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大陸電動汽車爆發式成長帶動下,令車載電池產量同樣暴增,但考量到成本、環保、商業價值等因素,電池回收成為當前大陸正夯的新能源事業,包括寧德時代、吉利汽車等新能源汽車上下游企業,紛紛加碼布局,搶食這塊規模超過人民幣(下同)千億元的新市場。
中國經濟網14日報導,看準鋰電池回收是市場最新風口,由天奇股份發起、中國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參與的大陸首個鋰電循環產業互聯網平台「鋰++」,日前正式上線,試圖探索鋰電池回收新模式。
事實上,規模超過千億元的動力電池回收市場,今年已經吸引寧德時代、吉利汽車、芳源股份等業者加碼投入。稍早前,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透露,目前寧德時代在鎳、鈷、錳的回收率達99.3%,鋰回收率達90%以上。預計2035年後,寧德時代利用退役電池中的材料可以滿足很大一部分市場需求。
「鋰++」產業互聯網平台CEO胡穎表示,目前大陸已經初步建立起鋰電池循環回收體系,根據回收主體不同分為四種模式:車企、電池廠、電池回收利用企業及互聯網+產業聯盟。「鋰++」產業互聯網平台將建構更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的鋰電池回收產業鏈,進一步推動鋰電池循環互聯網+產融聯盟的新模式。
此外,推動電池回收也有利遏制已出現產量過剩苗頭的電池行業,並避免資源浪費。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顯示,電動車高速成長下,令電池行業生產一哄而上,2022年大陸動力電池累計產量為545.9GWh,年增148.5%,但同期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僅294.6GWh,年增90.7%。
大陸業界人士分析,動力電池的大部分原材料可循環利用,加上近年來鋰礦等原材料價格大漲,業者投入動力電池回收領域可保障供應鏈安全與降低成本。不過,當前看似一片藍海的動力電池回收行業,仍然存在「小、散、亂」的問題,行業亟須實行高品質發展。
前海開源基金投資部總監崔宸龍指出,按照動力電池平均使用壽命五至八年計算,到2025年,大陸退役動力電池累計將達137.4GWh,需要回收的廢舊電池將達96萬噸。預計未來回收會逐步取代開採,成為電池金屬原材料的主要來源。
發表意見
當您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視為已承諾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相關法令及一切使用網際網路之國際慣例。若您是中華民國以外之使用者,並同意遵守所屬國家或地域之法令。
您同意並保證不得利用本留言服務從事侵害本公司或他人權益及相關違法或未經本公司事前同意之行為(以下簡稱禁止行為),否則您除應自負文責外,並同意本公司逕行移除或修訂您的留言內容或限制您的留言權利或封鎖您的帳號,絕無異議。前述禁止之行為,包括但不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