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葉時安台北報導】國發會龔主任委員明鑫偕同行政院環保署、經濟部、交通部、金管會、勞動部、內政部、國科會、農委會等8個相關部會,周三出席「淨零轉型之階段目標及關鍵戰略」記者會,正式公布我國淨零轉型之2030年階段目標,並說明12項關鍵戰略的具體行動與措施。龔主委宣示,未來中央部會提送的中長程個案計畫,都要納入淨零、永續的思考和規畫;另外也將宣布新的規劃來協助中小企業淨零轉型。環保團體也發聲質疑,密集規畫一整年卻只增加4%的減量目標,此目標設定可見我國對於淨零排放仍過於保守消極,未拿出破釜沉舟的魄力。
在前瞻新興減碳技術部分,政府亦已布局包含氫能、地熱、海洋能、生質能等再生能源領域,以多元化去碳電力來源。同時政府亦投入自然碳匯及負排放技術的研發,擬透過森林、土壤及海洋等自然管道,與碳捕捉利用及封存技術,抵銷難以削減之碳排量。
透過推動「十二項關鍵戰略」,我國除可減少7200~7600萬噸,亦即相當於2020年29%的碳排量以外,更可創造龐大的商機。預計自2023年至2030年將可帶動民間投資約4兆元以上,並創造5.9兆的產值,以及55.1萬個淨零轉型相關就業機會,並有助於國內包含太陽光電、風電、電動車、儲能設備等4大供應鏈的形成;節能部分將推動六大工業製程改善、家戶與商業設備汰換與導入能源管理系統,預計可擴大5500億元相關產值。
而最受各界關注的是我國2030減碳目標的訂定,是否足夠因應國際上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環保團體也發聲,針對2030年減量目標、工業淨零、社會溝通及治理層級等層面,公民團體仍認為政策有許多不足之處,恐影響淨零轉型的成敗。是以公民團體針對整體政策的方向與進程,提出更積極的倡議與建言,希望政府能在展現2050淨零排放決心的同時,更能完善政策內容及目標。
環團質疑,2030減量目標過度消極。在現行溫管法2050年減量50%的架構下,原本就設定2030年減量20%的目標,如今整部法案大幅修訂為「氣候變遷因應法」,行政院也於三月提出淨零路徑,將2050減量目標設定為全面淨零,但2030年的目標規劃至今竟與現行溫管法設定的目標相差無幾(24正負1%)。雖然國發會表示這是現在能夠掌握的推估結果,未來會五年一期的階段管制目標會再檢討調整,但密集規畫一整年卻只增加4%的減量目標,此目標設定可見我國對於淨零排放仍過於保守消極,未拿出破釜沉舟的魄力。
環團直言,為了因應2050的淨零趨勢,六都的淨零自治條例、淨零路徑或承諾,都已提出至少30%以上的減量目標,如台北市40%、新北市30%、桃園市40%、台中市30%、台南市30%、高雄市30%。而多家排碳大戶近年也開始強化其氣候目標,包含中油49.5%(以2005為基準年)、台化纖、台灣塑膠、南亞塑膠皆宣誓加入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台泥、多家電子業者亦陸續承諾供應鏈(範疇三)溫室氣體減量,顯見民間企業都已經做了相當準備。在氣候緊急的此刻,不論國際或國內都持續朝向更積極的減量目標邁進,氣候變遷因應法也即將明定2050淨零排放,我國的中央政府卻仍裹足不前,不僅抗拒2030年40%的減量目標,連30%的目標都不願納入規劃,令人懷疑中央是否有達到2050淨零排放的決心。
環團也說明,工業淨零強度不足、轉型驅動工具未明,中央應提出整合性的工業淨零戰略,以及目前社會溝通應建立長期對話與協作機制,公布基礎資訊、落實社會轉型。最後,跨戰略、跨層級的整合協調機制不足,應拉高氣候治理層級,氣候會報的組織架構具有必要性。此外,地方政府的角色未能呈現在十二項戰略中,幾次社會溝通會議也沒有將地方政府納入參與,對應到六都及各縣市提出更有野心的2030減量目標,也顯示淨零路徑仍待整合更多跨層級的溝通。
發表意見
當您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視為已承諾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相關法令及一切使用網際網路之國際慣例。若您是中華民國以外之使用者,並同意遵守所屬國家或地域之法令。
您同意並保證不得利用本留言服務從事侵害本公司或他人權益及相關違法或未經本公司事前同意之行為(以下簡稱禁止行為),否則您除應自負文責外,並同意本公司逕行移除或修訂您的留言內容或限制您的留言權利或封鎖您的帳號,絕無異議。前述禁止之行為,包括但不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