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股息ETF是許多專家非常推薦的存股方式,近期統計顯示,台灣高股息ETF受益人數正式突破200萬大關可見一斑。不過知名理財Youtuber清流君卻在部落格分享,指出高股息雖然對投資人帶來某種心靈上的自慰,但卻有並無較高預期報酬、付出更多稅和投資成本等6大因素,導致注定是種有缺陷的垃圾投資方式。
清流君表示,投資人為何會喜歡配息?一個重要理由就是股息的發放,可以對股市劇烈波動提供安全避風港。因此高股息最能打動的人,往往是那些很怕風險、同時又很想要有穩定現金流的投資人,這些人通常是年長即將邁入退休或是已經退休者,看看什麼主、什麼叔、什麼俠的粉絲信徒就知道了。「的確高股息能帶來心靈上的自慰,」但清流君認為,凡事一體兩面,有些是會有很大的副作用的。
原因一、沒有較高的預期報酬
一間公司賺錢,它可以從盈餘裡面配息給股東;如果虧錢了也可以配息嗎?清流君說,當然,從「公積」裡面配出就可以做到。公司可以從「資本公積」和「法定盈餘公積」拿一部分現金配給股東。
資本公積指的是股東的錢,法定盈餘公積是指過去公司賺的錢提列到帳上
簡單說,資本公積指的是股東的錢,法定盈餘公積指的是過去公司賺的錢提列到帳上。如果拿來配息,就代表「把股東的錢、再拿來還給股東」,也就是用「吃老本」的方式把錢拿出來發給股東當配息。
像是今年受到股債雙殺的影響,各大金控賺的錢如果不夠發股息,就很有可能會用吃老本的方式從公積裡面拿出來配給股東,所以說公司無論是賺錢還是虧錢,都有辦法配息,就看它要不要而已。
買入股票就代表成為公司的股東,那些盈餘或是公積不管是留在公司還是變成現金發給股東,其實都是股東的資產,配不配都不會有任何影響。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著名的「MM理論」也表明:股利是中性的,無法影響投資報酬。
如果一間支付高股息的公司 可以用發行股票的方式,讓不發股利省下來的資金去做投資,那麼配不配息都不會對公司的價值或股票的報酬造成任何影響。
根據先鋒集團研究,調查1997-2016年全世界股票,把他們依照股息殖利率的高低分成4組,高殖利率股票的投資總報酬,和低殖利率的幾乎一模一樣,殖利率的高低和股票報酬並沒有顯著的關係。
原因二、要付出更多的稅和投資成本
在台灣投資股票「資本利得」是不需要繳稅的,也就是買賣股票,除了很低的交易手續費和證交稅以外,是沒有其他成本的;但是在台灣參加「配息」卻是需要繳稅,不是跟綜合所得稅一起繳,不然就是分離課稅,兩者的稅率不一樣,不同稅收級距的人採用的方式也不相同。
此外,高股息ETF本身的交易費用,很明顯都比市值型的ETF高出不少。這等於是兩個人在賽跑時,高股息就先揮刀自宮「喀擦」,長期下來自然相當不利。
1967年波克夏發了一筆0.1美元的股息,就有人問巴菲特說:「你不是很討厭配息嘛?為什麼公司還發過唯一一次的股息?」
巴菲特回答:「我一定是在尿尿的時候才不小心做出這個決定的(I must have been in the bathroom when the decision was made.)。」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巴菲特對公司不配息的立場非常堅定,在他2012年給股東的信當中,解釋了為什麼公司進行股票回購才是極大化股東利益的方式。
原因三、高股息並非是一個有效的選股因子
根據Larry Swedroe《因子投資》書中的內容,沒有任何一個資產定價模型會將股息當作因子包含在內,如果股息在決定報酬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那麼目前的資產定價模型就無法發揮良好的效果。
換句話說,無論股息是高是低,股票的預期報酬都相同。但高股息的ETF通常會用股息率的高低,來當作成分股的篩選或加權指標,這會造成一個非常恐怖的後果,那就是會把持股集中在少數市值的股票上,像是0056之前的持股只佔台股市值不到15%。有嚴重偏離大盤平均、落後市場報酬的風險。
以存在最久的高股息ETF 0056來看,它並沒有比較高的預期報酬,市值涵蓋度又不夠,最後的報酬就是慘不忍睹,連平均的水準都不到,而且這回測還沒考慮股息稅的影響。
台股財富創造集中在少數3%股票上,如果沒選到這3%,高股息長期報酬肯定落後大盤
為什麼高股息和存股的長期績效,注定就跟垃圾一樣呢?
