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刑事法院(ICC)17日向俄國總統普丁發出逮捕令,讓他淪為與「巴爾幹屠夫」塞爾維亞前總統米洛塞維奇(Slobodan Milosevic)、蘇丹遭罷黜總統巴席爾(Omar al-Bashir)同等級的人物。然而國際刑事法院有其局限性,除了不具法警,亦不能對犯嫌進行缺席審判,全仰賴《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Rome Statute)123個締約國合作。未來除非普丁外訪時,有任一締約國願將其逮補並引渡到荷蘭海牙,或是俄國出現政權更迭,否則普丁被判入獄的機會近趨於零。
俄國與烏克蘭都非《羅馬規約》締約國,但烏國接受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才使法院首席檢查官卡林汗(Karim Khan)有機會起訴普丁與俄國負責兒童權利的總統專員利沃瓦-貝洛瓦(Maria Alexeyevna Lvova-Belova)。對此,莫斯科第一時間提出反駁,稱俄國在任何情況都不會把本國公民引渡到海牙。國際刑事法院院長霍夫曼斯基(Piotr Hofmanski)表示,國際刑事法院正在盡「作為法院」之責,實際執行則「取決於國際合作」。
前美國國務院戰爭罪行問題無任所大使芮普(Stephen Rapp)告訴《紐約時報》表示,只要普丁外訪「就有機會被捕,這永遠不會消失」。但涉及在任國家領袖的案件時,有些締約國可能不願意配合;只要能不被捕,國際刑事法院可能永遠訴究不到被告。
美國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擔起反俄陣營之首,國際刑事法院對普丁發出逮捕令,官員卻躲躲閃閃。白宮國家安全會議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在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說:「我認為這屬於突發新聞。在我們發表任何形式的官方評論前,我們還需要觀察一下。」駐聯合國大使湯瑪斯-葛林斐德(Linda Thomas-Greenfield)則在面對記者提問時直接轉身離開。
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國際刑法教授沙達特(Leila Sadat)告訴《美國之音》,考慮到華府與海牙過去的緊張時期,「他們花點時間思考自己的立場也就不足為奇了。」
美國歷任政府多對美軍可能受到國際刑事法院審判感到擔憂,國際刑事法院2012年決定就塔利班、阿富汗政府軍和美軍可能在阿富汗犯下的戰爭罪啟動訴訟程序後,這種擔憂加劇。前美國總統川普甚至在2020年,對國際刑事法院時任首席檢察官班索達(Fatou Bensouda)和一些高級官員實施制裁,直到總統拜登2021年上任後才解禁。
發表意見
當您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視為已承諾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相關法令及一切使用網際網路之國際慣例。若您是中華民國以外之使用者,並同意遵守所屬國家或地域之法令。
您同意並保證不得利用本留言服務從事侵害本公司或他人權益及相關違法或未經本公司事前同意之行為(以下簡稱禁止行為),否則您除應自負文責外,並同意本公司逕行移除或修訂您的留言內容或限制您的留言權利或封鎖您的帳號,絕無異議。前述禁止之行為,包括但不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