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49歲的杜姓男子7月1日駕駛外觀噴有「國家認知作戰」等字眼的賓士轎車,蓄意衝撞總統府前的花圃,這一事件在媒體的迅速報導下,引發了社會的高度關注和情緒反應。杜男在事發前還前往美國在台協會(AIT)按喇叭抗議,顯示其行為具有預謀性。這起事件凸顯了「認知突變(cognitive mutation)」的現象,即個體或群體在面臨高衝擊力的資訊時,會在短時間內發生顯著且持久的認知和行為改變。在資訊化時代,新聞媒體的即時報導和社交媒體的迅速傳播,容易觸發這種短期的「認知突變」效應,稱為「CNN效應(CNN effect)」。本文將探討「CNN效應」及其引發「認知突變」的機制,並提出政府應對之策,以期更好地預防和應對此類認知反噬的行為。

「CNN效應」及其危害

這次總統府衝撞事件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展示了「CNN效應」如何在短時間內引發強烈的社會反應。這種短期的「認知突變」效應,容易被利用作為認知戰的手段。有心人士可能製造或炒作特定事件,通過媒體渲染和社交媒體擴散,故意引發民眾的認知偏差,混淆是非、製造對立,從而影響決策、破壞社會秩序。

因此,除了關注長期認知戰略外,未來認知戰爭研究亦應高度重視這種「認知突變」現象及其背後的「CNN效應」機制,以期更好地預防和應對利用資訊化時代新媒體傳播優勢實施的認知戰行為。

「CNN效應」的形成機理

如同杜男衝撞總統府事件一樣,「CNN效應」指即時新聞媒體對突發重大事件的密集報導,使得廣大受眾在短時間內對該事件產生高度關注和強烈情緒反應,進而可能影響民眾輿論和決策走向。這種效應之所以被稱為「CNN效應」,是因為有線新聞網路(Cable News Network,CNN)這種24小時不間斷播報的新聞媒體模式,最先突顯了這種現象。

「CNN效應」往往導致受眾在缺乏充分理性思考和事實查證的情況下,做出快速且情緒化的反應。這種「認知突變」很容易被操縱和利用,成為認知戰爭的有力手段。甚至被製造或炒作特定事件,通過媒體渲染和社交媒體擴散,誘發民眾的非理性認知偏差,從而影響決策和行動。

臺灣選舉史上的「CNN效應」案例

如同這次總統府事件在短時間內引發的強烈反應,臺灣選舉史上也出現過類似的「CNN效應」和「認知突變」的案例:

1. 2004年「322槍擊事件」:陳水扁在總統競選活動中遭槍擊身體受傷,引發民眾對執政黨強烈不滿和對統派的疑慮,相當程度影響了選舉結果。這是典型的「CNN效應」導致的「認知突變」。

2. 2006年「走路工」事件:發生在高雄市長選舉期間,引發民眾關注和激烈討論,成為選情攻防焦點。這種即時性事件引發的短期「認知突變」,也影響了投票結果。

3. 2016年周子瑜事件:在總統及立委選舉前,中國大陸網民抵制周子瑜,引發台灣大部分民眾的強烈憤怒。最終反過來提高了投票率,成為國民黨在該次選舉中受挫的一個重要因素。這是「CNN效應」造成「認知突變」的典型案例。

4. 2020年王立強事件:發生在2019年底,自稱是中國間諜的王立強指控總統候選人韓國瑜受到北京控制。但拖到2020年總統大選前夕仍未有定論,引發社會廣泛猜測和爭議。該事件被質疑為選舉操作手段,也充分反映了「CNN效應」的危害。

5. 2023年底五月天事件:有報導稱五月天疑似受中共壓力支持「一中」立場,被指是企圖重演周子瑜事件,試圖通過輿論操作影響2024年台灣大選。這再次凸顯了「CNN效應」在選舉中的巨大影響。

