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歐三大經濟體同步放緩,受到通膨、戰爭、防疫三大因素壓抑貨量需求與供給,使全球海運業艙位供過於求,拉低運價情形惡化,第四季到明年第一季傳統淡季,將主要依賴長約、控艙兩招自救。法人估,長約占比高的船公司至少可以撐到明年4月,長約占比少或沒有的船公司挫咧等。
隨著疫情紅利結束,海運業界想在景氣反轉之際安然度過,市場傳出,赫伯羅特、陽明、HMM等多家航商CEO,都在內部強調利潤的重要性,不僅要打運價保衛戰,也各顯神通賺管理財。
國內貨代業者透露,12月有海運聯盟加碼技術性抽船,加大控艙力度;近期還有船公司歐洲線船舶,寧可多花六天時間繞道好望角,只為了省下蘇伊士運河通行費,此運河是連結亞洲與歐洲海運要道,運河通行費今年來三度調高,並宣布明年1月再漲約15%。
大陸2日鬆綁防疫限制,海運業期待大陸出口貨量增加,在年前衝一波,但業界直言,光靠大陸解封的貨量有限,還要看俄烏戰爭何時上談判桌和談、全球通膨降溫進度,如果這兩項因素都能在明年好轉,海運業賺錢機率大增。
明年第一季亞洲農曆過年放長假,運價下行壓力仍大。馬士基透露,至少有一個海運聯盟考慮在亞洲到西北歐實行冬季航行計畫,在1月21日農曆年開始每周運力減少1/3。
陽明海運前董座謝志堅表示,全美零售聯盟(NRF)上周發布預估數據,下半年全美零售銷售下跌5.3%,明年第一季續跌約14%,或許第二季有機會變好。
業界估計,長榮、陽明長約占比約4至5成,萬海較少,貨櫃三雄第三季營運表現已開始拉開距離,長榮稅後淨利1,000.7億元,季減7.4%、年增25.7%;陽明稅後淨利497.48億元,季減10.4%、年減2.1%;萬海稅後純益約223.58億元,季減約25.8%、年減37.1%。
但謝志堅強調,歐美經濟面好轉,不代表貨櫃船公司業績也會好轉,海運業最大問題是明、後年預估船噸增幅比貨噸增幅大許多,就看船公司控艙能力。由於宏觀經濟充滿不利因素,馬士基預期明年全球貨櫃市場大致持平,但有下行風險。
發表意見
當您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視為已承諾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相關法令及一切使用網際網路之國際慣例。若您是中華民國以外之使用者,並同意遵守所屬國家或地域之法令。
您同意並保證不得利用本留言服務從事侵害本公司或他人權益及相關違法或未經本公司事前同意之行為(以下簡稱禁止行為),否則您除應自負文責外,並同意本公司逕行移除或修訂您的留言內容或限制您的留言權利或封鎖您的帳號,絕無異議。前述禁止之行為,包括但不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