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10月初祭出最嚴厲禁令,禁止先進製程晶片和製造設備出口到大陸。日媒提醒,大陸放棄先進製程領域,重金投資上一代技術,由於大陸製造商幾乎可自由出口到世界各地,即使美國在技術上贏了,但市場上卻輸了,誰會笑到最後呢?而英媒也認為,美國禁令雖然傷害大陸的晶片製造商,但推升各行各業成本飆升,也讓以往使用大陸低價晶片的美國公司付出代價。

金融時報報導,美國半導體占全球市場12%,即使本土企業無法大規模生產高階晶片,但美國對全球晶片供應仍有巨大影響力。

半導體生產過程有許多階段,包括IC設計、研發、製造和測試,全都必需依賴美國技術。其中,製造先進晶片所需設備更是不可或缺,美國擁有三大半導體設備供應商,包括科林(Lam Research)、科磊(KLA)和應材(Applied Materials);其他西方設備製造商,如荷蘭的艾司摩爾(ASML)可能不會直接受到美國禁令的約束,不過這種情況也可能改變。

「重點是大陸如何取得製造設備。」史丹福大學工程學教授穆爾曼(Boris Murmann)表示,最新晶片採用 5 奈米製程,目前製造這些晶片的機器已經開發超過15年,而極紫外光EUV設備是當前最複雜的技術之一,大陸沒有提前往這方面發展,犯了非常大的戰略錯誤,這種落後影響很深遠。

美國禁令發威,對大陸半導體產業已造成衝擊。中芯國際和長江存儲兩家陸廠營收首當其衝,尤其長江存儲丟掉蘋果手機的記憶體大單,獲利將受到影響;此外,許多中國大陸科技公司也將感受到第二級重創,由於大陸做不出高階AI晶片,多年來幾乎仰賴美國晶片巨頭輝達供應,若要找尋其他替代方案,不論挑選英特爾、Microsemi或超微(AMD)等這些大廠也都來自美國。

大陸最大監控設備製造商海康威視和人工智慧(AI)業者商湯科技均嚴重仰賴進口晶片,汽車製造商及電動車企也是如此,任何需要大數據服務的企業如騰訊、阿里巴巴都難逃禁令魔咒。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五年,大陸幾乎搶下所有消費電子產品和工業設備的廉價晶片市占。大陸半導體產量已經占全球1/5,遠遠超過美國。

大陸的優勢是以低於全球競爭對手的價格銷售晶片,這些陸廠製造的晶片不需要用先進技術,例如家電和汽車使用40奈米或65奈米成熟製程晶片就夠用,加上每種產品使用晶片數量龐大,像每輛電動車需要2000多個晶片,是目前汽油車使用晶片數量的兩倍多,這對大陸晶片製造商來說,確實帶來一筆意外之財。

不過,大陸晶片製造商需要持續獲得設備的更新和服務,才能持續生產,而美國禁令讓這些陸廠陷入危險之中。伯恩斯坦半導體分析師 Mark Li 說,晶片製造設備禁令嚴重阻斷大陸希望成為最大供應商的能力,並使大陸無法參與近一半的簽約晶片製造和幾乎所有記憶體晶片市場。

報導提到,出口管制的主要受惠者不美國公司,而是台灣及韓國晶片製造商。美國禁令將擴大台韓與大陸業者的差距,而曾經削價競爭的大陸晶片製造商開始舉步維艱,這反映出其他同業將擁有更多的定價權。

大陸賣給西方的低成本晶片,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晶片製造設備和相關知識產權,一旦無法更換老舊零組件和升級設備,其廉價晶片可能不適用美國或其他任何地方。

在這場晶片大戰中,推升各行各業成本飆升,從生物技術、金融、自動駕駛到AI,損害大陸產品的競爭力。而以往使用大陸低價晶片的美國公司也將受到影響,對於電動汽車來說,晶片成本僅次於電池,智慧手機最昂貴的零組件是晶片。這些成本將落在全球消費者身上,導致通膨壓力不斷高漲。

#晶片 #半導體 #5 奈米 #晶片製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