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交易所8/7揭牌,農林今天跳空漲停,士紙也一度衝高至69.4元,但除一般熟知的士紙、農林、華紙外,還有其他概念股嗎?玩股網專欄作家「玩股特派員」表示,林木資源只是碳權行情的第一步,第二步之後就是客戶、數據與資訊管理的戰爭,他點名6檔「碳盤查」及「資訊服務業者」,包含大世科、東捷、伊雲谷、倍力、精誠及叡揚,這些是能夠提供各種碳盤查、排碳管理的服務業者,有機會吃大台灣大小企業轉型的大餅。
「玩股特派員」表示,碳權交易所即將於8/7在高雄市揭牌,這是由證交所與國發基金將共同出資成立,是國發會「台灣 2050 年淨零轉型」的重點措施。光是第一波碳權題材,就讓滿手林業資源的造紙類股在4月大噴發,但碳權行情真的只有造紙全拿嗎?
事實上,所謂碳權行情,背後還有更強的急迫性,甚至攸關國際貿易出口競爭力。
關鍵就在於歐盟早在2022年6月開出第一槍,也就是第一個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法規正式上路:要求進口商申報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碳排越高的商品,碳邊境稅當然就會越高,並於2023年1月啟用。
據媒體報導,2022年底台灣就陸續有中小企業受歐洲端客戶要求申報碳排放量,影響範圍有多大?以中華經濟研究院整理資料來看,近5年來台灣CBAM 涵蓋產品出口至歐盟,年平均出口值為12.1億美元,占對歐盟年平均出口值的 5.20%;其中以鋼鐵占比最大,占CBAM 涵蓋產品 99.73%。
2023~2025年主要是CBAM申報產品碳排量階段,過渡期延長至2026年底,2027年起實際課徵,管制範圍除水泥、鋼鐵、鋁、肥料、電力外,亦涵蓋有機化學品、塑膠、氫氣和氨。
不只歐洲,美國也在 2022 年提出美版碳關稅《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CCA)草案,目前法案已完成二讀,若通過美國也將在 2024年開始徵收碳稅。納管產業包含煉油、石化、化肥、水泥、鋼鐵及鋁等行業,其產品涵蓋範圍在第一階段已較歐盟廣泛。
不僅如此,美國的碳稅計算方式,會從 2025年起以每年通膨率加5%漲價,算算到2030年,每噸碳價會至少達到80美元以上,通膨繼續升溫,不排除將超過90美元。作為一個出口導向的國家,當國際大廠紛紛提出碳中和目標,要求供應鏈做出氣候承諾時,GDP超過一半都可能會被徵碳稅,節能減碳不只是價值觀的選擇,更可能掐到台灣多數企業的命脈。
對不是出口導向,只做內需的企業,台灣今年初也三讀通過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明定應在2050年達成溫室氣替淨零排放,並規劃分階段徵收碳費,第一階段會鎖定年排放量逾 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的「排碳大戶」,如鋼鐵、半導體或水泥等占台灣碳排放最大宗的產業,約有287家。
金管會也要求上市櫃公司:分階段強制揭露溫室氣體盤查資訊及進行查證,公司董事會應於112年第2季訂定盤查及查證時程規劃,按季提報董事會控管,強化董事會永續發展責任。並指定碳盤查應對日程。
• 112年:資本額100億元以上及鋼鐵、水泥業,116年完成確信(約100家)
• 113年:資本額50-100億元,117年完成確信(約100家)
• 114年:資本額50億元以下,118年完成確信(約1,400家)
換句話說,產業只要有歐美客戶,或是上市櫃公司,至少都需要走過一趟碳盤查過程,回報自己到底排了多少碳。那企業要如何知道自己開的公司到底有多少碳排量?這就需要進行所謂「碳盤查」了,要先有碳盤查,才有後續的碳定價、碳減量。碳盤查把溫室氣體排放分成三大種類:
• 直接排放:公司所擁有或能控制的排放源,來自製程、廠房,以及交通工具的排放
• 間接排放:從第三方購買或取得,且使用在組織內部的各種能源,所產生的間接排放溫室氣體排放
• 其他間接排放:公司外部產生的所有間接排放,較難計算和控制,像是員工通勤或商務差旅,產品生命周期產生的排放等等。
問題是,在這幾年之前,企業既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搞定碳盤查。今年3月發表年度企業永續進程報告,超過77% 臺灣企業未進行碳足跡盤查。可想而知,碳盤查(與後續碳管理)方案市場不小,但檯面上的資服業者各有什麼優勢佔得一塊餅?
