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信連續21天買超長榮、33天加碼陽明後,昨天量能放大突破盤整,今天(15)放量續攻,但上周的SCFI(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跌破千點,長榮還可買嗎?投資達人「小股東的大投資」用數據檢視,今年長榮營收除2月以外均高於200億,已「今非昔比」,如今他完成基本建倉10張,未來視情況再做加碼,但不會再追價買入。
長榮、陽明在昨天上漲2.8%、3%之後,今天再度續漲,陽明以45元開高後,在11點前最高漲至47元,成交量破5萬張、是昨天2.9萬張的近2倍;而長榮以平盤開出,最高來到119.5元,成交量在上午11點已逾5萬張,是昨天總成交量2.5萬張的2倍之多。
小股東在8月時曾經撰文「買進【2603長榮】,當一個快樂的水手」詳述他對長榮財報的檢閱,昨天他在部落格表示,對長榮的基本建倉已經完成,目前部位為10張,未來並非不會再買長榮,而是有了基礎部位之後,加倉的時機和價位變得更有彈性,而且不需要再做追價買入。
市場有人質疑,當前貨櫃運量供過於求,況且電子供應鏈的庫存尚未完全去化,航運股仍處於景氣低迷階段,航商為了維持載運量紛紛縮減船班保運價。況且,每周五公布的SCFI(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上周仍跌破千點,來到999.25點,航運景氣似乎根本看不見曙光。
但小股東認為長榮已經今非昔比,且看數字來說話。
下圖紅色虛線是月營收200億台幣,確實在供應鏈瘋狂派對結束後,貨櫃運量驟減,而長榮因為有計劃地擴充運力,即使在整個業界運量均下墜的同時,長榮2023年度除了2月營收僅186億元外,其它月份營收均高於200億台幣。
若再把目光拉回圖表左側2016至2018年月營收均值約110億元;2018至2020年均值則約當在150億台幣。長榮於2023年初的全球運力排行為全球第6大航商,占有率約6.3%,較2022年的全球巿佔5.9%及2021年的5.4%,長榮巿佔率持續地提升。並且每年下半年通常營收呈上升趨勢。
截至2023.08月,長榮年度累積營收為1,825億,即便至年末的月營收僅維持8月的水準,全年營收仍可來到2800億以上,亦較供應鏈危機爆發前2020年的2,072億,成長36%。
小股東表示,由此推之,長榮並未落入無貨可載的窘境。
長榮未來的營收有機會更上一層樓,但是能賺更多的錢嗎?小股東說,想要提高營收,除了巿場報價這個外部因素之外,內部即需要提高產能,需要更多艘船、更多的船長、大副和船員。此時費用率是否不合理的上升而降低了經營效能呢?
由下表簡易的看,2023Q1及Q2管理費用率為4.7%~4.8%,相較於2019至2020年是相近的,營收增加了但費用率維持正常,對稅後利潤提升是正面助益。
就目前的數據來看,2023.Q1及Q2的費用率維持穩定,顯然長榮的營收上升,有助於長榮獲利的提升。(備註:2021年至2022年因運價爆漲,相對應的費用/營收佔比急速降低,乃必然的現象,此為外部因素干擾所致)
※免責聲明:本文獲得「小股東的大投資」授權,文中所提之個股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
發表意見
當您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視為已承諾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相關法令及一切使用網際網路之國際慣例。若您是中華民國以外之使用者,並同意遵守所屬國家或地域之法令。
您同意並保證不得利用本留言服務從事侵害本公司或他人權益及相關違法或未經本公司事前同意之行為(以下簡稱禁止行為),否則您除應自負文責外,並同意本公司逕行移除或修訂您的留言內容或限制您的留言權利或封鎖您的帳號,絕無異議。前述禁止之行為,包括但不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