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政府的總預算案審查過程,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總是充滿爭議與僵持。從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的互相拉鋸,到朝野黨派的利益角力,總預算卡關已成為預算審查過程中的常態。尤其當杯葛行為愈演愈烈,審查時間被壓縮,最終導致預算案無法在合理時間內進行有效審查。而審查時間愈短,審查品質必然受到影響,使得整體政府施政的有效性受到質疑。
今年的總預算案再次因政治爭端而陷入停滯,此類情況並非第一次發生,在台灣政治生態中,預算杯葛時有耳聞,且各方利用預算作為政治籌碼的情況屢見不鮮。這種預算審查拖延,最終只能使得地方建設計畫、社會福利支出等重要項目因無法及時審查通過而面臨資金中斷的風險。
當預算審查陷入困境,導致未來審查時間縮短,如何提高審查效率成為關鍵問題。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飛速發展,許多國家已經開始探討AI在政府預算編列與審查中的應用可能性。
AI可以協助政府在預算編列時進行精確的數據分析,預算編列過程中涉及大量複雜的經濟數據與財務規劃,而這些數據往往來自不同部門,數據量龐大且錯綜複雜。傳統的人工方式容易出現數據遺漏或誤判,但AI可以快速處理這些大量數據,並提供準確的預測分析,幫助政府部門在編列預算時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決策。
AI也可以幫助立法機關加速預算審查流程,傳統的預算審查需要審核大量的報告、數據與文書,這不僅耗時費力,還容易因人為疏忽導致錯誤。而AI可以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快速掃描並理解這些文件內容,找出潛在的問題或異常,幫助審查人員縮短審查時間,同時確保審查品質。
更重要的是,AI還可以透過深度學習,預測未來預算執行情況及可能存在的風險,有助於政府制定長期財政政策。例如AI可以分析歷年預算執行的數據,預測哪些項目可能會超支或進度延遲,從而為政府提供決策依據,提前進行預算調整與風險管控。
雖然AI在預算審查中的應用潛力巨大,但這並不意味著AI可以完全取代人類的決策過程。首先AI在預算審查過程中的數據分析依賴於海量的歷史數據,如果這些數據本身存在偏差或不完整,AI的分析結果可能同樣會出現偏差。所以在推動AI應用的同時,必須確保數據的品質與準確性。
AI可以提供客觀的數據分析與風險預測,但最終的政策決策仍然需要由人類來完成,AI扮演的是輔助工具的角色,而非決策者。因此推動AI技術應用必須平衡技術與人為因素間的關係,確保決策過程的透明性與合法性。(作者為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發表意見
當您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視為已承諾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相關法令及一切使用網際網路之國際慣例。若您是中華民國以外之使用者,並同意遵守所屬國家或地域之法令。
您同意並保證不得利用本留言服務從事侵害本公司或他人權益及相關違法或未經本公司事前同意之行為(以下簡稱禁止行為),否則您除應自負文責外,並同意本公司逕行移除或修訂您的留言內容或限制您的留言權利或封鎖您的帳號,絕無異議。前述禁止之行為,包括但不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