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即將每人發放6,000元「還稅於民」。對此,前財政部部長、現任國立臺北大學財政學系教授蘇建榮直指,還稅於民是「假議題,也是不對的」。他強調,「民」是這代人也是下一代的人,我們這一代已經跟下一代借了很多錢來花,有多餘的錢就該用來償還,不能因為有多餘的收入就多花。
蘇建榮等人9日出席由台灣金融研訓院等單位主辦的「共享經濟成果!還稅於民是最好解方嗎?」研討會上表示,現在總預算加特別預算還是財政赤字,不應還稅於民,除非借來的錢用在下一代可享用的公共建設或服務上。
他說,稅收預算的籌編或有可檢討之處,以縮短實徵數與預算數的差異。不過,「稅收實徵數大於預算數」是經濟成長帶來稅源擴增的結果,因此絕不接受有心人士違法徵稅的指控,這是對所有稅務從業人員(包含稅捐稽徵人員、稅務會計師、稅務代理人及記帳士等)的嚴重汙衊。
蘇建榮指出,維持財政韌性與落實包容性成長的精神才是負責任做法,對於稅收實徵數大於預算數的運用宜審慎規劃,包含可以減債、累計歲計賸餘、強化包容性成長的經濟成果分享機制。
他強調,稅收成長是全民共同努力使經濟成長帶動稅源增加的結果,絕非違法課徵。過程中有些部門或弱勢的中低所得者並未因此獲益,政府須針對這些對象以多餘的稅收為財源,編列預算給予補助,讓經濟成長果實得以真正下滲至這些部門或族群。至於已享有經濟成長果實者則可免錦上添花,以落實包容性成長的精神。
前國發會副主委、現任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強調,發放現金作為安慰劑並非良策,也無學理依據,此例一開,充滿後患。後果會造成政府部門連日窮於應付,影響正常施政;政治人物、民意代表開始忙著估算得分失分。不是零和賽局、而是負和賽局。
他強調,比起發錢、發券更重要的事情,是民眾的所得與生活品質提升應提供方向感與具體路徑。對於超徵稅收怎麼用,提出彌補油電虧損、彌補健保虧損、學貸免息等方式,這些作法固然是「還稅於民」的另一型式,作為短期平抑物價或紓困的目的可以接受,但長期應避免影響價格機能的正常運作而導致資源錯置。同時建議未來應該建立制度化機制以減少不必要的爭議,也可依據不同的稅收水準,在年度開始預先初步規劃包含還債在內的可能用途。
發表意見
當您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視為已承諾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相關法令及一切使用網際網路之國際慣例。若您是中華民國以外之使用者,並同意遵守所屬國家或地域之法令。
您同意並保證不得利用本留言服務從事侵害本公司或他人權益及相關違法或未經本公司事前同意之行為(以下簡稱禁止行為),否則您除應自負文責外,並同意本公司逕行移除或修訂您的留言內容或限制您的留言權利或封鎖您的帳號,絕無異議。前述禁止之行為,包括但不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