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總處於日前公布2021年國富統計後,又引起年輕人一片錯愕,原因是這份統計顯示平均每戶財富(資產淨值)升至1,746萬元,這個數字對於許多青年人而言,實在太遙遠,太不真實了。

這就是平均數的毛病,平均數是把所有家庭的財富加總平均,其結果自然會與多數人的感覺背離,2010年耶誕節前幾天,國發會的前身-經建會發布一則薪資創歷年新高的新聞,時值歲末年終,這原是讓人快樂的消息,未料,次日抗議電話如潮水般的湧進經建會,連負責薪資調查的主計處也遭池魚之殃,民眾抱怨:「日子愈來愈難過,哪來什麼薪資創新高?」

平均每人薪資如此,平均每戶財富亦然,只要是平均數一定有這個毛病,因此統計學第一章告訴我們描寫一群數據,除了運用平均數,還要觀察變異數,如此才能了解這群數據所象徵的意義,平均數讓我們掌握總體數字的水準,變異數讓我們明白數字之間的分布情況,兩者缺一不可。

也因此,家庭所得自1954年起已有所得分配統計,當年是由台灣省政府辦理,隨後由中央的行政院主計處接手辦理個人所得分配調查,迄今我國仍每年公布所得分配統計,以讓政府在了解平均所得提高之餘,也能掌握貧富差距擴大的程度。此外,由於政府豐富的大數據資料,自2000年以來藉由所得稅的稅檔資料,也提供了更充分的資料,讓外界可以明白金字塔頂端前5%、1%的家庭有多高的所得,後5%的家庭有多麼貧窮。

有關所得分配的統計,由於起步得相當早,如今資料堪稱完備,惟家庭財富統計這部分,除了1991年辦過一次家庭部門的國富調查,有些財富分配的資料,迄今仍只有平均數,而沒有分配統計,因此,我們不知道30年來台灣財富分配的變化。也正是因為每年所公布的國富統計只有平均數,沒有五等分位、十等分位的分布資料,政府每回一公布,只會讓年輕人失望。必須附註的是,這裡的年輕人並非是甫自學校畢業者,而是在職場工作十年左右者,他們有工作經驗,對所得、財富已有概念的一群人,當他們看到每戶財富高達1,700多萬,只覺得遙不可及。

要怎麼化解年輕人心中的迷思,惟一的辦法就是精進國富統計,讓這份統計不再只有平均數,而且有五等分位、十等分位的分配資料,如此一來每個人即可了解自己是落在哪一層級,而政府也才明白財富差距有多大、以及造成差異的原因,該採取什麼重分配的方法,以避免貧富差距擴大形成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

也許有人會說,有所得分配資料不就夠了,何必還要財富分配的統計呢?這是因為所得、財富是不同的概念,所得是指一個家庭一年收入有多少,而財富是指一個家庭所擁有的房地產、股票、存款、汽車等資產有多少,前者是流量,後者是存量,財富比所得更可以看出貧富差距的嚴重程度。

舉個例子,如前所言,政府在1991年曾辦了一次家庭部門的國富調查,這份調查有估出國內財富分配的情況,當年平均每戶財富是526萬元,前20%平均每戶財富1,306萬,反觀平均每戶家庭所得為59萬,前20%平均每戶所得113萬,這正是所得與財富的差別了。

再觀察1991年所得差距與財富差距的資料,依主計總處的估計,五等分位所得差距為4.97倍,而五等分位財富差距為16.8倍,由此可以看出財富分配不均更甚於所得分配,當年16.8倍已震撼社會各界,然而30年後的今天,財富分配統計付之闕如,沒有人知道這個差距是擴大到30倍、或40倍?然而,每次一發布平均每戶財富的數字,總要引起年輕族群的撻伐,由此推測,財富差距較之1991年必然擴大許多,民怨之所在,不可不慎。

我們十多年來曾屢次呼籲行政院重視此事,儘速精進國富統計,讓這份統計不只有平均數,也有五等分位、十等分位的分配資料,十年過去,如今依舊沒有動靜。試想,1991年沒有如今的大數據,得在電視上宣導,一戶戶實地訪查,如此不容易的工作在彼時都可以完成,如今政府擁有各類的大數據資料庫,只要主政者想做,給予統計部門綜整各部會資料庫的權限,適當的運用統計方法,完成財富分配統計並非難事,雖非彈指可得,但必是指日可待。

最後我們要說的是,有關財富分配統計,政府已耽誤太長的時間了,自1991年以來,長達30多年財富分配統計一片空白,期間歷經了七任主計長仍懸而未決,是該下決心的時候了。

#財富分配 #平均每戶 #財富 #平均數 #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