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年國內太空產業地面設備產值均達20%成長,優於全球市長成長幅度、助攻台灣太空產業有成。國科會29日表示,「台灣太空科技發展」不僅將透過國產衛星計畫驅動產業升級,還準備推動太空研發補助與投資抵減等措施,加速低軌衛星地面通訊設備產業發展,希望透過四大目標市場布局,在2025年時將地面設備產值拚上3,000億元。
國科會29日召開第五次委員會,會中通過三大案,包括國科會「台灣太空科技發展」、數位部「雲世代產業數位轉型推動成果」、以及教育部「邁向數位平權落實數位共榮」,其中備受矚目的「台灣太空科技發展」主要分析國家太空科技發展現況及未來布局,將由經濟部、教育部等相關應用主管部會共同推動,計畫將鎖定衛星製造、發射服務、地面設備、應用服務等四大目標市場。
國家太空中心副主任朱崇惠表示,2022年台灣太空產業產值2,158億元,其中地面設備2,129億元、占98.7%,近2年國內地面設備產值(不含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以20%增長,大幅優於全球市場成長幅度的0.3%,目標2025年相關產值增加至少800億元,帶動台灣整體太空產值希望在2029年衝到兆元大關。
朱崇惠解釋,衛星製造方面,部署以雷射光通訊為骨幹的三大星系,建立太空自主技術能量,在系統端,育成衛星系統新創公司,引導產業跨域與橫向協作;元件端則是透過國產衛星計畫提供飛試驗證,建立自主衛星供應鏈,打入國際衛星產業鏈。
在地面設備方面,朱崇惠指出,建立自主發展通訊酬載,提升地面終端供應能量,包括發展遙測與通訊可移動式地面設備、開發多模多軌衛星服務所需新世代地面設備,同時也將推動太空研發補助與投資抵減等措施。
發射服務方面,規劃升級旭海短期科研火箭發射場域及建置國家發射場域,並發展可將百公斤以上衛星送入低軌道的衛星發射載具;衛星應用方面,將透過公部門應用推動民用,例如國土規劃、觀測等衛星影像加值服務,防災、海事、偏鄉、車聯網、無人機通訊應用服務;此外,今年升空的獵風者衛星也將推動加強資料商業化應用。
發表意見
當您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視為已承諾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相關法令及一切使用網際網路之國際慣例。若您是中華民國以外之使用者,並同意遵守所屬國家或地域之法令。
您同意並保證不得利用本留言服務從事侵害本公司或他人權益及相關違法或未經本公司事前同意之行為(以下簡稱禁止行為),否則您除應自負文責外,並同意本公司逕行移除或修訂您的留言內容或限制您的留言權利或封鎖您的帳號,絕無異議。前述禁止之行為,包括但不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