為同時顧及經濟放緩,升息幅度和頻率將較2022年緩慢。 中華信評金融服務評等部首席分析師謝雅媖就台灣經濟展望分析,受到全球需求下滑的影響,將為台灣主要出口產業帶來壓力,2023年台灣經濟成長速度也受影響而趨緩,其中台灣的半導體業在這波經濟衰退中首當其衝,至於來自外部需求下滑的壓力,也可能顯著衝擊非科技業,特別是大宗商品及消費品相關產業。 謝雅媖指出,2023年台灣的經濟情勢應以「溫和成長」來形容,觀察防疫解封和邊境開放,帶給國內消費與旅遊活動逐漸復甦至正常水平,同時也可望帶動出口服務業的成長,如航運業的客運量也從谷底大幅走升,未來幾季台灣經濟成長應能維持。 中華信評強調,這次全球經濟放緩程度超出預期,加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影響貿易與金融流動,較高的借款成本影響企業營運,且轉嫁成本困難影響利潤率,尤其疫情反覆影響經濟復甦,還有自然災害對能源與糧食供給形成威脅,來自網路攻擊與數位化的威脅升高等。 影響所及,將造成供應鏈中斷、通膨壓力、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及緊縮貨幣政策等,即總體經濟不確定因素仍在,直接影響企業在未來幾季的資本支出計畫。
受到耐吉、聯邦快遞最新財報激勵,美股全收高,道瓊更漲超過500點;歷經近三年防疫,大陸自明年1月3日起入境變「0+3」,即只需3天家居監察,不必再集中隔離,等同迎接全面開放;標普旗下中華信評預測,台灣明年經濟成長「不保2」,估1.5%是主要機構最低預估值;悠遊卡申請登錄興櫃,最快明年1月3日掛牌買賣;明年車價漲定了,激出年終買氣大爆發,12月接單超標5成。以下為今(22)日財經懶人包: ▲耐吉財報猛 道瓊噴526點 美國3大指數悉數走高,主要是受到耐吉以及聯邦快遞最新財報激勵所致。道瓊上漲超過500點,不過,目前離美股2022年封關日只剩下不到幾個交易日,外界預估今年年線應該會收黑,打破過去3年都長紅的紀錄,且會創下2008年,也就是全球金融海嘯以來最差的一年。根據統計,道瓊今年迄今已跌8.15%,本月至今下跌3.51%。至於標普500則分別下跌18.63%以及4.94%。那斯達克更慘,今年已重挫31.55%,在12月也已跌6.62%。 ▲2023/1/3起 入境大陸0+3免隔離 歷經近三年嚴密防疫,大陸可望全面邊境解封。繼推出優化20條、「新十條」放寬防疫措施後,港媒21日披露,大陸自明年1月3日起,將不再採取境外入境前往隔離設施隔離的措施,原本的「5+3」將優化為「0+3」,等同迎接全面開放。 ▲標普:台明年經濟成長估僅1.5% 標準普爾全球評級台灣子公司中華信評公布最新經濟預測報告,將2022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下調至為2.5%,2023年為1.5%,都是主要機構最低預估值,且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2022年為3.1%,2023年為2.6%,是主要機構最高,因此推測央行2023年可能會繼續升息。 ▲悠遊卡跑第一 登錄興櫃在望 國內電子票證(現稱儲值卡)業者首發!台北市政府及北捷轉投資的悠遊卡公司21日正式送件申請登錄興櫃一般板,櫃買中心表示,若登錄作業順利,可望在明年首個營業日(1月3日)掛牌買賣。 ▲車市熱 12月接單超標5成 挑戰4.2萬輛、全年最優 年終車市熱,車商預告新年度車價調漲,有效激出買氣,加上明年農曆年提前,元月傳統旺季購車需求提前爆發,車商成交率飆高,推升12月新車接單量高出目標5成,預期訂單將外溢至明年。車商推估,12月受惠於旺季效益提前,及特斯拉等進口車商集中交車、衝高單月業績策略運作下,12月車市規模將衝上今年度最高的4.2萬輛。
歷經黑天鵝漫天飛舞的一年,標準普爾全球評級的台灣子公司中華信評,將於21日公布「2023年台灣信用展望」,主要主題包括:2023年台灣企業與金融業面臨的主要信用風險,台灣受評企業的信用展望等。除對投資人提供產業風險說明,也是法人機構、基金經理人的新年度布局的重要諮詢參考來源。 由於今年資本市場激烈震盪,歐美央行暴力升息,股債市大翻轉重傷金融業自營部位;而台灣科技製造業亦在歐美大通膨、終端需求疲弱下,發生棘手的庫存壓力;風光2年的航運業攬貨業務急縮,還有防疫險賠付造成的產險公司「全數吐出」歷年獲利,各類產業、種種情境大不同於往年,中華信評此次新年展望釋出的任何說法,都相當重要。 全球三大信評業在台灣,目前以中華信評最大、最在地,除針對個別發行人所做的財務信用評等報告,亦會在年底或年初、年中,公布兩次台灣市場的整體信用展望,說明總體風險、各產業面的財務體質,可以綜覽市場的變化與未來趨勢。 中華信評表示,此次發布會將由中華信評評等分析師,深入剖析中華信評受評客戶,包括銀行、證券、產壽險業、企業、與資產證券化暨基金等所處的產業,在2023年的信用展望趨勢。會中討論的主題包括:2023年信用展望與台灣企業與金融業面臨的主要信用風險,台灣受評企業的信用展望,台灣受評金融服務業的信用展望,台灣受評資產證券化暨固定收益基金的信用展望等。 以產險業為例,在金管會法規要求下,在台灣市場營運的產險公司都需接受信評機構的信用評等,由中華信評、惠譽信評台灣分公司分別負責。