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美國廠正式裝機,CRIF中華徵信所6日表示,由投資、技術、以及創造就業三個關鍵因素來看,台灣科技業大舉東進能帶來台灣訂單增加,但核心技術保護與創造就業則可能成為失分項目,需要政策上做好配套,才能避免「供應鏈去台化」。
美國是台廠東進的主要市場,目前占台灣對外投資金額的十分之一,近五年來金額成長驚人。CRIF統計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迄今,台灣對美國的投資金額從2018年20.39億美元、2019年3.62億美元、2020年41.94億美元、2021年4.77億美元,2022年前十月為10.28億美元,近五年合計達80.99億美元。
CRIF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分析,台商赴美投資金額大概占台灣同時期對外投資金額(不計算大陸)538.81億美元的9.66%、約占1/10;相較中美貿易戰前的五年(2017~2013年)成長約297.2%,其中又以2018年及2020年的投資金額特別高,都是因為台積電等指標性投資個案所帶來的改變。
CRIF指出,目前已宣布東進的廠商可用「上市櫃公司一字排開」來形容,包括台積電的晶圓代工供應鏈、鴻海的電動車供應鏈、環球晶、台達電、和碩、金寶、緯創、英業達、佳世達、光寶科等。
劉任認為,除了核心技術外流,先進科技製造也無法再為台灣創造新就業機會,而新的高階就業機會也都外移到美國,甚至台灣還可能必須輸出本地的工程師到美國工作,終將造成台灣就業市場衝擊,建議政策要做好配套措施,避免台灣長期經濟出現國安危機。
發表意見
當您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視為已承諾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相關法令及一切使用網際網路之國際慣例。若您是中華民國以外之使用者,並同意遵守所屬國家或地域之法令。
您同意並保證不得利用本留言服務從事侵害本公司或他人權益及相關違法或未經本公司事前同意之行為(以下簡稱禁止行為),否則您除應自負文責外,並同意本公司逕行移除或修訂您的留言內容或限制您的留言權利或封鎖您的帳號,絕無異議。前述禁止之行為,包括但不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