老牌機電廠東元與大同,2023 年以來都受惠於節電、綠能與新能源題材,旗下資訊管理相關子公司,也分別有碳排查相關業務。
大世科的母公司是大同,其碳盤查相關商品為「ESG零碳整合管理系統」,提供零碳路徑解決方案供企業遵循及訂定減碳目標,協助企業提升永續發展競爭力。協助客戶從碳當量盤查、分析,進而協助制定碳排減量計劃,例如降低電力消耗、建立再生能源規劃、碳權採購交易管理等,階段性實施以達到淨零碳排目標。
以每月營收來看,大世科還看不出有較前一年穩定增長,股價先行的速度比較快。
東捷資訊母公司就是東元,最早是代理德國軟體商SAP的ERP(企業資源規畫)系統起家,原本公司就有逾 260 家上市櫃公司客戶。除了攜手雲端報告大廠 Workiva 推出「ESG智能碳管理解決方案」,包括SAP將在高雄亞灣區成立全球ESG研創中心,也宣布碳盤查的導入及顧問服務,由系統整合夥伴東捷資訊與伊雲谷負責,專攻外銷歐洲市場的金屬釦件業者進行碳盤查。SAP是德國公司,對於歐盟法規的熟悉度自然是優於其他業者。
換句話說,東捷不只與SAP合作,也有ESG智能碳管理解決方案,大小規模通吃。其ESG智能碳管理解決方案已有電機、金屬加工業兩家客戶採用,目標今年要導入40-50家。
以近一年營收來看,就6 月營收略有成長,也是股價反應的速度較快。
既然提到SAP,就一起談到另一個合作業者伊雲谷。首先雲端服務商本身就可能是ESG受惠者,因為資料機房的電力耗能可以轉嫁計算到雲端業者上,伊雲谷同樣也是微軟永續雲的合作夥伴。其輔導產業包括水泥業、鋼鐵業、金融業、半導體業上市公司,預計年中可確定相關訂單,順利的話,將會開始有營收貢獻。
以每月營收來看,今年從2月開始,連續五個月每月營收較去年同期增加,累計營收也在成長。
倍力合作對象則是美商B2B商業數據業者鄧白氏(The Dun & Bradstreet Data Cloud),其倡議之「ESG黃金生態圈」業者還包括 KPMG(安侯建業)、SAP和SGS等,鄧白氏擁有超過 20萬家台灣公開及非公開企業資訊。
倍力於今年第一季建置「碳管家」系統,預計下半年起可望陸續貢獻營收,雖然今年佔比不會太高,但市場空間成大,看好未來長尾效應,加上訂閱制的收費方式,可望穩定貢獻公司營運。附帶一提,邁達特雖然也提供碳盤查服務,但就是代理倍力的碳管家。
叡揚是資訊軟體與雲端SaaS服務供應商,營收主要來源有訂閱式服務、專案接單等類型,以客戶產業類別來看,最大宗分別為金融業者與政府機構。
其企業碳盤查產品為「Vital NetZero零碳雲」,於2022年第二季上市,仍在起步推廣階段,預計今年貢獻個位數成長,但淨零碳排趨勢明確,海外市場也渴望透過日本當地合作經銷商打入市場,販售知識協作管理、客戶關係管理、淨零碳排等系統。
即使碳盤查相關商品才剛幾步,但叡揚本身的營收連續月增。以今年第一季來看,適逢資服業傳統淡季,營收仍有3.5億元,季減17.29%,較去年同期增加20.62%。第二季營收達3.84億元,年增14.6%,累計上半年營收7.4億元,年增17.42%,雙創同期新高。
最後則是台灣資服業龍頭的精誠,其商品為SaaS「Carbon EnVision 雲端碳管理系統」,是以顧問服務搭配訂閱式的系統服務作為服務方式。公司自行開發的雲端碳盤查系統客戶產業類別廣泛,已導入應用的客戶包含醫療器材製造業、汽車扣件製造業、半導體封裝業等約有十家客戶。
總結來說,林木資源只是碳權行情的第一步,第二步之後,就是客戶、數據與資訊管理的戰爭,不然大家工廠關一關,回到原始時代種樹就好啦。隨著歐美碳排法規落實於制度,從而形成另一種競爭壁壘,沒跟上腳步的企業,不只成本被墊高,也將面臨更高的市場門檻。
這一路鋪陳下來,你可以看到在造紙產業後,資訊服務業者提供各種碳盤查、以至於排碳管理的資訊服務,才能吃到台灣大小產業企業轉型的餅。從業者的合作對象,或許你就能推測他們的客戶、目標市場與經營方式,也看與歐美市場法規如何接軌。但這一年多來,碳管理產品才紛紛上路運轉,貢獻到實質營收了嗎?或許可再觀察,但是如果你已經追著「碳權概念股」跑時,就小心別被炒作哄抬到山頭吹風了。
※免責聲明:本文獲得「玩股網」授權,文中所提之個股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
發表意見
當您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視為已承諾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相關法令及一切使用網際網路之國際慣例。若您是中華民國以外之使用者,並同意遵守所屬國家或地域之法令。
您同意並保證不得利用本留言服務從事侵害本公司或他人權益及相關違法或未經本公司事前同意之行為(以下簡稱禁止行為),否則您除應自負文責外,並同意本公司逕行移除或修訂您的留言內容或限制您的留言權利或封鎖您的帳號,絕無異議。前述禁止之行為,包括但不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