今年台灣產險業在防疫險大賠錢衝擊下,評等機構對於台灣產險業者的信評調整,今年也創下紀錄,單以中華信評今年內累計的評等調整初估就有26個,近乎去年全年12個調整的2倍半,且去年普遍都是評等調升,今年主要是評等展望轉為負向、或被降評信用等級,甚至還有業者因被降評而主動放棄評等,如和泰產險,僅有國泰產、富邦產因母公司的挹注與支撐,得以穩住原有的信用評等及其評等展望,皆創下新紀錄。 另一部分,是今年來受美國聯準會(Fed)升息循環拉動,全球融資利率逐季走高,上半年期間就湧現大量發債需求,特別是科技製造業,單台積電(twAAA/穩定/twA-1+)為調節今年的資本支出約400億美元,以及美、日投資設廠的新增資金支山等,中華信評多次發布報告,仍認為該公司自由現金流量將會因資本支出增加而為負值,且庫存水位調整可能會持續數季直至2023年,該公司首席分析師許智清將親自說明最新評估結果。
中華電信繼今年第二季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6%之後,第三季營收亦較去年同期成長了5%,EBITDA則分別成長3%與2%。中華電信評等公司中華信評最新指出,5G通訊服務的需求升高,以及更快的寬頻網速,應可以在未來幾年為中華電信帶來小幅成長的支撐。 中華電信獲有中華信評長、短期信用評等twAAA、twA-1+,評等展望「穩定」。 中華信評指出,台灣電信業可望在2023年進一步整併,進而減少價格競爭,並帶動每戶平均收入(average revenue per use, ARPU)的成長。此外,電信業寡占市場所產生的結構性改變,亦可望帶動舊有的4G資費方案費率小幅上漲,而4G資費方案在中華電信行動數據資費方案中的占比仍介於70%至75%。 中華信評認為,中華電信資訊通信業務的擴張應能在2023年至2024年帶動該公司進一步成長。 中華電信的目標為向企業與政府客戶推廣5G業務,業務內容包括參與新的網路數據中心機房、5G 專網、智慧工廠/家庭/城市、大數據專案與互聯網安全專案。此外,對企業專案選擇上採取收益率為導向的政策,應有助於防止整體利潤率遭到稀釋。未來兩年5G業務的成長動能,應足以抵銷傳統固網語音服務營收持續下滑的影響,並為中華電信 EBITDA 的小幅成長提供支撐。
中華信評8日表示,應和泰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泰產險)的要求,撤銷其等級為「twAA-」的長期發行體信用評等與財務實力評等。在撤銷其等級時,和泰產險被列入信用觀察「負向」的狀態並未解除。 這是第一家產險公司,在處理防疫險理賠過程,主動舉手放棄信用評等。其影響應會反映在後續的公開募資及債券發行等的價值評估。 產險業今年來因防疫保單大賠,資本條件受重傷,已危及到信用評等及其後續的募資條件。各產險業者對此回應不一,部份有「富爸爸」的金控或集團旗下產險公司,多選擇增資一途,富邦產、國泰產等亦已公布增資計畫。 中華信評指出,和泰產險因防疫險保單而產生的理賠金虧損總額,恐將使該公司的總調整後資本水準大幅下滑,評等自2022年6月8日起置入「信用觀察負向」狀態,因為理賠金的增額未明,使得和泰產險的整體信用品質面臨不確定性。 中華信評預估,若和泰產險沒有主動的資本管理政策與資產調整計畫支持,則該公司的資本水準與流動性將受制於龐大的下行壓力。 中華信評並表示,無法在評等撤銷之前,解除和泰產險的信用觀察狀態並以精確的方式決定最終評等。
台新人壽獲得中華信評授予長期保險公司財務實力與發行體信用評等「twAA-」,評等展望「穩定」。台新人壽董事長蔡康表示,此評等顯示台新人壽良好的風險控管能力以及業務成長動能受到市場推崇,也同時代表保戶對於台新人壽有更高的期許。 評等結果反映台新人壽在台新金控集團旗下核心成員的地位,同時也受惠於台新金控集團在市場風險及信用風險等方面採取允當的風險控管,且與台新金控的銀行保險策略緊密連結,集團之間的整合與跨售服務持續提升,中華信評對台新人壽具備優異的風險控管及未來兩年的業務動能,給予正面評價。 中華信評表示,台新人壽備有適當的策略規畫,並且訂有完整的財務與營運控管標準,在台新金控的監督指導之下,該公司的風險管理文化審慎。除逐步導入各項金控母公司風險管理系統與制度外,台新人壽亦針對市場、信用及流動性等金融風險,訂定風險管理準則及程序進行控管。 台新人壽為台新金控第二大子公司,主要是透過台新銀行,以及自身業務團隊進行各類保單的跨售。中華信評認為,此類銷售管道有助於台新人壽獲得穩定的業務量並維持令人滿意的保單繼續率,台新人壽可因其對保單銷售通路的掌控度高而受惠。 台新金控為台新人壽提供支持,於今年6月台新人壽辦理50億元現金增資後,2022年6月底RBC(資本適足率)達410%,遠高於主管機關要求250%以上的規定。從業務動能來看,2022年全業界新契約保費收入較去年同期衰退11%,台新人壽逆勢成長2489%,是2022年上半年國內最快速成長的壽險公司。 台新人壽表示,將專注持續創新、穩健經營及多元通路策略,提供客戶全方位的優質服務與解決方案,積極開拓為更多客戶服務的機會,協助客戶建構圓滿的人生,成為台灣最值得信賴與託付的壽險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