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鋼投資2億元建置全臺首座「鋼化聯產」先導工場,結合技術處科技專案補助工研院之碳捕捉再利用技術,進行碳循環再利用的技術驗證,預估年減碳量4,900噸。
未來中鋼規劃將與化工業夥伴合作成立「鋼化聯盟」,展開「示範工場」計畫驗證商業模式,成功後將共同成立碳循環經濟園區,預估年減碳量更可望達290萬噸,相當於7,45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二氧化碳吸納量,實踐「不只減碳,還要發展碳利用」之目標,開創綠色產業鏈新商機。
經濟部部長王美花表示,全球已超過130個國家宣示淨零碳排目標,各國或區域經濟體將實施碳關稅制約碳排放,如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臺灣的經濟以出口導向為主,政府已規劃「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及「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方向,並將輔以「12 項關鍵戰略」制訂行動計畫,以落實淨零轉型。
中鋼董事長翁朝棟指出,「鋼化聯產」是中鋼公司邁向2050 碳中和的重要關鍵路徑之一,鋼化聯產將以三階段推進,第一階段為建立「實驗室及先導工場」,結合工研院技術進行合成化學品的應用技術研發及驗證。第二階段將攜手化工業夥伴建起可實際商業化生產化學品的「示範工場」,期盼每年可以達到實質降減排碳24萬公噸。第三階段,期望在國家減碳策略的推進下,共同來促成「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攜手各業夥伴建立起碳循環產業聚落,年減碳量預計可達到290萬噸。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指出,高雄在發展鋼化聯產具有地利優勢,擁有鋼鐵及化工產業聚落,因此拓展「碳資源」整合更能發揮優勢效果。工研院很高興有機會在中鋼與化工產業區域資源整合的基礎上,與中鋼合作「鋼化聯產」,共同推動「碳循環再利用」關鍵技術發展,協助產業達到無痛低碳生產,攜手建立跨產業的鋼化聯產新合作模式,擴大區域能資源整合範疇,創造新產值。
在經濟部技術處支持下,這次工研院與中鋼共同驗證的三項技術,包括二氧化碳捕獲純化系統、自主觸媒與製程轉化化學品系統、電解水產氫系統。透過「二氧化碳捕獲純化系統」將中鋼製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捕捉下來,之後加以分離、純化。再透過「自主觸媒與製程轉化化學品系統」及「電解水產氫系統」,製成如甲醇、甲烷等綠色化學品來成為下游化工廠低碳化學品的基礎原料,取代化工原料必須由國外輸入的作法,提升成本競爭力,助臺灣邁向淨零永續新未來。
發表意見
當您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視為已承諾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相關法令及一切使用網際網路之國際慣例。若您是中華民國以外之使用者,並同意遵守所屬國家或地域之法令。
您同意並保證不得利用本留言服務從事侵害本公司或他人權益及相關違法或未經本公司事前同意之行為(以下簡稱禁止行為),否則您除應自負文責外,並同意本公司逕行移除或修訂您的留言內容或限制您的留言權利或封鎖您的帳號,絕無異議。前述禁止之行為,包括但不限於: