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普爾全球評級估測2023年台灣實質GDP成長率1.5%、為五年來最低,除來自多項總體經濟不確定因素干擾導致,也納入氣候變遷、自然災害對能源與糧食供給形成威脅,影響供應鏈並可能引發另一波通膨等因素,與極端天氣事件增多,同列為台灣企業2023五大主要風險之一。

標普台灣子公司中華信評分析台灣企業近二年信用變動,2022年年中風險因素,已經納入「自然災害規模更大、且更為頻繁」,以及氣候變遷政策趨嚴帶給企業經營的風險等級,9月起判定此項因素已然升高、且風險趨勢惡化中;12月再度覆檢,顯示該項風險趨勢的「惡化中」沒有改變。

中華信評分析師團隊指出,台灣前50大企業經營的主要市場,包括台灣和大陸,近年來頻頻遇上極端天氣,相關案例與破壞穩定的事件增多,且循著供應鏈漣漪般擴大,乾旱與洪水對農業供應形成威脅,可能導致糧食價格上漲且社會動盪加劇,或乾旱導致水力發電停滯、鋰與鋁減產,及航運活動減少。

中華信評分析師許立德舉能源為例說,投資人將從較不環保的投資中撤資,以化石燃料發電的裝置容量可能會因而降低,進而導致能源成本上漲,牽動供應鏈的位移。

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2022年執行委託研究案發現,企業經營眾多風險中,氣候變遷議題可能是最重要、但也是最容易造成誤解的風險之一,持續排放的溫室氣體將造成全球暖化,對經濟與社會環境造成破壞,但實際的時間點和實際的嚴重程度卻是難以估計,讓問題的規模、長期效應對經濟決策,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因素 #能源 #氣候變遷 #極端天氣 #乾旱 #形成威脅 #自然災害 #上漲 #台灣企業 #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