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葉時安台北報導】國發會3月底公布「2050淨零路徑規畫」後,周三再召開「淨零轉型之階段目標及關鍵戰略」,提出12項關鍵策略具體做法。從做出承諾變成實踐承諾,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表示,淨零轉型要導入很多前瞻計畫,亦規畫合宜相關法規,而這計畫將長達30年,甚至更久,各界集思廣益,為了下一代有個更好生活環境,也創造更好產業發展機會,歷史將會記得這一天。關於用電、影響經濟、碳定價等議題都做出回應。

國發會說明,2030減碳目標的再提升,將藉由整體再生能源、節能、運具電動化、碳匯及負排放技術發展、減碳國際合作等五大面向來達成。

不過外界仍擔心淨零轉型是否影響用電需求以及經濟發展?推估2050電力需求情境,年均成長2加減0.5%,需電量為4275~5731億度。經濟部次長陳正祺強調,根據經濟部盤點,以2025年標準來看,將有910.9萬瓩的機組除役,同時天然氣機組則會增加1116萬瓩,上來的比下去的多,還會增加再生能源1716萬瓩,所以在供電部分沒有問題。並一再強調,天然氣和綠能等都會增加戰力,產業不但不會受到供電影響,更有相關商機可期。

2030年減碳目標,從原訂定減量20%提升至24%加減1%。不過減量恐受限技術不太穩定,被質疑2050年是否能達到?國發會、環保署表示,依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訂定五年為一期階段,會持續關注。第一期2020年較基準年(2005年)減量2%,雖然目前達成率為1.88%,略有不足有些許沒達成,仍會朝2025年、2030年目標進行。

台灣相較日本或其他國家40%以上的減量水準,是否不夠積極,恐影響產業競爭力?國發會提到,會務實了解轉型過程,但台灣將會按計畫逐步減少碳排,要巨大效果預計要等到2030年技術更突破,目前經費將著重在電網、電動運具化、示範實驗等,而目前還有八年時間,也會跟國際技術合作,新能源新發展更落實,便是科學家救國之際了。

關於碳定價議題,環保署署長張子敬表示,收碳費不希望只是財政手段,反而產業轉嫁給消費者卻沒有減碳效應,因此徵收碳費希望訂定差異化,讓產業覺得投資碳費有好處而加速產業主動減碳,相關的額度會搭配徵收機制考慮,都還在研議中,也持續討論爭取大家意見。

#時報 #巨大 #國發會 #減碳 #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