根據「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期刊的調查,台股從2003年1月到2019年2月,總共有1976檔股票,這段期間台灣股市從10兆台幣成長到30兆,但這20兆的財富創造主要集中在少數股票上,像是台積電貢獻了5兆,其他的15兆是由其他「市值成長」的前63支股票所貢獻,加台積電這64檔股票數量只占1976間公司的3%而已。
研究還發現,股市財富成長是極端不平均的,少數的個股能獲得非常可觀的財富,但絕大多數的股票都是賠錢的,其中有高達65%的股票落後大盤,即便能打敗大盤,但台股的財富創造主要集中在少數3%的股票上,如果你沒選到這前3%的公司,高股息存股的長期報酬肯定是落後大盤,輸給全市場指數投資。
所以與其買0056、00878高股息ETF,還是學什麼老師傻傻存個股,不如用「指數化投資」、買下全市場,讓市值涵蓋度擴充到最大,同時也包含真正能賺取財富的前3%股票,不會錯過報酬、也不怕選到爛公司,而且還更具有分散風險的效益。
原因四、高股息投資組合不具成長性
根據《打破選股迷思的獲利心法》:預期長期每股盈餘成長率=(1-股利發放率)×(股東權益報酬率)
當公司提高支付給股東的股利,能用於業務再投資的盈餘就會減少,長期下來轉化成每股盈餘的成長率就會不斷降低。
一意孤行只選高股息股票,很有可能讓自己錯過許多高成長潛力公司
高股息投資組合中的公司,大多是那些基本面成長率很低,將來的預期成長率很差的股票,主要是因為這些公司的股利發放率太高了,不然就是投資報酬率很低。
一間公司如果發出過高的股息,從會計面來說,會降低公司權益的帳面價值;從經濟面來看,公司不僅無法再投資,還會拉低資產水位,降低未來成長動能。
一意孤行只選高股息的股票,就很有可能讓自己錯過許多高成長潛力的公司。
你可能會想說,我投資只需要穩健就好、不求什麼成長,高股息的公司很符合我的標準,不過你沒想到的是,存單一公司的風險其實遠超乎你的想像。這種穩健只是一種表面的假象,市場總是充滿變數,沒有所謂不可能會倒的公司,在金融市場中,真正的穩健只有盡可能分散風險(Diversification)。
原因五、高股息有更大的投資風險
很多人會認為即便遇到市場大幅下跌,高股息還可以穩穩領取股息,當作一種防禦性投資,「大錯特錯」!
台股過去從2007年以來6次比較大的下跌中,0056有3次跌幅比0050 更大。
除此之外,高股息的股票還比其他股票具有更高的「利率敏感性」,也就是更容易受到期限風險的影響,和債券的相關性更高。
清流君說,如果用犧牲報酬作為交換降低風險,那還說得過去,但是經過高股息標準篩選後的投資組合,除了會偏離原本市值加權配置,還更容易偏重在特定幾種產業上,多承擔個別產業的風險,卻沒有更高的預期報酬作為補償,真可謂得不償失。
原因六、高股息不利於退休後的提領階段
許多退休後的投資人會想單靠配息作為現金流來支應生活所需,但是不管是投資股票還是ETF,領到配息就等於自己賣出股票換取現金,因為淨值和股價會一同下降。如果在股市下跌時拿到配息用掉不再投入的話,就等同於被迫賣在低點。
再加上高股息的配息也不是穩定的,像是在2020年疫情爆發時,許多有良好配息紀錄的公司都大幅減少甚至停止配息,也就是說在市況不佳配息變少的情況下,還是有可能被迫賣出股票支應開銷。而且高股息投資組合儘管配息穩定,但固定配息配久了,還是可能會跟不上通膨,到最後為了維持原本的生活水準,遲早還是要賣出股票。
清流君說,想靠配息應對一切根本就是天方夜譚、癡人說夢,選擇高股息的朋友,不妨問問自己:「如果我選擇高股息了,結果長期落後市場平均報酬,比別人少賺一大波,而且風險波動也沒比較低,這結果我真的可以接受嗎?」
※免責聲明:文中所提之個股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
發表意見
當您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視為已承諾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相關法令及一切使用網際網路之國際慣例。若您是中華民國以外之使用者,並同意遵守所屬國家或地域之法令。
您同意並保證不得利用本留言服務從事侵害本公司或他人權益及相關違法或未經本公司事前同意之行為(以下簡稱禁止行為),否則您除應自負文責外,並同意本公司逕行移除或修訂您的留言內容或限制您的留言權利或封鎖您的帳號,絕無異議。前述禁止之行為,包括但不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