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人都會自言自語,醫師表示,生活中自言自語可以整理思考、自我安慰,長期有助提高思考理解能力,但也可能是精神或神經退化的疾病,例如失智症,民眾若發現自言自語的頻率、形式改變,造成生活與功能負面影響時,應及時就醫診斷治療。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其粉專貼文表示,自言自語是一個人在未與他人交談情況下,將自己的思想、感受或情緒以口頭形式表達出來,是非常常見的行為。在生活中,人有3種情況下較易自言自語,包括思考整理、孤獨、自我安慰時,藉由自言自語可助整理思緒、表達想法,以更好地理解與處理內心的困擾與矛盾。此外,自言自語可減輕孤獨感,並釋放一時激動的情緒,減輕壓力與焦慮。
但他提醒,自言自語也可能是疾病的徵兆:
1. 精神分裂症:自言自語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狀之一。患者可能聽到內心的聲音或對話,並以自言自語的形式回應。
2. 躁鬱症:在躁狂或重鬱時,患者可能會自言自語,包括內心對話、自我指令或情緒表達。
3. 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可能有內心對話的行為,沉浸在自我世界中而自言自語。
4. 大腦損傷或腦退化性疾病:某些大腦損傷或神經退化性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或帕金森氏症。
5. 焦慮症:某些焦慮症狀,如強迫症,會使患者在內心進行反覆對話。
他表示,若自言自語對個人生活造成負面影響,例如罵人、做人身語言攻擊、破壞人際關係,或造成失眠、體重下降、噁心嘔吐、整晚不睡覺地自言自語、妄想或幻聽,都需要尋求心理專業人士的協助。
發表意見
當您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視為已承諾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相關法令及一切使用網際網路之國際慣例。若您是中華民國以外之使用者,並同意遵守所屬國家或地域之法令。
您同意並保證不得利用本留言服務從事侵害本公司或他人權益及相關違法或未經本公司事前同意之行為(以下簡稱禁止行為),否則您除應自負文責外,並同意本公司逕行移除或修訂您的留言內容或限制您的留言權利或封鎖您的帳號,絕無異議。前述禁止之行為,包括但不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