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份地方創生體檢報告出爐!地方創生基金會今(26)日指出,雖然近9成團隊營運受到疫情影響,但絕大多數團隊沉著應戰,有超過8成5的團隊針對疫情進行營運調整,包括開創第二商品/服務、導入新數位工具等,積極轉型展現在地韌性,將危機化為轉機,同時也顯現出趕上數位化潮流是地方創生轉型的關鍵。
地方創生基金會26日舉辦周年成果交流會,會中同時對外發布「台灣地方創生體檢報告」。基金會指出,這是台灣首份地方創生體檢報告,更是自2019地方創生元年動以來涵蓋面向最廣、集結第一線團隊資料的地方創生調查報告,無論是對政府未來政策發展、了解地創樣貌或是提供地創團隊營運規劃,甚至企業ESG投入策略,都可以找到多元解方。
基金會指出,政府自2019年初核定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隨後就遇到百年大疫,以至於地方創生的第二、三年始終被疫情陰影籠罩。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表示,基金會選擇在去年2021年疫情嚴峻之際成立,就是希望與政府資源互補,集結民間關注地方創生的力量,由基金會發起創生平台串聯角色,給予全台各地的創生夥伴團隊支持,協助團隊整合與對接資源。
陳美伶說,時值基金會立周年,特別委託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遠見民意研究調查」進行全台地方創生團隊調查,希望透過第一線據與資料收集,了解從2019到2021年這三年來,地方創生隊組織樣貌、遇到的營運困境與疫情挑戰為何,及政府政策契合性等而體檢的成果,更將成為基金會未來努力的方向。
基金會指出,該份報告主要從組織樣態、服務內容營收、營運願景、疫情挑戰、政府資源五大內外部面向來進行調查。調查發現,超過三分之一的團隊成立時間在5年內,估占受訪團隊的35.1%;成立時間為6到10年,佔29.8%,正顯示創生團隊多為新成立組織。
另在調查中發現,除了青壯人力是創生主力外(創辦人年齡介於30-39歲佔42.5%),負責人年齡為65歲以上者佔24.2%,印證地方創生是「全齡共創」,絕非只是年輕人的事,世代合作更能為地方創生挹注不同活力。
在服務內容上看到團隊「從在地文化找到產業DNA」,團隊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前三大排名為「觀光旅遊規劃」(68.1%)、「農產品整合行銷」(58.5%)、「環境教育、友善農業」(56.9%),這些服務內容多與在地對接,顯現獨特在地性,顯示團隊在創造自己產業同時,也朝振興地方產業目標邁進。
面對疫情挑戰,原本憂心各地的地方創生隊能否挺過風暴?所幸調查發現、雖然近9成團隊營運受到疫情影響,但絕大多數團隊沉著應戰,有85.6%的團隊針對疫情進行營運調整,包括「開創第二商品/服務」(48.9%)、「導入新數位工具」(38.3%)等,將危機化為轉機。
在發展痛點上,人才與資金是關乎企業永續發展的兩大關鍵資源,本次調查在問到營運困境的時候,高達70.7%的團隊直指「團隊人才不足」,人才是推動地方創生所面的最大難題。如何留才與吸引人才,也成為團隊營運與政府施策未來重點。
遠見雜誌社長楊瑪利指出,該次調查主要目的是要了解台灣地方創生團隊面貌,含括321家地方創生團隊,自6月13日到7月15日進行調查,最後有近6成回函率。
楊瑪利指出,綜合結果,顯示面對三年疫情威脅,積極轉型是應變之道。儘管有85.6%(161家)團隊因應疫情做出調整,仍有60.9%尚未回到疫情前水準。在轉型方向上,以科技及數位轉型相關者,較有成效,要趕上數位化潮流是轉型關鍵。
陳美伶指出,2022年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平台已集結了140個創生團隊夥伴,而體檢的成果,除了提供給關注地方創生的各界人士,也將作為基金會未來努力方向。
陳美伶說,地方創生是一個沒有期程的永續計畫,必須傾聽地方聲音,隨時滾動規劃,讓內容、方法更符需求,才能為台灣的區域均衡發展提供有效解方,未來將持續整合民間力量,讓創生平台發揮更大功能,協助各地萌發的創生行動成長綻放,讓台灣這一代人可以安居樂業,下一代可以安身立命。
發表意見
當您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視為已承諾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相關法令及一切使用網際網路之國際慣例。若您是中華民國以外之使用者,並同意遵守所屬國家或地域之法令。
您同意並保證不得利用本留言服務從事侵害本公司或他人權益及相關違法或未經本公司事前同意之行為(以下簡稱禁止行為),否則您除應自負文責外,並同意本公司逕行移除或修訂您的留言內容或限制您的留言權利或封鎖您的帳號,絕無異議。前述禁止之行為,包括但不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