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急出手封殺大陸車,且範圍寬到只要跟大陸沾上邊就格殺勿論,也罔顧任何一個產業調整供應鏈,都需一定時間,汽車產業鏈規模繁雜,動輒數年都不為過,然經濟部卻荒謬地在公布新制後,不到48小時就實施,要說不是「做給賴總統看」,恐怕沒人信,職司產業政策的經濟部可如此短視,令人汗顏。
看看經濟部官網的說帖,「國際間中國大陸低價車輛傾銷各國,已引起國際關切」,並以歐盟對大陸電動車課徵反補貼稅、美國5月宣布提高中國大陸電動車進口關稅至100%為例,還把日本、韓國及土耳其等國都拉進來,試圖強化封殺大陸車的政策正當性。
問題在於,台灣與大陸的經貿關係特殊,早在ECFA時就封殺大陸整車來台,等同已設下低價傾銷的防火牆,這是其一。再者是若按照經濟部設定的「大陸車」標準,只要跟大陸扯上邊的都算,上半年還不到1.8萬台,要說對台灣市場造成多大影響,這根本說不通。
經濟部很聰明,知道拿提高自製率、保護國內零組件業者當理由,站得住腳;但也忽視台灣汽車市場規模太小,提高自製率就必須付出高額成本,最終還是轉嫁給消費者,當進口車拿下半壁江山時,國產車若因此貴個1成、喪失價格競爭力,自製率再高都沒用。
也因為規模太小,有競爭力的汽車零組件廠商早就前進海外,在大陸設廠、希望打入大陸品牌供應鏈的也不少,經濟部以「通殺」大陸車的政策自滿得意時,到底有沒有想過,若大陸也採此作法,將跟「台灣」扯上邊的廠商排除在其供應鏈之外,受傷的又是誰?
車輛公會早在7月初就發出說帖,苦口婆心提醒經濟部「支持拉高自製率、但初期不宜過高」,講白一點就是,拉高國產自製率本來就沒人反對,但應務實衡量市場規模,以及台廠的成本負荷程度,絕對不可急就章,對照經濟部閃電頒布的新令,顯然是當耳邊風。
坐在辦公室畫大餅、憑空想像的產業決策,頂多就是不用功、不務實,但如果把產業政策當作政治籌碼,一味地迎合上意,跟著先射箭再畫靶,賠上的將是產業競爭力。如今,我們再次看到,什麼叫「為政治服務」的產業政策,莫此為甚。
發表意見
當您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視為已承諾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相關法令及一切使用網際網路之國際慣例。若您是中華民國以外之使用者,並同意遵守所屬國家或地域之法令。
您同意並保證不得利用本留言服務從事侵害本公司或他人權益及相關違法或未經本公司事前同意之行為(以下簡稱禁止行為),否則您除應自負文責外,並同意本公司逕行移除或修訂您的留言內容或限制您的留言權利或封鎖您的帳號,絕無異議。前述禁止之行為,包括但不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