「CNN效應」引發「認知突變」的影響因素

我們可以將「CNN效應」引發「認知突變」的強度概括為「反應時間」和「事件複雜度」這兩個變量的函數關係:

強度 = f(反應時間,事件複雜度)

其中:

1. 反應時間:指突發事件被報導後,至民眾產生情緒反應的時間長度。時間越短,強度越大。

2. 事件複雜度:指事件本身的內在複雜程度,包括事件的陌生性、矛盾度、影響層面等。複雜度越高,強度越大。

當一個突發事件被媒體高密度報導時,如果事件本身很陌生、存在大量矛盾資訊、影響面廣泛等,民眾很容易在短時間內對其產生高度關注和強烈情緒波動,導致「認知突變」的強度增大。

反之,如果事件本身較為單一且民眾己有認知基礎,即使被高度渲染,也不太可能在極短時間內引發劇烈「認知突變」。

「認知反噬(cognitive backlash)」效應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CNN效應」有可能產生適得其反的結果。一旦民眾發現自己之前的情緒反應是被誤導和利用的結果,會對此產生強烈的不滿和反彈情緒。

如同杜男衝撞總統府事件一樣,當民眾意識到某一突發事件被人為製造、渲染炒作,僅是企圖操控大眾情緒和認知的手段時,不但會迅速掃除此前的「認知突變」,更可能在事後長期對相關利益方和操控者產生強烈的不信任和抗拒情緒。

這種「發現被欺騙後」的民眾心理反彈效應,同樣值得重視和研究。它可能會讓企圖利用「CNN效應」操控認知的行為,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認知反噬」效果,適得其反。

因此在探討如何應對「CNN效應」時,不僅要研究如何抵禦突發事件的第一波「認知突變」衝擊,更要思考如何管理民眾在發現被欺騙後的長期反應,避免認知戰陷入治絲益棼的惡性循環。

政府應對之策

為了有效應對「CNN效應」及其引發的「認知突變」,政府需要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增強社會的資訊辨別能力和危機應對能力:

1. 加強媒體素養教育:政府應推動媒體素養教育,幫助民眾提高對新聞資訊的判斷能力,減少被不實資訊誤導的風險。

2. 建立健全的資訊發布和管理機制:政府應該建立快速、透明的資訊發布機制,確保在重大事件發生後,能夠及時提供準確、權威的資訊,減少謠言和不實資訊的傳播。

3. 監控和應對社交媒體上的不實資訊:政府應加強對社交媒體上不實資訊的監控和應對,並與社交媒體平台合作,及時清理有害資訊,防止其引發大規模的認知突變。

4. 推動跨部門合作:各部門應協同合作,共同應對突發事件帶來的認知挑戰。這包括公共安全、媒體監管、教育等部門的緊密合作,形成應對認知戰的合作力量。

5. 研究和應對認知反噬效應:政府應對「認知反噬」效應進行深入研究,並制定相應的應對策略,確保在民眾意識到被誤導後,能夠迅速恢復社會穩定,避免長期的不信任和抗拒情緒。

結語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媒體的即時報導和社交媒體的迅速傳播,常常使民眾在短時間內受到重大事件的強烈影響,進而引發認知突變現象。這些突變不僅影響個體的認知和行為,也可能被有心人士利用來操控輿論,製造社會對立。杜姓男子衝撞總統府事件正是這種現象的最新例證。

面對CNN效應帶來的挑戰,政府和社會需要加強對媒體素養的教育,提高民眾對資訊的辨別能力,並建立健全的資訊發布和管理機制,防止錯誤資訊的擴散。同時,研究和應對認知反噬效應也至關重要,這有助於在危機發生後迅速恢復社會穩定,避免長期的不信任和抗拒情緒。只有通過綜合治理,我們才能在資訊化時代更好地應對認知戰的挑戰,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作者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CNN #認知戰 #民進黨 #國會 #國民黨 #認知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