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在2022年12月27日發布總統令,宣布特任楊金龍續任中央銀行總裁,任期自2023年2月26日起至2028年2月25日止。由於九合一選舉後,內閣異動的傳言不斷,財政部長蘇建榮也因借調期滿,辭職回任台北大學教職,因此府方提早兩個月確認央行總裁人事,顯示在財金政策上仍力求穩字訣。

央行是獨立機關,包括總裁和兩位副總裁都是任期制,不受內閣人事異動影響。只是2023年2月剛好是楊金龍第一任央行總裁任期期滿,又遇到近日內閣人事可能搬風,使得市場對於楊金龍能否順利續任高度關注。

再者則是央行副總裁陳南光任期也將在2023年3月屆滿。眾所周知,陳南光和部分學者派央行理事長期不滿央行過往過度寬鬆的低利政策,曾多次為文批評貨幣政策應調整,且在2022年第三季和第四季央行理監事聯席會議都力主央行應該升息1碼(0.25個百分點),而非央行建議的半碼,陳南光因而被視為央行的鷹派。這也讓市場十分關切陳南光是否會取代楊金龍,成為新的央行掌門人,進而改採激進式升息。

正因如此,央行總裁人選的決定,除了具有預先穩定財金人事的作用,另一個重點便是象徵鴿派的楊金龍將持續掌舵貨幣政策五年。換言之,台灣2023年或將持續溫和平穩的升息基調、甚至提前暫停升息,利率大幅陡升的可能性降低,匯價政策大致也會維持過往動態穩定的方向。這也等於提前預告2023年貨政策「一如既往」,不會有太大的驚喜,但至少也不會有太大的驚嚇。

2022年可說是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都驚濤駭浪的一年,除了疫情、俄烏戰爭等黑天鵝,美股、美債和美元波動造成全球金融市場灰犀牛亂竄,企業供應鏈從急度缺貨到轉為廠商有高庫存待去化,多種變數和各國央行的政策交互影響,使得經濟數據高度不穩定。原本外界預期央行總裁人事可能和內閣改組一併考量,農曆年後才會定案,但在國內、外經濟金融情勢面臨空前挑戰下,政府若一口氣換掉多位財金首長,勢必不利國家及金融安定,由楊金龍續任央行總裁因而成為不影響內閣後續異動,又能穩定人心的最佳選項。

只是,對於被賦予「穩定」任務的楊金龍來說,未來五年的挑戰不小。首先是2023年國際局勢看來持續動盪,歐美景氣已出現衰退的訊號,但通膨仍處高點,不排除發生停滯性通膨的可能,且目前看來,美國升息已接近到山頂,但歐洲央行升息才走了半山,各國金融政策不同調,也必定讓金融情勢更添複雜度。台灣情勢和歐美不同,但央行貨幣政策必須考量歐美主要央行決策的外溢效果,難度可想而知。

回到國內的部分,央行2022年第四季理事會預估2023年經濟成長率為2.53%,但市場對此遠比央行悲觀,除了標準普爾認為台灣2023年經濟成長可能不保2,國泰台大最新估值也認為在歐美都衰退的最悲觀設定下,台灣2023年經濟成長最差可能僅1.5%。

至於物價,央行預測明年消費者物價(CPI)年增率及核心CPI年增率可望各降至1.88%及1.87%,即回到2%以內的安全水準,但中研院預測明年通膨率仍會高於2%,不少學者也相繼示警央行可能過度低估國內通膨狀況,包括未考量居住成本的部分,和核心物價具有一旦漲上去就難以快速下降的特性。要顧經濟還是穩物價,勢必也是楊金龍面臨的難題。

最後則是央行理監事會內仍存在鷹鴿之爭,無論陳南光是否續任副總裁,目前央行理事的組成已比過往更加市場化、自由化,自然也有更多不同的意見和聲音,未來理監事會議要如同過往得出「全體理事一致」的決議,恐怕是難上加難。身為央行總裁,楊金龍必須以更有力的政策效果為央行的提案版本說話,才能避免央行貨幣政策決議被市場和持反對意見的理事打臉。

楊金龍曾形容過去五年任期「平時如戰時」,時刻都要謹慎,對大小挑戰都要嚴肅面對,但他新一任五年央行總裁的開始,已確定就是「戰時非平時」,面對全球需求下滑導致台灣經濟成長放緩,通膨問題又不能掉以輕心,央行在穩經濟、顧利差和打通膨之間,必須找到新的平衡點。

#升息 #央行 #楊金龍 #通膨 #央行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