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欣湄分享門診案例,一位50多歲女士,患有嚴重過敏性鼻炎和濕疹,儘管接受許多治療,症狀始終沒有改善。後來醫師發現,關鍵在她的飲食習慣以外食,大量零食和炸食為主,經過門診的諮詢和指導,1個月後濕疹竟改善了70%。陳欣湄表示,慢性發炎是一種長期、反覆發生的發炎狀態,想預防可從飲食、環境、內在健康及生活習慣等4面向著手;此外,身體若出現7種症狀可能是慢性發炎的徵兆。
家醫科醫師陳欣湄近來在個人臉書專頁發文表示,當身體處於長期慢性發炎狀態,很容易引發糖尿病、代謝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或是癌症,日常生活想要避免,其實可從4面向來檢視和改善。
首先是「飲食」,陳欣湄說,某些飲食習慣會引起身體的慢性發炎,但要真正控制飲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她提到,曾碰過一位50多歲女士,患有嚴重過敏性鼻炎和濕疹,儘管接受許多治療,症狀始終沒有改善,進一步了解對方的飲食習慣後才知道,原來患者習慣以外食、大量的零食和炸食為主。經過門診的諮詢和指導,她開始改變飲食習慣,一個月後,該名病患的濕疹已經改善70%,也很開心不需要再靠藥物控制。
其次是「環境」,陳欣湄指出,環境中存在著許多污染物,如重金屬、塑化劑、抽菸、空氣污染等,這些都可能導致我們的身體處於發炎狀態。陳欣湄建議,多用自己的餐具、杯子,愛環保救地球外,也對自己身體有助益。
再來是「內在健康」,陳欣湄說明,粒線體在我們的細胞中扮演著產生能量的角色,主要的任務是合成能量(ATP),當粒線體出現障礙時,容易推積成自由基,進而造成慢性發炎。
最後則是「生活習慣」,也是容易被忽視的部分,陳欣湄解釋,如良好睡眠、適度運動,都能夠幫助我們的身體調節自身,進而減少慢性發炎的發生,一旦出現睡眠障礙,就容易促使身體釋放發炎激素。
至於有哪些症狀代表身體正在經歷慢性發炎?陳欣湄列舉7種可能,如反覆發生的關節痛、很難修復的肌肉酸痛、慢性疲勞、反覆感染、腹瀉或便祕、皮膚濕疹、過敏性鼻炎。
發表意見
當您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視為已承諾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相關法令及一切使用網際網路之國際慣例。若您是中華民國以外之使用者,並同意遵守所屬國家或地域之法令。
您同意並保證不得利用本留言服務從事侵害本公司或他人權益及相關違法或未經本公司事前同意之行為(以下簡稱禁止行為),否則您除應自負文責外,並同意本公司逕行移除或修訂您的留言內容或限制您的留言權利或封鎖您的帳號,絕無異議。前述禁止之行為,包括但不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