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董事會上周五強行通過造價近300億元的造船案,但包括未補齊懸缺的獨董、形同為韓廠量身訂做標案,且在全球運價走跌時、今年首季獲利只剩去年5%情況下,急著選在船價高檔造船,造的還是非主流的LNG船,至少四大疑點未解,讓人不禁懷疑陽明在急什麼?

陽明造船案決策冗長,主要原因是董事會內部意見兩極,這當然也與LNG船並非主流、毀譽參半有關,最終導致兩位獨董掛冠求去。陽明第一時間說要補選,但卻無疾而終,順理成章讓造船案可跳過審計委員會,直接在董事會挾席次優勢闖關,這招顯有高人指點。

其次,陽明雖採國際招標,外電報導有來自各國多家船廠投標,但因技術含量,最終僅南韓現代重工和大陸揚子江船業入選。但以陽明的公股背景,必須政治正確,要把300億元訂單送給大陸船廠,基本上不可能,這等同讓現代重工自然出線。

最有違常理的,是陽明本月就將召開股東會選出新任獨董,屆時再做重大決議也不遲,但陽明顯然很急,於是在運價走跌、造船價格仍屬高檔時刻撒幣造船,這與業界的決策過程完全相反,況且當全球紛紛改造甲醇船,陽明確還堅守著要造LNG船,也讓人摸不透。

就算陽明的董事會再怎麼沒效率,如今遇到全球風向在轉,應該慶幸因禍得福,轉向評估甲醇船,避免無謂的浪費。但陽明給人的感覺是,下訂LNG船是既定決策,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達到目標,流程都是「先射箭再畫靶」,所以硬要走2年前的舊案,非過不可。

這就更不用說,海運榮景已過,運價甚至持續探底,根據陽明上周五公布財報,首季稅後純益34.01億元,年減94.3%,等於僅剩去年同期的5%。即便運價不跌了,推估陽明今年頂多賺個100億元,有必要硬要買船,做這種打腫臉充胖子的花費?這有無完整財務評估?

海運界有個說法,「長榮總在(船價)低檔時造船,陽明則常買在高檔」,暗指兩家在造船的眼光差異甚大。如今運價大跌、船價仍在高檔,陽明竟逆勢大投資,究竟是要延續老看走眼的傳統,還是有不能說的祕密,這300億元如今終於撒出,到頭來又肥了誰?

#陽明 #獨董 #LNG #船價 #運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