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台北電】國內消息:

1.美政府面臨關門危機,美10年期公債殖利率持續攀高,台股27日一度面臨破底危機,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表示,全球經濟如同「蒙娜麗莎效應」曖昧不明,但台股會展現韌性,穩健前行;分析師也認為,AI概念股回穩,相關題材照亮台股,好戲延續秋節後。

2.為了消弭高股息ETF的收益平準金之亂,自11月1日起,投信不能只有揭露「股息」占比,未來在第二階段確定股息分配數字後,須清楚揭露「收益分配組成」占比,包括收益平準金占比在內。

3.台股AI護國群山呼之欲出,廣達董事長林百里27日表示,AI(人工智慧)帶來的算力革命,將加速超越摩爾定律,未來AI力就是國力,而台灣擁有半導體代工、IC設計、PCB及晶片等供應鏈,機會其實很多,不是只有護國神山台積電。

4.國發會27日公布8月景氣對策信號綜合判斷分數為15分,與上月持平,景氣燈號續呈代表「低迷」的藍燈,為連續第十顆藍燈,也是國發會歷年景氣調查的第三次連十藍,追平2011年歐債危機及2015年科技景氣下滑紀錄。

5.蘋果iPhone 15 Pro系列過熱問題鬧得沸沸揚揚,甚至被使用者戲稱為「火龍果」,市場將矛頭指向台積電3奈米製程造成過熱,對此,知名蘋果供應鏈分析師郭明錤調查後迅速作出回應闢謠,直言iPhone過熱與台積電的3奈米製程無關,反倒是受散熱系統變更影響。

6.受終端需求不振、客戶持續調整庫存影響,台灣科技產業首當其衝,國科會27日公布三大科技園區上半年營業額1.8兆元、年減11.95%,總貿易額1.99兆元、年減8.52%,其中,中科上半年營業額4,588億元、年減19.72%,衰退幅度為三大園區之最;竹科6,684億元、年減19.01%;只有南科有通訊、半導體產業撐腰,上半年營業額6,770億元,逆勢年增3.81%。

7.金融業營業稅稅率5%將在2024年底期滿,金管會主委黃天牧27日首度公開表示,盼金融營業稅稅率至少回到2014年前的2%水準,將與財政部溝通。初估若稅率從現行5%降到2%,金融業每年至少可省下250億~300億元。

8.金融鯰魚、純網銀積極求生。三家純網銀設立至今仍虧損,金管會主委黃天牧27日首度點評三家純網銀,「有一家應可在一、二年損益兩平,另外兩家可能要再努力」,獲利延遲主因是疫情干擾純網銀生態圈發展進度,黃天牧說,損益兩平時間與「開業早晚、經營策略」都有關係,「不必對純網銀過度悲觀」。

9.台灣自行車輸出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吳盈進27日在「2024台北國際自行車展」展前國際記者會上指出,保守預估明年第二季至第三季,自行車庫存去化可望回到健康水位。吳盈進強調,雖然2023年對全球自行車產業是最艱難的一年,但危機也是轉機,「艱難的時刻也是精進產品和技術的最好時機!」

10.財政部最新統計,今年截至9月,整體民參案件簽約共69件,簽約金額1,177億元,其中依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辦理已簽約及議約中案件共55件、金額338億元,全年預估簽約金額可逾1,600億元,顯示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持續熱烈。(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財經內容中心綜合整理)

#台股 #AI #台積電 #網銀 #金融業營業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