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林資傑台北報導】金管會鑒於總體經營環境不確定性上升,對保險業二度辦理壓力測試。結果顯示,若面對2023年國內再升息4碼、國外再升息6碼,國內外股市均重挫2成、美元大幅升值1成的極端市場風險情境下,壽險業及產險業的整體資本適足率(RBC)及淨值比仍高於法定門檻。

雖然保險業整體表現在此次壓力測試中順利過關,但鑒於此次以2022年底財報為基準,考量去年壽險業因股債雙殺面臨淨值危機、產險業深陷防疫雙險理賠風暴,外界推估此次至少有超過5家保險業者未達標,需對此改善財務體質強身因應。

金管會2021年對保險業首度辦理公版壓力測試。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強調,辦理壓力測試的主要目的,在於強化保險業的風險管理能力,協助業者思考公司在極端情境下的風險承受能力及應有因應對策,並非預測經濟情勢發展。

此次壓力測試情境設定3風險面向,包括死亡率及罹病率均提高1.5倍的「保險風險」,國內再升息4碼、國外再升息6碼,國內外股市齊跌2成,美元兌新台幣升值10%的「市場風險」,以及3次規模50年首見、1次規模200年首見的強颱侵台的「氣候變遷風險」

測試結果顯示,壽險業及產險業在保險風險情境下的整體資本適足率為266.2%、337.2%,淨值比為5.66%及19.62%,在市場風險情境下的資本適足率為203.7%、390.4%,淨值比為3.35%、23.57%。產險業在氣候風險情境下的資本適足率為337.2%、淨值比為20.52%。

保險局指出,壽險業及產險業在3大風險情境下,整體資本適足率及淨值比均高於法定門檻的200%及3%。不過,若與2021年首次測試結果相比,壽險業或產險業的整體資本適足率及淨值比表現均明顯下滑,其中壽險業在市場風險情境下已逼近法定門檻邊緣。

對此,蔡火炎表示,目前台灣保險業整體資本適足率及淨值比情形仍屬穩健,將督導保險業持續強化風險控管措施及健全財務結構,以因應環境變化,充實承擔風險能力。

#保險業 #風險 #資本適足率 #淨值比 #壓力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