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稅收超徵4500億元,總統蔡英文昨表示,政府可運用的1800億元中,將保留一定額度,以發放現金方式讓全民共享。不過目前正值全球景氣走弱,學者認為,發放時機與配套非常重要,否則拉抬經濟效果有限。另也也有學者認為,去年稅收雖超徵,但國債仍有近6兆元,這次普發現金,將來恐引發更多問題。

政府發放現金,如何規劃才能讓效益最大化,中經院副院長陳信宏表示「取決於時機」。他指出,從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NMI)表現來看,食品紡織相關業別的消費力道稍微好一點,如果未來民間消費還是集中這塊,「對於我們期待經濟拉抬效果,不是我們想像那麼大」。陳信宏表示,如果選在年節時候發放,不見得能強力激發消費。

未來若短徵,是否要民眾補繳稅還給政府?

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指出,從消費者角度來看,現金的效用最高,而且台灣現在是M型化社會,約5、6成的人過得沒那麼好,這些人邊際消費傾向很高,對振興經濟會有很大幫助。

對於政府超徵稅收如何使用,中經院院長葉俊顯認為,公共經濟學有個理論是「公共財悲歌」,當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有衝突時,若無限制擴大個人利益,公共財將大幅被壓縮。政府沒有及時回應超徵稅收是否普發,就是因為經營國家和家庭一樣,必須各方面考量,好比一家之主如果突然獲得一筆金錢,會思考是要平均分給每個家人,還是要還房貸、學貸,綜合考量後才會有定論。

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陳國樑表示,從研擬、擱置普發現金到最後決定發放現金,很可能是因為民意的關係,但請政府思考2個問題。第一,是純為民意,還是九合一選舉綠營慘敗急著力挽狂瀾?如果是後者,那最該要解決的不是普發現金,而是要檢討為何不得民心;第二,若要發,過去超徵的稅收要不要一起算?未來若發生短徵,是否要民眾補繳稅還給政府?

#稅收 #超徵 #學者 #公共財 #發放現金 #還稅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