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頻降車價,其中Model X在台更一口氣大降33萬元,執行長馬斯克認為賠錢賣車無妨,改靠軟體服務獲利就好。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卻不認同,點出市占續滑、營收緩增、獲利卻衰退等3大迷思,不僅對股東很傷,車主也怕二手價崩盤而卻步,更以蘋果為例,同樣轉軟體服務,但手機利潤依然豐厚。

身為電動車愛好者兼特斯拉股東的陸行之,今(2)日在臉書發文指出,雖說還是很期待新版Model 3四季度上量,Cybertruck四季度推出明年上量,FSD 優化,1.5~2萬美元低價版推出,充電樁/FSD全球授權進帳,儲能系統受惠於全球綠能化。

當一些專家說Tesla殺價可拿到更多的市場份額,成本也跟價格一樣同步大降,又說Tesla獲利率仍居第1名,甚至馬斯克還指殺到沒利潤後,改靠軟體賺錢,「電動車手機化」趨勢是最近縈繞在我腦海中的擔憂,也擔心馬斯克只想加速改變世界。以下3大迷思分享:

1.降價搶份額的迷思:記得手機從feature phone到智能手機,從3G到4G、4G到5G,每個世代,參與廠商從半導體到組裝、品牌,都是規格滿溢,盡力降成本,降售價、搶份額,但當降價成為全產業鏈運動,份額的變化就不大。

舉Tesla為例,今年從1Q23到3Q,全產品線平均單價年減逾20%,但全球車廠營收份額始終保持在5~5.5%,大家加速降價只是把10年典範轉移的藍海市場,提早變成5年的紅海市場。

換個角度看,有些公司因為創新,每個世代的新產品(科技/非科技)貴上一大節,很注重自己提供給客戶的價值(value proposition),不輕易降價,獲利率越來越高。

2.降成本就該降價格的迷思:記得以前摩爾定律微縮盛行時,T同學(指台積電)每隔18個月給客戶來個加倍效能,耗能減半,同電晶體單位成本減半,搞得全產業鏈數量的成長,被價格下跌消減大半,記得數十年前T同學總是說,晶圓代工產業成長5~10%,但現在變成倍數的10~20% CAGR。

但現在電腦、手機、電視這些營收占比總共超過60~70%的產品,比以前的成長減半,甚至衰退,何來10~20%成長?當然就是產業鏈開始懂得漲價賺慢/大錢,而不是降價賺快/小錢。

回到Tesla的全產品線平均成本年減僅有10%,何來降多少成本,降多少價,而且單價降了超過20%,不是把今年銷量成長的37%(1.31mn to 1.8mn) 打回原形,明年會不會也來個銷量成長40%、營收僅增10%?那40%營收/獲利CAGR,豈不是要變成10%營收CAGR,-10%獲利CAGR。

陸行之還指出,昨天跟好友夫妻聚餐,對方最近在美國把Tesla Model S換成Benz EQS,主因正是擔心Tesla科技化,要是產品價格每年砍個20~30%,二手電動車誰要買,步入二手車保值這麼差,誰敢買新車的惡性循環?

3.獲利率第1的迷思:老實說,經過特斯拉今年的自殘大降價,並沒看到獲利率領先的趨勢維持或擴大,Tesla全球獲利率份額反從去年的12%,降到今年的7%,營業利潤率也由去年大幅領先同業近11個百分點,到今年二季度剩2個百分點的差異,其中豐田、現代、Benz、BMW紛紛超車Tesla,中國上汽、BYD、理想與Tesla的差距也拉近。

意思可能就是說,Tesla的自殘大降價,並沒有加速消費者改買電動車,甚至沒有加速改買Tesla品牌電動車,可能反而擔心先買先賠錢,撐越久越便宜的惡性循環?Tesla這群最聰明的腦袋會不知道這結果嗎?還是他們想的不一樣,就像馬斯克說的,殺到沒賺錢也沒關係。

#特斯拉 #電動車 #蘋果 #軟體服務 #陸行之 #銷量 #成本 #營收 #台積電 #馬斯克 #藍海 #紅海 #Tesla #降價 #份額 #Model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