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ETF檔數眾多,對新手而言該怎麼挑,財經部落客小車分享挑選ETF時要依據的兩大原則,分別是「選股邏輯」和「ETF規模、流動性」;其中,「選股邏輯」是重中之重;小車建議,了解自己偏好的ETF類型,觀察成分股,並挑選成分股更換不要太頻繁的標的,像0050一次剔除與納入的多半1、2檔,0056、00878更直接設定5檔進出為上限。
◎以下為「小車 x 存股實驗」原文:
現在市面上ETF五花八門,今天小車想跟大家分享自己挑選ETF的原則:
1.選股邏輯:
挑選ETF的重中之重,自然在於「選股邏輯」,可分以下三點細談:
ETF分類
挑選標的時,我們須先釐清自己想購買的ETF類型,是追求市值成長的大盤ETF?還是穩穩領股利為主的高股息ETF?抑或是單壓某種產業趨勢的主題型ETF?
小車目前持有高股息ETF的比例較多,並慢慢開始增加在大盤ETF上的比例,選股邏輯傾向於不要太複雜,越複雜代表模糊可介入的部分較多。此外,個人較不愛主題型ETF,因其成分股集中於單一產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無法達到ETF分散風險的效果。
標的更換不要太頻繁
既然我們存個股都是以「長期持有」為原則,當然 ETF的選股邏輯也不例外。我不喜歡成分股更換幅度太大的ETF,一來大量買賣增加許多不必要的交易成本,二來公司好壞多半需要時間來證明,頻繁更換很可能扼殺了好公司展現獲利或市值成長的機會。
ETF的好處是根據指數自動汰弱留強,既是汰弱留強,那所淘汰的成分股就要真的弱,如市值跌出台灣50大、股息殖利率長期居於30檔成分股末段……之類有較明顯的問題再剔除。像是0050台灣市值前五十大的公司變化不大,該ETF一次剔出與納入多半僅1、2檔股票,而0056、00878更是直接設定五進五出為上限,這些皆屬於更替幅度較小的ETF。
內容物是什麼才重要
ETF的成分股就是我們實際買進的股票,其選股原則篩選出來的內容要符合自己的需求,不求百分之百,但求百分之八十須是自己認為還不錯的標的。
市面上各式各樣的ETF百花齊放,猶如各家不同口味的餐廳任君挑選,我們選擇的重點在於要自己「喜歡吃」,或是配合自己生活中不同目的如減肥、價格、聚餐、約會…等來依時挑選。
當然每家餐廳的服務費不同,猶如每檔ETF的管理費各異,不過餐廳的菜色合不合我的口味才是重點,因此除非是兩家菜色一模一樣,否則沒有人會根據服務費高低來挑選餐廳。
2️.ETF規模、流動性:
除了選股邏輯外,小車也很在乎ETF的規模與流動性,因為規模太小的ETF會有下市疑慮,流動性不佳的ETF買賣交易不方便,很有可能面臨到須掛低於現價1、2檔的價格才能順利賣出的窘境,連帶盤中零股交易也會不太熱絡。
根據台灣證券期貨局的規定,ETF最近30個營業日平均規模低於終止門檻(股票ETF終止門檻一般為1億元,債券ETF一般為2億元)就必須下市。因此ETF規模大一些,自然也就離下市遠一點,但也不是規模越大就越好,有時羊群效應是盲目的,仍要回歸「選股邏輯」來挑選。
ETF的流動性涉及的層面較個股複雜,無法根據單一成交量來觀察流動性,其內部各個成分股的流動性、屬性、國別,乃至於造市商庫存都會影響ETF的流動性。
因此我使用最直覺的方式來看,盤中直接觀察該檔ETF的即時交易明細,若幾乎「每分鐘」都有成交筆數,代表流動性不錯,小散戶的即時買賣不成問題。且ETF的上市規模也與流動性呈正相關,可輔佐參考,根據個人觀察,通常規模50億以上的ETF 已具備很不錯的流動性。
※免責聲明:本文獲得「小車 x 存股實驗」授權,文中所提之個股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
發表意見
當您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視為已承諾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相關法令及一切使用網際網路之國際慣例。若您是中華民國以外之使用者,並同意遵守所屬國家或地域之法令。
您同意並保證不得利用本留言服務從事侵害本公司或他人權益及相關違法或未經本公司事前同意之行為(以下簡稱禁止行為),否則您除應自負文責外,並同意本公司逕行移除或修訂您的留言內容或限制您的留言權利或封鎖您的帳號,絕無異議。前述禁止之行為,包括但不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