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指出,金管會在各大金控、銀行召開董事會通過今年股利發放的最後時刻,出手下新指導棋,背後有二大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為了股債投資評價減損,不少金融業者進行現金增資,金管會不希望看到金融業者一面向股東拿錢增資、但另卻再把這些錢拿去大發股利,形同「左手進、右手出」,且這種方式在某種程度上由於定價問題,大股東極具道德風險的疑慮。

金融業者認為,去年金管會已給予不少金融機構「資產重分配」的「特赦」,壽險公司淨值因而「起死回升」,因此金管會要求股利配發時,須先把淨值減損部分扣掉才能發放,避免外界質疑為何特別監理寬容壽險公司。

另一個關鍵原因則是,不希望因此扭曲金融業者在投資部位的配置。金管會未設限之前,即使金融業者財務投資虧損累累,由於該部位未放在交易項下,影響的是淨值,而不是損益表,無礙於股利發放,倘若一直如此,金管會認為勢必扭曲金融業者資產配置選擇。另一方面,對投資人而言,也會產生錯誤的引導。

不過也有金融業者指出,金管會這次股利發放新原則,嚴格到不能拿以前累積的保留資本公積來配發股利,「倒是出人意外」,尤其不少銀行,帳上未分配保留盈餘非常多,在這個部分,金管會能否再給予差別化處理的空間,也引金融圈高度矚目。

#股利發放 #減損 #淨值 #金融業 #金管會 #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