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林資傑台北報導】美國聯準會暴力升息,使壽險業一度因保單解約潮而出現保費「入不敷出」狀況,引發流動性風險隱憂。對此,儘管保單解約潮已緩解,金管會仍宣布放寬保險業從事附條件交易的債票券種類,可望在必要時增加業者資金運用彈性,協助緩解現金流壓力。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說明,由於美元短期利率走升帶動保戶解約增加,壽險業去年下半年的每月保險給付確實均大於保費收入。不過,今年前2月壽險業累計保費收入已大於保險給付,顯示保單解約潮目前已緩解。

儘管流動性風險已見紓緩,金管會為提升保險業資金運用彈性、並因應短期資金調度需求,仍宣布將放寬保險業從事附條件交易的債票券種類,主要在評估壽險公會提出建言後,認為若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可盡量讓業者增加資金運用彈性。

金管會此次採納公會建議,放寬保險業可從事的附買回(RP)及附賣回(RS)交易債票券種類,包括新增新台幣金融債、公司債及國際板債RS交易,外幣金融債、公司債、美國三房RMBS的RP及RS交易,以及金融機構保證的新台幣商業本票RP及RS交易。

配合放寬可進行附條件交易的債票券種類,金管會同步修訂限額規範因應。在新台幣債票券方面,公債及金融機構保證商業本票的RS、金融債及公司債RP及RS交付或取得的總金額,不得超過保險業資金的2%。

而外幣債票券方面,金管會將限額修訂為所有外幣有價證券RP及RS交付或取得的總金額,不得超過海外投資額度的2%。按目前數據估算,新台幣債票券額度上限為6052億元、外幣債票券則為2723億元。

#時報 #票券 #RS #金管會 #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