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編譯張朝欽綜合外電報導】德國憲法法院在上周裁定,聯邦政府將新冠疫情時期未使用完的資金挪用於所謂的「氣候與工業轉型計畫」,是違憲的行為。
這樣的裁決導致政府預算談判陷入混亂,總理蕭茲(Olaf Scholz)的聯合內閣內部出現紛爭,並有呼籲要求暫停憲法的「債務煞車」規定,該規定主要為政府的債務設下限制。
德國自視為歐洲財政紀律最嚴格的國家,而動用預算以外的資金,被視為是遵守該規定的一種替代方式。但現在被宣判為違憲。
「債務煞車」始於前任的基民黨政府時期。在2008年9年發生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前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的政府通過了一項憲法修正案,對德國的結構性預算赤字提出煞車限制,不得超過GDP的0.35%。
如果德國遭受到天然災害或例外的緊急危機,嚴重影響到政府財政,政府才可以超出這些預算限制。而這種例外情形必須獲得國會多數議員通過。
德國當時導入了煞車機制,主要為維護公共財政的永續性,避免過度的舉債。
但是也有緊急情況。德國曾在2020年新冠疫情對經濟造成衝擊之時,暫停了該煞車機制,以協助政府能夠金援企業。
2022年初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時,當時政府要應付高通膨、上升的利率,以及能源價格的飆漲,德國再次暫停了該債務煞車機制。
財政部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在2023年移除了暫停,再度實施煞車機制,但是保留了1000億歐元的軍事基金,以及2000億歐元的一籃子計畫,以便能壓低能源成本。
屬於綠黨的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希望能檢討和除去該「債務煞車」機制;屬於保守派的自民黨財政部長則極力要維持財政紀律。
部分分析師表示,債務剎車機制改革的時機已經成熟,必須朝向更為靈活的財政政策,將讓政府得以舉債,為急需的投資項目提供資金。
荷蘭ING集團經濟學家Carsten Brzeski表示:「債務剎車在本世紀前幾年是有用的,但是考量到一連串的結構性挑戰,德國的問題不是債務永持續性的問題,而是成長過低和國際競爭力惡化的問題」。
經濟部長在周一表示,該機制是「不靈活的」,並警告說,除非能找到填補預算缺口的方法,否則德國工業將面臨失去競爭力的風險,並將就業機會轉移至海外。他並批評財政部的削減補貼說法,指「這是空話」。
但是取消「債務煞車」需要國會兩院3分之2通過,是一項相當艱鉅的任務。
發表意見
當您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視為已承諾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相關法令及一切使用網際網路之國際慣例。若您是中華民國以外之使用者,並同意遵守所屬國家或地域之法令。
您同意並保證不得利用本留言服務從事侵害本公司或他人權益及相關違法或未經本公司事前同意之行為(以下簡稱禁止行為),否則您除應自負文責外,並同意本公司逕行移除或修訂您的留言內容或限制您的留言權利或封鎖您的帳號,絕無異議。前述禁止之行為,包括但不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