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勞退制度下,政府強制要求企業要替勞工提撥6%勞工退休金,勞工也可再自提1%到6%薪資作為勞工退休金,但到底要不要自提,以及自提後是否能領到兩倍退休金,勞保達人艾倫表示,自提多繳一倍,當然能多領一倍,自提並非人人適合,到底要不要自提需經過三點評估。

艾倫透過頻道《艾倫的理財研究室》的最新影片分享,許多人都想了解到底該不該自提,但在這之前,要先了解自提6%的概念;艾倫解釋,新制勞工退休金制度下,強制雇主要替勞工提撥投保薪資6%的勞工退休金,另外,勞工也可申請自提1%至6%的薪資作為退休金儲蓄,目前政府鼓勵勞工自提勞退,自提金額可以減免所得稅;但一位勞工到底適不適合自提,則要經過現金流、風險承擔和退休金收入三點評估。

關於第一點,艾倫指出,現金流即當前收支狀況,若現在收入比日常支出高,將一部分資金交給政府管理,讓退休金增值,自提勞退是不錯的選擇;反之,若當前生活費較高、收入不穩定,或是自提後會排除其他重要需求如買房、買車、撫養父母子女,就不建議自提。

第二點要評估的是自己風險承擔的程度,艾倫表示,將薪資自提代表願意讓政府來替自己規畫退休金,但政府主導的退休金波動小、報酬低,有些勞工看到績效太低,傾向拿自己的預算進行投資,但這代表要自己承擔投資風險;因此,如果不願承擔太多風險,或對投資市場沒充分了解,選擇政府代為管理可能比較穩定。

至於第三點退休金收入評估,艾倫表示,如果計算自提後,預估退休金收入無法滿足退休生活所需,指完全靠提撥勞退準備退休金就不適合;另外,勞退專戶本身有「保證收益機制」,很多人誤以為虧損就有保證收益;但事實上,保證收益是在請領時才結算,簡單說,請領時結算勞退專戶的金額「少於本金從頭到尾都配置定存」的效益,保證收益才會啟動他的保護機制功能,讓這筆錢至少等於放到定存的效益。

不過,艾倫也提醒,自提也有兩個缺點要納入考慮,第一是勞退和歷史大盤市場年化報酬相比,勞退的收益率大概只有一半甚至更低;第二,不管是雇主提撥還是自提勞退的錢,就是綁定到60歲或是失能、死亡才能領,這筆錢沒辦法彈性領取,遇到急需用錢之際會緩不濟急。

(本文擷取自《艾倫的理財研究室》,未經同意禁止轉載,原文、影片請至《艾倫的理財研究室》觀看。)

#大盤 #艾倫的理財研究室 #收益率 #年化報酬率 #自提 #勞退 #雇主 #退休金 #風險 #現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