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新石油」的銅在電氣設備和工業機械等各種領域中都有應用,是檢驗經濟健康的重要指標。外媒報導,中國大陸在銅供應鏈的關鍵環節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西方國家卻想極力撇開大陸,這樣除了會提高成本,還會推遲能源轉型,「想要完全取代中國是不可行的」。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日前報導,銅供應鏈由幾個關鍵階段組成,包括採礦、冶煉和精煉、加工和成品製造。目前,全球大部分原料的初始開採雖主要集中在美洲和非洲,但中國大陸在下游加工和製造領域的主導地位不容忽視。

總部位於英國的能源顧問公司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在日前發布的報告中強調,考慮整個供應鏈而非僅是採礦業務至關重要。該機構警告稱,美國、加拿大、澳洲和歐洲國家尋求透過補貼和投資來取代中國對銅的「控制」,但去碳化和減少對中國政府依賴的雙重目標是相互矛盾的。

「要取代中國,需要數千億美元的新銅加工和製造能力。這將造成效率低下,導致成品價格大幅提高,並增加能源轉型的成本和時間」,報告寫道。

全球銅短缺正衝擊全球市場。國際能源機構稱,到2030年,現有礦山和在建項目只能滿足80%的銅需求。摩根史坦利此前預測,2024年將出現70萬噸的缺口;花旗預計,今年銅需求將超過供應,未來3年將出現100萬噸的缺口。

伍德麥肯茲稱,中國國內的銅產量僅占全球產量的8%,算上海外資產後,該一比例接近20%。數據顯示,自2000年以來,中國大陸的冶煉廠產能增長占全球的75%。

「雖然銅供應風險可以降低,且各國已經開始進行一些再平衡,但想要完全替代中國在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是不可行的」,伍德麥肯茲全球礦業研究總監皮肯斯(Nick Pickens)強調,如果銅供應鏈中沒有中國,就需要大幅提高加工能力,以實現能源轉型目標。

#伍德麥肯茲 #中國大陸 #能源轉型 #供應鏈 #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